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微生态学及其理论基础 被引量:130
1
作者 曾忠铭 潘令嘉 +1 位作者 周殿元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21-328,331,共9页
关键词 临床微生态学 理论基础 人体
下载PDF
壳寡糖对肉仔鸡肠道主要菌群、小肠微绒毛密度、免疫功能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6
2
作者 王秀武 杜昱光 +1 位作者 白雪芳 李曙光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35,共4页
本试验研究目的是研究壳寡糖对肉仔鸡肠道主要菌群、微绒毛密度、免疫功能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 :对48只艾维因(Avian)肉仔鸡按2处理单因子设计 ,壳寡糖组和对照组各24只 ,雄、雌各半。试验日粮添加0.1 %壳寡糖 ,试验期56天。用Micros... 本试验研究目的是研究壳寡糖对肉仔鸡肠道主要菌群、微绒毛密度、免疫功能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 :对48只艾维因(Avian)肉仔鸡按2处理单因子设计 ,壳寡糖组和对照组各24只 ,雄、雌各半。试验日粮添加0.1 %壳寡糖 ,试验期56天。用MicrosoftExcel和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 :壳寡糖组盲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回肠微绒毛密度增加(P<0.05) ;胸腺和法氏囊相对重量增加(P<0.05) ,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提高(P<0.05) ;增重和料重比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壳寡糖可抑制肉仔鸡肠道菌 ,促进微绒毛生长发育 ,提高免疫能力和生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肉仔鸡 肠道 小肠微绒毛 免疫功能 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 大肠杆 双歧杆 乳酸杆
下载PDF
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菌群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87
3
作者 邵祝军 徐丽 +4 位作者 高源 李马超 李艺星 尹遵栋 梁晓峰 《中国计划免疫》 2007年第6期541-544,共4页
目的 研究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菌群的变迁趋势。方法 对中国1956~2006年分离的1819株流脑菌株的血清群构成进行分析。结果 1956~2002年的922株流脑菌株中,A群占69.20%... 目的 研究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菌群的变迁趋势。方法 对中国1956~2006年分离的1819株流脑菌株的血清群构成进行分析。结果 1956~2002年的922株流脑菌株中,A群占69.20%,B群占27.55%,C群占0.97%,其它群2.28%。2003~2006年的897株流脑菌株中,A群占35.90%,B群占29.21%,C群占23.97%,其它群占10.92%。C群流脑病人来源菌株比例由0.88%上升至48.67%,A群流脑病例菌株比例由80.4%下降至50.44%。健康人群鼻咽部携带C群流脑菌株比例由1.07%上升至20.41%,A群由58.33%下降至33.80%。结论 中国流脑病人及健康人群携带菌株中,C群流脑菌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流脑流行菌群正在发生从A群到C群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变化
原文传递
从肺肠微生态变化研究肺与大肠的相关性 被引量:63
4
作者 郑旭锐 杨宇 +3 位作者 郑秀丽 周新颖 丁维俊 刘旺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65-867,共3页
目的从微生态角度探索"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肺病组(过敏性哮喘)、肠病组(便秘)和肺肠同病组(过敏性哮喘合便秘),每组10只,收集各组大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粪便样本,进行肺部... 目的从微生态角度探索"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肺病组(过敏性哮喘)、肠病组(便秘)和肺肠同病组(过敏性哮喘合便秘),每组10只,收集各组大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粪便样本,进行肺部和肠道菌群主要微生物种类与含量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肺病组、肺肠同病组大鼠的肺部菌群及3组大鼠的肠道菌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病组大鼠的肺部菌群与肺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肺肠同病组大鼠肺部菌群与肺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肠道菌群与肠病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肺病状态下可导致肠道菌群变化,肠病也可影响肺部菌群的变化,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提供部分微生态学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微生态 哮喘 便秘
原文传递
发酵条件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系的影响 被引量:48
5
作者 杨瑞 张伟 +1 位作者 陈炼红 程甜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0-92,共3页
研究了初始食盐浓度、发酵温度、花椒和碘对自然发酵泡菜液中微生物菌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较高温度下发酵,不利于乳酸菌形成生长优势;在较低温度下发酵,6 %的盐浓度比8%的盐浓度能更好地促进乳酸菌的生长;花椒和碘可使参与发酵的主要... 研究了初始食盐浓度、发酵温度、花椒和碘对自然发酵泡菜液中微生物菌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较高温度下发酵,不利于乳酸菌形成生长优势;在较低温度下发酵,6 %的盐浓度比8%的盐浓度能更好地促进乳酸菌的生长;花椒和碘可使参与发酵的主要菌群乳酸菌和酵母菌加快生长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发酵过程 发酵条件 泡菜 乳酸 食盐浓度 发酵温度 自然发酵 生长优势 高温度 低温度 浓度比 酵母 花椒
下载PDF
酸白菜发酵中乳酸菌群的分析 被引量:45
6
作者 钟之绚 郭剑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4-76,共3页
酸泡菜是世界性大众化蔬菜发酵制品,其主要发酵菌群是乳酸菌。对西式泡菜、朝鲜泡菜、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已有较多研究,进而探索出接种微生物纯培养物促进蔬菜发酵的新方法,用于工业生产。但对酸白菜这一中国特有发酵制品的... 酸泡菜是世界性大众化蔬菜发酵制品,其主要发酵菌群是乳酸菌。对西式泡菜、朝鲜泡菜、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已有较多研究,进而探索出接种微生物纯培养物促进蔬菜发酵的新方法,用于工业生产。但对酸白菜这一中国特有发酵制品的微生物学研究及接种后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种类的变化,国内尚未见报道。 我们根据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对比试验结果,分析不同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种类及其变化,说明接种乳酸杆菌促进酸白菜发酵的作用机理。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发酵 酸白菜 酸泡菜
