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抗菌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晋波 刘维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白念珠菌 酵母 菌丝 特比萘芬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及其对病原真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爱平 高那 +4 位作者 刘伟 万喆 陈伟 涂平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 目的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具有协同、拮抗或无关作用。结果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成功治愈3例经伊曲康唑治疗无效的孢子丝菌病患者。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具有75%的协同作用,对酵母相为70%(P=0.50)。结论初步研究显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有效安全,体外联合药敏试验显示两药具有较高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申克孢子丝菌 菌丝 酵母 联合药敏 协同作用
下载PDF
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苑天红 王明永 +2 位作者 吴升伟 王正蓉 吴承龙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80-581,614,共3页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的关系。方法 分别将孢子相、菌丝相白念珠菌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 (BEC)进行黏附试验 ,比较二相性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 ;分别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及卵黄培养基测定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分泌性酸性蛋白酶...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的关系。方法 分别将孢子相、菌丝相白念珠菌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 (BEC)进行黏附试验 ,比较二相性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 ;分别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及卵黄培养基测定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 ;分别将二相性白念珠菌进行小鼠毒力实验。结果 菌丝相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显著高于孢子相 (P <0 .0 0 1) ;菌丝相白念珠菌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 (P分别 <0 .0 0 1和 <0 .0 0 2 ) ;注射菌丝相白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2 5 ) ,且平均存活期低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0 1)。结论 菌丝相白念珠菌的毒力强于孢子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菌丝 小鼠 细胞外 分泌性 黏附率 注射 孢子 牛血清白蛋白 毒力
下载PDF
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探讨 被引量:11
4
作者 石婧 张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72-474,共3页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细胞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分别抽提从同一HIV阳性患者体内分离到的7株对氟康唑敏感程度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DNA,此系白念珠菌经染色体水平及DNA水平证...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细胞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分别抽提从同一HIV阳性患者体内分离到的7株对氟康唑敏感程度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DNA,此系白念珠菌经染色体水平及DNA水平证实来源于同一亲本。根据ERG11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的近3'端的310bp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引物序列为:上游引物5'-GGGAAAGTTTCTAAAGGGG-3';下游引物5'-TATGTTAATCCAACTAAGTAA-3'。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两相细胞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1株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和2株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的菌丝相与酵母相细胞间均出现ERG11基因1547位点、1587位点和1617位点的不一致。结论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ERG11基因的部分序列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菌丝 酵母 ERGl1基因 基因序列 差异性
原文传递
两种培养基体外诱导白念珠菌菌丝相形成的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金艳 张宏 乔建军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01-502,共2页
目的寻找白念珠菌菌丝相理想的体外培养条件。方法分别采用RPMI1640和DMEM培养基,在37℃条件下培养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16株白念珠菌,计算并比较白念珠菌菌丝相在两种培养基中的形成率。结果在DMEM培养基中白念珠菌菌丝相的形成率低于... 目的寻找白念珠菌菌丝相理想的体外培养条件。方法分别采用RPMI1640和DMEM培养基,在37℃条件下培养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16株白念珠菌,计算并比较白念珠菌菌丝相在两种培养基中的形成率。结果在DMEM培养基中白念珠菌菌丝相的形成率低于在RPMI1640培养基中的形成率。RPMI1640培养基(pH7.5),37℃传代培养7d(转种12次)后,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细胞形成率均达99%以上。在DMEM培养基中,于同一观察时间,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和耐药株的菌丝相形成率低于氟康唑敏感株。结论RPMI1640培养基(pH7.5),37℃传代培养7d(转种12次)是获得白念珠菌菌丝相的理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白色 菌丝 DMEM培养基 白念珠菌 菌丝 体外诱导 体外培养条件 传代培养 37℃条件 形成率
