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球藻共栖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
1
作者 周玉婷 赵振军 +1 位作者 李佳霖 秦松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1151,共11页
聚球藻与共栖细菌能够通过功能互补实现互惠共生。本研究通过分析原位聚球藻富集培养体系除菌处理前后的藻菌体系的群落结构及生理指标差异,探究了稳定共栖优势菌群的功能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培养体系聚球藻以S5.1_Ⅷ类群为主,... 聚球藻与共栖细菌能够通过功能互补实现互惠共生。本研究通过分析原位聚球藻富集培养体系除菌处理前后的藻菌体系的群落结构及生理指标差异,探究了稳定共栖优势菌群的功能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培养体系聚球藻以S5.1_Ⅷ类群为主,优势共栖细菌属于α-变形菌、γ-变形菌和拟杆菌;除菌后重建的稳定共栖细菌群落结构趋于一致,优势种群是Ruegeria和Marianobacter,功能解析发现碳和氮循环功能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88.47%和11.08%。受共栖菌群影响的聚球藻藻胆蛋白含量和最大光合能力发生显著变化,光能转化效率提高。此外,聚球藻培养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硅,可能为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聚集下沉提供压载物,促进海洋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蓝 际环境 种群多样性 生态功能
原文传递
镉离子污染条件下微生物群落中细菌与藻类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石遵计 曹政 +3 位作者 胡科鑫 彭鑫碧 朱一帆 谢波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6-1163,共8页
【背景】水体微生物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水体内的藻类与某些微生物可以发生多种相互作用,然而人们对逆境条件下的菌藻有益相互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 【背景】水体微生物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水体内的藻类与某些微生物可以发生多种相互作用,然而人们对逆境条件下的菌藻有益相互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为了研究镉对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镉胁迫下菌藻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方法】本研究运用了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不同Cd^2+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利用微生物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菌藻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结果】通过分离培养筛选出了与集胞藻PCC6803互作抗Cd^2+的关键细菌Y9菌株。【结论】研究结果表明Y9菌株属于Phyllobacteriaceae科,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微生物互作网络的分析结果相符。本研究为探索水体环境中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菌藻互作抗Cd2+的生态效应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离子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网络
原文传递
一株可增强莱茵衣藻耐盐能力细菌MEZX29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璇 靳元霈 +3 位作者 赵娜 伍刚 张征锋 谢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38-4548,共11页
【背景】水体中的藻类、细菌及这些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河流、湖泊等淡水资源的盐渍化不断加重,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然而,高盐胁迫条件如何影响藻类与其他细菌的相互作用,以及... 【背景】水体中的藻类、细菌及这些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河流、湖泊等淡水资源的盐渍化不断加重,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然而,高盐胁迫条件如何影响藻类与其他细菌的相互作用,以及是否存在能够促进藻类耐盐能力的有益细菌等问题尚未得到深入研究。【目的】分离和鉴定可以促进淡水藻类莱茵衣藻抗盐能力的细菌,并开展相关机制分析。【方法】通过富集培养、筛选和共接种实验,获得可以促进衣藻耐盐的细菌;基于活细胞浓度、叶绿素含量等参数评价衣藻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能力;对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和基因组分析,预测其可能的菌藻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获得一株在250-290 mmol/L NaCl条件下可以显著增强衣藻耐盐能力的菌株MEZX29,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可能属于Rhodococcus qingshengii;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该细菌含有参与糖代谢、乙烯合成、生物膜形成等途径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在促进衣藻抗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Rhodococcus qingshengii MEZX29可以增强莱茵衣藻21gr抵抗高盐胁迫的能力,为研究藻类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有益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盐胁迫 共培养 红球 基因组分析
原文传递
荧光标记珊瑚组织来源细菌及其与虫黄藻相互作用的显微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琚慧敏 杨键 +1 位作者 张偲 李洁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1-361,共11页
【背景】研究珊瑚-细菌、虫黄藻-细菌的相互作用是解析珊瑚健康机理的关键。对珊瑚共附生细菌进行稳定荧光标记有助于原位观察细菌与虫黄藻或珊瑚的相互作用。当前,对于野生型珊瑚共附生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研究有限,限制了对细菌与珊瑚... 【背景】研究珊瑚-细菌、虫黄藻-细菌的相互作用是解析珊瑚健康机理的关键。对珊瑚共附生细菌进行稳定荧光标记有助于原位观察细菌与虫黄藻或珊瑚的相互作用。当前,对于野生型珊瑚共附生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研究有限,限制了对细菌与珊瑚、虫黄藻原位互作模式的揭示。【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专性海洋细菌的遗传操作体系,利用其对珊瑚组织来源细菌进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用于研究标记菌株与虫黄藻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电穿孔的方式将构建好的广宿主重组质粒转入供体菌(Escherichia coli WM3064),然后将供体菌与添加海水才可以生长的受体菌SCSIO 12696(港口球菌科,Porticoccaceae;分离自鹿角杯形珊瑚组织)按供、受体菌细胞数比分别为4:1、2:1、1:1比例混合,在25℃和30℃下于改良LB培养基上接合转移。显微观察标记细菌与虫黄藻相互作用。【结果】改良的LB培养基适用于需海水才可生长的专性海洋细菌的接合转移实验。接合转移的效率与供、受体菌的比例及温度有关。确定优化的接合转移条件为:供、受体菌的比例为1:1,温度为30℃。利用建立的接合转移体系,构建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SCSIO 12696。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能清晰观察到标记菌株SCSIO 12696和虫黄藻在共培养时的相互作用。【结论】建立了适合专性海洋细菌的遗传操作体系,利用其构建荧光蛋白标记菌株可用于虫黄藻-细菌、珊瑚-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珊瑚共附生细菌的生态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共附生细 接合转移 荧光标记 虫黄 -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