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时社会”如何可能——《萨哈林岛》的民族志品质
1
作者 卢成仁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5-201,239,共18页
随着对民族志写作认识的不断拓展,人类学界逐渐将契诃夫视为同行,但对于《萨哈林岛》又有着相互矛盾的认知和理解。《萨哈林岛》是契诃夫思想由个人性的伦理道德解释转变为结构性的社会改良(或革命)期待背景下完成的调查和写作。流放犯... 随着对民族志写作认识的不断拓展,人类学界逐渐将契诃夫视为同行,但对于《萨哈林岛》又有着相互矛盾的认知和理解。《萨哈林岛》是契诃夫思想由个人性的伦理道德解释转变为结构性的社会改良(或革命)期待背景下完成的调查和写作。流放犯们被动组织起来的“临时社会”之临时性,层层贯通了萨哈林岛的生计、劳动、身份、婚姻家庭、村落生活等方方面面,并与生活分配制相互促生、相互适应。不过,“临时社会”之所以生成,是由不负责官僚等级制和法律的悬置共同制造出来的,是人的无意义感与社会的制度体系相互构造的产物。以“临时社会”为核心线索,可以重新阐释《萨哈林岛》所提供的系统行为资料,重新审视和理解《萨哈林岛》的民族志知识品质和价值,补充文学研究所忽略的面向,呈现早期民族志写作丰富、多元的实践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萨哈林(库页岛) 民族志 临时性 官僚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