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荠的花蜜腺发育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文哲 张泓 胡正海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3年第3期195-200,共6页
荠(Capsella brsa-pastoris(L.)Medic.)的花蜜腺共4枚,都呈半圆形、绿色。蜜腺由分泌表皮、泌蜜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属于结构蜜腺。在花的各部分分化后,由花托表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蜜腺原基。在蜜腺发育过程中,泌蜜组织的液泡和淀粉... 荠(Capsella brsa-pastoris(L.)Medic.)的花蜜腺共4枚,都呈半圆形、绿色。蜜腺由分泌表皮、泌蜜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属于结构蜜腺。在花的各部分分化后,由花托表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蜜腺原基。在蜜腺发育过程中,泌蜜组织的液泡和淀粉粒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荠的花蜜腺按其着生位置,属于花托蜜腺;其发生方式属居间生长,4枚蜜腺同步发生;根据其结构和泌蜜前后的多糖物质变化分析,其原蜜汁源于维管束的韧皮部,通过泌蜜组织输送到气孔下腔,然后由变态气孔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腺 解剖学 十字花科
下载PDF
一种新的非酶法分离荠幼胚的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洪亚平 张亚冰 +2 位作者 吴国锋 赵文娟 阎婵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0852-10853,共2页
[目的]用非酶法手工分离荠的胚珠和幼胚等微小结构。[方法]应用胶块和解剖镜等普通工具,手工、非酶法分离并观察荠的花形态及荠胚珠和幼胚。[结果]荠花具有4片花萼、4片花瓣、四强雄蕊,短角果;荠的胚发育过程包括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形... [目的]用非酶法手工分离荠的胚珠和幼胚等微小结构。[方法]应用胶块和解剖镜等普通工具,手工、非酶法分离并观察荠的花形态及荠胚珠和幼胚。[结果]荠花具有4片花萼、4片花瓣、四强雄蕊,短角果;荠的胚发育过程包括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形胚3个发育阶段。[结论]利用胶块的黏性,能使植物胚珠和胚等微小结构的手工分离操作变得比较简单,具有对幼胚损伤小、能保持原有形态等优点,可用于多领域的研究。该类工作在实验设施较差的实验室也能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珠 胶块 分离
下载PDF
“荠”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考证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海明 夏晓飞 +2 位作者 王凌凌 韩冬 李亚蒙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5期48-52,共5页
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很多与"荠"相关的植物名称,比如《诗经》、《周礼》等。为了确定这些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明确历史上对这些植物在形态特征方面的描绘与记载,利用比较形态学... 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很多与"荠"相关的植物名称,比如《诗经》、《周礼》等。为了确定这些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明确历史上对这些植物在形态特征方面的描绘与记载,利用比较形态学的手段开展工作,并得出结论认为"荠"古今同名,学名是现代分类群中十字花科的荠,拉丁名为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同时也确定了其他5个与"荠"有关的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学名。对"荠"及其相关植物的研究,从植物学的角度揭示出,"药食同源"是中国先民深入认识和利用该类植物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的综合统一;对"荠"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人们主动认识植物学、运用植物学知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植物 比较形态学 植物分类学
下载PDF
释“茨”
4
作者 李春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24-126,共3页
在古代字典辞书以及注释书中,常把"茨"释为"蒺藜"。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茨"是"蒺藜"的合音词的说法。除了这一义项之外,"茨"还有其他解释,诸如"以茅苇盖屋"、"堆积&qu... 在古代字典辞书以及注释书中,常把"茨"释为"蒺藜"。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茨"是"蒺藜"的合音词的说法。除了这一义项之外,"茨"还有其他解释,诸如"以茅苇盖屋"、"堆积"等。在古代文献中,"茨"还有"荠"、"薋"等异文。本文认为,释为"蒺藜"的"茨"与释为"以茅苇盖屋"的"茨"是同形字关系,而释为"蒺藜"的"茨"与"荠"、"薋"、"蒺藜"等则是同源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 合音词 同形字 同源词
下载PDF
华荠苧响应不同土壤水分的表型可塑性 被引量:29
5
作者 关保华 葛滢 +3 位作者 樊梅英 牛晓音 卢毅军 常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9-263,共5页
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 1 0 0 %、80 %、60 %、40 %和 30 %水分条件下华荠 ( Mosla chinensis)生长和形态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 :成年植株的生物量积累、形态参数、单株叶绿素总含量及穗重等都在60 %相对含水量条件下最高 ;当... 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 1 0 0 %、80 %、60 %、40 %和 30 %水分条件下华荠 ( Mosla chinensis)生长和形态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 :成年植株的生物量积累、形态参数、单株叶绿素总含量及穗重等都在60 %相对含水量条件下最高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从 30 %提高到 60 %时 ,分配到枝和根的生物量随之增加 ,分配到叶的生物量减少 ,土壤相对含水量再提高时 ,情况则相反 ;生殖比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下降而升高 ,30 %处理最大 ,1 0 0 %处理最小。这些结果说明华荠的适宜水分生态位是中偏湿的土壤环境。华荠通过器官生物量分配和形态结构调整对不同土壤水分产生可塑性响应 ,并以提高生殖比率的策略来适应干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g 土壤水分 表型可塑性 形态 生长 唇形科药材
