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3篇文章
< 1 2 2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越生与死的界线——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被引量:20
1
作者 郭勇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2-108,共7页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名作。本论文认为,在这篇小说的登场人物身上,存在潜在的越境行为。这种越境行为既表现在时间上的自由回溯上,也表现在此岸和他界间的穿行上。在村上看来,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是生的一部分。他界是...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名作。本论文认为,在这篇小说的登场人物身上,存在潜在的越境行为。这种越境行为既表现在时间上的自由回溯上,也表现在此岸和他界间的穿行上。在村上看来,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是生的一部分。他界是生与死的复合体。在与现世不能达成和谐的直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明显的他界志向,当然,对他界的憧憬也就意味着对现世的放弃,村上直指人类现世生存状态的荒诞性。在《挪威的森林》里飘荡着浓浓的虚无和绝望,这正是我们现代人的真实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境 他界 荒诞
原文传递
荒诞还是荒唐,渎圣还是亵渎?——由阎连科《风雅颂》批评某种不良的写作倾向 被引量:22
2
作者 邵燕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15,共10页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在《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第2期发表后,立即引起北京大学一些学者和学生的激烈批评。除了文学因素以外,引发批评的一个特别原因是,《风雅颂》明显以北京大学为主要写作背景(不但将主人公任职的大...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在《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第2期发表后,立即引起北京大学一些学者和学生的激烈批评。除了文学因素以外,引发批评的一个特别原因是,《风雅颂》明显以北京大学为主要写作背景(不但将主人公任职的大学命名为“清燕大学”,还特意标明“清燕大学坐落在京皇城圆明园南边,院里绿树参天,古楼林立”,并且有一个与北大的未名湖名字相近的无名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连科 写作倾向 批评 风雅 北京大学 荒唐 荒诞 亵渎
原文传递
鲁敏小说论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彬彬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5-119,共5页
鲁敏的相当一部分小说,在叙述上十分用心、讲究,能够以鲜活、灵动的口语,精细地描绘事物。鲁敏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小说以城市为背景,揭示人们精神上的"暗疾",这类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另一类小说则往往以苏北乡镇为背... 鲁敏的相当一部分小说,在叙述上十分用心、讲究,能够以鲜活、灵动的口语,精细地描绘事物。鲁敏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小说以城市为背景,揭示人们精神上的"暗疾",这类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另一类小说则往往以苏北乡镇为背景,表现没有"暗疾"的人是如何善良;当人们都没有"暗疾"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美好。这一类小说其实具有强烈的传奇性。这类以"东坝"为背景的小说,往往叙述得更有神韵。这类小说有时叙述的是"荒诞不经"的故事。如果没有叙述上的精心、精细、精确,这类小说其实是不堪卒读的。鲁敏以美丽的方式叙述着这些传奇般的故事,才使故事显出自身的美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传奇性 叙述 现实性 故事 美丽 神韵 荒诞
原文传递
怪诞不怪 怪中寓真——评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店之歌》 被引量:16
4
作者 蔡春露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4-88,共5页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南方女小说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伤心咖啡店之歌》,借鉴“哥特式”风格 ,运用象征与表现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讲述了一个悖谬与悲剧的爱情故事 ,刻划了一组性格荒诞与精神扭曲的人物 ,从而生动有力地表现了...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南方女小说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伤心咖啡店之歌》,借鉴“哥特式”风格 ,运用象征与表现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讲述了一个悖谬与悲剧的爱情故事 ,刻划了一组性格荒诞与精神扭曲的人物 ,从而生动有力地表现了怪诞的社会现实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异化 ,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工业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 ,无法交流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诞 荒诞 小说家 美国南方 悲剧 象征 爱情故事 反映 现代社会 精神
下载PDF
荒诞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 被引量:17
