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元胡止痛滴丸的“性-效-物”三元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95
1
作者 张铁军 许浚 +5 位作者 申秀萍 韩彦琪 胡金芳 张洪兵 龚苏晓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199-2211,共13页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往研究多基于"成分-药效"的生物模型方法的二元研究模式。从中药的基本属性、...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往研究多基于"成分-药效"的生物模型方法的二元研究模式。从中药的基本属性、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出发,并与中医辨证论治、治则、治法、配伍规律、药性理论等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相关联,提出基于"性-效-物"三元论的基本认识,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模式,并以元胡止痛滴丸为例进行示范性研究,确定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为其质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性 效物质基础 质量标志物 作用机制 研究思路 元胡止痛滴丸
原文传递
丹参功用本草考证及现代药理认识 被引量:92
2
作者 董帅 王辉 谢治深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52-155,共4页
丹参,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应用历史在2000年以上,历代本草古籍对其均有收录。历代医家对丹参的药性、功效认识深刻,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材之一。丹参中主要含丹酚酸类、丹参酮类、挥发油类及无机元素... 丹参,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应用历史在2000年以上,历代本草古籍对其均有收录。历代医家对丹参的药性、功效认识深刻,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材之一。丹参中主要含丹酚酸类、丹参酮类、挥发油类及无机元素等化学成分,现代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还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保护器官等药理活性。其中丹参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为当下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功用 药性 化学成分 理作用
下载PDF
当归药性与功用考证 被引量:74
3
作者 蒋亚丽 王辉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11期72-74,77,共4页
通过查阅当归历代文献古籍,在功用基础上以年代为序对当归药性、功效、临床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现代文献对当归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当归的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当归 药性 功效 化学成分 理作用
下载PDF
丁香化学成分、药效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4
作者 美丽 朱懿敏 +5 位作者 罗晶 张小飞 张康妍 王梁凤 王芳 李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22-227,共6页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和使用的历史,是药食同源植物,其药理活性丰富,在食品、药品、香精香料等行业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是中医、蒙医常用的药材。目前已有丁香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方面的报道,但临...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和使用的历史,是药食同源植物,其药理活性丰富,在食品、药品、香精香料等行业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是中医、蒙医常用的药材。目前已有丁香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方面的报道,但临床上的研究进展较少。该文拟对丁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通过查阅文献,介绍丁香在中医、蒙医本草中的记载情况;结合计算机软件整理丁香在传统蒙医临床中的使用频率以及药对配伍;并从丁香的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蒙医学对丁香的使用情况,为后续对丁香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 药性 功能主治 临床应用 化学成分 理活性 频次
原文传递
基于中药属性和作用特点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与质量评价路径 被引量:68
5
作者 张铁军 王杰 +5 位作者 陈常青 许浚 龚苏晓 韩彦琪 张洪兵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1060,共10页
中药质量是中药产业的生命线,但目前中药质量研究上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中药质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分析和论述中药的基本属性和临床作用特点的基础上,以质量标志物核心概念为统领,结合研... 中药质量是中药产业的生命线,但目前中药质量研究上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中药质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分析和论述中药的基本属性和临床作用特点的基础上,以质量标志物核心概念为统领,结合研究实践,从质量要素的传递与溯源、化学成分与"药性"及"药效"两方面传统功效的关联关系、基于植物亲缘学及生源途径的成分特有性分析等角度,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研究路径。最后,建立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新的集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 质量标志物 产业 药性 生源途径 思路 方法 路径
原文传递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7
6
作者 黎晓敏 贾仁勇 +3 位作者 王健 宋维平 杨本登 李明元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502-504,共3页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黎晓敏贾仁勇王健宋维平杨本登李明元(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荣昌632460)中药的寒凉温热药性是传统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寒病热治,热病寒治是临床用药的基本法则。关于中药药性的研究自古有之,...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黎晓敏贾仁勇王健宋维平杨本登李明元(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荣昌632460)中药的寒凉温热药性是传统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寒病热治,热病寒治是临床用药的基本法则。关于中药药性的研究自古有之,但决定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何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性 无机元素
下载PDF
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研究思路与策略 被引量:62
7
作者 张建军 王淳 +6 位作者 费文婷 朱映黎 王景霞 陈绍红 贺成 高学敏 王林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5-1430,共6页
中医药向来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并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使自身的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发展。以史为鉴,在新形势下引入外来药物,可以吸纳国外优秀品种和最新研究成果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文章对外来中药进行了概念分析,概括总结了... 中医药向来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并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使自身的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发展。以史为鉴,在新形势下引入外来药物,可以吸纳国外优秀品种和最新研究成果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文章对外来中药进行了概念分析,概括总结了引入外来中药的历史沿革,详细分析了外来药物引入现状,指出赋予外来药物中药药性是其"中药化"的关键。文章以临床中药学科在中药药性领域的实践为依托,明确提出外来药物中药药性研究思路与方法: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中药药性现代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探讨→药性验证→临床实践"路径研究外来药物的中药性能,为其进入中医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 外来中 药性 性能 文献研究 理论探讨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黄芩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51
