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莓叶斑病真菌性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作者 王月霞 石爱 +1 位作者 韩世明 杨寒丽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7期201-204,共4页
从新疆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镇草莓棚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株将病菌分离出来,在PDA上分离纯化获得纯种菌株,先利用致病性实验鉴定病原菌,再利用试剂盒提取DNA,通过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得到序列后,将序列复制... 从新疆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镇草莓棚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株将病菌分离出来,在PDA上分离纯化获得纯种菌株,先利用致病性实验鉴定病原菌,再利用试剂盒提取DNA,通过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得到序列后,将序列复制到NCBI官网中,进行Blast分析,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下载同源性比较近的菌株,再利用MAGE7.0构建系统发育树。经过鉴定得知,采样所得的2种叶斑病的病原菌是木贼镰刀菌,为防治草莓病害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叶斑病 木贼镰刀菌 原菌分离
下载PDF
褐藻双寡糖和岩藻寡糖对草莓叶斑病的防效研究
2
作者 严国富 杜朋潮 +1 位作者 吴亚芳 汤洁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7期90-92,96,共4页
为了筛选出对草莓叶斑病预防效果好且绿色的方法,试验以红颜草莓为材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浓度70%褐藻双寡糖可溶性粉剂和岩藻寡糖粉剂单施以及与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混合喷施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和对草莓... 为了筛选出对草莓叶斑病预防效果好且绿色的方法,试验以红颜草莓为材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浓度70%褐藻双寡糖可溶性粉剂和岩藻寡糖粉剂单施以及与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混合喷施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和对草莓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喷施70%褐藻双寡糖可溶性粉剂、岩藻寡糖粉剂和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均能提高草莓叶片SPAD值,且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草莓叶斑病的发生。综合来看,70%褐藻双寡糖可溶性粉剂500倍液与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减量30%混用、岩藻寡糖粉剂500倍液与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减量30%混用效果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叶斑病 褐藻双寡糖 岩藻寡糖 SPAD值 情指数
下载PDF
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其促生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袁洪波 王卓妮 +6 位作者 袁梦佳 覃艮红 史冰柯 周厚成 侯珲 王丽 涂洪涛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目的】探究内生菌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草莓的促生作用,为该拮抗菌在草莓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分析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落生长以及菌丝形态的影响,并... 【目的】探究内生菌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草莓的促生作用,为该拮抗菌在草莓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分析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落生长以及菌丝形态的影响,并利用离体草莓叶片鉴定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同时,分析菌株P2-1对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具有强烈的拮抗活性,抑制率达到66.38%,抑菌带为0.76 cm。菌株P2-1代谢产物具有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菌株P2-1能在草莓叶片定殖,处理10 d后仍可维持在4.07×10^(8)CFU左右。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能促进草莓植株生长,使草莓株高、根长、湿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提高24.83%、40.74%、28.88%和55.69%。【结论】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具有草莓促生作用,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褐色叶斑病 贝莱斯芽胞杆菌 拮抗活性 促生作用
下载PDF
新病害草莓褐色叶斑病病原菌细胞壁降解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景楠 马喆 +5 位作者 耿文龙 刘正坪 尚巧霞 赵晓燕 陆家兰 魏艳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1期261-266,共6页
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病害,造成叶片坏死和果实腐烂。为明确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该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 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病害,造成叶片坏死和果实腐烂。为明确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该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和活性。结果发现,该病原菌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壁降解酶,即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但不产生纤维素酶(Cx),其中PG和PMG活性较强,且PG和PMG在培养6天时活性最强,PMG在23℃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PG在28℃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静止和振荡交替培养有利于PG和PMG的产生。致病作用研究发现,果胶酶(PG和PMG)可引起果实腐烂和叶片坏死,说明其在该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褐色叶斑病 细胞壁降解酶 果胶酶 机理
下载PDF
适合Pilidium lythri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桂军 郭巍 +3 位作者 毕扬 杨宝东 张伟 宗召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54,共6页
由Pilidium 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是在草莓Fragaria×ananassa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在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慢,产孢量低。为了探讨不同培养基对P.lythri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筛选适合该病原菌菌丝生... 由Pilidium 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是在草莓Fragaria×ananassa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在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慢,产孢量低。为了探讨不同培养基对P.lythri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筛选适合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大量产孢的培养基,本文比较了10种培养基对P.lythri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SPDA(添加1.2%草莓果汁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可以促进P.lythri菌丝生长;CA(胡萝卜琼脂)培养基、V8培养基和TPDA(胰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则可以促进P.lythri大量产生分生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褐色叶斑病 Pilidium lythri 培养基 菌丝生长 产孢
