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雍乾时期甘边营汛与民族地区治理的转型
1
作者 屈斌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5,共9页
营汛制度的运作和调整深刻反映了王朝边疆治理策略的演变。清代中期,朝廷对“番地”治理策略和政策变化对甘边营汛体系的调整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罗卜藏丹津事件以后,清廷战略重心从防范蒙古或蒙、“番”①联合的威胁,转向对甘边“番... 营汛制度的运作和调整深刻反映了王朝边疆治理策略的演变。清代中期,朝廷对“番地”治理策略和政策变化对甘边营汛体系的调整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罗卜藏丹津事件以后,清廷战略重心从防范蒙古或蒙、“番”①联合的威胁,转向对甘边“番地”治理。近“番”营汛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岳钟琪提出营汛兼收“番粮”的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行,但州县实践中对营汛介入地方事务存在限制和妥协,最终朝廷将治理“番地”的职责划转给“厅”,由“厅”专职负责。清廷将修缮营汛设施的经费责任下放给州县(厅)官员,同时,严格限制营汛经费和项目批准,更注重行政管理和财政节约。这些变革不仅优化营汛体系的运作,也巩固了清朝在甘边地区的统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地 番粮 中公费
下载PDF
政治归属与地理形态——清代松潘地区政治进程的地理学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安介生 《历史地理》 CSSCI 2012年第1期163-190,共28页
清代是中国边疆及边远地区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最典型的表征之一便是土司地区的改土归流,这一变化过程又被不少学者称之为"内地化"①。而这一变化过程在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阻力、采用的措施以及最终所产生的客观形... 清代是中国边疆及边远地区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最典型的表征之一便是土司地区的改土归流,这一变化过程又被不少学者称之为"内地化"①。而这一变化过程在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阻力、采用的措施以及最终所产生的客观形态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 丁口 土千户 潘州 漳腊 平番 雍正时期 地区政治 丢骨寨
下载PDF
美藏《保德州城图》绘制年代考略
3
作者 贾富强 郝平 《史志学刊》 2023年第4期26-35,共10页
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有数量众多的中文古旧地图,目前国内学界仅对部分古旧地图作过专门研究。关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保德州城图》的绘制年代,李孝聪推定为“清中叶(1785-1820)”,但并未展开论述;林天人则依据“州”“交界”信息推测可... 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有数量众多的中文古旧地图,目前国内学界仅对部分古旧地图作过专门研究。关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保德州城图》的绘制年代,李孝聪推定为“清中叶(1785-1820)”,但并未展开论述;林天人则依据“州”“交界”信息推测可能绘制于“雍正二年至乾隆二十九年(1724-1764)”。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挖掘图上信息,发现保德州在升为直隶州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久,且保德州城至河曲县交界的距离并未随着河曲县治的迁移而发生变化,结合乾隆《保德州志》记载图中“汛”的建置时间,可知本图绘制年代的上限应在乾隆二年(1737)以后。此外,“天桥”“水寨寺”作为地方名胜在清代屡见不鲜,且南关土城的建筑时间近于明亡,这两条信息亦可间接说明本图应为清代手绘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会图书馆 《保德州城图》 绘制年代
下载PDF
论清朝前期对湘西苗民的治理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瑞莲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7-74,共8页
清朝前期对湘西苗疆的治理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归流前,清朝在苗疆基本沿袭明代的设施,依靠土司治理“熟苗”区,军事隔离“生苗”区;改土归流后至乾嘉苗民起义前,在土司区设府县,派设流官,在“生苗”区设3厅,下设百户,寨长治理苗民;乾... 清朝前期对湘西苗疆的治理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归流前,清朝在苗疆基本沿袭明代的设施,依靠土司治理“熟苗”区,军事隔离“生苗”区;改土归流后至乾嘉苗民起义前,在土司区设府县,派设流官,在“生苗”区设3厅,下设百户,寨长治理苗民;乾嘉起义后,清朝对苗疆的治理政策发生转变,实行兵民合一的“屯政”。屯政一直延续至民国时候才被革屯运动所废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前期 苗民 苗疆 乾嘉苗民起义 屯政 生苗 州判 永绥厅 屯丁
下载PDF
《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考释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健斌 《福建文博》 2011年第4期47-50,共4页
福州马尾闽安村的闽安协台衙门外立有一块石碑,碑名《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碑文如下(图一):闽安之为镇,当省会咽喉。总建、邵、延、福四府之水,汇江流直激而深。距镇二里许,为其口门。南北岸两山雄峙,其来势各蟠耸百数十里。口门外,敞... 福州马尾闽安村的闽安协台衙门外立有一块石碑,碑名《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碑文如下(图一):闽安之为镇,当省会咽喉。总建、邵、延、福四府之水,汇江流直激而深。距镇二里许,为其口门。南北岸两山雄峙,其来势各蟠耸百数十里。口门外,敞然洋面。明季海禁解网,濒海为墟。国朝顺治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安镇 协台 洋面 季海 光绪二十一年 国朝耆献类征 范绍 两山 钤辖
下载PDF
中国近代军事地图的若干特点——兼评《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
6
作者 韩昭庆 《历史地理》 CSSCI 2012年第1期457-462,共6页
一、《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的来历及意义《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系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整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的一套现存最丰富的近代舆图。这批舆图原属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及水师提... 一、《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的来历及意义《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系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整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的一套现存最丰富的近代舆图。这批舆图原属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及水师提督等衙门的文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地图 国家档案馆 地图学史 洪兵 天地会起义 两广总督 庋藏 图名 驻军图
