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与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 被引量:12
1
作者 袁家冬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8-203,208,共16页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强行吞并。可以说,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王国的军事征服,预示了明王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萨摩藩 琉球东亚 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明末清初琉球的朝贡贸易与其多重认同观的形成 被引量:7
2
作者 尤淑君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9,157,共16页
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出于中国与周边诸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达成的妥协。在明朝国力衰落的情况下,琉球利用其在朝贡贸易中的中介地位,避免其被萨摩藩吞并。明清易代之际,为维护国家利益,琉球以延续中国和琉球的宗藩关系为国策,放弃南明... 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出于中国与周边诸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达成的妥协。在明朝国力衰落的情况下,琉球利用其在朝贡贸易中的中介地位,避免其被萨摩藩吞并。明清易代之际,为维护国家利益,琉球以延续中国和琉球的宗藩关系为国策,放弃南明,改投清朝,使其能继续进行朝贡贸易,并依靠清朝的保护,维持某种程度的自主地位。由此,琉球形成了其民族意识与多重认同观。要认识17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因素,需从中国周边诸国的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跳出朝贡体制的框架局限,才能看清东亚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球 朝贡贸易 关系 萨摩藩 认同观
原文传递
岛津氏萨摩藩近世史简考
3
作者 董天昱 《时代人物》 2024年第15期47-50,共4页
萨摩藩于1600年关原合战中初露头角,其地位最终得到承认。出于自身的扩张欲,在获得幕府首肯后,萨摩藩于1609年征服了琉球王国,为日本吞并琉球置冲绳县奠定了事实基础。在19世纪的西方殖民潮中,萨摩藩顺势进行近代化改革,在萨英战争后向... 萨摩藩于1600年关原合战中初露头角,其地位最终得到承认。出于自身的扩张欲,在获得幕府首肯后,萨摩藩于1609年征服了琉球王国,为日本吞并琉球置冲绳县奠定了事实基础。在19世纪的西方殖民潮中,萨摩藩顺势进行近代化改革,在萨英战争后向西方靠拢,最终成为了明治维新中的重要力量和新政权的核心派阀。作为一支对日本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势力,从近世史整体考察萨摩藩可加深对该势力和近代日本崛起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津氏 萨摩藩 关原合战 琉球 政改革 萨英战争
下载PDF
Amami Mabe Pearl Farm日本奄美马贝珍珠养殖场探访记 被引量:2
4
作者 欧阳丽莎 唐贺 《中国宝石》 2020年第3期78-80,共3页
奄美大岛(Amami Oshima)曾属琉球王国(今日本冲绳县)的领土,1609年开始遭受鹿儿岛县萨摩藩的入侵,并于1693年正式割让于日本。从上海启程前往,则需经冲绳那霸空港中转,乘坐琉球航空的螺旋桨式小型飞机抵达。飞机虽小,却是庞巴迪公司的冲... 奄美大岛(Amami Oshima)曾属琉球王国(今日本冲绳县)的领土,1609年开始遭受鹿儿岛县萨摩藩的入侵,并于1693年正式割让于日本。从上海启程前往,则需经冲绳那霸空港中转,乘坐琉球航空的螺旋桨式小型飞机抵达。飞机虽小,却是庞巴迪公司的冲锋8型号客机,安全与舒适性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飞机 萨摩藩 奄美大岛 庞巴迪公司 琉球王国 养殖场
原文传递
幕末萨摩近代化意识的萌动——以1865年萨摩藩遣英留学生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智迪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19-30,共12页
1865年萨摩藩派遣留学生前往英国留学。留学生们途经的各国,其文化、生活方式不仅给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也展现了其对待西洋文明的态度从此前的鄙夷、排斥向接纳、吸收的方向改变。
关键词 萨摩藩 留学生 日本近代化
下载PDF
从台湾朱一贵起义信息看日本江户幕府的情报网络 被引量:2
6
作者 仲光亮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2-69,共8页
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在台湾举行反清起义后不久,日本江户幕府就利用其情报网络掌握了大量该次起义的相关信息。本文利用档案材料,详细考察了长崎港、对马藩、萨摩藩三方面所搜集的朱一贵起义情报,藉此揭示了江户幕府情报网络的信... 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在台湾举行反清起义后不久,日本江户幕府就利用其情报网络掌握了大量该次起义的相关信息。本文利用档案材料,详细考察了长崎港、对马藩、萨摩藩三方面所搜集的朱一贵起义情报,藉此揭示了江户幕府情报网络的信息渠道在情报量、情报传播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一贵起义 长崎 对马 萨摩藩 情报网络
原文传递
19世纪初期萨摩藩的琉球贸易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子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20-124,共5页
19世纪初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后,急需进行财政改革的萨摩藩将目光投向了自1609年以来一直控制在其手上的琉球国朝贡贸易。另一方面,严峻的国防形势以及琉球王国的特殊地位迫使幕府放松了对琉球贸易的限制,给予萨摩藩在长崎出售唐物的... 19世纪初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后,急需进行财政改革的萨摩藩将目光投向了自1609年以来一直控制在其手上的琉球国朝贡贸易。另一方面,严峻的国防形势以及琉球王国的特殊地位迫使幕府放松了对琉球贸易的限制,给予萨摩藩在长崎出售唐物的特别准许。萨摩藩依靠这一准许,不仅通过长崎地区的正当贸易获取了巨额利润,还利用这一准许带来的便利暗中发展起了横贯整个日本的唐物走私航线,这两者带来的巨额利润是萨摩藩完成天保改革的重要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摩藩 走私 琉球贸易 天保改革
