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荣昌陶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
8
1
作者
陈寿菊
许世虎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60-63,共4页
本文从荣昌陶独特的审美价值出发,分析了荣昌陶艺的现状,指出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昌陶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促进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提出荣昌陶艺的保护与传承是对其工艺、对荣昌陶的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必须与时俱...
本文从荣昌陶独特的审美价值出发,分析了荣昌陶艺的现状,指出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昌陶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促进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提出荣昌陶艺的保护与传承是对其工艺、对荣昌陶的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必须与时俱进;重点研究了荣昌陶艺的发展思路,对于繁荣荣昌陶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考建议,对陶艺和艺术界都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发酵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昌
陶艺
现状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重本体论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认知——以重庆荣昌陶艺传承人“人类学实验”实践为例
2
作者
华观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5,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重面向的,然而以往非遗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无形、非物质部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忽视了“物质”部分的创新、实验与设计研究,致使传承人围绕“物质”部分进行的创造性转化成果也被视为“二手民俗”或被贴上“过度商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重面向的,然而以往非遗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无形、非物质部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忽视了“物质”部分的创新、实验与设计研究,致使传承人围绕“物质”部分进行的创造性转化成果也被视为“二手民俗”或被贴上“过度商业化”标签,这一观点遮蔽了非遗的物质属性、仪式实践,以及“术/艺”等非物质部分都是其内置的伦理属性。本文通过重庆荣昌非遗制陶传承人的“人类学实验”实践案例分析,发现非遗的制作并非由“人类”独自完成,而是“技”与“术”、“自然”与“文化”、本地与跨社会历史等诸多关系情境中形成的产物。非遗传承人的人类学实验把陶土重新置于无数联结的生命形式中,以多元化的设计语言,重新激活了那些“不止于人类”的原材料的生命力和仪式实践知识,形成了一种“多重本体论”的视野。在多重本体论视野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以一种多面向的形式被看待或被接受,而呈现出一种偶然性、生成性与关系性状态,非遗技艺也在“地方”和“超地方”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得以“有效有感有形”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昌
陶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学实验
多重本体论
活态传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荣昌陶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
8
1
作者
陈寿菊
许世虎
机构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60-63,共4页
基金
重庆市社科研究项目:重庆市荣昌古陶审美价值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7056)
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重庆市荣昌陶文化与特色旅游产业化研究
文摘
本文从荣昌陶独特的审美价值出发,分析了荣昌陶艺的现状,指出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昌陶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促进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提出荣昌陶艺的保护与传承是对其工艺、对荣昌陶的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必须与时俱进;重点研究了荣昌陶艺的发展思路,对于繁荣荣昌陶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考建议,对陶艺和艺术界都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发酵机制。
关键词
荣昌
陶艺
现状
传承
发展
分类号
G124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重本体论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认知——以重庆荣昌陶艺传承人“人类学实验”实践为例
2
作者
华观庆
机构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5,共10页
基金
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经费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民间美术中所见中华民族往交流交融研究”(2022CDJSKJC37)。
文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重面向的,然而以往非遗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无形、非物质部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忽视了“物质”部分的创新、实验与设计研究,致使传承人围绕“物质”部分进行的创造性转化成果也被视为“二手民俗”或被贴上“过度商业化”标签,这一观点遮蔽了非遗的物质属性、仪式实践,以及“术/艺”等非物质部分都是其内置的伦理属性。本文通过重庆荣昌非遗制陶传承人的“人类学实验”实践案例分析,发现非遗的制作并非由“人类”独自完成,而是“技”与“术”、“自然”与“文化”、本地与跨社会历史等诸多关系情境中形成的产物。非遗传承人的人类学实验把陶土重新置于无数联结的生命形式中,以多元化的设计语言,重新激活了那些“不止于人类”的原材料的生命力和仪式实践知识,形成了一种“多重本体论”的视野。在多重本体论视野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以一种多面向的形式被看待或被接受,而呈现出一种偶然性、生成性与关系性状态,非遗技艺也在“地方”和“超地方”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得以“有效有感有形”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荣昌
陶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学实验
多重本体论
活态传承
Keywords
Rongchang pottery a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thropological experiment
multiple ontologies
live inheritance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荣昌陶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陈寿菊
许世虎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09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多重本体论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认知——以重庆荣昌陶艺传承人“人类学实验”实践为例
华观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