下载PDF
杭州石荠苧的光合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26
6
作者 常杰 刘珂 +1 位作者 葛滢 秦国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2-70,共9页
本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条件杭州石荠(Moslahangchowensis)光合的生理生态研究,解释了1993~1995年野外种群生态和生理生态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并分析了该种的濒危机制。结果表明:(1)杭州石荠的光饱... 本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条件杭州石荠(Moslahangchowensis)光合的生理生态研究,解释了1993~1995年野外种群生态和生理生态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并分析了该种的濒危机制。结果表明:(1)杭州石荠的光饱和点较低,在土壤水分充足时仅30kLux左右。当土壤含水率从5%增加至21%时,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初始P/L值随之增加,而光补偿点则随之降低,但当土壤湿度超过21%时,各参数的变化呈现出相反趋势。(2)在诸环境因子中,土壤含水率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最显著,土壤从湿到干,光合土壤含水率回归直线的斜率增大,土壤湿度为6%时的斜率达12.2208,是8%~10%时的2~4倍和24%~25%时的6~9倍。(3)极端干旱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中等偏干时最高,湿润时又降低。(4)从光合特征值、解剖结构和叶绿素含量等判断,该种应属于C3光合类型、需光量介于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之间的耐阴植物。杭州石荠的上述光合生理生态特点及其它一些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分布地的环境之间的诸多矛盾可能是造成其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石 土壤水分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十字花科四属植物叶片的表皮特征 被引量:23
7
作者 魏岩 周桂玲 《云南植物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07-412,共6页
对十字花科岩荠属(Cochlearia)、阴山荠属(Yinshania)、泡果荠属(Hiliela)、棒毛荠属(Cochleariela)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形,气孔主要分... 对十字花科岩荠属(Cochlearia)、阴山荠属(Yinshania)、泡果荠属(Hiliela)、棒毛荠属(Cochleariela)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形,气孔主要分布于下表皮,垂周壁上有明显的波状嵴或沟槽状下陷,平周壁上有各种条纹状角质层纹饰。这些微形态特征在属间有明显的类群特异性,又有一定的过渡类型,为岩荠属及近缘属的合理划分提供一定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 阴山 泡果
下载PDF
杭州石荠苎和石香薷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周世良 张方 +1 位作者 王中仁 洪德元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73-180,共8页
杭州石荠苎分布于华东沿海少数地区,石香薷则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15个酶系统,获得28个位点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杭州石荠苎和石香薷均具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杭州石荠苎常用的遗传多样性... 杭州石荠苎分布于华东沿海少数地区,石香薷则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15个酶系统,获得28个位点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杭州石荠苎和石香薷均具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杭州石荠苎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为A=1.25,P=21.43%,He=0.082,Ht=0.1014;石香薷为A=1.10,P=9.52%,He=0.021,Ht=0.0450。在有限的遗传多样性中,杭州石荠苎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居群之内(Gst=0.2219),石香薷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居群之间(Gst=0.5533)。石香薷维持更低的遗传多样性是受该种繁育系统类型和进化历史的制约。分析了同工酶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的关系,并根据杭州石荠苎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式样提出了杭州石荠苎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石 石香薷 遗传多样性 同工酶
下载PDF
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合酶法提取碎米荠多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35
9
作者 罗凯 黄秀芳 +1 位作者 周毅峰 张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7-242,共6页
利用人工种植的碎米荠为原料,研究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及抗氧化活性。首先对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提取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单因素优化条件为:质量分数2%复合酶(m(纤维素酶)∶m(果胶酶)=2∶1)、酶解时间90... 利用人工种植的碎米荠为原料,研究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及抗氧化活性。首先对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提取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单因素优化条件为:质量分数2%复合酶(m(纤维素酶)∶m(果胶酶)=2∶1)、酶解时间90 min、酶解温度60℃、酶解pH 4.0。响应面优化结果为:酶解时间91.8 min、酶解温度57.1℃、酶解pH 4.17。在此条件下,碎米荠粗多糖提取率最高,粗多糖提取率预测值为4.14%,验证实验得到实际粗多糖的平均提取率为4.07%;与理论预测值相比,其相对误差约为1.62%。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碎米荠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且效果优于VC。该实验结果为碎米荠多糖的提取以及多糖的性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米 多糖 提取条件 优化
