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地区落叶松林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薛海军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5年第11期105-106,共2页
针对近年来辽西地区落叶松人工林有害生物频发,严重威胁落叶松人工林健康生长和当地生态安全的实际,成立调研课题组,通过野外勘查,设立标准的系统观测,采取室内观察的方法 ,摸清危害落叶松人工林有害生物发生的主要种类,编纂落叶松林有... 针对近年来辽西地区落叶松人工林有害生物频发,严重威胁落叶松人工林健康生长和当地生态安全的实际,成立调研课题组,通过野外勘查,设立标准的系统观测,采取室内观察的方法 ,摸清危害落叶松人工林有害生物发生的主要种类,编纂落叶松林有害生物名录,开展防治技术研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落叶松 辽西地区 室内观察 落叶松毛虫 落叶松鞘蛾 落叶松 落叶松八齿 系统观测 生态安全
原文传递
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静莉 林强 陈国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63,共4页
根据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在我国的分布、控制措施、扩散蔓延的可能性、天敌及其制约能力、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了概述,并应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其传播蔓延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是我国落叶... 根据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在我国的分布、控制措施、扩散蔓延的可能性、天敌及其制约能力、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了概述,并应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其传播蔓延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是我国落叶松Larixspp.等松树的重要有害生物,其风险值R为1.96,在我国属中度危险有害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Ips subelongatus Motschulsky) 危险性分析 落叶松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对聚集信息素和寄主挥发性萜烯成分的电生理响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大风 李叶静 +6 位作者 孔祥波 张真 王鸿斌 焦相杰 段瑞龙 陈洁 李继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9-97,共9页
采用顶空吸附采样法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3种寄主(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树干和针叶的萜烯类挥发物,用正己烷洗脱后经手性气相色谱及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采用触角电位仪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仪联用技术分析落叶松八齿... 采用顶空吸附采样法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3种寄主(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树干和针叶的萜烯类挥发物,用正己烷洗脱后经手性气相色谱及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采用触角电位仪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仪联用技术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对聚集信息素成分和寄主单萜类成分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共鉴定出12种挥发性单萜烯成分,其中,S-(-)-α-蒎烯、R-(+)-α-蒎烯、3-蒈烯、R-(+)-β-蒎烯和S-(-)-β-蒎烯的含量占80%以上。3-蒈烯,S-(-)-α-蒎烯、(+)-柠檬烯、γ-萜品烯和萜品油烯均表现出EAD活性。另外,对伞花烃也有强烈的EAD信号,但在健康树体挥发物中未检测到该成分。落叶松八齿小蠹雌雄成虫对聚集信息素成分(-)-小蠹烯醇有强烈的EAD活性,但是对(+)-和(-)-小蠹二烯醇表现出不同的EAD响应现象。落叶松八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对EAD活性萜烯成分及聚集信息素成分的检测阈值是0.1μg,而不同成分的饱和水平存在差异。最后讨论了寄主萜烯挥发物和小蠹虫聚集信息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落叶松八齿 聚集信息素 单萜烯 敏感性 触角电位 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
下载PDF
阿尔山落叶松主要蛀干害虫的种群空间生态位 被引量:9
4
作者 袁菲 骆有庆 +1 位作者 石娟 Kari Heliovaara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342-4349,共8页
对阿尔山落叶松主要蛀干害虫的种群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落叶松衰弱立木上,生态位宽度以落叶松八齿小蠹最高,在中龄和老龄树上分别达到0.5782、0.5498,在落叶松中龄和老龄枯死立木上,白带长角天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分别达到0.514... 对阿尔山落叶松主要蛀干害虫的种群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落叶松衰弱立木上,生态位宽度以落叶松八齿小蠹最高,在中龄和老龄树上分别达到0.5782、0.5498,在落叶松中龄和老龄枯死立木上,白带长角天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分别达到0.5143、0.6294,分布较衰弱木广,而云杉大黑天牛空间生态位宽度在衰弱和枯死立木上都最低。落叶松立木上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以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其他3种优势天牛偏高,天牛之间的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均较高且差距较小,说明4种害虫对空间生态位的占据有很大相似程度。4种害虫的空间种间竞争系数均很大,说明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4种害虫能够共存,根本原因是由于取食部位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落叶松 落叶松八齿 白带长角天牛 云杉大黑天牛 云杉黑天牛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东升 高长启 +9 位作者 任晓光 孙守慧 张红岩 郭连印 刘义勇 程凤君 赵万有 叶世高 孙海峰 张守本 《吉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6,共3页
