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被引量:108
1
作者 谢天振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2-39,82,共9页
人们尽可以对翻译下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这句话时,他确实击中了翻译问题、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要害,并且提出了一个极富建设性的课题。然而,十分可惜的是,埃斯卡... 人们尽可以对翻译下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这句话时,他确实击中了翻译问题、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要害,并且提出了一个极富建设性的课题。然而,十分可惜的是,埃斯卡皮对“创造性叛逆”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仅仅指出:“说翻译是背叛,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交流 作品 文学翻译 莎士比亚 语言 创造性叛逆 列夫·托尔斯泰 长篇小说 自传体小说 原著
原文传递
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67
2
作者 J·希利斯·米勒 王逢振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2-78,共7页
今天,人们到处都在谈论全球化。什么是全球化呢?这个词显得有些奇怪。它既指一个过程,也指一种模糊的完成状态。全球化既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许到完成还非常遥远。我们大家一直都在全球化,例如都受全球气候或气... 今天,人们到处都在谈论全球化。什么是全球化呢?这个词显得有些奇怪。它既指一个过程,也指一种模糊的完成状态。全球化既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许到完成还非常遥远。我们大家一直都在全球化,例如都受全球气候或气候变化的制约。甚至最封闭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国际贸易或其它外来的影响,例如古代穆斯林对中国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等等。然而今天,人人都感到全球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双曲线阶段。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里,都可以确证它是一个独特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 人文学科 大众文化 莎士比亚 文学作品 互联网络 数控 英语文学 跨国公司
原文传递
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 被引量:58
3
作者 李伟民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53,共8页
在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评论、研究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在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构成了评论、研究与演出的基础。... 在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评论、研究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在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构成了评论、研究与演出的基础。检视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可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莎士比亚 文学翻译 翻译方法
原文传递
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被引量:49
4
作者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4年第3期24-40,141,共18页
刘再复同志的这篇论文,就如何塑造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这个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提高和发展,欢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教学和文学创作的同志们对此展开争鸣。
关键词 典型性格 二重组合 人物性格 组合原理 二重结构 莎士比亚 作家 马克思恩格斯 文学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
原文传递
英语双关的类型和翻译 被引量:39
5
作者 徐仲炳 《外国语》 1988年第6期31-34,38,共5页
英语双关是很多英美著名作家乐于用来增添他们作品文学韵味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如莎士比亚,他对双关的运用独具匠心,素称“审慎而从不言过其实的”莎士比亚评论家Samual Johnson 说过:“A quibble wasto him(Shakespear)the fatal Cleopa... 英语双关是很多英美著名作家乐于用来增添他们作品文学韵味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如莎士比亚,他对双关的运用独具匠心,素称“审慎而从不言过其实的”莎士比亚评论家Samual Johnson 说过:“A quibble wasto him(Shakespear)the fatal Cleopatrafor which he lost the world and was contentto lose it.”文学大师们当然是为了取得某种效果,把双关作为小技加以利用的。于是久而久之,双关作为一种辞格已经是五光十色,绚丽多彩了。本文拟就英语双关的类别和汉译作一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双关 修辞手法 汉译 谐音双关 双关语 词义双关 英美 双关词 莎士比亚 内涵意义
原文传递
梁实秋谈翻译莎士比亚 被引量:35
6
作者 柯飞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8年第1期46-51,共6页
梁实秋先生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1930年代,到1963年译了20种,在台湾出版。此文是梁先生对30年译莎的回忆。文中“我”即梁先生。开头引了胡适之两封信,说明莎译缘起。梁本人说他始译之时,对莎“所知不多”,“认识很浅”,显系自谦;接着... 梁实秋先生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1930年代,到1963年译了20种,在台湾出版。此文是梁先生对30年译莎的回忆。文中“我”即梁先生。开头引了胡适之两封信,说明莎译缘起。梁本人说他始译之时,对莎“所知不多”,“认识很浅”,显系自谦;接着说自己对莎剧版本和伊丽沙白朝英语的了解,宛如大学生谈学习心得那样坦白真诚,是非常可爱的态度。文中提到徐志摩、叶公超、陈通伯、I.A.Richards等都是当时在北京外国文学界人士,不一一加注。梁也提到朱生豪所译莎剧27种。我们追忆往昔,对比梁朱境遇,后者既缺图书,又无稿费可言,以一人之力,在不长时间里完此译事,是由于什么动力?我想,首要的是天才的驱使。朱译似行云流水,即晦塞处也无迟重之笔。译莎对他肯定是乐趣也是动力,境遇不佳而境界极高。朱译不同于他人也高于他人,在此。这是时隔五十多年后一个读者的看法。下面是梁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翻译 朱生豪 文字 RICHARDS 伊丽沙白 所知 商务印书馆 外国 梁实秋
原文传递
论莎剧重译(上) 被引量:32
7
作者 陈国华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6-34,81,共10页
对于现有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人们的主要批评是它们没有做到以诗译诗。本文提出,重译莎剧应以对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为基础,同时尽可能近似地再现原作的文体和语体特点。本文区分文本内莎学和文本外莎学,建议编撰一套莎士... 对于现有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人们的主要批评是它们没有做到以诗译诗。本文提出,重译莎剧应以对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为基础,同时尽可能近似地再现原作的文体和语体特点。本文区分文本内莎学和文本外莎学,建议编撰一套莎士比亚伴读,以反映文本外莎学的最新成果。为还莎剧的本来面目,本文还提出应直接以古本莎士比亚作为译本的底本,参校现代诸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翻译