下载PDF
盐胁迫对亚麻荠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李晓雅 赵翠珠 +5 位作者 程小军 贾庆利 李长圣 刘明喆 Chaofu Lu 张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3,共8页
为了研究盐胁迫对亚麻荠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通过水培NaCl盐胁迫试验,分别测定盐胁迫下叶片萎蔫数目,叶片相对含水量,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等形态指标,以及一些关键的生理指标,包括在不同水平盐胁迫下以及复水后亚麻荠叶片和根的相对电导... 为了研究盐胁迫对亚麻荠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通过水培NaCl盐胁迫试验,分别测定盐胁迫下叶片萎蔫数目,叶片相对含水量,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等形态指标,以及一些关键的生理指标,包括在不同水平盐胁迫下以及复水后亚麻荠叶片和根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超氧阴离子(O-2)和3种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参数,造成植株吸水困难,植物受害程度与盐处理浓度呈正相关;盐胁迫使得植物叶片和根细胞中包括膜相对透性和膜脂过氧化的膜损伤参数改变,表现在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植物细胞中的相对电导率和MDA水平逐渐上升;可溶性蛋白作为一种渗透调节有机物,在短期的盐胁迫下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变化不明显,但在复水后根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上升说明其具有缓解胁迫的作用;盐胁迫导致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同时也迅速激活了活性氧清除酶系统,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O-2水平逐渐增加,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植物面临盐胁迫时,根比叶片敏感,能很快地产生应答,在高盐浓度复水后仍存在较大胁迫,恢复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 盐胁迫 膜损伤 活性氧 抗氧化酶
下载PDF
杭州石荠苧(Mosla hangchowensis)蒸腾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葛滢 常杰 +1 位作者 刘珂 秦国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0-326,共7页
根据连续3年的野外种群生态和生理生态学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研究了控制条件下杭州石荠蒸腾的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1)杭州石荠的蒸腾日进程曲线峰高随土壤含水量(θ)的降低而降低;2)蒸腾速率(Tr)与空气相对湿度在饱... 根据连续3年的野外种群生态和生理生态学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研究了控制条件下杭州石荠蒸腾的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1)杭州石荠的蒸腾日进程曲线峰高随土壤含水量(θ)的降低而降低;2)蒸腾速率(Tr)与空气相对湿度在饱和与中湿土壤上为负相关,而在干旱土壤上为正相关,体现了该种在土壤干旱时的自我保护机制;3)薄云、多水汽和中午多云的晴天,日蒸腾量均较低,分别为2.6和2.8molg-1d-1,典型晴天的日蒸腾量较高,为3.4molg-1d-1;4)在遮荫(40%全光照)条件下,Tr平均降低76%,且Tr对气温、湿度的响应程度小于全光照条件,对光强的响应则大于全光照条件;5)当气温为15~18℃时,在诸环境因子中Tr只与θ有关。该种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十分特别,具有从中生到旱生植物的某些生理生态特性。上述结果解释了杭州石荠种群占据现有生态位——向阳开阔地薄土生境的生理生态机制,分析了其不能向厚土生境扩展分布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石Ning 蒸腾 濒危植物 生理生态学
下载PDF
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7
12
作者 邓曙东 张青文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6-382,共7页
介绍了亚麻荠(Camelina sativa (L.) Crantz)的种植历史、栽培特性、种子成分、生物学特性、栽培措施、抗病虫害能力以及对其产物的应用。亚麻荠耐旱和抗病虫草能力强的特性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低投入的经济作物,亚麻荠... 介绍了亚麻荠(Camelina sativa (L.) Crantz)的种植历史、栽培特性、种子成分、生物学特性、栽培措施、抗病虫害能力以及对其产物的应用。亚麻荠耐旱和抗病虫草能力强的特性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低投入的经济作物,亚麻荠的种植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 种植 经济作物 生物学特性 十字花科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荒漠地区2种草本植物生物量分配策略 被引量:26
13
作者 程军回 张元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2-439,共8页
