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菌污染对固态发酵食醋返混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俊 卢红梅 崔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2-176,共5页
为了解成品固态发酵食醋中分离出的两株杂菌(芽孢杆菌属和葡糖杆菌属)对固态发酵食醋返混的影响,以无菌样品对照,将不同数量级单位的杂菌添加到已灭菌的成品固态发酵食醋中进行模拟强化实验。当混合杂菌数量在10~102CFU/mL时,成品固态... 为了解成品固态发酵食醋中分离出的两株杂菌(芽孢杆菌属和葡糖杆菌属)对固态发酵食醋返混的影响,以无菌样品对照,将不同数量级单位的杂菌添加到已灭菌的成品固态发酵食醋中进行模拟强化实验。当混合杂菌数量在10~102CFU/mL时,成品固态发酵食醋返混时间要比无菌条件下缩短10d,成品固态发酵食醋香气渐淡,并且沉淀物干质量浓度较无菌时增加了22.73%;添加量在5×103~104CFU/mL时,芽孢杆菌属杂菌和葡糖杆菌属杂菌分别会使成品固态发酵食醋在第9天和第24天出现返混,前者沉淀物干质量浓度可达0.617g/100mL,后者可达0.303g/100mL,分别是无菌环境下的2.5倍和1.3倍,成品固态发酵食醋开始有酸臭味。芽孢杆菌属杂菌对沉淀的贡献要比葡糖杆菌属杂菌大。两株菌引起的返混都会破坏成品固态发酵食醋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食醋返混 芽孢杆菌属 葡糖杆菌属
下载PDF
一株库车小白杏采后软腐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验证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晓静 楚敏 +5 位作者 朱静 唐琦勇 宋素琴 孙建 朱璇 张志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05-110,共6页
从库车小白杏采后自然软腐组织中筛选获得1株潜在病原细菌XAAS-XY2,经16S rDNA系统进化树构建,并结合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定其归属于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为了确定其与采后库车小白杏软腐变质的关系,该实验利用离体接种法对其致... 从库车小白杏采后自然软腐组织中筛选获得1株潜在病原细菌XAAS-XY2,经16S rDNA系统进化树构建,并结合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定其归属于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为了确定其与采后库车小白杏软腐变质的关系,该实验利用离体接种法对其致腐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菌株XAAS-XY2对采后不同成熟度的库车小白杏均具有较强的致腐能力,并呈现出与自然软腐一致的病状。其中,菌株对完熟期杏果的致腐能力最强,接种4 d后,其致腐率即可达100%,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接种组杏果软腐提前2 d发生。同时,接种组病灶中微生物经再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XAAS-XY2是病灶组织中的绝对优势菌群,进一步证明了菌株XAAS-XY2是导致库车小白杏采后软腐变质的主要病原细菌。此外,研究发现,卡那霉素、四环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对菌株XAAS-XY2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效果。该研究结果为库车小白杏采后贮藏保鲜、软腐及病害的防治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为进一步阐明其采后软腐变质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腐 病原细菌 鉴定 葡糖杆菌属
下载PDF
一株细菌纤维素生产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卢美欢 马英辉 +2 位作者 王银存 王小娟 李利军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7期46-49,共4页
获得一株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从自制醋醅、红茶菌液及残次水果等材料中筛选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获得的菌株AXB(X)为好氧性的革兰氏阴性杆... 获得一株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从自制醋醅、红茶菌液及残次水果等材料中筛选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获得的菌株AXB(X)为好氧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大小为(0.6μm^0.8μm)×(1.5μm^2.0μm),单个、成对或成链。菌株AXB(X)与Gluconacetobacter sp.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8%。经鉴定菌株AXB(X)为葡糖杆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鉴定 葡糖杆菌属
下载PDF
酸乳中葡糖杆菌的LAMP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月华 张翠侠 +4 位作者 王爽 章晶晶 杨岚 周巍 张岩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2-346,295,共6页