5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作为美学范畴,荒诞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美学评价态度的觉醒,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满足当代人类的生命需要。从审美活动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对“文明”的反抗的方式;从美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平面化的方式;从美感的类... 作为美学范畴,荒诞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美学评价态度的觉醒,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满足当代人类的生命需要。从审美活动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对“文明”的反抗的方式;从美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平面化的方式;从美感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零散化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荒诞亟待否定的是人类的虚假的希望,人类的自以为是的乐观主义,从而直接地面对人类的失败,人类的希望的无望,人类的悲剧性命运。在这当中,透露出当代美学从“我们”(大写的我)向“我”(小写的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虚无 平面化 零散化 承当
原文传递
荒诞时期的压抑与自由——解读王小波《黄金时代》 被引量:21
6
作者 谢蔚晖 《汉字文化》 2019年第11期27-29,共3页
王小波是现当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一直被看作是中国作家里面特立独行的存在。王小波作品中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坚守和对独立文化人格的保持一直为中国当代评论界所赏识和接受,文学界和... 王小波是现当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一直被看作是中国作家里面特立独行的存在。王小波作品中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坚守和对独立文化人格的保持一直为中国当代评论界所赏识和接受,文学界和学术界对其代表作《黄金时代》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黄金时代》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文革期间在云南乡下插队的王二与一位名叫陈清扬的女医生之间发生的畸形的爱情故事。整部作品以理性的反讽为基调,以语言的戏谑为表征,通过逻辑上的荒谬,再现了一个特殊时期的荒诞状况,以及知识青年在压抑中寻求自身自由的过程,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意在用文本细读法,对整本作品进行剖析,从两位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出发,展现出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中独特的自由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时代 王小波 荒诞 压抑 自由
原文传递
冯内古特新作《时震》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虞建华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6-151,共6页
本文通过对冯内古特的新作《时震》的多层次的分析,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最显著的艺术特征。这部作品所采用的是科幻小说的模式,但具有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内容飘忽不定,自相矛盾,无理性,荒诞不经;结构混乱,各部分支离破碎,彼... 本文通过对冯内古特的新作《时震》的多层次的分析,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最显著的艺术特征。这部作品所采用的是科幻小说的模式,但具有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内容飘忽不定,自相矛盾,无理性,荒诞不经;结构混乱,各部分支离破碎,彼此没有任何逻辑联系。但小说总是由有思想的人写的,它仍是在曲折隐晦地传递着作家的某种思想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内古特 后现代主义小说 后现代主义文学 荒诞 科幻小说 隐晦 作家 阐述 艺术特征 作品
原文传递
寻找,是为了见证——论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 被引量:19
8
作者 洪治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3-162,共10页
余华的长篇《第七天》以"寻找"作为叙事主线,让主人公杨飞的亡灵频繁地穿梭于阴间与阳界,并借助"以死观生"的叙事策略,多角度、多方位地呈现了中国当下现实中各种吊诡而混乱的伦理秩序,展示了诸多被诡秘逻辑所掩盖... 余华的长篇《第七天》以"寻找"作为叙事主线,让主人公杨飞的亡灵频繁地穿梭于阴间与阳界,并借助"以死观生"的叙事策略,多角度、多方位地呈现了中国当下现实中各种吊诡而混乱的伦理秩序,展示了诸多被诡秘逻辑所掩盖或遮蔽的荒诞生存,质询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精神隐疾,也传达了一个作家内心的焦灼与疼痛,折射了余华对"诗性正义"的吁求和召唤。从叙事形式上看,《第七天》不仅体现了余华对悲喜交融式叙述的高超的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对极致简约之审美风格的一贯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寻找阴间与阳界 诗性正义 荒诞
原文传递
以荒诞击穿荒诞——评余华新作《第七天》 被引量:18
9
作者 周明全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125,共6页