落叶松八齿小蠹卵、幼虫、蛹、成虫产卵及补充营养期均在落叶松皮内度过,仅在寻找寄主、越冬等阶段在皮外度过。根据该虫生物学的这些特性,我们分别研究筛选了杀皮内药剂、驱避药剂和杀越冬成虫药剂。结果表明,利用50%氟氯菊脂、... 落叶松八齿小蠹卵、幼虫、蛹、成虫产卵及补充营养期均在落叶松皮内度过,仅在寻找寄主、越冬等阶段在皮外度过。根据该虫生物学的这些特性,我们分别研究筛选了杀皮内药剂、驱避药剂和杀越冬成虫药剂。结果表明,利用50%氟氯菊脂、20%的菊马乳油、80%DDV等药剂杀皮内小蠹虫效果均达90%以上;利用敌百虫等药剂杀越冬等暴露在外的成虫效果可达100%;利用速灭杀丁、一扫光等药剂驱避效果5天内可达100%,至30天仍可达70%以上。1994—1995两年结合营林共防治570hm2,挽回经济损失达294.80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化学防治 农药 毒杀效果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胡长效 《河北林业科技》 2003年第6期20-22,共3页
该文系统综述了落叶松八齿小蠹在我国的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生态学、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情况 ,对该虫今后在生物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同时对制定该虫综合防治策略和方案也有实用意义。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分布 危害 生物学特性 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 落叶松害虫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真菌类群 被引量:7
7
作者 周秀华 宋瑞清 +2 位作者 周旭东 崔磊 曹翠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0-407,共8页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内外和坑道内共分离出真菌31种,其中接合菌3种,子囊菌8种,担子菌1种,半知菌19种。自各虫态体表共分离出真菌23种,体内共分离出真菌8种,31种真菌在坑道内均有检出。其中,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Ophiostoma sp.有待进一步鉴定,二者为在多数分离部位检出、且检出率较高的蓝变真菌,与蠹害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蓝变真菌 富士长喙壳菌
原文传递
抚顺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为害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黎明 赵军 +1 位作者 田衍利 杨晓辉 《吉林林业科技》 2001年第5期49-50,共2页
落叶松八齿小蠹属于次期害虫,即在伐倒木、生长衰弱本和枯死木上产卵、繁殖、 为害。由于抚顺地区2000~2001两年的严重干旱,造成大面积的落叶松林木被旱死,给落 叶松八齿小蠹的猖獗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控制其传播、蔓延... 落叶松八齿小蠹属于次期害虫,即在伐倒木、生长衰弱本和枯死木上产卵、繁殖、 为害。由于抚顺地区2000~2001两年的严重干旱,造成大面积的落叶松林木被旱死,给落 叶松八齿小蠹的猖獗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控制其传播、蔓延和为害,我们紧密结合生 产实际,对该虫为害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防治 为害规律 虫病
下载PDF
蒸法防除落叶松八齿小蠹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修英 韩秀范 +4 位作者 张凯鹏 徐云峰 张晓静 黄秀霞 张宪红 《吉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5-16,共2页
】1997年净月潭林区潭南楞场落叶松原木上落叶松八齿小蠹比较猖獗。本文通过塑棚薰蒸法进行了此害虫的防治。
关键词 落叶松原木 落叶松八齿 薰蒸处理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3个菌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生理学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秀华 宋瑞清 +5 位作者 曹翠 崔磊 梁晓东 潘建中 朱元金 胡振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86,I0002,共6页
从落叶松八齿小蠹各虫态体内外、坑道及木材蓝变部位获得3株与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的真菌,该3株菌可导致木材变色,与蠹害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菌体的培养特性和形态观察、放线菌酮耐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3菌株确认为Ceratocystis f... 从落叶松八齿小蠹各虫态体内外、坑道及木材蓝变部位获得3株与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的真菌,该3株菌可导致木材变色,与蠹害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菌体的培养特性和形态观察、放线菌酮耐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3菌株确认为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国内新记录种。3个菌株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温度为25℃,光照为全黑暗条件,pH值为5.0;最佳营养条件:培养基为PDA+落叶松韧皮培养基,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粉。3个菌株均具有较强的高温和低温耐受性,能够适应北方较大的温差,树体内的黑暗和酸性条件也比较适合菌株的生长。3个菌株对寄主落叶松具有明显的营养选择性,可利用的碳源种类较多,有机氮源利于菌株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伴生真菌 CERATOCYSTIS fujiensis 生物学特性 生理学特性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测报技术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桂莲 张忠辉 +3 位作者 高长启 张晓军 张凯鹏 宋丽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58,共2页
介绍了在“吉林省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进行测报的几种技术 :危险等级划分原则、发育进度测报技术、有效虫口基数测报技术、查迹测报技术。
关键词 GIS 落叶松八齿 危险等级 测报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亚 周勤政 +2 位作者 王慧敏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3,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并对2种Endoconidiophora真菌(E.fujiensis和E.laricicola)诱导寄主抗性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5种长喙壳真菌E.laricicola、E.fujiensis、Ophiostoma 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接种长白落叶松产生的病斑面积大于对照处理,其余7种Ophiostoma真菌产生的病斑面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E.laricicola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最大,为3.51 cm^(2),且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对长白落叶松的较强致病力。而E.fujiensis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为1.70 cm^(2),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弱致病力。[结论]E.laricicola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强致病性,E.fujiensis、O.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弱致病性,而另外7种Ophiostoma真菌对落叶松无明显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Endoconidiophora OPHIOSTOMA 单萜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足部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红盈 董金宝 马晓乾 《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49-50,共2页
