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的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卢洪梅 汤水福 胡坤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0-894,1027,共6页
【目的】寻找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敏感的血浆分子标志物。【方法】对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患者的血浆和4例正常人血浆进行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 DIGE)分析,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肾... 【目的】寻找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敏感的血浆分子标志物。【方法】对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患者的血浆和4例正常人血浆进行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 DIGE)分析,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血浆和正常血浆的胶内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通过分析共鉴定出9种差异蛋白质,包括补体C3、补体C4、载脂蛋白E、泛素化因子等。【结论】荧光差异双向电泳能够客观地显示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血浆与正常血浆之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经鉴定的9种蛋白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中医证型研究提供潜在的血浆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肾阳虚证 蛋白质组学 荧光差异双向电泳
原文传递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卢洪梅 汤水福 胡坤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3867-3869,共3页
目的寻找糖尿病肾病敏感的血浆分子标志物。方法对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和正常血浆进行蛋白质组学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 DIGE)分析,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肾病和正常血浆的胶内差异... 目的寻找糖尿病肾病敏感的血浆分子标志物。方法对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和正常血浆进行蛋白质组学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 DIGE)分析,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肾病和正常血浆的胶内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通过分析共鉴定出13种差异蛋白质,包括C3补体、C4补体、载脂蛋白E等。结论 2-D DIGE能够客观地显示糖尿病肾病与正常血浆之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本研究鉴定的13种蛋白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潜在的血浆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蛋白质组学 荧光差异双向电泳
下载PDF
基于2D-DIGE技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型患者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洪梅 邹立华 +1 位作者 汤水福 胡坤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2-815,共4页
目的:寻找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敏感的血浆分子标志物。方法:对1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肾阴虚患者的血浆和12例正常血浆进行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DIGE)分析,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和... 目的:寻找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敏感的血浆分子标志物。方法:对1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肾阴虚患者的血浆和12例正常血浆进行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DIGE)分析,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和正常血浆的胶内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通过分析共鉴定出11种差异蛋白质,包括结合珠蛋白、凝溶胶蛋白、载脂蛋白AI等。结论:荧光差异双向电泳能够客观显示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与正常血浆之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本研究鉴定的11种蛋白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中医证型研究提供潜在的血浆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肾阴虚证 蛋白质组学 荧光差异双向电泳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经鼻黏膜染毒对大鼠睾丸毒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崔胜金 陈泽衍 +3 位作者 曹朝鹏 黄荣 刘青 周义文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74-378,共5页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SD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损伤机制,为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及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鼻腔滴入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方式对SD雄性大鼠进行染毒,设置为纳米二氧化硅组;同时经鼻腔滴...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SD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损伤机制,为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及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鼻腔滴入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方式对SD雄性大鼠进行染毒,设置为纳米二氧化硅组;同时经鼻腔滴入生理盐水设置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于4周后断颈处死并取睾丸组织。利用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DIGE)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筛选并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结果:共筛选并鉴定出9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分别是GRP78、HSP7C、KNT1、HSP72、ALBU、STIP1、PDIA1、ALDR和GDIR1;并经Western blot验证了PDIA1和HSC70表达水平变化与2D-DIGE实验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作用后大鼠睾丸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PDIA1和HSC70发生异常变化,初步阐明了二氧化硅染毒导致大鼠生殖毒性的细胞凋亡分子机制,为预防纳米二氧化硅毒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睾丸 生殖毒性 荧光差异双向电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