原文传递
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忠祥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共14页
莎士比亚戏剧混合运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方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凸现优化人性、“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之终极道德伦理乌托邦,虽然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主客观条件的局限而难以兑现,却又是非常吸引人的... 莎士比亚戏剧混合运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方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凸现优化人性、“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之终极道德伦理乌托邦,虽然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主客观条件的局限而难以兑现,却又是非常吸引人的美好幻想。这种道德伦理体系,正是建立在人性平衡的规律上,戏剧诗人的道德理想及其对善恶界限的划分,也正是出于他对普遍人性的质朴的辩证观察。莎士比亚理想的人性,还可说是作为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的平衡和充分圆满的实现。这一切无疑会引起当代人的思考与共鸣,而且对现代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教育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文学 道德伦理 乌托邦 审美意义
下载PDF
自由·异化·文学——论异化主题在西方文学中的历史嬗变 被引量:33
9
作者 蒋承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6-42,共7页
关于“异化”,虽然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与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它作为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现象,其基本内涵是有同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不管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还是在马克思和... 关于“异化”,虽然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与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它作为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现象,其基本内涵是有同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不管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还是在马克思和弗洛姆那里,“异化”都是指: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类丧失了自我和本质,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精神自由,丧失了个性,人变成了非人,人格趋于分裂。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就为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根本目的是寻求人的自由与解放,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迄今为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主题 西方文学 异己力量 理性主义 “异化” 历史嬗变 物质文明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 个性自由
下载PDF
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李伟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0-166,共17页
在近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这是其他众多外来作家难以比拟的,从而构成了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被接受的独特性。社会政治诉求与学术学理探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莎士比亚在中国被接受的方式、价值与意... 在近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这是其他众多外来作家难以比拟的,从而构成了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被接受的独特性。社会政治诉求与学术学理探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莎士比亚在中国被接受的方式、价值与意义,也显示出接受者不同的心态。受到特定历史语境的制约与影响,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诉求层面的接受,使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价值和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术学理探究层面的莎士比亚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对这段文学史进行客观的评述、理性的思考,把握其接受的内在规律,不仅可让我们在今后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中多一份理性自觉,而且对于文学批评价值的坚守、问题意识和责任感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跨文化接受 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李伟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社会悲剧 戏剧文学 英国 人物形象
下载PDF
妇女文学——广阔的天地 被引量:22
12
作者 朱虹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5-58,共4页
“妇女文学”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好几个层次,它的含义伸延得很远,引起的联想很多。 从广义上讲,古往今来文学名著中那些不朽的妇女形象——古希腊悲剧中的克利泰姆奈斯屈拉、莎士比亚的戴斯得蒙娜、古典主义的费尔德拉、18世纪的克... “妇女文学”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好几个层次,它的含义伸延得很远,引起的联想很多。 从广义上讲,古往今来文学名著中那些不朽的妇女形象——古希腊悲剧中的克利泰姆奈斯屈拉、莎士比亚的戴斯得蒙娜、古典主义的费尔德拉、18世纪的克拉丽莎、现实主义小说中从托尔斯泰的安娜到多丽思·莱辛的安娜……都是对女性心灵的探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文学 古希腊悲剧 现实主义小说 莎士比亚 托尔斯泰 古典主义 文学名著 18世纪 女作家 女性
原文传递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 被引量:29
13
作者 吴笛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8-93,共6页
时间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主题。单纯歌颂美貌以及友谊和爱情并非这部作品的本意 ,在十四行诗集中 ,无论是美还是友谊和爱情 ,都受到时间的制约。莎士比亚力图通过对艺术、爱情等超越时间之物的探寻 ,来超越人的生命隶... 时间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主题。单纯歌颂美貌以及友谊和爱情并非这部作品的本意 ,在十四行诗集中 ,无论是美还是友谊和爱情 ,都受到时间的制约。莎士比亚力图通过对艺术、爱情等超越时间之物的探寻 ,来超越人的生命隶属于时间的被动地位。因此 ,面对时间的惶恐 ,与时间妥协和抗衡但又无法摆脱时间的无情吞噬 ,是导致莎士比亚在创作中思想和情绪从乐观自信向悲观乃至失望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 诗集 探寻 无情 主题 爱情 越人 友谊 自信
