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结肠组织的内源性荧光分子标记物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秉扬 《三明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60-64,共5页
首次联合采用稳态与瞬态自体荧光光谱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人体结肠组织自体荧光与组织体主要内源性荧光分子标记物的荧光光谱特性。实验结果显示:人体结肠组织主要内源性荧光物质来源于氨基酸类的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结构蛋白... 首次联合采用稳态与瞬态自体荧光光谱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人体结肠组织自体荧光与组织体主要内源性荧光分子标记物的荧光光谱特性。实验结果显示:人体结肠组织主要内源性荧光物质来源于氨基酸类的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结构蛋白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酶和辅酶类中的NADH、NADPH、FAD以及内源性卟啉。人体组织的几种主要内源性荧光分子标记物的相对含量的变化有望用来作为辨别正常与癌变结肠组织的一种重要指标。实验得到的初步结果可以为光诱导人体结肠组织自体荧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自体荧光光谱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 荧光寿命 内源性荧光分子
下载PDF
湖泊溶解性有机物的表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2
作者 钟雪琪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2年第10期67-69,共3页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一种高度异构的混合物,通过充当反应物、螯合剂和吸附剂与水生环境中的人为化合物相互作用。对于DOM的表征,有利于追踪监测污染物的来源及流向。但是由于DOM中所含有机物的结构复杂,这使得DOM的分离和分析方法也变...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一种高度异构的混合物,通过充当反应物、螯合剂和吸附剂与水生环境中的人为化合物相互作用。对于DOM的表征,有利于追踪监测污染物的来源及流向。但是由于DOM中所含有机物的结构复杂,这使得DOM的分离和分析方法也变得复杂。文中对目前DOM的主流表征技术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帮助那些进行DOM研究的人根据研究方向选择适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超高分辨率质谱
下载PDF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雨水中CDOM的光学特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程远月 郭卫东 +1 位作者 龙爱民 陈绍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413-2416,共4页
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EEMs)技术并结合吸收光谱初步研究了2007年厦门梅雨季节期间雨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雨水CDOM的吸收光谱随波长呈指数衰减,代表雨水C... 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EEMs)技术并结合吸收光谱初步研究了2007年厦门梅雨季节期间雨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雨水CDOM的吸收光谱随波长呈指数衰减,代表雨水CDOM相对含量的吸收系数a(300)范围在0.27~3.45 m-1,均值为1.08 m-1;且降雨初期CDOM含量高于降雨后期。这表明人类活动和当地的大气污染或空气质量对雨水中CDOM的贡献。雨水CDOM的EEMs光谱揭示出2类4个主要荧光峰(2个类腐殖质荧光A和C与2个类蛋白质荧光B和S)的存在。其中2个类腐殖质荧光A和C之间以及2个类蛋白质荧光B和S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说明其具有相同来源或存在某种内部联系。2个类腐殖质荧光与吸收系数a(300)之间的强正相关性,说明其控制吸收特性的基团可能与控制其荧光特性的基团具有相似性质。结果表明雨水CDOM高吸收和荧光特性在大气化学中的作用不容轻视,在受大气水体影响的太阳辐射的光谱衰减中可能起着潜在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 吸收 雨水
下载PDF
长江重庆段主城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蔡文良 罗固源 +2 位作者 许晓毅 朱虹 杜娴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1-645,共5页
应用荧光发射光谱、荧光激发-发射光谱矩阵(EEMs)结合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对长江重庆段主城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应用吸收指数E2/E3、荧光指数f450/f500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指纹等参数,对长江重庆段主... 应用荧光发射光谱、荧光激发-发射光谱矩阵(EEMs)结合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对长江重庆段主城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应用吸收指数E2/E3、荧光指数f450/f500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指纹等参数,对长江重庆段主城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来源、组成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以类胡敏酸为主,其他的类富里酸、水体微生物代谢物质和类蛋白物质均有检出,陆源输入为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主要来源,并且荧光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 吸收指数 荧光激发-发射光谱矩阵 荧光指数
原文传递
碳纳米管对不同分区溶解有机物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梁艳红 陈寅儒 周达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7,共5页