下载PDF
1609年萨琉之役原因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露 《黑龙江史志》 2011年第21期3-5,共3页
1609年(日本庆长十四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萨摩藩的藩主岛津氏在业经幕府许可的情况下,以桦山久高为大将,平田增宗为副将,率兵三千多人,从鹿儿岛出发,出兵琉球,即日琉历史上的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萨琉之役。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学... 1609年(日本庆长十四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萨摩藩的藩主岛津氏在业经幕府许可的情况下,以桦山久高为大将,平田增宗为副将,率兵三千多人,从鹿儿岛出发,出兵琉球,即日琉历史上的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萨琉之役。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学术界争议较大的问题(萨琉之役的原因)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摩藩 琉球 萨琉之役
下载PDF
萨琉之役对中琉日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连晨曦 林明太 高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33-138,共6页
1609年萨摩藩入侵琉球,迫使琉球进入中日两属时期,中国明朝政府对此采取了消极防御策略,岛津氏乘机控制琉球,肆意盘剥。日本幕府在通过琉球恢复中日贸易的交涉屡次受挫后,开始企图脱离朝贡贸易圈。萨琉之役是日本继壬辰倭乱后对宗藩体... 1609年萨摩藩入侵琉球,迫使琉球进入中日两属时期,中国明朝政府对此采取了消极防御策略,岛津氏乘机控制琉球,肆意盘剥。日本幕府在通过琉球恢复中日贸易的交涉屡次受挫后,开始企图脱离朝贡贸易圈。萨琉之役是日本继壬辰倭乱后对宗藩体制的又一次挑战,对东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19世纪日本吞并琉球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摩藩 琉球 幕府 体制
下载PDF
文化冲突·危局应变·撬动历史——“萨英战争”刍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小岩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3-91,共9页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为了拓展全球贸易染指亚洲,加剧了各国的生存危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结束不久,英日两国间因文化与利益纠葛也频起事端,"生麦事件"导致英国和萨摩藩冲突激化,"萨英战争"爆发,英军...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为了拓展全球贸易染指亚洲,加剧了各国的生存危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结束不久,英日两国间因文化与利益纠葛也频起事端,"生麦事件"导致英国和萨摩藩冲突激化,"萨英战争"爆发,英军因轻敌在海战中意外失利。然而,萨摩藩旋即意识到与英国存在巨大实力鸿沟,转而全面向英国学习,从而推动日本跻身列强行列。偶然性事件背后有其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因素,危机意识与尚武黩武特质是日本化解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萨英战争"的历史意义在于撬动历史,即以某个事件发生为契机,实现巨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萨摩藩 文化冲突 危局应变
下载PDF
撬动历史的逻辑杠杆:由幕末萨英之战谈日本近代崛起之谜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小岩 全美英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0-16,共7页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介入亚洲,东西文化对撞和生存危机促使幕末的日本剧烈震荡,1862年发生的"生麦村事件"招致萨英战争爆发,萨摩藩先发制人,英军轻敌失利。不久,萨摩藩意识到和英国的实力差距,转而全面向英国学习,从而成为日...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介入亚洲,东西文化对撞和生存危机促使幕末的日本剧烈震荡,1862年发生的"生麦村事件"招致萨英战争爆发,萨摩藩先发制人,英军轻敌失利。不久,萨摩藩意识到和英国的实力差距,转而全面向英国学习,从而成为日本最先进地区并引领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列强行列。倘若鸦片战争宣告了亚洲被动卷入危机的开始,"萨英战争"则成为亚洲主动应对危机并化解沦亡宿命的尝试。然而,偶然性事件之后有其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因素,危机心理和尚武气质是日本化解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探寻"萨英战争"后日本的应对之策,可以破解近代日本摆脱亚洲近邻命运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萨摩藩 萨英之战 历史逻辑 文化冲突 危机处理
下载PDF
1863年鹿儿岛炮击事件:非均衡博弈危局的逆袭
12
作者 高小岩 全美英 《天中学刊》 2018年第1期136-139,共4页
"黑船来航"后,日本被迫从此向列强打开国门,与西方文化与利益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也同时累积。"生麦事件"导致英国与萨摩藩冲突升级,在1863年"鹿儿岛炮击"中,英国舰队因轻敌未取得预期军事优势。然而,战后... "黑船来航"后,日本被迫从此向列强打开国门,与西方文化与利益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也同时累积。"生麦事件"导致英国与萨摩藩冲突升级,在1863年"鹿儿岛炮击"中,英国舰队因轻敌未取得预期军事优势。然而,战后萨摩藩很快意识到与英国的实力差距,转而全面向英国学习,从而引领日本跻身列强行列。从"他者"角度反思这一段历史,可以获取近代日本崛起的文化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萨摩藩 “鹿儿岛炮击事件”
下载PDF
