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闻效应难以推动严肃文学阅读——基于对莫言作品购买归因风格分析
1
作者 王东 颜雅琴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4,共4页
通过对莫言获奖一个月内读过其作品的56位读者的问卷调查,寻找到了其归因风格和购买决策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哪些阅读推广方式能够比较有效地提升并营造全民严肃阅读的氛围。
关键词 莫言获奖 归因风格 购买决策 阅读推广
下载PDF
中美大报之莫言获奖事件的话语表征——基于转述话语的分析
2
作者 史晓云 《新闻传播》 2014年第9期117-119,共3页
本文基于评价理论的外言系统,对中美大报莫言获奖事件报道的转述话语进行分析。从转述动词来看,中国大报的态度更为积极,更愿意为话语承担责任,但转述动词使用的多样性还需要加强;从话语来源来看,中国大报更多的倾听民众的声音,美国大... 本文基于评价理论的外言系统,对中美大报莫言获奖事件报道的转述话语进行分析。从转述动词来看,中国大报的态度更为积极,更愿意为话语承担责任,但转述动词使用的多样性还需要加强;从话语来源来看,中国大报更多的倾听民众的声音,美国大报通过使用间接引语,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这与其报道目的相关。研究证明转述话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中美大报对于莫言获奖事件的不同评价态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获奖 中美大报 评价理论 转述话语
下载PDF
中美大报之莫言获奖事件的话语表征——基于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分析
3
作者 史晓云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134-137,共4页
基于评价理论的次系统——态度系统,从"感情"、"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着手,对中美大报莫言获奖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大报态度资源的运用频率明显少于美国大报.中美大报情感资源所占比例均... 基于评价理论的次系统——态度系统,从"感情"、"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着手,对中美大报莫言获奖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大报态度资源的运用频率明显少于美国大报.中美大报情感资源所占比例均较小;中国大报鉴赏资源使用频率最高,侧重于对该事件价值的评估;美国大报判断资源使用频率最高,侧重于对莫言和中国行为的评估.研究证明评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中美大报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态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获奖 中美大报 评价理论 中国形象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传播效应
4
作者 范藻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由文学事件向文化现象扩散过程中,满足了中国作家的渴望:当代文学走向成功,进而揭示作家成功的文化奥秘;满足了文学读者的期望:普通民众走进大师,进而展示文学大师的文化魅力;满足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中... 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由文学事件向文化现象扩散过程中,满足了中国作家的渴望:当代文学走向成功,进而揭示作家成功的文化奥秘;满足了文学读者的期望:普通民众走进大师,进而展示文学大师的文化魅力;满足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而宣示崛起中国的文化形象,最终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莫言获奖 传播效应 文化建设
下载PDF
论莫言获奖的提振“核力”
5
作者 韩雪梅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64-167,共4页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已过去四年时光,我们需要对莫言获奖后的提振"核力"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判断。莫言获奖不仅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也给世界提供了重新评价中国文学的机会和打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通道。但是,莫言获奖所形...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已过去四年时光,我们需要对莫言获奖后的提振"核力"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判断。莫言获奖不仅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也给世界提供了重新评价中国文学的机会和打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通道。但是,莫言获奖所形成的提振"核力"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还远没有冲破沉重的压力和阻挠,想要改变处于社会边缘化的文学现状,当代文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奋力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获奖 现实主义 国际影响 社会转型 任重道远
下载PDF
莫言获诺奖的现代意义
6
作者 高旭东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36,共5页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纠正关于新文学不过是对西方文学的摹仿而中国传统文学才是中国人独创的偏见,正如西方以这种偏见对待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而最终发现这一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无比辉煌一样。诺奖对当代的钟情必然会带来对现代的重...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纠正关于新文学不过是对西方文学的摹仿而中国传统文学才是中国人独创的偏见,正如西方以这种偏见对待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而最终发现这一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无比辉煌一样。诺奖对当代的钟情必然会带来对现代的重估。当然,莫言的幸运及其文学天才是其获奖的内因。他将高密东北乡当成中国乃至人类苦难的缩影,创作技巧的繁多及文学语言的繁丽,使其区别于一般的乡土文学。莫言并不是正统儒道传统的文化承担者,而是在寻根中张扬了东夷文化的原始感性与高密民间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获奖 中外比较 创作特色 文化承担 现代意义