下载PDF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初步分析 被引量:49
7
作者 陈穗 陈桂明 +1 位作者 严虹 潘令嘉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5-77,共3页
为了研究肝炎后肝硬化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对46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5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为取0.5克新鲜粪便,用稀释液按10倍稀释法将粪便稀释至10-8,然后用滴注法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选择肠道菌群中具... 为了研究肝炎后肝硬化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对46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5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为取0.5克新鲜粪便,用稀释液按10倍稀释法将粪便稀释至10-8,然后用滴注法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选择肠道菌群中具代表性的需氧菌和厌氧菌共10种。结果示:(1)实验组的肠杆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伴腹泻者真杆菌减少,梭菌增加(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菌群失调,而失调的程度往往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肝硬变 肝炎
原文传递
胆道感染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1
8
作者 郑惊雷 梁力建 赖佳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时胆汁中致病菌菌群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培养阳性的264例胆汁标本323株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3株细菌中包含了52种细菌,其中革兰阴性...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时胆汁中致病菌菌群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培养阳性的264例胆汁标本323株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3株细菌中包含了52种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94%,革兰阳性球菌占406%。排列前6位的细菌依次为肠球菌220%,大肠埃希菌195%,克雷白菌属118%,葡萄球菌属108%,假单孢菌属87%,肠杆菌属84%。59例混合感染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各占12例和10例。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性普遍下降,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仍保持相当高的敏感率。阿米卡星对细菌敏感性也较高,尤其对铜绿假单孢菌有效率仍达687%。结论胆道感染致病菌菌群不断在改变,细菌数量和种类在增加,其对药物敏感性普遍下降;治疗胆道感染应动态监测菌群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合理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感染 抗生素敏感性 大肠埃希 药物敏感性 致病 结论 变化 对抗
原文传递
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9
作者 许文涛 郭星 +1 位作者 罗云波 黄昆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58-265,共8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由于分子生物学在该分支学科中的应用,使得在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培养的缺点,使分析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多样性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由于分子生物学在该分支学科中的应用,使得在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培养的缺点,使分析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多种方法,将其简要划分为三大部分:(1)传统纯培养技术;(2)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3)上述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并重点阐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多样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
下载PDF
添加不同酵母培养物对瘤胃纤维分解菌群和纤维素酶活的影响 被引量:41
10
作者 黄庆生 王加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用3种酵母培养物(YC- 1、YC 2和YC- 3)分别饲喂4头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肉牛,研究培养物对瘤胃发酵、纤维分解酶活性和3种纤维分解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YC 2处理的乙酸、丙酸、丁酸和总 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YC 1和YC ... 用3种酵母培养物(YC- 1、YC 2和YC- 3)分别饲喂4头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肉牛,研究培养物对瘤胃发酵、纤维分解酶活性和3种纤维分解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YC 2处理的乙酸、丙酸、丁酸和总 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YC 1和YC 3处理的乙酸/丙酸比例显著降低(P<0 .01);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瘤胃内羧甲基纤维素酶、水杨苷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P<0 .01);各处理都显著提高黄化瘤胃球菌的相对比例(P<0 .01),16SrRNA特异性寡聚核苷酸探针杂交法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3 种纤维分解菌在瘤胃细菌中所占比例为 3. 80%±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发酵 酵母培养物 饲喂 羧甲基纤维素酶 黄化 比例 添加 处理 胃瘘
下载PDF
四君子汤对实验性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0
11
作者 严梅桢 李志军 +2 位作者 谢念祥 宋红月 刘林祥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40-43,共4页
本文报道了四君子汤对脾虚小鼠肠道内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菌群的影响。用大量大黄水煎液灌胃给予小鼠,造成实验性脾虚模型,引起小鼠肠道内菌群紊乱,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菌量均下降,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当小鼠服用四君子... 本文报道了四君子汤对脾虚小鼠肠道内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菌群的影响。用大量大黄水煎液灌胃给予小鼠,造成实验性脾虚模型,引起小鼠肠道内菌群紊乱,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菌量均下降,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当小鼠服用四君子汤后,双歧杆菌,乳杆菌均上升至正常值水平。四君子汤对拟杆菌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失调具有调节功能,对脾虚小鼠的康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君子汤 脾虚