原文传递
白念珠菌孢子相、菌丝相胞壁提取物SDS-PAGE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黎斌 王鲁 +1 位作者 蒋戈 叶庆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56-657,共2页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孢子 菌丝 胞壁提取物 梯度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凝胶电泳
原文传递
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董正蓉 张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85-386,422,共3页
目的 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探讨两相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 对5株分离自同一HIV阳性患者的白念珠菌分别进行菌丝相与酵母相培养后,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ERG11基因(包括部分上游和下游非编码区),用下... 目的 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探讨两相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 对5株分离自同一HIV阳性患者的白念珠菌分别进行菌丝相与酵母相培养后,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ERG11基因(包括部分上游和下游非编码区),用下游引物对部分ERG11基因进行测序。结果CA-7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序列存在差异,分别位于第1547,1587和1617位点。结论 白念球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在DNA水平存在差异,在进行白念珠菌的病原真菌学研究中菌丝相为适宜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酵母 菌丝 ERG11 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 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石婧 张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4-46,49,共4页
目的 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细胞氟康唑作用的靶酶编码基因 (ERG11)碱基序列上的差异 ,从而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分别抽提 7株来自同一母体、依次对氟康唑逐渐耐药的白念珠菌菌丝和酵母相的基因组DNA ,根据ERG11编码序... 目的 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细胞氟康唑作用的靶酶编码基因 (ERG11)碱基序列上的差异 ,从而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分别抽提 7株来自同一母体、依次对氟康唑逐渐耐药的白念珠菌菌丝和酵母相的基因组DNA ,根据ERG11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对ERG11基因的第 4 0 3位点至第 70 1位点的 2 98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 ,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两相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  7株白念珠菌的菌丝相与酵母相细胞间的ERG11基因碱基序列在该片断上无差异。结论 菌丝相和在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1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是无差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菌丝 酵母 差异 ERG11基因
下载PDF
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
9
作者 李硕 孙袁媛 +5 位作者 郝瑞英 徐艳艳 刘钊 景婷婷 李小静 张秀娟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9-546,共8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白念珠菌(CA)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采用佛波酯诱导其分化成M0巨噬细胞。活化CA并配置其菌悬液,感染M0巨噬细胞,并于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下观察细胞吞...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白念珠菌(CA)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采用佛波酯诱导其分化成M0巨噬细胞。活化CA并配置其菌悬液,感染M0巨噬细胞,并于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下观察细胞吞噬现象。采用差速离心法分别提取M0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外泌体组)及CA感染M0巨噬细胞后分泌的外泌体(CA外泌体组),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跟踪分析、Western印迹法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来鉴定并比较两组外泌体。将这两组外泌体分别与CA共培养(外泌体处理组、CA外泌体处理组),CA独立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上述3组CA的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AMP相关基因RAS1及CDC35(也称Cyr1)的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外泌体组和CA外泌体组外泌体均表达外泌体标志物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SG101),均不表达阴性标志蛋白钙联蛋白(calnexin);透射电镜观察及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显示,两组外泌体形态、大小无明显差异。