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及其夏季食性的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韦力 周善义 +3 位作者 张礼标 梁冰 洪体玉 张树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5-241,共7页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黑髯墓蝠体型最大,声音特征属短调频型多谐波,一般为4个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二谐波上,主频率为(32·84±1·17)kHz,选择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高颅鼠耳蝠(长调频型)和菲菊头蝠(长恒频-调频型),体型都较小,主频率分别是(84·44±8·13)kHz和(110·78±1·65)kHz,以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而菲菊头蝠则以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上述结果证明,高颅鼠耳蝠、菲菊头蝠和黑髯墓蝠在声音和食物组成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颅鼠耳 黑髯墓 回声定位叫声 食物组成 生态位分离
下载PDF
菲菊头蝠冬眠期的精子储存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忠 韩文文 +1 位作者 张述才 李玉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9-233,共5页
菲菊头蝠是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的翼手目种类,在中国大陆南部和海南岛有广泛分布。为探讨热带菲菊头蝠是否具有冬眠期(12月至翌年2月)储精现象及生殖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海南岛的菲菊头蝠成年雄蝠和成年雌蝠生殖系统在冬眠期间的变化进... 菲菊头蝠是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的翼手目种类,在中国大陆南部和海南岛有广泛分布。为探讨热带菲菊头蝠是否具有冬眠期(12月至翌年2月)储精现象及生殖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海南岛的菲菊头蝠成年雄蝠和成年雌蝠生殖系统在冬眠期间的变化进行了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成年雄蝠在冬眠期间附睾内储存大量精子,推测其储存时间超过2个月;冬眠期间曲细精管横截面积、精子细胞数量和间质细胞数量在冬眠期逐月显著性减少,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数量在12月与翌年1月间均无显著性变化,而在冬眠末期的2月显著增多。在雌蝠子宫和卵巢内均未发现精子储存现象,但卵巢内具有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雄蝠在冬眠期间曲细精管逐月萎缩,但生精上皮精母细胞的数量在冬眠末期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储存 冬眠 生殖腺
下载PDF
菲菊头蝠的下丘神经元基本声反应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罗峰 李安安 +3 位作者 吴飞健 梁冰 张树义 陈其才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08,共7页
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采用单单位胞外微电极记录方法,研究了一种未被研究过的恒频/调频(CF/FM)蝙蝠——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的下丘神经元基本声反应特性,其结果发现,在所得的110个下丘神经元中,发放类型包括相位型... 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采用单单位胞外微电极记录方法,研究了一种未被研究过的恒频/调频(CF/FM)蝙蝠——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的下丘神经元基本声反应特性,其结果发现,在所得的110个下丘神经元中,发放类型包括相位型(54.5%)、紧张型(25.5%)、持续型(7.3%)、梳齿型(7.3%)和暂停型(5.4%)等5种类型。记录深度在208-1855(829.0±328,1)μm之间,最佳频率在16.7~75.6(38.9±15.7)kHz之间,最小阈值在5~74(34.7±13.6)d BSPL之间,阈上10 dB SPL潜伏期在5.0-27.5(15.2±3.9)ms之间。最佳频率随记录深度的增加而增大(r=0.9578,P〈0.001);记录的54个频率调谐曲线(FTCs)均为开放型。其中52个为单峰型,2个为双峰型。52个单峰型FTC的Q10-dB值介于1.56-31.61之间,并且大部分是狭窄型(Q10-dB值〉5),占69.2%(36/52),少部分为宽阔型(Q10-dH值〈5),占30.8%(16/52)。2个双峰型神经元FTC在低频处为宽阔型,高频处为狭窄型,Q10-dB值分别为1.95、8和2.89、6.51。共获得34个神经元的强度-发放率函数(RIFs),可分为单调型、非单调型和饱和型。结合先前所研究的FM蝙蝠——普通伏翼蝠(Pipistrellus abramus)下丘神经元的基本声反应特性,比较分析了CF/FM蝙蝠与FM蝙蝠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差异及其行为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频/调频蝙 下丘 声反应特性
下载PDF
北京地区翼手目一新记录——菲菊头蝠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巍 高武 +1 位作者 陈卫 战永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5期27-30,共4页
北京地区翼手类目前共有3科17种,本次调查发现一新记录——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其中绝大多数为古北型,有11种,占64.75%,此外,有4种季风型和南中国型1种,东洋型1种.北京西部种类特别丰富,占北京翼手类的82%;北部燕山山区,缺少... 北京地区翼手类目前共有3科17种,本次调查发现一新记录——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其中绝大多数为古北型,有11种,占64.75%,此外,有4种季风型和南中国型1种,东洋型1种.北京西部种类特别丰富,占北京翼手类的82%;北部燕山山区,缺少大型溶洞,翼手类中主要为本市常见种类.平原地区翼手类分布较少,只有常见种类.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加,北京翼手类中的稀有种的数量急剧较少,近乎绝迹,应该尽快开展深入研究,了解种类、分布、生态等详细资料,并且保护翼手类的栖息场所,适量开展旅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生物多样性 北京地区
下载PDF
幼年菲菊头蝠形态和声音发育 被引量:2
5
作者 韦力 茹炳华 +5 位作者 周莹莹 邵伟伟 张礼标 洪体玉 周善义 马杰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8,共8页
2006年5月31日—7月20日于桂林市郊积水洞对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幼蝠形态和叫声发育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幼蝠在出生后近3周内体重和前臂长增长迅速,随后增长速率变缓,且体重和前臂长增长与年龄均显著相关(年龄与体... 2006年5月31日—7月20日于桂林市郊积水洞对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幼蝠形态和叫声发育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幼蝠在出生后近3周内体重和前臂长增长迅速,随后增长速率变缓,且体重和前臂长增长与年龄均显著相关(年龄与体重:P=0.025;年龄与前臂长:P=0.042)。幼蝠叫声时程波动大,且均长于成年个体叫声时程,时程与年龄呈显著相关性。幼蝠在出生后3周内的叫声特征为频谱结构多样、频率波动大、谐波较多,在第3周后叫声多为FM-CF-FM叫声;幼蝠叫声第1谐波频率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而第二谐波频率与年龄相关性较弱;幼蝠在35天后主频率已经接近成年蝙蝠叫声频率;且前臂长与幼蝠叫声频率呈显著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特征 声音 发育 幼年