水分胁迫是荒漠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分析水分胁迫下,不同生长阶段荒漠植物生物量在地上-地下的分配比例,对精确估算地下有机碳存储量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盆栽控制实验,设置对照、中度和重度胁迫的水分梯度,选... 水分胁迫是荒漠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分析水分胁迫下,不同生长阶段荒漠植物生物量在地上-地下的分配比例,对精确估算地下有机碳存储量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盆栽控制实验,设置对照、中度和重度胁迫的水分梯度,选取荒漠地区2种草本植物涩荠(Malcolmia africana)和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分析其生物量在地上-地下的分配比例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水分胁迫存在与否,总生物量累积均符合Sigmoidal生长模型;水分胁迫对植株早期发育阶段总生物量的累积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减少了发育后期总生物量的累积;植株每生长10 d,涩荠和角果藜叶片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减少8.9%~10.6%和3.1%~3.4%。几乎等同于茎所增加的比例。水分胁迫使得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但总生物量的累积仍以地上部分为主;根冠比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呈4个渐变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根冠比 荒漠地区 (Malcolmia africana) 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原文传递
江西道地药材江香薷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华 张东明 罗永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59,共4页
目的:研究江香薷Mosla chinensis‘jiangxiangr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硅胶和M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江香薷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 目的:研究江香薷Mosla chinensis‘jiangxiangr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硅胶和M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江香薷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吲哚-3-甲酸-β-D-吡喃葡萄糖苷(β-D-Glucopyranosyl indole-3-carboxylic acid,1),香荆芥酚(carvacrol,2),百里氢醌-5-O-β-吡喃葡萄糖苷(thymoquinol-2-O-β-glucopyranoside,3),百里氢醌-2-O-β-吡喃葡萄糖苷(thymoquinol-5-O-β-glu-copyranoside,4),百里氢醌-2,5-O-β-吡喃葡萄糖苷(thymoquinol-2,5-O-β-diglucopyranoside,5),木犀草素(luteolin,6),5,6-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7-甲醚黄芩素,negletein,7),丁香酸(syringic acid,8),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terephthalte,10),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1),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尤其是化合物1,3,4,5为首次从石荠苎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香薷 苎属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石荠苧总黄酮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聂犇 余陈欢 +2 位作者 王芳芳 熊耀康 白冰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石荠苧总黄酮抗炎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及大鼠气囊炎等炎症模型,观察石荠苧总黄酮对不同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并测定蛋白质、前... 目的观察石荠苧总黄酮抗炎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及大鼠气囊炎等炎症模型,观察石荠苧总黄酮对不同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并测定蛋白质、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石荠苧总黄酮能显著降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减轻小鼠足跖肿胀,降低炎症组织PGE2含量,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气囊炎模型中渗出液总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NO,MDA含量,增强血浆SOD活性。结论石荠苧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PGE2,NO等炎症介质生成及增强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黄酮 抗炎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白花碎米荠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郑聪聪 苏艳芳 +4 位作者 陈磊 毕研平 杨帆 徐婧 颜世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657-2660,共4页
目的研究白花碎米荠Cardamine leucanth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D-101大孔吸附树脂、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对白花碎米荠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花碎米荠乙醇提取物中... 目的研究白花碎米荠Cardamine leucanth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D-101大孔吸附树脂、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对白花碎米荠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花碎米荠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包括3个简单吲哚类化合物:吲哚-3-甲酸(1)、6-羟基吲哚-3-甲酸(2)、吲哚-3-甲酸-6-O-β-D-葡萄糖苷(3);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七叶内酯(4)、七叶苷(5);7个甾醇类化合物:3-O-(p-香豆酰基)-β-谷甾醇(6)、β-谷甾醇(7)、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8)、5α,8α-过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9)、7α-羟基-β-谷甾醇(10)、6′-O-棕榈酰-β-胡萝卜苷(11)、胡萝卜苷(12);2个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13)、香草酸(1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碎米 碎米 吲哚一3·甲酸 七叶内酯 7a-羟基-β-谷甾醇