原文传递
从莫言获奖反思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经典化问题
7
作者 王瑜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3-57,共5页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既是对莫言创作的认可,更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取得成就的肯定,促使思考其经典化的问题。文学经典的出现不是自发形成的,离不开各种权力话语的参与建构。合理认知经典的特征与生成因素有利于深入思考新时...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既是对莫言创作的认可,更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取得成就的肯定,促使思考其经典化的问题。文学经典的出现不是自发形成的,离不开各种权力话语的参与建构。合理认知经典的特征与生成因素有利于深入思考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诉求。在命名经典责任的驱使下,通过语文学和传播媒介等层面的关注,有助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获奖 经典化 语文学
下载PDF
中美大报中莫言获奖事件新闻标题的话语表征分析——基于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分析
8
作者 王苘熔 《神州》 2014年第11期133-134,共2页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媒体纷纷报道。本文以评价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研究美国和中国主要报纸对此事报道的新闻标题的不同,揭示不同的报道者对同一事件所持的态度有何不同。
关键词 莫言获奖 评价理论 新闻标题
下载PDF
叙事修辞学视角下的外宣表达研究——以莫言获奖致辞为例
9
作者 李辉炫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4-59,共6页
通过梳理分析叙事修辞理论的哲学内涵和"叙事理性",结合莫言获奖致辞文本,对外宣表达与叙事理论的契合性进行关联性的探索。文章提出,"讲故事的人"的哲学内涵和叙事理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外宣表达的三大问题:"宣... 通过梳理分析叙事修辞理论的哲学内涵和"叙事理性",结合莫言获奖致辞文本,对外宣表达与叙事理论的契合性进行关联性的探索。文章提出,"讲故事的人"的哲学内涵和叙事理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外宣表达的三大问题:"宣传味"浓重、为迎合受众"削足适履"、过度呈现"完美",并藉此提出"以我的故事叙述我的立场"的外宣表达总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宣表达 叙事修辞学 莫言获奖
下载PDF
框架理论视阈下外媒对“莫言获奖”事件报道分析
10
作者 赵微 《东南传播》 2015年第10期62-65,共4页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外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国外许多媒体将此事件的意义衍伸于文学领域之外,将其放置于"政治事件"框架之下进行报道,这样的视角无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借鉴"框架理...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外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国外许多媒体将此事件的意义衍伸于文学领域之外,将其放置于"政治事件"框架之下进行报道,这样的视角无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借鉴"框架理论"对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外媒通过标题部分的词语及句式选择,主体部分使用"政治事件"框架多于"文学事件"框架等手段向受众"移植"了相关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框架理论 莫言获奖”事件
下载PDF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第三次姿态调整——以莫言获奖事件为核心
11
作者 刘骥鹏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57-62,共6页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尽管过去了一段时间,然而其中包含的复杂况味仍值得仔细解读。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诺贝尔文学奖基本是基督教文化区域的一种文学大奖。出于自身影响力与美誉度方面的考虑,该奖的文化姿态进行了三次调整,...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尽管过去了一段时间,然而其中包含的复杂况味仍值得仔细解读。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诺贝尔文学奖基本是基督教文化区域的一种文学大奖。出于自身影响力与美誉度方面的考虑,该奖的文化姿态进行了三次调整,莫言获奖是其最近一次调整的主要标志。诺奖之所以选择莫言,除了莫言作品具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并在海内外得到较好的传播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非文学的因素。为了世界文学场域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中国文化界应该考虑设立面向世界的文学大奖,以便平衡文学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获奖事件 文化姿态调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