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外泌体处理组及CA外泌体处理组CA由酵母相向菌丝相的转换明显受到抑制,其菌丝长度也明显缩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外泌体处理组及CA外泌体处理组CA细胞内cAMP含量[分别为(16.70±0.84)和(16.82±0.87)pmol/ml]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21.82±1.08)pmol/ml;t=6.45、6.23,均P=0.00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外泌体处理组及CA外泌体处理组CA cAMP相关基因RAS1及CDC35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下调(均P<0.01),且CA外泌体处理组RAS1 mRNA表达量低于外泌体处理组(t=7.43,P=0.002)。结论M0巨噬细胞外泌体以及M0巨噬细胞感染CA后外泌体均能有效抑制CA菌丝的生长,且后者抑制作用更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cAMP/蛋白激酶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巨噬细胞 外泌体 形态转换 环磷酸腺苷 菌丝
原文传递
伊曲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或特比萘芬对球形孢子丝菌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谭静文 刘伟 +4 位作者 刘伟霞 张晋卿 孙毅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或特比萘芬时对球形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参照标准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及棋盘微量稀释法对33株球形孢子丝菌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定"协同""不相关&q...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或特比萘芬时对球形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参照标准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及棋盘微量稀释法对33株球形孢子丝菌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定"协同""不相关"和"拮抗"。结果伊曲康唑与卡泊芬净联合对球形孢子丝菌酵母相菌株的协同率为93.94%(31/33),与特比萘芬联合的协同率为60.61%(20/33);伊曲康唑与卡泊芬净或特比萘芬联合对菌丝相菌株协同率分别为96.97%(32/33)、84.5%(28/33)。对所有受试菌株均未观察到上述药物的拮抗作用。结论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伊曲康唑与卡泊芬净或特比萘芬联合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孢子丝菌 菌丝 酵母 卡泊芬净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联合药敏
下载PDF
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体外药物敏感性差异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宏 石婧 乔建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以同一亲本来源的7株白念珠菌为对象,研究氟康唑对其菌丝相与酵母相抗菌活性的差异。方法:参照NCCLS M27-A方案,测定氟康唑对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的MI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 目的:以同一亲本来源的7株白念珠菌为对象,研究氟康唑对其菌丝相与酵母相抗菌活性的差异。方法:参照NCCLS M27-A方案,测定氟康唑对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的MI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对菌丝相的MIC值低于酵母相。结论: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酵母 菌丝 氟康唑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与携带株两相性与毒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燕 潘亮亮 李晓红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以及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200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分别将致... 目的探讨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以及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200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分别将致病产酶株的菌丝相和孢子相菌悬液(5×106CFU/ml)注射小鼠尾静脉,1个月内观察小鼠死亡率及平均存活时间,以平均存活时间评价菌株毒力。结果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检出率分别为83.3%和35.7%(P<0.01);细胞外磷脂酶阳性率分别为87.5%和39.3%(P<0.01)。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致病株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P<0.01,P<0.005);注射菌丝相白色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且平均存活期短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结论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毒力因子,致病株毒力高于携带株,菌丝相毒力高于酵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分泌型酸性蛋白酶 细胞外磷脂酶 菌丝 酵母 毒力
原文传递
