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4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 被引量:26
1
作者 苏忱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4-148,共5页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中,都会蕴涵着具有受虐倾向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中放弃了自我,自愿成为两性关系中的牺牲品。本文试从这样一种重复的互文式的写作出发,以作者在四个不同时期的四部代表作为例,探讨莱辛在对...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中,都会蕴涵着具有受虐倾向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中放弃了自我,自愿成为两性关系中的牺牲品。本文试从这样一种重复的互文式的写作出发,以作者在四个不同时期的四部代表作为例,探讨莱辛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悖论,即女性必要经历受虐的过程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自我 悖沦 女性自由 女权主义 女性观 莱辛 新探 女性形象 两性关系
下载PDF
《裂缝》的象征意义与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 被引量:28
2
作者 田祥斌 张颂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4,共6页
《裂缝》是莱辛2007年的新作。本文试图从环境对小说的烘托和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去解说和剖析这部作品中的和谐的女性主义意识。《裂缝》是一部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性质的作品。在人类发展初期,去掉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人和自然的单纯接触... 《裂缝》是莱辛2007年的新作。本文试图从环境对小说的烘托和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去解说和剖析这部作品中的和谐的女性主义意识。《裂缝》是一部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性质的作品。在人类发展初期,去掉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人和自然的单纯接触也许更容易阐释人类和自然环境。《裂缝》中,虽然男人和女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分开成了两个独立的部落,居住的不同地点、养育他们的不同环境等等却引导他们走向联合。这篇具有神话意义的小说无疑是女性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生态女性主义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小说通过象征手法隐喻了自然与人类以及男女之间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裂缝》 女性主义 象征 双性同体
原文传递
八九十年代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福祥 钟清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58-61,共4页
本文较为深入地分析讨论了杰出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本世纪八九十年代 (即她后期 )的文学创作 ,指出“多样化特征才是莱辛后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从而完善和发展了原有研究成果 。
关键词 文学研究 英国 1980-1999年 莱辛 文学创作
下载PDF
从《简·萨默斯的日记》看多丽丝·莱辛的生命哲学观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丽丽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9,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的时空结构、人物关系的对应等艺术形式,从生命的流动,生命的循环和生命的同一三方面揭示了多丽丝·莱辛对生命哲学的诠释,并指出这本小说绝非表面上那样简单,而且莱辛已超越了所谓“主义”的... 本文通过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的时空结构、人物关系的对应等艺术形式,从生命的流动,生命的循环和生命的同一三方面揭示了多丽丝·莱辛对生命哲学的诠释,并指出这本小说绝非表面上那样简单,而且莱辛已超越了所谓“主义”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默斯 莱辛 日记 哲学观 时空结构 艺术形式 人物关系 生命哲学 “主义” 诠释
原文传递
多丽丝·莱辛文学道德观阐释 被引量:19
5
作者 夏琼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1,共7页
当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即爱的缺失是诸多危机和悲剧的根源。人类只有通过对同情、人道和关爱等高尚道德情感的不断追求,并诉诸道德情感的力量,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用爱的给予填补爱的缺失,才能克服重重危机,在混... 当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即爱的缺失是诸多危机和悲剧的根源。人类只有通过对同情、人道和关爱等高尚道德情感的不断追求,并诉诸道德情感的力量,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用爱的给予填补爱的缺失,才能克服重重危机,在混乱中重新找回失落的价值追求。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里,莱辛始终以人类生存为着眼点,在人类所经历的不同困惑和危机里寻求和探索人类生存的和谐之道,她的文学道德观因此也是一种以整个人类为着眼点的生存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道德观 爱的缺失 道德情感
原文传递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和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0,104,共6页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曾对女权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她本人却对"女权主义"的标签颇有微词,反对将意蕴深厚的文学作品作僵化的实用解读,或者当作某个社会运动的宣传工具。她的小说有对女性生存的关注,对女性自由的思考...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曾对女权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她本人却对"女权主义"的标签颇有微词,反对将意蕴深厚的文学作品作僵化的实用解读,或者当作某个社会运动的宣传工具。她的小说有对女性生存的关注,对女性自由的思考,同时又不限于对性别问题的探讨。她从关注女性生存开始,其最后的旨归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的深邃思考。女性主义只是其作品主题之一,而且常与其他多重主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女权主义 女性生存 性别疆界
下载PDF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倾向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鄂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97-101,共5页
多丽丝·莱辛许多作品都反映社会的异化,被文论家认为贯穿着由感伤到虚无的思想倾向,莱辛也因此被认同为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本文通过剖析其主要小说作品的不同视点和主题,在思想基础、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方面归纳莱辛毕生创作... 多丽丝·莱辛许多作品都反映社会的异化,被文论家认为贯穿着由感伤到虚无的思想倾向,莱辛也因此被认同为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本文通过剖析其主要小说作品的不同视点和主题,在思想基础、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方面归纳莱辛毕生创作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异化 现代主义 存在主义 视点 内省 心理历程 苏菲教派
下载PDF
读《拉奥孔》 被引量:16
8
作者 錢锺书 《文学评论》 1962年第5期59-67,共9页
莱辛《拉奥孔(Laokoon)》里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经成为文艺理论的常识了。绘画宜于表现“物体(Korper)”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Handlungen)”或情事这个主要论点,中国古人也有讲过的。陆机早就... 莱辛《拉奥孔(Laokoon)》里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经成为文艺理论的常识了。绘画宜于表现“物体(Korper)”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Handlungen)”或情事这个主要论点,中国古人也有讲过的。陆机早就接触到“丹青”和“雅颂’的领域问题:“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引,严可均辑《全晋文》、马国翰辑《陈氏要览》中未见)。邵雍说得更明确:“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伊川击壤集》卷一八《史画吟》、《诗画吟》)。当然,邵雍仅仅把“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奥孔 造型艺术 莱辛 文字 故事画 动作 弥尔顿 丹诚 邵雍 画笔
原文传递
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夫和莱辛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丽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4,共6页