为了给酸乳生产企业提供一种快捷、简便、灵敏的葡糖杆菌的LAMP检测方法,本研究选取葡糖杆菌属的模式菌株氧化葡糖杆菌为代表菌株。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氧化葡糖杆菌的16S r RNA(X73820)基因的强特异性序列设计四条引物,优化引物、Mg2... 为了给酸乳生产企业提供一种快捷、简便、灵敏的葡糖杆菌的LAMP检测方法,本研究选取葡糖杆菌属的模式菌株氧化葡糖杆菌为代表菌株。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氧化葡糖杆菌的16S r RNA(X73820)基因的强特异性序列设计四条引物,优化引物、Mg2+、温度等反应条件,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酸乳中葡糖杆菌的方法。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并与PCR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组引物的特异性强,对反应产物进行酶切分析,酶切产物的片段与理论值相符;该LAMP方法检测纯菌的灵敏度为7.5×101 CFU/m L,是PCR检测方法的10倍;用纯菌液对酸奶进行人工污染,提取模拟变质酸奶的DNA进行LAMP扩增,其最低检出限为7.5×102 CFU/m L。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耗时短,实现了对葡糖杆菌的快速检测,在食品检测行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杆菌属 环介导等温扩增 检测 酸乳
原文传递
源于葡糖杆菌属细菌纤维素材料的检测分析
5
作者 李利军 卢美欢 +1 位作者 马英辉 王银存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27-1530,1471,共5页
利用自筛的葡糖杆菌属菌株AXB(X),发酵获得产物细菌纤维素(BC),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研究其材料特性,确认BC是高纯度的纤维素,且晶型属于纤维素I型;通过酶解和酸解试验显示该产物纯度达95%以上,持水... 利用自筛的葡糖杆菌属菌株AXB(X),发酵获得产物细菌纤维素(BC),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研究其材料特性,确认BC是高纯度的纤维素,且晶型属于纤维素I型;通过酶解和酸解试验显示该产物纯度达95%以上,持水率在95%以上。此外,扫描电镜观察其产物表面形态结构表明纤维相互交织成具有超细精密多孔的网络结构,且具有比滤纸、棉纤维和桑皮纤维更高的结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杆菌属 细菌纤维素 检测 特性
下载PDF
一株葡糖杆菌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组成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丹钊 黄为一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0-54,共5页
葡糖杆菌属菌株JS1(Gluconobactersp.)所产胞外多糖(EPS)经乙醇沉淀、Sevage法脱蛋白、透析、冷冻干燥等方法分离和纯化后得到精制多糖。该多糖呈现明显的体外抗氧化活性,0.2g·L-1的添加量就可显著抑制饱和脂质的氧化,至第9天抑制... 葡糖杆菌属菌株JS1(Gluconobactersp.)所产胞外多糖(EPS)经乙醇沉淀、Sevage法脱蛋白、透析、冷冻干燥等方法分离和纯化后得到精制多糖。该多糖呈现明显的体外抗氧化活性,0.2g·L-1的添加量就可显著抑制饱和脂质的氧化,至第9天抑制率可达93.7%,效果优于柠檬酸对照处理(87.7%);对·OH有良好的清除能力,效果与维生素C对照相当,1.0g·L-1的添加量对·OH的清除率可达87.12%。通过柱层析法对精制多糖进一步分离得到P1、P2两个单一组分,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其纯度。通过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确定,P1由阿拉伯糖、木糖和半乳糖组成,三者的含量比为1.83∶0.36∶1.00,含α型和β型糖苷键,以β型为主;P2由鼠李糖和甘露糖组成,两者含量比为1.49∶1.00,仅含β型糖苷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杆菌属菌株JS-1 胞外多糖 分离和纯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胜虎 薛齐佳 +4 位作者 刘传凤 黄颖 李丽芬 黎欣 赵静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3514-3517,共4页
通过静置富集和分离纯化等步骤从自然腐烂的水果中分离得到6株产细菌纤维素的菌株。从腐烂的芒果中筛选得到1株可产细菌纤维素的混合菌,混合菌产量为湿重617.3 g/L、干重23.9 g/L。经过分离纯化确定该混合菌中只有1株产细菌纤维素菌株M7... 通过静置富集和分离纯化等步骤从自然腐烂的水果中分离得到6株产细菌纤维素的菌株。从腐烂的芒果中筛选得到1株可产细菌纤维素的混合菌,混合菌产量为湿重617.3 g/L、干重23.9 g/L。经过分离纯化确定该混合菌中只有1株产细菌纤维素菌株M7,在传代培养过程中M7菌株细菌纤维素产量最高且稳定。对M7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分子序列分析,初步确定M7菌株为葡糖醋杆菌,16S rDNA分子序列已提交至GenBank,序列号为JX303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筛选 鉴定 葡糖杆菌属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细菌纤维素发酵合成工艺 被引量:8
8
作者 袁帅 胡承 +2 位作者 曹海鹏 唐德芳 孙苗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7-410,共4页
目的对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葡糖醋杆菌G-29进行发酵优化,以提高其细菌纤维素合成能力。方法采用基于非完全平衡块原理的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法,筛选出了3个主要影响因子:混合碳源(葡萄糖∶蔗糖=1∶2),MgSO4,乙醇,然后采用Box-Beh... 目的对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葡糖醋杆菌G-29进行发酵优化,以提高其细菌纤维素合成能力。方法采用基于非完全平衡块原理的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法,筛选出了3个主要影响因子:混合碳源(葡萄糖∶蔗糖=1∶2),MgSO4,乙醇,然后采用Box-Behnt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RSM)确定其最佳浓度分别为混合碳原52.3g/L,MgSO40.159 8 g/L,乙醇32.5 ml/L。