下载PDF
草莓细菌叶斑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米楠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3期220-221,共2页
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等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16srDNA碱基序列测定等现代的细菌鉴定方法鉴定草莓细菌叶斑病菌株。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D-海藻糖、淀粉、甘露醇、肌醇、L-缬氨酸、L-... 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等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16srDNA碱基序列测定等现代的细菌鉴定方法鉴定草莓细菌叶斑病菌株。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D-海藻糖、淀粉、甘露醇、肌醇、L-缬氨酸、L-精氨酸。硝酸盐还原试验为阳性,淀粉水解阴性,明胶水解阴性,油脂水解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接触酶阳性;鉴定该菌株为草莓黄单孢菌(Xanthomonas fragari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细菌叶斑病 鉴定 分离 纯化 黄单孢菌
下载PDF
草莓褐色叶斑病病原菌Pilidium lythri鉴定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7
作者 闫奕彤 孙浚源 +5 位作者 李福鑫 张桂军 闫哲 黄中乔 高慧鸽 毕扬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6-1084,共9页
近年来,由病原菌Pilidium 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一种在中国发生严重的新病害。作者在2015年至2017年间,从北京市昌平区、山东省诸城市和湖南省娄底市采集有症状的草莓样品共90株,每地30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及系统发... 近年来,由病原菌Pilidium 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一种在中国发生严重的新病害。作者在2015年至2017年间,从北京市昌平区、山东省诸城市和湖南省娄底市采集有症状的草莓样品共90株,每地30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及系统发育分析,其中26株分离物被鉴定为P.lythri,并且山东和湖南系首次发现由P.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鉴于目前中国还没有登记用于防治草莓褐色叶斑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法测定了26株P.lythri菌株对8种常用杀菌剂和1种新型杀菌剂双苯菌胺(SYP-14288)的敏感性。结果表明:SYP-14288对P.lythri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平均EC_(50)值为(0.33±0.06)μg/mL,可将其作为防治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首选药剂;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戊唑醇、百菌清和腈菌唑对P.lythri的平均EC_(50)值在3.92~72.58μg/mL之间,其中菌株对嘧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敏感性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由P.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idium lythri 草莓褐色叶斑病 菌丝生长 双苯菌胺
下载PDF
草莓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温浩 张桂军 +1 位作者 毕扬 闫哲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9-284,共6页
对采自山东省诸城市草莓叶斑病发病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及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确定该病原菌的致病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双苯菌胺等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形态学结合ITS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 对采自山东省诸城市草莓叶斑病发病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及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确定该病原菌的致病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双苯菌胺等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形态学结合ITS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9种供试杀菌剂中,双苯菌胺对C. cassiicola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50值为(0.27±0.18)μg/mL,可作为防治草莓叶斑病的首选药剂;其次为氟环唑、腈菌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和戊唑醇,平均EC50值分别为(0.66±0.21)、(0.85±0.25)、(1.4±1.2)、(1.8±0.3)、(3.8±3.0)和(4.5±2.6)μg/mL;而该病原菌对百菌清与代森锰锌的敏感性最低。研究结果可为草莓棒孢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原菌鉴定 杀菌剂 敏感性
下载PDF
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9
作者 薛彩英 武海燕 +4 位作者 马庆周 侯梦圆 徐惠媛 徐超 张猛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为明确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致病性、寄主范围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对其前期侵染过程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从草莓病叶中共分离得到5株形... 为明确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致病性、寄主范围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对其前期侵染过程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从草莓病叶中共分离得到5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其菌落中央略隆起,呈浅灰褐色,边缘呈白色,气生菌丝绒毛状且致密;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倒棍棒形,大小为30~252µm×5~10µm,呈半透明至浅棕色,假隔膜6~17个,基脐加厚;基于ITS、EF-1α和TUB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代表菌株ZM170455与不同寄主来源的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聚为同一分支;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除草莓外还能侵染黄瓜、辣椒和空心菜等10种经济作物,形成典型病斑。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多主棒孢霉侵染前期,其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而芽管顶端可在远离气孔的位置形成类似附着胞的结构。多主棒孢霉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为6~10,在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KNO_(3)和NaN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原鉴定 侵染过程 形态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塑料大棚草莓细菌性叶斑病防治田间试验
10
作者 张云 李朋飞 +2 位作者 程晨 刘丰华 马海芹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33期34-35,共2页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是草莓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影响草莓的品质与产量。该文探究了Cupratec(有效成分葡萄糖酸铜)药剂在塑料大棚草莓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塑料大棚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田间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