采用扫描电镜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足部感受器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足部共有穗型、毛型、刺型三种类型感受器,其中毛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在许多报道中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而穗型感受器仅在落叶松八齿小蠹的触... 采用扫描电镜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足部感受器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足部共有穗型、毛型、刺型三种类型感受器,其中毛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在许多报道中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而穗型感受器仅在落叶松八齿小蠹的触角上发现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感受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不同含量引诱剂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及其天敌红胸郭公虫的引诱(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菲 骆有庆 +1 位作者 石娟 Kari Heliovaara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4,共6页
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田间诱捕试验中,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1共诱集到16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1319头天敌红胸郭公虫,而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2诱集到24104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776头红胸郭公虫。室内的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引诱... 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田间诱捕试验中,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1共诱集到16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1319头天敌红胸郭公虫,而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2诱集到24104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776头红胸郭公虫。室内的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引诱剂2的触角反应(雌虫2.139mV±0.678mV,雄虫2.169mV±0.473mV)大于引诱剂1(雌虫0.440mV±0.232mV,雄虫0.297mV±0.142mV),对引诱剂1的反应值和对照差不多;而红胸郭公虫对引诱剂1的触角反应(雌虫4.618mV±1.106mV,雄虫4.534mV±1.087mV)明显大于引诱剂2(雌虫2.209mV±0.680mV,雄虫1.953mV±0.601mV),对引诱剂2也有一定的反应值。触角电位试验与田间诱捕试验结果相符合。GC-MS分析结果表明:引诱剂1的主要成分为3.06%的cis-geraniol,1.98%的Ipsenol,80.36%的(S)-cis-verbenol和1.03%的1-verbenone;结合卖方公司提供的数据,引诱剂1的主要成分为4.78%的2-methyl-3-buten-2-ol,63.71%的Ipsenol(纯度为96.9%),1.46%的Cedrene和22.42%的Isocaryophillene。结合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成分引诱剂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及天敌红胸郭公虫引诱能力显著不同,Ipsenol对诱集落叶松八齿小蠹起重要作用,而(S)-cis-verbenol则对诱集天敌红胸郭公虫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红胸郭公虫 落叶松 引诱剂 GC-MS EAG (S)-cis-verbenol ipsenol
下载PDF
中国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粘束孢属真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学伟 吕全 +4 位作者 孟贤静 白雪松 黄国军 李秀玲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87,共12页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蠹科)的虫体和坑道组织进行伴生真菌的分离纯化,进行生理学特性、菌落特征、微观形态学的观察,以及基于rRNA-ITS和TEF-1α多位点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2种粘束孢属真菌与我国的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其中落叶松粘束孢为中国新纪录种。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形成新的小蠹虫-真菌伴生关系。在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和中国落叶松坑道中发现了落叶松粘束孢,不仅丰富了菌株数量,也扩大了落叶松粘束孢的分布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地区粘束孢属真菌的种类。目前黑梗粘束孢仅在中国云南松梢木蠹象(鞘翅目:象甲科)上分离得到,本研究不仅增加了黑梗粘束孢的寄主种类,也扩大了寄主的分布范围。该种在我国的分布跨度区域巨大,可能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结论】多基因序列特征表明来自云南松梢木蠹象和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2种不同生态位的黑梗粘束孢存在种下分化现象,进一步支持了在不同地理(或寄主)种群中发现伴生菌存在适应寄主植物和小蠹虫的分化潜力这一结论。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为进一步研究其与落叶松八齿小蠹间的伴生关系,以及在危害寄主方面的协同作用提供良好的模式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落叶松粘束孢 黑梗粘束孢 新纪录种 伴生关系
下载PDF