余华推出《兄弟》沉潜七年后,再次推出了长篇小说《第七天》,然而,《第七天》甫一面世,就毁誉参半。持肯定立场的人认为,《第七天》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是当代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而持批评立场的人几乎都将《第七天》中涉... 余华推出《兄弟》沉潜七年后,再次推出了长篇小说《第七天》,然而,《第七天》甫一面世,就毁誉参半。持肯定立场的人认为,《第七天》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是当代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而持批评立场的人几乎都将《第七天》中涉及的热点新闻事件作为批评余华的口实,认为《第七天》就是一部当下社会新闻的大杂烩,是“新闻串串烧”,“基本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记录上,没有深人到人性和社会阶层肌理的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荒诞 批判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 新闻事件 批评立场 《兄弟》 社会新闻
下载PDF
荒诞的现实化与现实的荒诞化——中国当代喜剧电影两种创作思路初探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璐 杨璐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8-151,共4页
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呈现出较繁荣的景象,其风格样式多样,创作思路各具特色。总体上,当代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出现了两种思路:其一为荒诞的现实化,其二为现实的荒诞化。荒诞喜剧是喜剧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与具有强烈现实性色彩的正剧和悲... 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呈现出较繁荣的景象,其风格样式多样,创作思路各具特色。总体上,当代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出现了两种思路:其一为荒诞的现实化,其二为现实的荒诞化。荒诞喜剧是喜剧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与具有强烈现实性色彩的正剧和悲剧的创作思路完全不同。荒诞是指虚妄而不可信,可视作"主观的"和"假的";而现实是指客观的自然的实在,可视作"客观的"和"真的"。二者在概念上形成对立关系。而在将其运用于电影创作中时,两种概念却常常能够形成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荒诞中追求现实性,在现实中寻找荒诞感,这两种创作思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并最终趋于统一。在它们的影响下,当代中国喜剧电影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 荒诞 现实 电影 戏剧
原文传递
论沈从文爱情小说中的荒诞感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贺明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6期222-222,224,共2页
沈从文的爱情小说往往以悲剧结尾,小说中悲剧的发生的偶然性和主人公反抗的必败性使人感到悲剧背后所隐藏的强烈荒诞感。面对冷漠且不含敌意的现实,沈从文用悲悯的态度叙述悲剧,对人性投以广博的悲悯,抚慰了生死不定的焦虑。从而超越了... 沈从文的爱情小说往往以悲剧结尾,小说中悲剧的发生的偶然性和主人公反抗的必败性使人感到悲剧背后所隐藏的强烈荒诞感。面对冷漠且不含敌意的现实,沈从文用悲悯的态度叙述悲剧,对人性投以广博的悲悯,抚慰了生死不定的焦虑。从而超越了荒诞,给人以振奋的力量。本文主要从《贵生》《阿黑小史》和《丈夫》这三篇分析沈从文爱情小说中潜藏的荒诞性,对荒诞的反抗和其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爱情小说 悲剧 荒诞
下载PDF
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被引量:10
12
作者 洪治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6-104,共9页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兄弟》 余华 裂变 叙事风格 故事结构 人物关系 自我超越 他在 荒诞
下载PDF
“荒诞”的多维解读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琳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9-181,共3页
有关"荒诞"的论述,总是侧重于不同范畴内容的指向。"荒诞"来源于人类生活自身,并抽象于哲学、美学意识,形象于艺术表现。我们在着眼于古今中外之意识、哲学、美学与艺术思索异同的梳理审辨之时,可以通过人生处境的... 有关"荒诞"的论述,总是侧重于不同范畴内容的指向。"荒诞"来源于人类生活自身,并抽象于哲学、美学意识,形象于艺术表现。我们在着眼于古今中外之意识、哲学、美学与艺术思索异同的梳理审辨之时,可以通过人生处境的荒诞感、荒诞的哲学意蕴、荒诞作为审美观念、荒诞的艺术变奏和荒诞的中国化样态五个部分来揭示"荒诞"的多重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荒诞 荒诞艺术 荒诞哲学
下载PDF
“毫无英雄的姿态,接受为真理而死”——解读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中的默而索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陆晓芳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3,共5页
默而索是阿尔贝.加缪代表作《局外人》的主人公,他平静冷漠,行事违背伦理常规,"局外人"般游离于社会道德藩篱之外,最终因杀人而被判处死刑。这个世俗眼中的离经叛道者只是个被误读的正常人,有着健全的心智和人性;他是加缪&qu... 默而索是阿尔贝.加缪代表作《局外人》的主人公,他平静冷漠,行事违背伦理常规,"局外人"般游离于社会道德藩篱之外,最终因杀人而被判处死刑。这个世俗眼中的离经叛道者只是个被误读的正常人,有着健全的心智和人性;他是加缪"荒诞"思想的最佳诠释,在深刻认识到现实的荒诞后决意听从内心的指引,将生活绝对真实化,冷漠而又蕴涵深刻激情,义无反顾地执著于自己的选择;较之"多余人",他超越了形而上的精神困境,在被社会抛离的同时也将整个荒诞世界抛了出去;他比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利要清醒超脱,以对生存自由毫不妥协的选择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和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而索 荒诞 局外人 绝对真实 清醒超脱
