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隧道发菌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及培养料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倩 肖婷婷 +5 位作者 宋晓霞 沈新芬 隽加香 张津京 陈辉 黄建春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92,共7页
以传统菇房发菌料为对照,从菌丝生长及培养料降解角度研究了隧道发菌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发菌料的菌丝生长速度比菇房发菌料快13.6%,基因拷贝数是菇房发菌料的3.7倍;在菌丝生长阶段,隧道发菌料中的... 以传统菇房发菌料为对照,从菌丝生长及培养料降解角度研究了隧道发菌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发菌料的菌丝生长速度比菇房发菌料快13.6%,基因拷贝数是菇房发菌料的3.7倍;在菌丝生长阶段,隧道发菌料中的蛋白酶、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滤纸酶、酸性木聚糖酶活性显著提高,是菇房发菌料的1.2~3.0倍,隧道发菌料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利用率高于菇房发菌料,与酶活性结果一致;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隧道和菇房发菌料的胞外酶活性及氮、木质纤维素的利用率均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隧道发菌 菌丝活性 培养料降解
下载PDF
接种AMF对不同葡萄品种菌丝酶活性及无机营养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永福 任禛 +3 位作者 韩丽 彭声静 陈泽斌 牛燕芬 《吉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97-102,共6页
本研究选用6个不同生长势的葡萄品种扦插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接种试验,探讨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对参试材料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及菌丝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AMF对试材无机营养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Gm能够显著提高参... 本研究选用6个不同生长势的葡萄品种扦插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接种试验,探讨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对参试材料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及菌丝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AMF对试材无机营养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Gm能够显著提高参试材料的AMF侵染率,且强生长势品种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弱生长势品种;接种后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试材的菌丝酶(ALP和SDH)活性,6个品种的菌丝酶活性大小依次为玫瑰蜜>早黑蜜>水晶>维拉莎>京秀>红地球;丛枝菌根的形成对各试材无机营养的吸收均有影响;其中,对促进大量元素吸收的效果优于微量元素,使试材根、茎、叶中的大量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但却出现部分试材的微量元素含量低于CK的情况,其中以茎最为典型;接种对不同品种无机营养吸收的贡献率表现各异,相对而言弱生长势品种的贡献率大于强生长势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丛枝菌根 侵染率 菌丝活性 无机营养
原文传递
除草剂施用对农田丛枝菌根(AM)真菌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翔 范晓旭 +1 位作者 张淑贞 宋福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7期129-134,共6页
为了探究除草剂施用对丛枝菌根(AM)真菌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剂对AM真菌的孢子萌发及活力、对宿主植物根系的侵染、群落结构、菌丝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 为了探究除草剂施用对丛枝菌根(AM)真菌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剂对AM真菌的孢子萌发及活力、对宿主植物根系的侵染、群落结构、菌丝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除草剂的合理使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除草剂 AM真菌孢子 菌根侵染 菌丝活性 AM真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4-酰基吡唑啉酮-5缩γ-氨基丁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对白玉菇菌丝脱氢酶活性影响
4
作者 王鑫 史芯沂美 +3 位作者 谢芬兰 付壮 朱华玲 班立桐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6,共6页
采用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了4-三氟乙酰-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缩γ-氨基丁酸(L1)、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缩γ-氨基丁酸(L2)两种新配体,以及两个配体的Ca、Zn配合物。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合成的6种化... 采用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了4-三氟乙酰-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缩γ-氨基丁酸(L1)、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缩γ-氨基丁酸(L2)两种新配体,以及两个配体的Ca、Zn配合物。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合成的6种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MTT法测定了6种化合物对白玉菇菌丝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对白玉菇菌丝脱氢酶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配体L2对白玉菇菌丝脱氢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最强,配体L1最差;采用分子对接法研究了菌丝脱氢酶与原始配体泛醌,以及配体L1和L2的相互作用,发现两个新配体与菌丝脱氢酶的结合能力均好于原始配体泛醌,且配体L2好于配体L1。该结果与MTT试验结果一致,说明配体L1和配体L2可能是通过与泛醌进行结合竞争表现出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衍生物 合成 表征 白玉菇 菌丝脱氢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