许多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谈到了伍尔夫和莱辛这两位20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之间的相似,但很少从女性文学传统的角度谈论此话题。本文认为正是她们对缺失的女性文学传统母亲的追寻导致了她们的相似。她们在追忆传统和重构女性传统中的不同态... 许多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谈到了伍尔夫和莱辛这两位20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之间的相似,但很少从女性文学传统的角度谈论此话题。本文认为正是她们对缺失的女性文学传统母亲的追寻导致了她们的相似。她们在追忆传统和重构女性传统中的不同态度也导致了她们艺术形式的迥异和人生命运的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记忆 母亲 莱辛 伍尔夫
原文传递
令人窒息的精神荒原——浅析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中的人物心理刻画 被引量:14
10
作者 傅丽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11期26-28,共3页
文章试运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莱恩的心理学以及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点来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中的主人公玛丽的心理历程,从四个不同的心理阶段来分析玛丽这个处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非洲白人妇女的精神世... 文章试运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莱恩的心理学以及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点来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中的主人公玛丽的心理历程,从四个不同的心理阶段来分析玛丽这个处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非洲白人妇女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扭曲而最终走向毁灭的道路,从而印证莱莘对于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青草在歌唱》 心理分析 自我
下载PDF
莱辛与两性和谐的新女性主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彭丽华 林桂敏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8-199,30,共3页
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用其敏锐准确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实验派技巧,来解析小说中的女性的成长和醒悟,以及最终"自由";通过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自由女性"在混乱社会中经历精神的迷惘、彷惶,不断地认识自我... 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用其敏锐准确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实验派技巧,来解析小说中的女性的成长和醒悟,以及最终"自由";通过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自由女性"在混乱社会中经历精神的迷惘、彷惶,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把寻求两性的和谐共处作为妇女运动的终极目标,诠释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女权主义的新女性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新女性主义 自我意识 两性和谐
原文传递
整合与对话——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 被引量:8
12
作者 蒋花 史志康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8-84,共7页
本文分析了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中戏仿的妙用,认为莱辛在小说中运用戏仿将经典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革新、梦的解析和现代生活、神话与现实、历史和现实、国内与国外、个人与世界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众多不同形式的对话,实现了她对文... 本文分析了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中戏仿的妙用,认为莱辛在小说中运用戏仿将经典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革新、梦的解析和现代生活、神话与现实、历史和现实、国内与国外、个人与世界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众多不同形式的对话,实现了她对文学、语言、心理学、神话故事与现实、当代政治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与个人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金色笔记》 戏仿 神话
原文传递
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权 被引量:10
13
作者 竹夕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莱辛 女权 诺贝尔文学奖 女作家 获奖者
原文传递
论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空间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玉梅 刘玉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1-154,共4页
从现代空间小说特征来看,长篇小说《第五个孩子》在形式上可谓一部空间小说;从福柯关于空间及权力关系的理论看,空间成了暴力的象征,这种暴力可能是压迫的,也可能是叛逆的。由此,实在的空间上升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
关键词 莱辛 《第五个孩子》 空间 禁闭 暴力 叛逆
下载PDF
自我发现的旅程——评莱辛小说《黑暗前的夏天》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建军 葛静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9-12,28,共5页
《黑暗前的夏天》的主题是女性的自我发现。本文通过对女主人公夏日旅程三个层次——亲历旅程、象征历程、内省和回顾——经历的分析,探讨了一个中年家庭主妇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借以说明莱辛的女性观及其作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莱辛 小说 《黑暗前的夏天》 英国
下载PDF
多丽丝·莱辛和她的《又来了,爱情》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志玲 《社科纵横》 2004年第2期133-130,共2页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因她的《金色笔记》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简要介绍了她后期的作品《又来了 ,爱情》并加以评述。
关键词 莱辛 女性问题 平等
下载PDF
困境的背后:混乱与分裂——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解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汀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2期138-140,共3页
关键词 歌唱 野草 莱辛 解读 分裂 诺贝尔文学奖 女作家 全世界
下载PDF
生命和谐之歌:《裂缝》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读解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文惠 李小洁 曾敏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96,共4页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其晚年的代表作《裂缝》中解构了男权文化二元论,同时极力避免将女性和自然临驾于男性和文化之上,进入新的二元论的精神误区,从而实现了她一生所致力探寻的人与自然、男人和...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其晚年的代表作《裂缝》中解构了男权文化二元论,同时极力避免将女性和自然临驾于男性和文化之上,进入新的二元论的精神误区,从而实现了她一生所致力探寻的人与自然、男人和女人和谐统一的生态女性主义理想。小说创作中莱辛抓住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策略,一再颠覆男权社会中理性高于自然,以及男人优于女人的二元对立关系,把建构一个以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为基础的,男女两性共存互补,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文化作为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二元对立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二元对立 莱辛 《裂缝》
原文传递
伦敦的性别空间--解读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庆华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144-146,共3页
关键词 《金色笔记》 莱辛 解读 性别 伦敦 社会空间 文学作品 文化转向
下载PDF
多丽丝·莱辛与苏非思想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东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28-31,共4页
本文以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著《四门城》为蓝本,重点分析莱辛如何在神秘主义色彩极浓的苏非思想的遁世哲学中找到社会认识价值和对现实的启示意义,充分地展示了作者对纷繁的现实问题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 苏非思想 神秘主义 小说 莱辛 文学评论 英国 《四门城》 遁世哲学 社会认识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