下载PDF
从肺肠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被引量:45
12
作者 郑秀丽 杨宇 +4 位作者 郑旭锐 叶建红 周新颖 丁维俊 刘旺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294-2296,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3种不同病理状态下大鼠肺部和肠道的菌群情况,从肺肠菌群变化的相关性角度探索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方法:建立肺病、肠病、肺肠合病3种大鼠模型,进行肺部和肠道菌群的菌落计数与种类鉴定。结果:与空白组比,3... 目的:通过观察3种不同病理状态下大鼠肺部和肠道的菌群情况,从肺肠菌群变化的相关性角度探索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方法:建立肺病、肠病、肺肠合病3种大鼠模型,进行肺部和肠道菌群的菌落计数与种类鉴定。结果:与空白组比,3组模型大鼠肺部和肠道的菌群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肺病组的肠道菌群与肠病组比部分差异显著(P<0.05)。肺肠同病组的肺部菌群和肠道菌群变化比单纯肺病和单纯肠病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病理状态下,肺部菌群的变化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肺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比肠病对肺部菌群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肠相关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李兰娟 吴仲文 +2 位作者 马伟杭 俞云松 陈亚岗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8期86-89,111,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CSH), and their role in this life-threatening disease.Methods We classified ninete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CSH), and their role in this life-threatening disease.Methods We classified ninete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as the CSH group, thir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H) as the CH group and thirty-one healthy volunteer as the control group. Fecal flora from all subjects were analyzed. Concentrations of plasma endotoxin, serum cytokines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 and interleukin-1 beta (IL-1β) and liver function were assessed.Results The number of fecal bifidobacterium (P<0.001, P<0.05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bacteroidaceae (P<0.001, P<0.01 respectively) were significantly deceas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compared with the CH and control groups, while the number of enterobacteriaceae (P<0.001, P<0.05 respectively) and yeasts (P<0.01, P<0.05 respectively)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vels of plasma endotoxin, serum TNF-α, IL-1β and total bilirubin (TBiL)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CSH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endotoxin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vels of both TNF-α, IL-1β and TBiL (P<0.001, respectively). Levels of plasma endotoxi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fecal enterobacteriacea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ifidobacterium (P<0.05, P<0.001, respectively).Conclusion Intestinal flor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were severely disturbed and gut mircobiological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was impaired. Changes in intestinal flora may have a pivotal role in both the elevation of plasma endotoxin and further hepatic lesions resulting in liver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 intestine · micr oflora · endotoxin · cytokines
原文传递
中医学“正气”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平衡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庆生 袁嘉丽 陈文慧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7,共7页
从文献、临床与实验研究入手 ,选取中医学“邪正相争”较为激烈典型的肺系疾病常见病证作为临床与实验研究对象 ,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获得经计算机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图表 5 0张 ,结果表明 :微生态平衡 ,以及... 从文献、临床与实验研究入手 ,选取中医学“邪正相争”较为激烈典型的肺系疾病常见病证作为临床与实验研究对象 ,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获得经计算机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图表 5 0张 ,结果表明 :微生态平衡 ,以及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免疫系统正常的应答反应能力及其所表达的功能是构成“正气”的重要因素。其具体表现为 :菌群密集度均衡、菌群多样性明显、优势菌以有益菌为主 ;抗体IgG、IgM、IgA均正常。CD4/CD8比值正常 ,血清补体C3 滴度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中医学 临床 免疫 微生态平衡 实验研究 有益 病原微生物 常见病