阴道白假丝酵母菌二相性的酶活性和毒力的差异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琦 熊正爱 +1 位作者 刘朝晖 张旭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酶活性和毒力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标本,经形态学和生化学鉴定证实为白假丝酵母菌,共200株。分别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时分泌型... 目的探讨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酶活性和毒力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标本,经形态学和生化学鉴定证实为白假丝酵母菌,共200株。分别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时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并从中挑选24株分别用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再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计算菌丝相和酵母相的细胞毒力。结果酵母相和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的活力(PA值)分别为0.681±0.105和0.641±0.096;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PZ值)分别为0.621±0.113和0.558±0.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酵母相和菌丝相毒力值分别为0.299±0.129和0.577±0.217且PZ值-毒力Pearson系数分别为-0.485和-0.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均高于酵母相;菌丝相毒力强于酵母相;白假丝酵母菌毒力强弱与其酶活性高低呈高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假丝酵母菌 酵母 菌丝 分泌型酸性蛋白酶 细胞外磷脂酶 毒力
原文传递
马拉色菌菌丝相培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作辉 冉玉平 +2 位作者 代亚玲 熊琳 周光平 《华西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 :探讨马拉色菌菌丝相形成的条件。方法 :用由酵母浸膏、牛磺胆酸钠、角鲨烯、甘氨酸、吐温- 80等多种成份组成菌丝培养基 (pH 5 6 ) ,接种花斑癣患者鳞屑后置 30℃孵箱内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菌落和菌丝生长情况 ,并用形态学和生... 目的 :探讨马拉色菌菌丝相形成的条件。方法 :用由酵母浸膏、牛磺胆酸钠、角鲨烯、甘氨酸、吐温- 80等多种成份组成菌丝培养基 (pH 5 6 ) ,接种花斑癣患者鳞屑后置 30℃孵箱内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菌落和菌丝生长情况 ,并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 30例患者中有 8例的标本 (2 6 7% )初代培养长出菌丝 ,其中 2株初代培养菌丝生成率为 10 %~ 2 0 % ,次代培养可提高到 2 5 % ,经菌种鉴定发现产生菌丝的均为糠秕马拉色菌 [占糠秕马拉色菌 6 6 6 % (8/ 12 ) ],而未产生菌丝的菌种包括全部合轴马拉色菌 (8/ 8)、球形马拉色菌 (4/ 4 )、限制性马拉色菌 (2 / 2 )、钝形马拉色菌 (2 / 2 )和部分糠秕马拉色菌 (4/ 12 )。结论 :使马拉色菌体外产生菌丝的条件除与培养基成分有关外 ,还与菌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癣 马拉色菌 菌丝
下载PDF
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熊延靖 厉荣玉 吴艳红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倒置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体外动力学过程;采用CLSI-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倒置显微镜...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倒置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体外动力学过程;采用CLSI-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在Spider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形成的影响;qRT-PCR法检测在不同浓度大蒜素作用下白念珠菌菌丝相关基因HWP1、ALS1、EFG1、PDE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白念珠菌在Spider液体培养基中6 h时出现较长菌丝,24 h后镜下可见大量念珠菌菌丝包裹酵母细胞,紧密交错;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的MIC值为25μg/mL;倒置显微镜观察(25~100)μg/mL浓度的大蒜素能明显抑制Spider液体培养基中白念珠菌菌丝的生长;qRT-PCR结果显示,在(25~100)μg/mL浓度的大蒜素作用下,白念珠菌菌丝相关基因表达下调。结论大蒜素能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的形态转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菌丝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形态转换 菌丝 大蒜素
下载PDF
白念珠菌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逄金花 唐建国 +2 位作者 童译庆 方阳欣 李康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35期6950-6954,共5页
白念珠菌是人体内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形态多样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相互转换。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是白念珠菌中典型形态转换系统,与白念珠菌粘附、侵袭性等方面密切相关。宿主相关环境因素作用于白念珠菌,... 白念珠菌是人体内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形态多样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相互转换。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是白念珠菌中典型形态转换系统,与白念珠菌粘附、侵袭性等方面密切相关。宿主相关环境因素作用于白念珠菌,激活相应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下游应答基因的表达,共同调控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结合目前关于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研究,认为广泛和深入的信号通路主要有: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 AMP/PKA)信号通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Rim101介导的p H信号通路和Tup1介导的负调控信号通路共同调控形态转换。该文将近年来国内外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信号传导通路调控机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形态转换 菌丝 cAMP/PKA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培养白念珠菌菌丝相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燕华玲 王爱平 李若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5-476,共2页
