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穿越生与死的界线——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
郭勇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0
|
|
2
|
荒诞还是荒唐,渎圣还是亵渎?——由阎连科《风雅颂》批评某种不良的写作倾向 |
邵燕君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2
|
|
3
|
鲁敏小说论 |
王彬彬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3
|
|
4
|
怪诞不怪 怪中寓真——评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店之歌》 |
蔡春露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6
|
|
5
|
荒诞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 |
潘知常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7
|
|
6
|
荒诞时期的压抑与自由——解读王小波《黄金时代》 |
谢蔚晖
|
《汉字文化》
|
2019 |
21
|
|
7
|
冯内古特新作《时震》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 |
虞建华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7
|
|
8
|
寻找,是为了见证——论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 |
洪治纲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9
|
|
9
|
以荒诞击穿荒诞——评余华新作《第七天》 |
周明全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8
|
|
10
|
荒诞的现实化与现实的荒诞化——中国当代喜剧电影两种创作思路初探 |
王璐
杨璐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8
|
|
11
|
论沈从文爱情小说中的荒诞感 |
王贺明
|
《戏剧之家》
|
2019 |
16
|
|
12
|
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
洪治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13
|
“荒诞”的多维解读 |
李琳
|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14
|
“毫无英雄的姿态,接受为真理而死”——解读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中的默而索 |
陆晓芳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5
|
|
15
|
论加缪的创作 |
柳鸣九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2
|
|
16
|
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 |
李晓林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17
|
爱的拯救——从古老童话到荒诞寓言——莎士比亚《李尔王》解读 |
杨健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1
|
|
18
|
荒诞溯源与定位 |
王小明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1
|
|
19
|
荒诞:丑学的展开与审美价值生成 |
范玉刚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20
|
残雪《山上的小屋》的象征意义 |
李天明
吴非
|
《中国文学研究》
|
2000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