选用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两种吸附剂,对广州市3种地表水体(城市径流、农田径流、森林径流)中不同分区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吸附研究,并以腐殖酸溶液作为标准对照组。以UV254、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作为... 选用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两种吸附剂,对广州市3种地表水体(城市径流、农田径流、森林径流)中不同分区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吸附研究,并以腐殖酸溶液作为标准对照组。以UV254、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作为吸附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UV254上,单壁碳纳米管比多壁碳纳米管平均多吸附11%的DOM。3种地表水样中均无Ⅰ区荧光峰,而有明显的Ⅱ、Ⅲ、Ⅳ区荧光峰。水样中II区、III区、IV区、Ⅴ区荧光峰的位置分别为Ex230/Em345、Ex245/Em445、Ex275/Em320、Ex335/Em380,误差在40 nm内。多壁碳纳米管吸附溶解性有机物的动力学模式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决定系数高达0.994 7。Langmuir方程相对于Freundlich方程更适合描述MWNT-1030对DOM的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碳纳米管 溶解性有机物 吸附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
下载PDF
胶州湾围隔实验中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任保卫 赵卫红 +4 位作者 王江涛 邹景忠 韩笑天 王璐 刘亚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2-718,共7页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EEMS),测定胶州湾围隔实验中不同营养盐条件下产生的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特性.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可产生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类蛋白荧光峰由类酪氨酸(tyrosine-like)荧光峰和类色氨酸(trypto...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EEMS),测定胶州湾围隔实验中不同营养盐条件下产生的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特性.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可产生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类蛋白荧光峰由类酪氨酸(tyrosine-like)荧光峰和类色氨酸(tryptophanlike)荧光峰组成,主要位置为Exmax/Emmax=270nm/290~310nm,Exmax/Emmax=270—290nm/320~350nm的荧光峰强度比较弱;在Exmax/Emmax=250~260nm/380~480nm(A峰)、Exmax/Emax=310~320nm/380~420nm(C峰)和Exmax/Emmax=330~350nm/420~480nm(M峰)位置均出现零散的类腐殖质荧光峰,其中以A峰为主.类酪氨酸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类腐殖质荧光强度.浮游植物量降低时,类酪氨酸荧光强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硅藻和甲藻产生的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来源相似,并且甲藻与硅藻相比能够产生更多的类蛋白荧光物质.不同环境下类腐殖质混合物的组分比例不同,甲藻生长环境下相对于硅藻具有较低的A/C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隔实验 溶解有机物 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
下载PDF
典型化学条件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曹艾清 王毅力 +1 位作者 王梦阳 胡威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66-5174,共9页
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2+)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采用扩展的DLVO理论(EDLVO)探讨了污泥絮体凝聚过程中结合能的变化特征,并对典型条件下各层胞外聚合物(EPS)的三维荧光谱图(EEM)进行... 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2+)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采用扩展的DLVO理论(EDLVO)探讨了污泥絮体凝聚过程中结合能的变化特征,并对典型条件下各层胞外聚合物(EPS)的三维荧光谱图(EEM)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的最佳化学条件为Fe^(2+)浓度50 mmol·L^(-1),pH=7.57(原始值),离子强度0.01 mol·L^(-1)。在最佳Fe^(2+)浓度或pH下,Fe^(2+)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为:增大Zeta电位、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增强疏水性和降低污泥絮体间的能垒;在最佳离子强度下,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是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离子强度的增加并未降低污泥位能曲线的能垒。EEM证明,Fe^(2+)主要与污泥EPS中slime层结合以促进污泥凝聚,主要结合物为蛋白质A、可见富里酸和紫外富里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污泥 凝聚 FE^2+ 扩展的DLVO理论 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 胞外聚合物(EP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