深部真菌感染日益成为院内主要的感染。从酵母相至菌丝相的转化以及菌丝的生长都与其毒性和侵袭性有关 ,体外培养其菌丝对研究其致病力及药敏性更有意义。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使白念珠菌产生芽管和菌丝的特定培养方法及体外诱导白念珠菌菌... 深部真菌感染日益成为院内主要的感染。从酵母相至菌丝相的转化以及菌丝的生长都与其毒性和侵袭性有关 ,体外培养其菌丝对研究其致病力及药敏性更有意义。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使白念珠菌产生芽管和菌丝的特定培养方法及体外诱导白念珠菌菌丝相形成的因素作了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影响因素 深部真菌感染 菌丝 培养条件
下载PDF
EFG1和HGC1基因在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惠春 程波 施秀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4-306,共3页
目的比较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两个调控基因,即增强菌丝生长基因(Enhanced Filamentous Growth,EFG1)和菌丝G1细胞周期蛋白基因(hyphal G protein cycle1,HGC1)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中的表达情况,寻找调控菌丝表达的关键基因。方法分别提取白... 目的比较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两个调控基因,即增强菌丝生长基因(Enhanced Filamentous Growth,EFG1)和菌丝G1细胞周期蛋白基因(hyphal G protein cycle1,HGC1)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中的表达情况,寻找调控菌丝表达的关键基因。方法分别提取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RNA,行半定量RT-PCR检测,比较EFG1和HGC1两个基因的RNA表达差异。结果EFG1在菌丝相和酵母相都有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HGC1在菌丝相有表达,在酵母相无表达。结论HGC1为菌丝特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EFG1 HGC1 酵母 菌丝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菌丝相培养条件及RAPD反应体系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厉荣玉 钱森和 +1 位作者 董群 王萍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优化门色念珠菌菌丝相培养条件,为白色念珠菌菌丝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必要条件;建立白色念珠菌菌丝相RAPD的最佳反应体系,应用于其基因组DNA扩增。方法在RPM11640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小牛血清用量、培养液p... 目的优化门色念珠菌菌丝相培养条件,为白色念珠菌菌丝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必要条件;建立白色念珠菌菌丝相RAPD的最佳反应体系,应用于其基因组DNA扩增。方法在RPM11640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小牛血清用量、培养液pH值、培养温度和转种次数等对白色念珠菌菌丝相形成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Mg^2+浓度、dNTPs浓度、Taq酶的浓度、引物浓度和模板DNA浓度对白色念珠菌菌丝相RAPD反应的影响;应用L16(4^5)正交试验对RAPD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白色念珠菌菌丝相诱导的最佳条件为:每100ml培养液中的小牛血清用量为10ml,培养液pH值为7.5,培养温度为36℃,转种次数为12次。白色念珠菌菌丝相的最适RAPD反应体系为:Mg^2+ 1.25mmol/L、dNTPs 0.4mmol/L、随机引物0.1μmol/L、TaqDNA聚合酶5U/50μl、模板DNA495ng/50μl。结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了较适白色念珠菌菌丝相培养条件和其基因组RAPD扩增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菌丝 RAPD反应体系 优化
原文传递
不同来源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相体外诱导条件的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祝贺 王文岭 +2 位作者 李海涛 敖俊红 杨蓉娅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1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诱导因素条件下,不同来源的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 sporon asahii,T.asahii)菌丝诱导结果的差异。方法 11株不同来源的T.asahii,选用RPMI-1640液体培养基、YPD液体培养基、吐温酵母肉汤(TYB)培养基和50%(v/v)胎牛血清,分... 目的探讨在不同诱导因素条件下,不同来源的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 sporon asahii,T.asahii)菌丝诱导结果的差异。方法 11株不同来源的T.asahii,选用RPMI-1640液体培养基、YPD液体培养基、吐温酵母肉汤(TYB)培养基和50%(v/v)胎牛血清,分别在15℃、25℃和37℃条件下培养,于1h、2h、3h、6h、12h、24h计数菌丝生成率。结果 T.asahii 15℃菌丝生成率均值为(0.15±0.42)%,25℃为(5.75±3.48)%,37℃为(33.81±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PMI-1640培养基诱导菌丝生成率均值为(46.24±25.50)%,YPD液体培养基为(36.28±21.85)%,TYB培养基为(33.93±21.29)%,50%(v/v)胎牛血清为(18.60±14.58)%,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6.29,P=0.0013),组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21.80,P=0.0000)。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各菌株菌丝生成率也随之上升。结论综合比较各诱导因素,RPMI-1640培养基、37℃诱导24h可使大多数T.asahii菌株由孢子相获得较纯的菌丝相,而菌株来源的不同也是影响诱导结果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萨希毛孢子菌 菌丝 诱导 培养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