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 |
苏忱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6
|
|
2
|
《裂缝》的象征意义与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 |
田祥斌
张颂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8
|
|
3
|
八九十年代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 |
李福祥
钟清兰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0 |
16
|
|
4
|
从《简·萨默斯的日记》看多丽丝·莱辛的生命哲学观 |
王丽丽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6
|
|
5
|
多丽丝·莱辛文学道德观阐释 |
夏琼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9
|
|
6
|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 |
张和龙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9
|
|
7
|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倾向 |
张鄂民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12
|
|
8
|
读《拉奥孔》 |
錢锺书
|
《文学评论》
|
1962 |
16
|
|
9
|
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夫和莱辛比较研究 |
王丽丽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3
|
|
10
|
令人窒息的精神荒原——浅析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中的人物心理刻画 |
傅丽
|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 |
14
|
|
11
|
莱辛与两性和谐的新女性主义 |
彭丽华
林桂敏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2
|
|
12
|
整合与对话——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 |
蒋花
史志康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3
|
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权 |
竹夕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14
|
论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空间意义 |
刘玉梅
刘玉红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15
|
自我发现的旅程——评莱辛小说《黑暗前的夏天》 |
马建军
葛静萍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4 |
8
|
|
16
|
多丽丝·莱辛和她的《又来了,爱情》 |
赵志玲
|
《社科纵横》
|
2004 |
5
|
|
17
|
困境的背后:混乱与分裂——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解读 |
李汀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7
|
|
18
|
生命和谐之歌:《裂缝》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读解 |
王文惠
李小洁
曾敏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19
|
伦敦的性别空间--解读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
肖庆华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5
|
|
20
|
多丽丝·莱辛与苏非思想 |
陈东风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