原文传递
一种高利用价值油料作物-亚麻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7
作者 邓乾春 黄凤洪 +4 位作者 黄庆德 谢笔钧 钮琰星 万楚筠 刘昌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1-559,共9页
本文在对亚麻荠的栽培和育种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概括了其种子中两种主要化学成分油脂和蛋白,具体包括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脂质活性成分及降血脂作用、油脂在生物能源上的应用,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蛋白饼粕加工利用等方面... 本文在对亚麻荠的栽培和育种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概括了其种子中两种主要化学成分油脂和蛋白,具体包括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脂质活性成分及降血脂作用、油脂在生物能源上的应用,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蛋白饼粕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约束亚麻荠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 育种 蛋白 油脂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堇叶碎米荠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1
18
作者 丁莉 彭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研究了堇叶碎米荠营养成分的质量分数.主要对堇叶碎米荠的含水率及主要的有机物质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堇叶碎米荠中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维生素C、纤维素以及硒,其质量分数分别为89.927%、9.467mg/g、0.3... 研究了堇叶碎米荠营养成分的质量分数.主要对堇叶碎米荠的含水率及主要的有机物质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堇叶碎米荠中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维生素C、纤维素以及硒,其质量分数分别为89.927%、9.467mg/g、0.353%、60.827mg/100g、49.327mg/100g、10.037%、26.408μg/g.且维生素C、纤维素、硒的含量明显高于同类蔬菜,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塘坝 堇叶碎米 营养成分 分析 评价
下载PDF
传粉对杭州石荠苎(唇形科)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世良 潘开玉 洪德元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445-452,共8页
杭州石荠苎(MoslahangchouensisMatsuda)自交亲和,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的结实没有明显差别。杭州自然居群中新开花朵的调查没有发现闭花传粉现象,原因是花药和柱头之间存在空间隔离和发... 杭州石荠苎(MoslahangchouensisMatsuda)自交亲和,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的结实没有明显差别。杭州自然居群中新开花朵的调查没有发现闭花传粉现象,原因是花药和柱头之间存在空间隔离和发育上的时间隔离。这些隔离使昆虫成为花粉传播的必要媒介,结实从而取决于传粉昆虫的活动。对比研究发现,传粉对结实有极显著的影响(F=71606),而花朵在花序中的位置对结实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杭州石荠苎自然居群的传粉强度小于北京实验居群,结实率也显著低于北京实验居群。在杭州自然居群中,早花植株的传粉强度小于正常花期植株的传粉强度,在结实上也有极显著差别。自然居群和实验居群除传粉强度不同外,传粉昆虫的传粉效率也有明显的差别。实验居群的传粉昆虫是效率高的蜜蜂,其个体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而自然居群高传粉效率的昆虫非常少见,主要传粉昆虫是效率较低的淡脉隧蜂,且不到访花昆虫的一半。作者认为,杭州石荠苎的结实受传粉强度和传粉昆虫的传粉效率的限制。针对与结实有关的传粉效率问题,作者提出“有效传粉”的概念,即在柱头的可接受期内有足够多的有活力的花粉到达柱头才能保证结实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石 传粉 结实 唇形科
下载PDF
杭州石荠苎和石香薷(唇形科)的传粉生物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周世良 潘开玉 洪德元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7期530-540,共11页
杭州石荠苎 (Mosla hangchouensis Matsuda)和石香薷 (M.chinensis Maxim.)是一对种对 ,前者零星分布于浙江 ,后者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杭州石荠苎以异花传粉为主 ,花粉 /胚珠 (P/ O)为 756~6163;石香薷以自花传粉为主 ,P/ O=110... 杭州石荠苎 (Mosla hangchouensis Matsuda)和石香薷 (M.chinensis Maxim.)是一对种对 ,前者零星分布于浙江 ,后者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杭州石荠苎以异花传粉为主 ,花粉 /胚珠 (P/ O)为 756~6163;石香薷以自花传粉为主 ,P/ O=110。杭州石荠苎的花部特征适于异花传粉 :花冠筒长 5~ 10 mm,口部直径 3~ 5mm,鲜红色 ;花柱长 6~ 15mm,柱头伸出花冠筒外 ,高出花药 1.5~ 2 .0 mm,柱头在花朵开放以后才有受粉能力 ;花药在花朵开放后纵裂 ;自交结实率 11.6% ;自然状态下结实率 77.5%。石香薷的花部器官明显退化 :花冠筒长 3mm,口部直径 1.0~ 1.5mm,白色或淡粉红色 ;花柱长 2 .5mm,柱头不伸出花冠筒外 ,紧靠花药 ,自花传粉现象频繁 ;套袋自交结实率 75.0 % ,自然状态下结实率 95.0 %。杭州石荠苎的传粉昆虫主要是三条熊蜂 (Bombus trifascitus Smith.)、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叶舌蜂 (H ylaeussp.)和淡脉隧蜂 (L asioglossum eidmanni Bluthgen)等 ,体长多在 5~ 15mm,胸部直径在1.5~ 5.0 mm之间 ,口器长 1.0~ 6.0 mm。当昆虫将身体伸入花冠筒中时 ,其头胸背部的毛丛与从上唇裂片下伸出的柱头接触 ,毛丛上的花粉粒即粘附到柱头上 ,同时毛丛与花药接触 ,花粉粒粘附到毛丛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 杭州石 石香薷 传粉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