下载PDF
微生态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5
作者 张达荣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4,共2页
关键词 微生态学 医学 应用 消化道
下载PDF
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33
16
作者 朱海霞 陈林海 +7 位作者 张大伟 赵现方 杨天佑 陈洪卫 闫亚娟 汪杏莉 秦广雍 李宗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322,共9页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的功能主体。人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认识随着其研究方法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培养方法只能检测到活性污泥中1%~15%的微生物。随着一系列基于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活性污泥中菌群...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的功能主体。人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认识随着其研究方法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培养方法只能检测到活性污泥中1%~15%的微生物。随着一系列基于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活性污泥中菌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惊人的速度被人们认识,大量依靠传统检测方法未能发现却在活性污泥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逐渐被发现。许多模拟活性污泥菌群生存环境条件的现代培养技术开始发展,且已成功培养了一部分传统培养方法不能培养的细菌类群,这为研究基于免培养方法发现的大量新的微生物菌群的生理特性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也无疑将把人们对活性污泥菌群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主要介绍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的一系列方法,从传统培养方法到基于免培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再到现代培养技术,着重论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中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16S RRNA PCR-DGGE PCR-SSCP FISH FCM
下载PDF
沼气发酵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7
作者 成喜雨 庄国强 +1 位作者 苏志国 刘春朝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7-615,共9页
综述了沼气发酵菌群、工艺控制和处理系统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对发酵机理缺乏了解是导致过程不稳和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提出将来的研究重点应通过元基因组手段解析菌群相互作用和代谢网络,建立基于反应器操作、VFAs代谢、活性菌群变化... 综述了沼气发酵菌群、工艺控制和处理系统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对发酵机理缺乏了解是导致过程不稳和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提出将来的研究重点应通过元基因组手段解析菌群相互作用和代谢网络,建立基于反应器操作、VFAs代谢、活性菌群变化和功能基因表达的多尺度过程控制手段,以及发展原料预处理、科学配伍和两相联产氢气甲烷等工艺来提高系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元基因组 过程控制 反应器
下载PDF
纤维素降解菌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8
作者 熊冬梅 周红丽 《酿酒科技》 2011年第5期94-97,共4页
对纤维素降解菌的种类及纤维素降解菌群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微生物 纤维素降解 复合体系构建
下载PDF
75例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回顾性调查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吴海福 胡必杰 +3 位作者 许剑民 靳大勇 黄德骧 吴肇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5-207,共3页
目的 了解培养阳性的中心静脉导管菌群变迁及药敏情况。方法 对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75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大多数细菌均有较高程度的 耐药性,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 目的 了解培养阳性的中心静脉导管菌群变迁及药敏情况。方法 对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75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大多数细菌均有较高程度的 耐药性,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91.5% ,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及头孢他啶的敏感率皆为55.1% 。结论 导管性败血症(Catheter-related sepsis, C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败血症 药敏试验 感染
下载PDF
白酒糟与菊芋渣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34
20
作者 任海伟 王莉 +4 位作者 朱朝华 孙安琪 王治业 李金平 李志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35-244,共10页
利用青贮原理将白酒糟和菊芋渣混合进行固态发酵,二者按照不同鲜质量比发酵10、30、60 d时,分别考察营养成分、木质纤维含量和发酵特性的动态变化,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发酵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当白酒糟和菊芋渣以1.2:1和1:... 利用青贮原理将白酒糟和菊芋渣混合进行固态发酵,二者按照不同鲜质量比发酵10、30、60 d时,分别考察营养成分、木质纤维含量和发酵特性的动态变化,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发酵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当白酒糟和菊芋渣以1.2:1和1:1.5比例发酵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相对饲用价值和生物降解潜力较高。发酵过程中pH值、乳酸和氨氮含量等特性参数均处于优良青贮品质范围,V-score评分均为优等。白酒糟或菊芋渣单独发酵期间主要以变形菌和厚壁菌门细菌为主,混合发酵时则演变为以厚壁菌门、乳杆菌属细菌为主。总之,白酒糟与菊芋渣能通过生化互补特性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质青贮,综合考虑糟渣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处理效率等因素,实际生产中建议以1.2:1比例混合青贮发酵30 d为宜,可获得良好发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物 发酵 白酒糟 菊芋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