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细菌纤维素的形态结构,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其在干态下和湿态下的最佳结构。结果在优化培养基条件下,菌株G-29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产量为11.83 g/L,是优化前产量(6.20 g/L)的1.9倍。结论PB试验和RSM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用于优化G-29发酵培养基,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准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杆菌属 细菌纤维素 Plackett—Burman设计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利用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红茶菌中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7
9
作者 黎琪 王晴 +2 位作者 檀馨悦 李晓敏 张晓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67-274,共8页
为探究红茶菌中的优势菌群及其饮品风味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性,采用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11个不同来源的红茶菌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并基于感官评价对物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红茶菌样品中的优势细菌均为葡糖醋杆菌属(相对丰度85.40... 为探究红茶菌中的优势菌群及其饮品风味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性,采用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11个不同来源的红茶菌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并基于感官评价对物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红茶菌样品中的优势细菌均为葡糖醋杆菌属(相对丰度85.40%~99.56%),其次为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14%);而不同红茶菌样品中优势真菌表现不同,样品SD1、SD10、SX11和SY6中优势菌属为接合酵母属(相对丰度95.43%~99.99%),样品BJ4和GD9中优势菌属为假丝酵母属(相对丰度40.54%和97.40%),样品AH7、AH8、AJ2、BJ3和XJ5中优势菌属为酒香酵母属(相对丰度54.81%~74.09%)。非优势细菌和优势真菌不同程度地影响红茶菌的风味。扩增子测序技术较为全面准确地分析了红茶菌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为工业化生产红茶菌饮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增子测序 红茶菌 微生物多样性 感官评价 葡糖杆菌属
下载PDF
醋酸菌的营养特性分析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欣 黄芳 +3 位作者 常旭 廖蓓 李志军 陈雄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19-224,共6页
醋酸菌是一种重要应用微生物,广泛应用发酵与酿造食品的生产中。相对于醋酸菌的分类鉴定和代谢特征与机制研究,营养需求研究受到的关注要少的多。然而,对营养需求的认识和理解在阐明醋酸菌生理特性和代谢特征、开展应用评价等方面都有... 醋酸菌是一种重要应用微生物,广泛应用发酵与酿造食品的生产中。相对于醋酸菌的分类鉴定和代谢特征与机制研究,营养需求研究受到的关注要少的多。然而,对营养需求的认识和理解在阐明醋酸菌生理特性和代谢特征、开展应用评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该文重点对两种应用广泛的醋酸菌属(醋酸杆菌属和葡糖醋杆菌属)的碳源、氮源的营养需求及溶氧影响进行综述,并总结了这两个属的醋酸菌对维生素、有机酸、金属盐离子的需求研究进展。这将有助于对醋酸菌培养基的精确优化、营养盐的开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杆菌属 葡糖杆菌属 碳源 氮源 溶氧
下载PDF
醋酸菌耐酸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妍 隋勇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7期24-28,共5页
醋酸菌是醋酸发酵的主要工业用菌,而醋酸菌的耐酸性对于醋酸发酵和高浓度醋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研究表明,乙醇脱氢酶、磷脂组成和ABC转运子会影响醋酸菌的耐酸性,同时aarA基因、应激蛋白GroES和GroEL的过表达会提高醋酸菌的耐酸性... 醋酸菌是醋酸发酵的主要工业用菌,而醋酸菌的耐酸性对于醋酸发酵和高浓度醋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研究表明,乙醇脱氢酶、磷脂组成和ABC转运子会影响醋酸菌的耐酸性,同时aarA基因、应激蛋白GroES和GroEL的过表达会提高醋酸菌的耐酸性。对醋杆菌属和葡糖醋杆菌属两属醋酸菌某些菌株细胞中可能存在的耐酸因子及其耐酸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通过对醋酸菌耐酸机制研究,筛选出耐高酸的菌株用于食醋生产,将大大推动低能耗液态酿醋工业和新型高浓度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菌 耐酸 杆菌属 葡糖杆菌属
下载PDF
低酒精和低糖分的芳香饮料
12
作者 李经跃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9年第1期74-74,共1页
用葡糖杆菌属氧化酶将葡萄汁发酵,使其葡萄糖酸含量达到5~15g/l,然后去除葡糖杆菌属氧化酶。发酵后的产物用一种普通的葡萄酒酿酒酵母再次发酵。
关键词 葡糖杆菌属 酿酒酵母 巴氏灭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