“囚徒困境”的幕末公共危机应对:以萨摩、长州攘夷为例
13
作者 高小岩 全美英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生麦事件"导致英国和日本萨摩藩关系急剧恶化爆发萨英战争,另一雄藩——长州藩也因攘夷行为招致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的报复。经过战争较量,使萨摩、长州的武士清醒地认识到与欧美列强的巨大差距,随即摒弃盲... "生麦事件"导致英国和日本萨摩藩关系急剧恶化爆发萨英战争,另一雄藩——长州藩也因攘夷行为招致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的报复。经过战争较量,使萨摩、长州的武士清醒地认识到与欧美列强的巨大差距,随即摒弃盲目排外政策,向西方学习,从而引领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列强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萨摩藩 长州 囚徒困境 危机应变
下载PDF
江户时期武士阶层子弟教育初探——以萨摩藩为例
14
作者 李征 《日本研究》 2019年第3期77-87,共11页
武士子弟教育意义重大,它既为培养得力统治力量起积极作用,同时又为自身阶层起规范与净化作用。江户时代武士子弟教育除幕府的官学外,各藩均有自己的教育机构--藩校、乡学等,为武士子弟养成,培养合格地方管理者提供良好支持。萨摩藩因... 武士子弟教育意义重大,它既为培养得力统治力量起积极作用,同时又为自身阶层起规范与净化作用。江户时代武士子弟教育除幕府的官学外,各藩均有自己的教育机构--藩校、乡学等,为武士子弟养成,培养合格地方管理者提供良好支持。萨摩藩因其西南边陲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经济环境、外样大名的政治身份及其较高的武士人口比,为武士子弟教育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萨摩武士子弟教育主要在藩校与"乡中"中进行,其兼具官学与私学的特点,其教育特征是尚武性、等级性、地域性、集团性及较浓郁的儒家性。虽然江户幕府对武士的熏陶、约束与教养奠定了全日本200多年的和平环境,但由于其人为设计制度性缺欠,特别是缺乏弹性的身份制导致了逆生力量--各藩中下级武士的成长。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武士在日本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下亲手瓦解了封建制度,领导了日本近代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士阶层 子弟教育 江户时期 萨摩藩 "乡中"
下载PDF
Satsuma's Invasion of the Ryukyu Kingdom and Changes in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 Asia
15
作者 Yuan Jiad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4期118-138,共21页
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ies witness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 Asia. The power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declining du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and depleted finances... 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ies witness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 Asia. The power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declining du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and depleted finances, whereas Japan had been rising steadily since Toyotomi Hideyoshi unified the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order, centered on the Ming dynasty and based on the tributary system, faced a challenge from Japa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invasion of the Ryukyu Kingdom by the Japanese feudal domain of Satsuma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existing regional geopolitical structur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ual subordination" of the Ryukyu Kingdom, a new geopolitical structure gradually took shape in which the two great powers, China and Japan, competed for dominance. The Ming dynasty's limited awareness of maritime issues and of the geo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Ryukyu Islands, its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Satsuma's invasion, and especially, its tolerance of the Ryukyu Kingdom's "dual subordination" fed Japan's ambitions for further expahsion and encouraged its ultimate annexation of the kingdom by forc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military conquest of the Ryukyu Kingdom by Satsuma foreshadowed the decline of the Ming and the rise of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AN Satsuma domain the Ryukyus East Asia GEOPOLIT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