原文传递
论加缪的创作 被引量:12
15
作者 柳鸣九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6,112,共11页
本文着重分析了加缪的主要作品 :《局外人》、《卡利古那》、《西西弗神话》、《鼠疫》、《正义者》等 。
关键词 加缪 荒诞 反抗 主题 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晓林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71,共6页
在这个时代里,作家根本不必去编造故事,现实生活远比文学精彩;作家甚至不必寻找素材,只要不逃避生活,作家就会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奇特、奇异还有奇妙.就如卡夫卡所言,“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 在这个时代里,作家根本不必去编造故事,现实生活远比文学精彩;作家甚至不必寻找素材,只要不逃避生活,作家就会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奇特、奇异还有奇妙.就如卡夫卡所言,“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了.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自动现出原形,不会是别的,它将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严歌苓 荒诞 故事 悲悯 等待 卡夫卡 文学 平淡 寻找
下载PDF
爱的拯救——从古老童话到荒诞寓言——莎士比亚《李尔王》解读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7-70,共14页
《李尔王》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的思想面貌。莎士比亚对古代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 ,对正在转型时期的人类前途 ,产生了重重的忧虑。李尔是一个抽象理念与具体形象的复合体 ,他不仅是一种理念的传达者 ,也被赋予了具体的生命。《李... 《李尔王》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的思想面貌。莎士比亚对古代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 ,对正在转型时期的人类前途 ,产生了重重的忧虑。李尔是一个抽象理念与具体形象的复合体 ,他不仅是一种理念的传达者 ,也被赋予了具体的生命。《李尔王》一剧已经预示着 ,随着具体人物 (个性生命 )的出现 ,抽象人物 (理念代言人 )即将隐退。《李尔王》体现着“命运悲剧”向“性格悲剧”转型阶段的一种过渡状态。《李尔王》在情境构成上是童话、寓言性的 ,具体场面和人物心理活动上 ,却是写实主义的。童话传说中的哲学母题 ,奠定了戏剧的稳固性和涵盖性 ,同时损害了戏剧结构的有机性和叙述的统一性。《李尔王》是古代童话向荒诞寓言过渡的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童话 荒诞 莎士比亚 人物 拯救 命运悲剧 抽象 写实主义 戏剧结构
原文传递
荒诞溯源与定位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小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14,共7页
荒诞是一个现代审美范畴。汉语中“荒诞”一词与西语中absurd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荒诞派文学以存在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表现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因此荒诞感更多地表现为异己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将荒诞与崇高、诡奇、怪诞等审美范... 荒诞是一个现代审美范畴。汉语中“荒诞”一词与西语中absurd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荒诞派文学以存在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表现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因此荒诞感更多地表现为异己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将荒诞与崇高、诡奇、怪诞等审美范畴进行比较,有利于对荒诞进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荒诞 存在主义
下载PDF
荒诞:丑学的展开与审美价值生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范玉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61,共7页
荒诞的观念和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是"二战"之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确立的现代性事件。作为美学的现代延伸,荒诞处于美学向丑学过渡的中介环节,或者说荒诞以悲、喜、丑的... 荒诞的观念和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是"二战"之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确立的现代性事件。作为美学的现代延伸,荒诞处于美学向丑学过渡的中介环节,或者说荒诞以悲、喜、丑的突破和杂糅形塑了新质的审美形态。它的出场拓宽了传统美学研究范畴,使始自鲍姆嘉通的"感性学"得以丰富,在感性学对美学纠偏和对丑学催生的框架中,其意义得以凸显,在后现代文化时空中仍播撒着荒诞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审美价值 丑学 感性学
下载PDF
残雪《山上的小屋》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天明 吴非 《中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4期88-92,共5页
关键词 残雪 小说 中国文学 象征派 荒诞 阐释 女作家 作品 写实 独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