浅析巴林左旗林业有害生物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措施和防治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育苗 《科技资讯》 2018年第12期132-133,共2页
本文主要给出了巴林左旗林业有害生物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措施和防治方法。首先,对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分布、发生和发展规律进行阐述和分析。其次,对这两种有害生物分别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办法。最后,对巴林左... 本文主要给出了巴林左旗林业有害生物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措施和防治方法。首先,对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分布、发生和发展规律进行阐述和分析。其次,对这两种有害生物分别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办法。最后,对巴林左旗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上述分析和意见能够防患于未然,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很好的保护巴林左旗北部绿色天然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 防治措施 效果分析 有害生物 发展趋势 建议
下载PDF
辐照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詹国平 周景清 +3 位作者 王新 王跃进 徐亮 李柏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0-1205,共6页
在室内采用华北落叶松新鲜木段饲养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木段中的幼虫、蛹采用60Coγ射线,成虫采用9MeV X射线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后在华北落叶松木段上发育和繁殖的结果表明,幼虫经20~60Gyγ射线辐照后,能发育为成... 在室内采用华北落叶松新鲜木段饲养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木段中的幼虫、蛹采用60Coγ射线,成虫采用9MeV X射线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后在华北落叶松木段上发育和繁殖的结果表明,幼虫经20~60Gyγ射线辐照后,能发育为成虫并繁殖F1代幼虫,80~120Gy处理后能发育为成虫,但成虫无侵染力和繁殖力;蛹经20~100Gy辐照后,能发育为成虫并繁殖F1代幼虫,120~140Gy处理后可发育为成虫,但无F1代幼虫出现。成虫经过4次X射线辐照试验的结果表明,40~120Gy处理后能繁殖F1代幼虫或成虫,140Gy以上剂量处理后无F1代幼虫出现。因此,以辐照导致小蠹不能繁殖子代幼虫作为检疫处理的标准,则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幼虫、蛹、成虫的检疫处理剂量分别为80、120和140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Γ射线辐照 X射线辐照
下载PDF
塞罕坝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毕华明 朱凤恩 +1 位作者 国志锋 宋彦伟 《河北林果研究》 2004年第4期362-366,共5页
为有效防治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饲养与野外调查发现,落叶松八齿小蠹在塞罕坝1 a发生1~2代,2~3次扬飞,发生数量与温度、地形、天敌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用8%的绿色威雷200~400倍液于扬飞前... 为有效防治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饲养与野外调查发现,落叶松八齿小蠹在塞罕坝1 a发生1~2代,2~3次扬飞,发生数量与温度、地形、天敌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用8%的绿色威雷200~400倍液于扬飞前2~3 d防治,同时采取必要的营林措施,连续2~3 a可将该虫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落叶松八齿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富士长喙壳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秀华 崔磊 +1 位作者 邓勋 宋瑞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2-105,共4页
研究人工接种条件下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富士长喙壳(Ceratocystis fujiensis)的3个菌株对长白落叶松样树和木段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为CF3,CF1、CF2致病力差异不大。固体接种韧皮部坏死反应区域稍大于液体接种,说明菌... 研究人工接种条件下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真菌富士长喙壳(Ceratocystis fujiensis)的3个菌株对长白落叶松样树和木段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为CF3,CF1、CF2致病力差异不大。固体接种韧皮部坏死反应区域稍大于液体接种,说明菌丝体容易在木质部与韧皮部间定殖,树体内营养条件适合伴生真菌生长。3个菌株对木段造成的伤害显著高于对样树造成的伤害,说明在伴生真菌入侵的同时样树产生了积极的防御反应。在接种样树和木段产生的坏死反应及蓝变区域内均可以分离到接种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伴生真菌 富士长喙壳 长白落叶松 致病性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时空诱集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菲 骆有庆 +3 位作者 石娟 Kari Helivaara 韩勇师 杨晓华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5,共3页
应用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对内蒙古阿尔山林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年扬飞规律、日扬飞规律、林缘外不同距离以及林内不同高度诱捕器诱集效果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成虫发生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期间有两次... 应用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对内蒙古阿尔山林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年扬飞规律、日扬飞规律、林缘外不同距离以及林内不同高度诱捕器诱集效果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成虫发生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期间有两次明显的扬飞高峰期;成虫活动主要集中在12:00—16:00;聚集信息素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有效引诱距离为200 m左右,在90 m以内引诱效果最佳;林内树干1.5 m处为最佳的诱捕器设置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 聚集信息素 时空诱集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