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明焦虑、荒原情结与杰克·伦敦的早期小说 被引量:8
1
作者 虞建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当杰克·伦敦开始写作时,美国的边疆被最后圈定。一种文明焦虑——城市化带来的空间焦虑、工业化带来的精神焦虑和女性化带来的文化焦虑——开始困扰美国人的心理,引向一种荒原情结。杰克·伦敦以克朗代克为背景的一系列早期&qu... 当杰克·伦敦开始写作时,美国的边疆被最后圈定。一种文明焦虑——城市化带来的空间焦虑、工业化带来的精神焦虑和女性化带来的文化焦虑——开始困扰美国人的心理,引向一种荒原情结。杰克·伦敦以克朗代克为背景的一系列早期"北疆小说"创造了文学中的"新边疆",使小说成为表达文明焦虑的象征话语。作家对北疆英雄所代表的品质加以浪漫化,弘扬正在被城市生活消磨的形成于拓荒时期的民族精神。置入历史和文化的语境后,我们发现伦敦的"北疆小说"具有巨大的可阐释性,反映了当时美利坚民族深藏于心的文明焦虑和民族身份危机意识,也反映了美国人对已不复存在的昔日自然纯朴生活的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克·伦敦 文明焦虑 荒原情结 北疆小说
下载PDF
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情结 被引量:3
2
作者 蔺学才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6期86-87,共2页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自始至终散发着浓郁的荒凉与粗犷气息。《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息息相通,他们把荒原视为乐园,难分难舍,使主人公具有深沉的荒原气质。但荒原远离时代和生活,也使他们的生活和爱情发生变化,在荒原情...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自始至终散发着浓郁的荒凉与粗犷气息。《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息息相通,他们把荒原视为乐园,难分难舍,使主人公具有深沉的荒原气质。但荒原远离时代和生活,也使他们的生活和爱情发生变化,在荒原情结的驱使下命运的悲剧便自然发生了。可最终,仍然是荒原的纽带让他们完成了最后的骨肉灵魂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气质 荒原形象 荒原情结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长篇小说 英国
下载PDF
精神荒原上的挣扎——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的《喧哗与骚动》人物群像 被引量:2
3
作者 曹曦颖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06-110,共5页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精心勾勒了一幅精神荒原的画卷。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主人公昆丁四兄妹的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固着、倒退等自我防御与抗争行为进行剖析,揭示作者的"荒原情结"与小说...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精心勾勒了一幅精神荒原的画卷。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主人公昆丁四兄妹的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固着、倒退等自我防御与抗争行为进行剖析,揭示作者的"荒原情结"与小说的抗争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荒原 自我防御 《喧哗与骚动》 荒原情结
下载PDF
英美文学“荒原”情结代表作——以《晃来晃去的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玉华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5-87,共3页
在西方现当代文学史上,"荒原"情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它突显了该文学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发展方向,主要在于对人和物异化的表达,对于孤苦精神的述说。在《晃来晃去的人》这部小说里面,索尔·贝娄利用约瑟夫这一人物形象,... 在西方现当代文学史上,"荒原"情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它突显了该文学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发展方向,主要在于对人和物异化的表达,对于孤苦精神的述说。在《晃来晃去的人》这部小说里面,索尔·贝娄利用约瑟夫这一人物形象,勾勒出了"荒原"的外在表现形式。现通过《晃来晃去的人》一文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以及主人公约瑟夫自我追问及外在行为的分析,明确作者索尔·贝娄对于"荒原"概念阐述的认真态度,希望以此管窥英美文学的一个特殊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荒原情结 晃来晃去的人
下载PDF
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情结解读
5
作者 吴定敏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1-62,共2页
凭借其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在英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就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学的奇葩之一,无法轻易界定她的风格类型,其作品既有犀利的现实批判,又有理想永驻的浪漫情怀;
关键词 艾米莉·勃朗特 荒原情结 呼啸山庄 无意识 小说 女主人公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解读 风格类型
原文传递
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二)
6
作者 李春林 王吉鹏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8-52,共5页
这一部分谈的是近十年关于鲁迅比较文学理论、鲁迅翻译和对鲁迅的阐发研究之研究成果。最近十年,关于鲁迅比较文学理论的研究,呈弱化倾向;但关于鲁迅翻译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文学理论对鲁迅进行阐发的阐发研究,却逐渐强化,后者甚至... 这一部分谈的是近十年关于鲁迅比较文学理论、鲁迅翻译和对鲁迅的阐发研究之研究成果。最近十年,关于鲁迅比较文学理论的研究,呈弱化倾向;但关于鲁迅翻译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文学理论对鲁迅进行阐发的阐发研究,却逐渐强化,后者甚至出现了一些很有份量的力作。现分述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研究综述 文化比较 鲁迅小说 《域外小说集》 阐发研究 荒原情结 比较研究 《摩罗诗力说》
下载PDF
《鸭的喜剧》:转型期的情绪仪式
7
作者 任美衡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22-25,共4页