8
作者 李欣 黄璐琦 +2 位作者 邵爱娟 林淑芳 郑鑫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3年第6期54-58,共5页
本文从研究目的、本草考证、分布范围、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黄芩在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情况。我国黄芩种质资源丰富,但不同品种(种质)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较少,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黄芩种质资源及其相互关... 本文从研究目的、本草考证、分布范围、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黄芩在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情况。我国黄芩种质资源丰富,但不同品种(种质)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较少,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黄芩种质资源及其相互关系,对药用黄芩的引种栽培、资源保护和选种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种质资源 分子生物学 引种栽培 资源保护 药性
下载PDF
基于药性结合药理的麻黄药证研究 被引量:58
9
作者 刘志刚 柴程芝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883-3889,共7页
麻黄是一味经典中药,其"发表散寒、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的经典功效,从古一直沿用至今。后世逐渐发现了麻黄的新功效或突破了原有的应用禁忌,但对麻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典用途的阐明、发挥和使用禁忌方面,所拓展的很多功效在... 麻黄是一味经典中药,其"发表散寒、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的经典功效,从古一直沿用至今。后世逐渐发现了麻黄的新功效或突破了原有的应用禁忌,但对麻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典用途的阐明、发挥和使用禁忌方面,所拓展的很多功效在后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拓展应用的原理也不能很好的阐明。笔者从麻黄功效特点及临床经典应用出发,从药性结合药理角度,探讨了麻黄临床拓展应用的可能原理。麻黄碱类物质是麻黄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拟肾上腺素作用是其功效的药理基础;把握阴与阳特点及互根互用的辨证关系,理解自主神经功能、交感/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皮质之间交互作用是麻黄临床拓展应用的关键环节。笔者讨论了临床应用麻黄的基本思路和配伍原则,以及炮制对麻黄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药物临床拓展应用的基本研究流程,为中医学经验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药性
原文传递
长白山产软枣猕猴桃茎多糖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侯芳玉 陈飞 +1 位作者 陆意 孙菊云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472-475,共4页
本文对长白山产软枣猕猴桃茎多糖(简称AASP)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进行了体内、体外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ASP具有明显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AASP可显著提高鼠伤寒杆菌感染的,1、鼠生存率,抑制小鼠S180实体瘤... 本文对长白山产软枣猕猴桃茎多糖(简称AASP)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进行了体内、体外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ASP具有明显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AASP可显著提高鼠伤寒杆菌感染的,1、鼠生存率,抑制小鼠S180实体瘤的增殖,其机理可能与AASP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枣猕猴桃 抗感染 抗肿瘤 多糖 猕猴桃 药性
下载PDF
黄药子古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0
11
作者 唐迎雪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435-438,共4页
黄药子古今临床应用研究唐迎雪(山东中医学院济南250014)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bul-biferaL.的块茎,又名黄药、黄独、黄药根、黄药脂。以往临床医家喜用该药治疗甲状腺疾病,每收卓效。但同时... 黄药子古今临床应用研究唐迎雪(山东中医学院济南250014)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bul-biferaL.的块茎,又名黄药、黄独、黄药根、黄药脂。以往临床医家喜用该药治疗甲状腺疾病,每收卓效。但同时发现其长期服用可导致中毒性肝炎。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药性
下载PDF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 Ⅰ.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 被引量:43
12
作者 余惠旻 肖小河 +3 位作者 刘塔斯 赵艳玲 谭安民 高晓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探讨中药药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大肠杆菌分别在生晒参和红参提取物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 (I)、半抑制...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探讨中药药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大肠杆菌分别在生晒参和红参提取物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 (I)、半抑制率 (IC50 )、热焓 (ΔH)。结合本草文献报道 ,综合分析了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差异所在。结果 :生晒参和红参均能抑制大肠杆菌的正常的生长代谢 ,二者的热谱曲线峰形基本相同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 ,代谢过程的停滞期相应延长 ,即生长代谢峰后移 ;二者的热力学参数热焓 (Δ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 ,生晒参能减少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 ,而红参能增加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结论 :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生晒参和红参的生物热效应 ,其结果与“红参偏热、生晒参偏凉”的中医传统认识是基本吻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热动力学 四性 微量量热法 生晒参 红参 热焓 药性
下载PDF
蜈蚣药理作用、临床用量及毒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50
13
作者 田莎 田雪飞 +2 位作者 黄晓蒂 姚天振 龙嘉浩 《湖南中医杂志》 2018年第5期212-214,共3页
中药蜈蚣属节肢动物门唇足纲蜈蚣目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体,微火焙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辛温走窜、通经逐邪的功效,为祛风镇痛、攻毒散结之要药([1])。蜈蚣作为中草药始见于... 中药蜈蚣属节肢动物门唇足纲蜈蚣目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体,微火焙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辛温走窜、通经逐邪的功效,为祛风镇痛、攻毒散结之要药([1])。蜈蚣作为中草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其列为下品,《中国药典》记载其炮制为支竹片,用量为3-5g,但竹节片的炮制对蜈蚣临床用量的控制难以把握。本文拟对蜈蚣临床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 药性 毒性 临床应用 综述 学术性
原文传递
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红梅 姚小曼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0年第3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黄芪 化学成分 免疫调节作用 药性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五味药性功效的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50
15
