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习性-生境-入药部位-性味功效”的藤类中药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裴莉昕 陈琳 +1 位作者 王锴乐 纪宝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9-207,共9页
目的:对藤类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生境、入药部位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藤本类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部分常用藤类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生长习性进... 目的:对藤类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生境、入药部位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藤本类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部分常用藤类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生长习性进行统计。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藤类来源中药共48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生境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藤类来源中药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科属中,防己科>薯蓣科>豆科>葫芦科>木通科;在性味中,寒>温>平>凉>热,苦>甘>辛>酸;在归经中,肝>肺>心>脾>胃=膀胱=肾>大肠;在入药部位中,根及根茎>藤茎>果实种子>花>维管束=全草;在生境分布中,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在中药学分类中,祛风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结论:藤类来源中药四气以寒性居多,五味以含苦味居多,归经以归肝经居多,以根茎、藤茎入药为主,多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是其主要功效。藤类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生境、入药部位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藤类来源中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类 生长习性 生境 部位 药性药效
原文传递
含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部位-成分-药性”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江龙 纪宝玉 +5 位作者 李盼盼 李秀清 吴婉阁 陈随清 董诚明 裴莉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4-132,共9页
目的:对含乳汁的植物来源中药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乳汁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部分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 目的:对含乳汁的植物来源中药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乳汁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部分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化学成分进行统计。通过挖掘《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共53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ChiPlot 2023.3.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乳汁植物主要分布于1界,1门,2纲,20科,大多数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属于被子植物门下的双子叶植物纲;在性味中,平>寒>温>凉>热;苦>辛>甘>酸>咸;在归经中,肝>肺>肾>脾=大肠=胃>心>膀胱=胆>小肠;在入药部位中,根(根、根茎、块根、根皮)>树脂>种子>全草(全草、地上部分)>茎(茎、枝)>果实>叶>花=皮;在化学成分研究中,多为苷类成分;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活血化瘀药。结论: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四气以平性居多,温寒分布均匀,五味以含苦、辛味居多,归经以归肝、肺经居多,以根、树脂入药为主,成分多含有苷类、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类,多为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药,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入药部位、化学成分等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乳汁来源中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汁植物 部位 药性药效 性味归经
原文传递
基于“部位-生境-组织-成分”的水生类中药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陈琳 纪宝玉 +4 位作者 裴莉昕 许双全 李堂帅 陈随清 董诚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12-221,共10页
目的:对百味水生类中药的入药部位、生境、组织、成分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取象比类思维加强论证,为水生类药用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水生植物》《中国植物志》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 目的:对百味水生类中药的入药部位、生境、组织、成分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取象比类思维加强论证,为水生类药用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水生植物》《中国植物志》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及地方标准中收录的水生类中药共100味,对其“药物-科属-生活习性”及“药性-成分-中药学分类-药理活性”分别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水生类中药四气以寒性居多,五味以含苦、辛、甘味居多,多归肝经,以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为主,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主要含黄酮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化学成分,清热解毒、利尿是其主要功效。结论:水生类中药的入药部位、生境、组织、成分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水生类中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类中 部位 生长环境 植物组织 化学成分 药性药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