原文传递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 被引量:25
14
作者 罗益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59,共6页
莎评家李希曼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及其变体》中称,莎氏十四行诗中没有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两个重要主题,即“及时行乐”和“莫负青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莎翁的处理办法有所不同。传统的做法是以规劝为主,莎翁的做法是以... 莎评家李希曼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及其变体》中称,莎氏十四行诗中没有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两个重要主题,即“及时行乐”和“莫负青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莎翁的处理办法有所不同。传统的做法是以规劝为主,莎翁的做法是以威胁为主。但都是为了达到永恒而使用的不同办法。同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还存在着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第三大主题,即“人生无常”。而这一点,则是以往的莎学批评家没有注意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三个主题
下载PDF
主体的定位与协合功能──评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杨正润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主体的定位与协合功能──评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杨正润新历史主义的出现,在英美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而且其影响迅速超越了学术界的范围,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思想界的一件大事。一位美国学者曾经对此做出颇为生动的描述... 主体的定位与协合功能──评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杨正润新历史主义的出现,在英美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而且其影响迅速超越了学术界的范围,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思想界的一件大事。一位美国学者曾经对此做出颇为生动的描述:新历史主义威胁着这个半修道院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莎士比亚 理论基础 旧历史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 创作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 协合 《刽子手之歌》
原文传递
艾米莉·狄金森——现代主义的先驱 被引量:22
16
作者 洪振国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7-52,共6页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传记家查德·蔡斯在1951年撰写的《艾米莉·狄金森》一书中说;“狄金森是最伟大的女诗人,也许她与惠特曼同是美国诗...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传记家查德·蔡斯在1951年撰写的《艾米莉·狄金森》一书中说;“狄金森是最伟大的女诗人,也许她与惠特曼同是美国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大多数评论家对此似已同意。狄金森出自有名望的家庭,上过大学,除短期旅居外地,一生住在家乡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小镇,终生未嫁,1862年后几乎足不出户。她生前默默无闻,仅有七首小诗发表。死后4年,她的第一本诗集(116首)由M.L.托德和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现代主义 莎士比亚 爱默生 惠特曼 评论家 意象主义 心理现实主义 诗歌创作 美国诗歌
下载PDF
单双号限行中的所有权限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姚辉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6,共6页
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或者其他限制车辆出行的方法,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涉及诸多利益之间的冲突,同时,应当常态化或者不应当常态化的观点及其理据都未免过于简单化。在中国社会大步迈进法治化的今天,惟有以法治的思维、人权保障的理念,将... 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或者其他限制车辆出行的方法,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涉及诸多利益之间的冲突,同时,应当常态化或者不应当常态化的观点及其理据都未免过于简单化。在中国社会大步迈进法治化的今天,惟有以法治的思维、人权保障的理念,将其纳入法治的轨道,方可获得妥善解决。为此,本刊特约请四位学者从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和民商法学四个方面,对这一社会各界瞩目的问题进行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有权限制 发达国家 莎士比亚 法律制度 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 奥运会 “行”
原文传递
不能完成的颠覆──论莎士比亚女性主义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琦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53,共6页
本文考察了 80年代英美女性主义批评在莎剧研究上所做的工作 ,指出女性主义之所以在莎评阐释中表现出了一种谨慎的温和态度 ,一方面是出于其良好的学术修养 。
关键词 女性主义批评 颠覆 莎士比亚 阐释 契合 理论方法 学术修养 年代
下载PDF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被引量:22
19
作者 从丛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0-79,共10页
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主人公“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是前苏联和我国莎学界长期流行的传统观点 ,近年来虽有某些学者 (包括本文作者 )挑战 ,在我国学界仍居主导地位。在进一步澄清“人文主义”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精细的... 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主人公“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是前苏联和我国莎学界长期流行的传统观点 ,近年来虽有某些学者 (包括本文作者 )挑战 ,在我国学界仍居主导地位。在进一步澄清“人文主义”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把握莎剧本原语境 ,可以清晰地表明 :哈姆莱特既非文艺复兴时期狭义人文主义者 ,亦非广义人文主义者或“蒙田式”人文主义者 ,因而传统观点应予彻底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悲剧 英国 戏剧 《哈姆莱特》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者 戏剧文本分析 哈姆莱特形象
原文传递
对爱的真切呼唤——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基督教倾向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共6页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世界和中国都有广泛的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李尔王》深受《圣经》和基督教的影响。莎士比亚在宗教的层面上展现了《李尔王》中爱的内涵。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基督教 《圣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