作者 刘昌孝 张铁军 +3 位作者 何新 陈常青 许浚 田成旺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5-624,共10页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相关的化学物质-功效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的内在联系。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开展中药药性理论和科学内涵研究,"五要素"是转化研究的纽带,攻克与药效作用和不同药味的差异性是难点。因此,该思路将有益于中药学的学术创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 五味 五要素 药性
原文传递
天麻及其制剂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6
作者 孙晓芳 王巍 +1 位作者 王丹巧 杜贵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2-295,共4页
天麻抗衰老和促进学习记忆的作用与其神经保护作用密切相关。研究证明 ,天麻、天麻有效成分以及天麻制剂可以通过影响兴奋性毒性、一氧化氮 (NO)系统、胶质细胞、生物膜、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等因素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还提示 ... 天麻抗衰老和促进学习记忆的作用与其神经保护作用密切相关。研究证明 ,天麻、天麻有效成分以及天麻制剂可以通过影响兴奋性毒性、一氧化氮 (NO)系统、胶质细胞、生物膜、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等因素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还提示 ,抑制能量代谢障碍、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成为天麻神经保护机制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神经保护 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 药性
下载PDF
炮制影响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被引量:45
17
作者 钟凌云 崔美娜 +1 位作者 杨明 龚千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5109-5113,共5页
中药炮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必要,通过炮制后能达到矫正臭味、引药归经、改变药性、降低毒性的效果;中药药性作为中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副作用等。近年来,在现代科技发展影响下,开展了炮制影... 中药炮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必要,通过炮制后能达到矫正臭味、引药归经、改变药性、降低毒性的效果;中药药性作为中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副作用等。近年来,在现代科技发展影响下,开展了炮制影响中药药性的众多研究。该文从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效、生物学效应4个方向对炮制影响药性的研究展开综述,旨在探讨炮制影响药性的现代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阐述通过炮制改变药性,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系统研究思路和前沿技术,以使炮制影响药性的本质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制 药性 化学成分 生物学效应 现代研究
原文传递
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影响 被引量:45
18
作者 周瑞 郜玉钢 +2 位作者 臧埔 蒋春玲 张连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9-212,共4页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医辨证施治需要,将药材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加工成一定规格饮片的技术,是安全用药的保障和提高药效的必要手段。中药材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外观、药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会发生较大变化,可充...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医辨证施治需要,将药材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加工成一定规格饮片的技术,是安全用药的保障和提高药效的必要手段。中药材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外观、药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会发生较大变化,可充分发挥药用价值,增强临床疗效。通过分析炮制对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毒副作用、升降浮沉)、化学成分(生物碱、苷类、挥发油、多糖、鞣质、有机酸、微量元素)、药理作用(止咳平喘、活血祛瘀、抗肿瘤、泻下、免疫)的影响,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的整体影响,为中药的合理应用与现代化提供科学参考。提示在中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病情需要、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处理药物,以保障用药安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但中药炮制还存在加工工艺原始、生产效率低、炮制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因此还需要逐渐深入和完善。通过规范中药饮片的炮制标准,阐明传统炮制方法的现代科学内涵,建立有效的现代中药炮制研究体系,是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制 药性 化学成分 理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药理论的芳香类中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42
19
作者 陈春宇 董汉玉 +2 位作者 纪瑞锋 刘昌孝 何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051-3061,共11页
芳香类中药自古被用于瘟疫的预防,中医药防治疫病有独特的优势。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指南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中医治... 芳香类中药自古被用于瘟疫的预防,中医药防治疫病有独特的优势。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指南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中医治疗方案中,医学观察期、确诊患者的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均选用含较多芳香类中药的中成药或方剂进行防治,部分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或中医药管理局还推荐多种其他使用芳香类中药的方式(外熏、艾灸、佩戴香囊等)防治COVID-19。芳香类中药"芳香辟秽、扶助正气"的功效在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用芳香类中药干预COVID-19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共识。芳香类中药独特的药性、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值得开展广泛深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可为后续COVID-19治疗及相应的药物开发提供参考。基于中医药理论探讨芳香类中药在防治COVID-19中的作用,并推测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芳香类中药防治COVID-19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类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病 中医理论 药性
原文传递
中药性味拆分与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20
作者 吕春艳 吕邵娃 +1 位作者 李国玉 匡海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892-2898,共7页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支撑点。而如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现代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中药研究大多是对活性成分、有效组分等的化学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支撑点。而如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现代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中药研究大多是对活性成分、有效组分等的化学研究,缺乏中药理论的指导,丧失了中医药的固有特色,因此将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相结合,并以中药的药性理论为指导,建立符合中药现代化特色的研究模式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药性味与其化学成分既紧密相关,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赋予中药化学成分以性味系统设计并开展中药性味的拆分与组合的研究,有利于整体分析中药的特色优势,对继承和发扬中药意义重大。该文对近年来中药性味的拆分及其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药开发与中药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味 拆分 组合 药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