下载PDF
菲菊头蝠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及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 被引量:2
6
作者 罗峰 李安安 +4 位作者 马杰 吴飞健 梁冰 陈其才 张树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8-535,共8页
研究了菲菊头蝠自由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信号和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特性。菲菊头蝠在自由飞行时发射的CF/FM型回声定位叫声含2-3个谐波,主频为105.3±1.7kHz,时程为39.5±9.6ms,脉冲间隔为73.9±16.0ms。在所记录到的159个... 研究了菲菊头蝠自由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信号和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特性。菲菊头蝠在自由飞行时发射的CF/FM型回声定位叫声含2-3个谐波,主频为105.3±1.7kHz,时程为39.5±9.6ms,脉冲间隔为73.9±16.0ms。在所记录到的159个下丘神经元中,E型(Echolocation)神经元为32.7%(52/159),其中CF1型(Constantfrequency)占11.3%(18/159),FM1型(Frequencymodulated)占20.1%(32/159),FM2型占1.3%(2/159);NE型(Nonecholocation)神经元的比例为67.3%(107/159)。这些神经元的最佳频率(Bestfrequency,BF)与记录深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r=0.9471,P<0.01)。E型神经元的深度范围为349-1855(1027.5±351.6)μm,阈值范围为6-74(43.1±14.5)dBSPL,潜伏期范围为10.0-26.0(14.6±3.8)ms。NE型神经元的分别为93.0-1745.0(733.3±290.3)μm、2-70(36.5±23.8)dBSPL、5.0-23.0(13.5±3.7)ms。记录到的53个IC神经元的调谐曲线(Frequencytuningcurve,FTC)均为开放型,51个为单峰型,2个为双峰型。单峰型神经元中大部分为狭窄型(Q10dB>5),占70.6%(36/51),E型神经元全部为狭窄型,Q10dB为10.4±7.1(5.5-31.6),其中CF1型为18.3±11.2(5.5-31.6),FM1型为8.7±4.7(5.5-24.3),FM2型为6.9±0.3(6.7-7.1);NE型神经元既有宽阔型也有狭窄型,Q10dB为6.6±5.1(1.6-25.6)。两个双峰型FTC主、副峰分别偏向高、低频区,高频边对应的是E型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定位信号 频率调谐 下丘
下载PDF
菲菊头蝠不同地理种群回声定位声波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
7
作者 沈琪琦 刘奇 +5 位作者 陈毅 赵娇 彭兴文 孙云霄 陈珉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6-724,共9页
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是蝙蝠生态学研究领域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于探索物种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及其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从较大地理尺度上(9个地理种群)研究了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回声定位声波结构... 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是蝙蝠生态学研究领域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于探索物种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及其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从较大地理尺度上(9个地理种群)研究了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回声定位声波结构的地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地理种群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菲菊头蝠雌性的体型较雄性略大,其主频较高。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明显,包括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主频以及带宽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雌性菲菊头蝠前臂长和体重均与主频呈较弱的负相关,降雨量与雌性的主频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雄性前臂长、体重和降雨量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均无相关性;此外,地理距离、温度、湿度均与雌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回声定位声波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型和降雨量为主要影响因子,说明蝙蝠回声定位叫声的进化主要受到了当地生境的影响,表现出动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定位 地理种群 适应性进化
原文传递
菲菊头蝠的核型研究
8
作者 陈志坚 王任翔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6-99,共4页
取骨髓细胞,采用空气干燥法对来自广西桂林的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菲菊头蝠的染色体数为2n=62,染色体臂数(NF)是60;30对常染色体皆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相邻同源染色体大小相近,不易区分;X染色体为大型亚... 取骨髓细胞,采用空气干燥法对来自广西桂林的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菲菊头蝠的染色体数为2n=62,染色体臂数(NF)是60;30对常染色体皆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相邻同源染色体大小相近,不易区分;X染色体为大型亚端着丝粒染色体(st),其长度仅次于第3号染色体,Y染色体是小型的端着丝粒染色体(t)。菲菊头蝠的核型属于Harada等人划分的菊头蝠属中的第1类群,为最原始的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型 广西
下载PDF
菲菊头蝠在中国北方的新纪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劲硕 李钢 +4 位作者 刘洋 张俊鹏 韩乃坚 赵华斌 张树义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印度尼西亚 中国南部 爪哇岛 英文名 BAT 三角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