下载PDF
钩沉一份晚清大幅彩色《崖州舆图》
7
作者 多港峒客(文/图) 《现代青年》 2019年第4期70-71,共2页
笔者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室,查阅到一份晚清地图。图是纸本设色手绘原件,尺寸是66×130厘米,未装裱,边缘略有残损,无年份无款识,《崖州舆图》是右上角另以红纸黏贴的。该图以墨线为底,敷以朱红、土黄、群青三色,标有崖州境内... 笔者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室,查阅到一份晚清地图。图是纸本设色手绘原件,尺寸是66×130厘米,未装裱,边缘略有残损,无年份无款识,《崖州舆图》是右上角另以红纸黏贴的。该图以墨线为底,敷以朱红、土黄、群青三色,标有崖州境内的山河、道路、城池、营汛、炮台、庙塔等大量内容。居民点一律圈以椭圆墨线,朱红线条专用于标示道路,加椭圆圈则以标示军防营汛,土黄用于涂敷水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黄 崖州 道路 舆图 墨线 椭圆
原文传递
清代五台山的关隘与营汛——以美藏《五台山圣境全图》为线索
8
作者 贾富强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58-64,共7页
美藏《五台山圣境全图》,是现存最早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五台山单幅印刷地图.除描绘菩萨化现等宗教内容外,更多的是向世人呈现五台山的世俗图景.其中所绘关隘和营汛等信息,为开展五台山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梳理美藏《五台山圣境全... 美藏《五台山圣境全图》,是现存最早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五台山单幅印刷地图.除描绘菩萨化现等宗教内容外,更多的是向世人呈现五台山的世俗图景.其中所绘关隘和营汛等信息,为开展五台山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梳理美藏《五台山圣境全图》以及山西旧志所载信息,发现清代五台山周边的交通路线主要有五条,基本是沿具备通行条件的河谷、山谷分布,途中重要的关隘和村庄还会有官兵驻防.另外,美藏《五台山圣境全图》的绘刻者并未将五台山内外的关隘和营汛全部绘制进去,只是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呈现,而这又与本图的绘图方法、篇幅内容以及制图目的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五台山 关隘 《五台山圣境全图》
下载PDF
清代湘西苗疆营汛体系探研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妮 《历史地理研究》 2020年第2期91-103,158-159,共15页
营汛体系是清朝地方治理的基层军事系统,对地方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营汛体系形成之后相对稳定,但在湘西苗疆,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民族人口、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该体系经历了多次进入、退出,它的建立、完善与调整过程表现... 营汛体系是清朝地方治理的基层军事系统,对地方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营汛体系形成之后相对稳定,但在湘西苗疆,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民族人口、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该体系经历了多次进入、退出,它的建立、完善与调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反映出其"因势而变"的特征,这种特征凸显了湘西苗疆在国家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势而变 湘西苗疆 体系 地方治理 清代
下载PDF
清代“军管苗寨”制度与湘西基层治理机构的设置及运行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妮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165,共11页
明清以来,湘西地区治理成为中国西南区域治理的重要内容。康熙时期,清王朝开始全面打破明代所形成的"防线"与"界限",进入湘西腹地,通过设置营、汛等方式对归服的村寨进行直接管理;乾隆时期又进一步加强了营汛体系... 明清以来,湘西地区治理成为中国西南区域治理的重要内容。康熙时期,清王朝开始全面打破明代所形成的"防线"与"界限",进入湘西腹地,通过设置营、汛等方式对归服的村寨进行直接管理;乾隆时期又进一步加强了营汛体系的建设,在该地区形成"一村一寨一汛塘"的局面,成效十分显著。在"改土归流"以及"苗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中,"军管苗寨"制度应运而生,并在当地基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大量客民的进入使湘西基层社会矛盾有所加剧,爆发了"乾嘉之乱"。至此,康乾时期所形成的营汛—村寨体系已不能适应地方治理的需要,清王朝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营、汛、塘治理格局进行反复调适。从管控体系的初步形成到普遍适用及适时调整,这一变化过程深刻地反映出湘西地区基层治理、民族融合的艰辛以及区域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湘西“苗疆” 体系 苗寨管理
原文传递
《浙江温州海防营汛图》立轴
11
作者 郭钟岳 《温州文物》 2015年第2期154-154,共1页
关键词 浙江 温州 海防 立轴
原文传递
湘西小石城
12
作者 颜士州 《老同志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5期47-47,共1页
沈从文在散文《湘西·凤凰》中写道;“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这个地方,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的石头棚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他的描绘诱惑了... 沈从文在散文《湘西·凤凰》中写道;“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这个地方,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的石头棚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他的描绘诱惑了我,我决心去看看那古城、碉堡。经过坎坷的小路,到了湘西風凰。谁知,那碉堡早已毀掉,营汛已成为民房,就是那历代统治者视为“金城汤池”的石头城,也只剩下了东门和北门陪伴着夕烟残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小石城 石头城 历代统治者 湘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