在鲁迅的小说中《鸭的喜剧》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 ,本文试图以王一川的“双重本文性”作为切入点 ,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深的寂寞意识 ,以及这种寂寞意识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 ,从而解开《鸭的喜剧》
关键词 双重本文性 寂寞意识 荒原情结
下载PDF
论《远离尘嚣》中的荒原意识
8
作者 黄爽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88-493,共6页
近年来,以文学地理学研究视角解读文献的方式隐隐具有成为文学批评研究之利刃的征兆。借用这种方式解读哈代第一篇直接以"多塞特荒原"(纸上的"威塞克斯郡")为创作背景的文学巨著——《远离尘嚣》,探讨作家、作品与... 近年来,以文学地理学研究视角解读文献的方式隐隐具有成为文学批评研究之利刃的征兆。借用这种方式解读哈代第一篇直接以"多塞特荒原"(纸上的"威塞克斯郡")为创作背景的文学巨著——《远离尘嚣》,探讨作家、作品与地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读者深层次把握作品,体会作品中构建的荒原意象,感受、剖析作者的荒原意识和荒原情结,进而更深入地走进小说人物内心,感受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英国农民的遭遇和心路更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离尘嚣》 文学地理学 地理基因 荒原情结
下载PDF
荒原情结(组诗)
9
作者 李晓泉 《地火》 2011年第4期86-87,共2页
黎明又一个刚出蛋壳的黎明云像搓衣板上的泡沫,太阳像烧红的脸盆。
关键词 荒原情结 组诗 原野
原文传递
梁南诗歌的荒原情结
10
作者 王立宪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52-53,共2页
梁南诗歌的荒原情结是与诗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艰难痛苦的命运使诗人展开了哲思的翅膀,制导着诗人才能的发挥,这使他的诗歌辽远而不狭窄,深刻而不飘忽,忧伤而不消极,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用他的诗证明,他不是荒原上的匆... 梁南诗歌的荒原情结是与诗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艰难痛苦的命运使诗人展开了哲思的翅膀,制导着诗人才能的发挥,这使他的诗歌辽远而不狭窄,深刻而不飘忽,忧伤而不消极,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用他的诗证明,他不是荒原上的匆匆过客,他是与时代前行的赤子。他表现荒原情结的诗歌是对当代诗歌的贡献,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情结 命运 感染力 贡献 启迪
下载PDF
荒原情结与寂寞意识——从《鸭的喜剧》看鲁迅与爱罗先珂
11
作者 童清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8-61,共4页
鲁迅的小说中《鸭的喜剧》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本文试图以王一川的"双重本文性"作为切入点,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深的寂寞意识,以及这种寂寞意识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解开《鸭的喜剧》在鲁迅思想转型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双重本文性 寂寞意识 荒原情结
下载PDF
陶醉与幻灭——论《呼啸山庄》作者的荒原情结
12
作者 杨新亮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4X期72-74,共3页
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从社会、人性和爱情等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探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30年代英国进步评论家福克斯称它是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所产生的“三大巨著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艾米莉&... 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从社会、人性和爱情等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探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30年代英国进步评论家福克斯称它是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所产生的“三大巨著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创造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入手,浅议《呼啸山庄》自传体小说的一面,从人物形象的创造探析作者的心态,及其对小说荒原世界的依恋。因为现实中的“荒原”曾赋予她生命,赋予她幻想和创作的源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荒原的陶醉与幻灭,正是作者难舍的“荒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自传体小说 荒原情结
下载PDF
《晃来晃去的人》中贝娄的“荒原”情结试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彪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97-198,共2页
"荒原"情结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物的异化、孤苦以及背离传统等倾向。索尔·贝娄在《晃来晃去的人》中通过主人公约瑟夫精心勾勒出一幅"荒原"画面。约瑟夫的自我追问、行为荒诞性和精神... "荒原"情结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物的异化、孤苦以及背离传统等倾向。索尔·贝娄在《晃来晃去的人》中通过主人公约瑟夫精心勾勒出一幅"荒原"画面。约瑟夫的自我追问、行为荒诞性和精神荒原深刻地揭示了索尔·贝娄的"荒原"情结。对贝娄"荒原"情结的考究能够更加全面且丰富地理解贝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情结 孤独 异化 行为荒诞性
下载PDF
从索尔·贝娄的“荒原”情结解读英美文学
14
作者 张晓霞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85-87,共3页
以《晃来晃去的人》为例,通过"自我追问""行为荒诞性"和"精神荒原"对索尔·贝娄作品中的"荒原"情结进行分析可知,英美文学经常将黑色幽默、夸张讽刺、带有讽刺性的文学典故和荒诞英雄应用... 以《晃来晃去的人》为例,通过"自我追问""行为荒诞性"和"精神荒原"对索尔·贝娄作品中的"荒原"情结进行分析可知,英美文学经常将黑色幽默、夸张讽刺、带有讽刺性的文学典故和荒诞英雄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对西方政府和社会的腐败进行批判,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荒原情结 英美文学 西方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