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4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59
1
作者 罗龙新 吴小崇 +1 位作者 邓余良 傅尚文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3-60,共8页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普洱 渥堆 生化成分 品质形成
下载PDF
粗老茶治糖尿病的药理成分分析 被引量:88
2
作者 汪东风 谢晓凤 +2 位作者 蔡成永 杨敏 张阳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55-257,共3页
茶叶原料愈粒老,其内含茶多酚、儿茶素及咖啡碱等药理成分也愈少,六级茶比一级茶分别少20%、40%和25%以上,但茶叶复合多糖(teapolysaccharide,简称TPS)含量则完全相反,六级茶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将TPS分离提取后所做的药理实... 茶叶原料愈粒老,其内含茶多酚、儿茶素及咖啡碱等药理成分也愈少,六级茶比一级茶分别少20%、40%和25%以上,但茶叶复合多糖(teapolysaccharide,简称TPS)含量则完全相反,六级茶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将TPS分离提取后所做的药理实验证明,TPS具有明显地降血糖,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血清甘油三酯及血清胆固醇也有降低趋势,说明粗老茶治糖尿病的药理成分基础是内含有丰富的T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叶复合多糖 药理 成分分析
下载PDF
茶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分析及降血脂作用 被引量:72
3
作者 王丁刚 王淑如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25-228,共4页
茶叶经甲醇回流,热水提取,Sevag法去蛋白,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纯化茶叶多糖(TP)。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其为均一多糖,凝胶过滤法测得其平均分子量为91 000。气相色谱分析含L-岩藻糖,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其摩尔比... 茶叶经甲醇回流,热水提取,Sevag法去蛋白,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纯化茶叶多糖(TP)。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其为均一多糖,凝胶过滤法测得其平均分子量为91 000。气相色谱分析含L-岩藻糖,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其摩尔比为0.23:1.04:0.62:2.43:1.00。纸层析表明含葡萄糖醛酸,其含量为80%。原子吸收光谱表明TP富含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动物实验表明TP具有降血脂作用:腹腔注射25 mg/kg和50 mg/kg,正常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分别下降18%和24%;口服50 mg/kg和100 mg/kg,可明显对抗小鼠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形成,血清总胆固醇分别下降34%和43%;口服22.5 mg/kg×10d和45 mg/kg×10 d,可使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分别下降12%和17%,甘油三酯含量降低15%和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下降6%和2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增加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作用 叶多糖 鉴定 提纯
下载PDF
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89
4
作者 杨伟丽 肖文军 邓克尼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4-386,共3页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采用相同鲜叶原料 ,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 ,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 .结果表明 ,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 ,红茶中最低 .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则以白茶中含...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采用相同鲜叶原料 ,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 ,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 .结果表明 ,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 ,红茶中最低 .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 ,红茶中最少 .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 .认为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 .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 ,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 ,红茶不及青茶 (乌龙茶 )和黄茶 ;若加工液体茶饮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下载PDF
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5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99-2908,共10页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能。本文从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化学定位、合成调控措施等方面,综述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黄酮 生物合成途径 调控
下载PDF
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研究的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67
6
作者 孙殿军 刘立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氟化物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
下载PDF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 被引量:66
7
作者 王华夫 李名君 +2 位作者 刘仲华 王增盛 施兆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S1期81-86,共6页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糠醛、(反、反),2,4-庚二烯醛以及(反、反)-2,4-壬二烯醛等化合物尤为显著。这些化合物的增加对茯砖茶典型的“菌花香”有重要贡献。添加诱发剂后,茯砖成茶中各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几乎都较对照高。通过不同处理样品香型相似率计算表明,添加诱发剂后,能比传统发花时间缩短3天,而且香型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 香气成分 发花 诱发剂
下载PDF
茶儿茶素氧化机理 被引量:58
8
作者 李大祥 宛晓春 +1 位作者 杨昌军 王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在制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可发生苯骈环化反应而形成茶黄素,茶黄素还可转化成茶萘酚醒、脱氢茶黄素和高聚合物;同时,儿茶素可发生二聚合反应产生原花青素类以及双黄烷醇类等物质;儿茶素还可能与茶没食子素、杨梅甙、阿福豆素、维生素C、... 在制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可发生苯骈环化反应而形成茶黄素,茶黄素还可转化成茶萘酚醒、脱氢茶黄素和高聚合物;同时,儿茶素可发生二聚合反应产生原花青素类以及双黄烷醇类等物质;儿茶素还可能与茶没食子素、杨梅甙、阿福豆素、维生素C、茶氨酸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加合物。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儿茶素具有优良的抗氧化特性。儿茶素在清除自由基时,自身氧化产生双黄烷醇,也可发生A环的断裂而产生羧酸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黄素 红素 原花青素 双黄烷醇
下载PDF
茶叶氟研究进展:累积特性、含量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0
9
作者 阮建云 杨亚军 马立锋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综述了茶园土壤氟、茶树氟吸收累积特性及茶叶氟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土壤氟含量水平及变化规律、茶树品种间氟吸收差异、pH、铝、钙和环境条件等对茶树氟吸收的的影响、主要茶类氟含量现状、释放态势及与人体健康关系... 综述了茶园土壤氟、茶树氟吸收累积特性及茶叶氟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土壤氟含量水平及变化规律、茶树品种间氟吸收差异、pH、铝、钙和环境条件等对茶树氟吸收的的影响、主要茶类氟含量现状、释放态势及与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特性 安全性 土壤氟含量
下载PDF
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 被引量:62
10
作者 刘春腊 徐美 +1 位作者 刘沛林 穆松林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76-2385,共10页
茶是地理环境的产物,茶产业是融合一产、二产与三产的综合性特色产业,体现了农业、文化与旅游的综合功能,具有地域性、经济性、文化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等特色。当前,中国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有国际性地位,并涌现了一批重点产茶县、特... 茶是地理环境的产物,茶产业是融合一产、二产与三产的综合性特色产业,体现了农业、文化与旅游的综合功能,具有地域性、经济性、文化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等特色。当前,中国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有国际性地位,并涌现了一批重点产茶县、特色产茶县、百强企业和百佳茶馆,但还存在产业发展较乱、较散等问题,茶产业培育与振兴是实现中国茶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可从实施大茶业发展战略、茶旅一体化发展、塑造茶产业品牌等方面采取措施,使我国茶产业朝着特色化、园区化、科技化、一体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 中国
原文传递
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语 被引量:56
11
作者 兰冰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18-121,共4页
茶在16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由上流社会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平民的饮品,成为西方人必不可少的饮料。茶特有的多种功能使西方人爱上饮茶,并把中国的茶文化融入了西方的习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茶文化。英语Tea源于厦门方言的发音,进入英语后,... 茶在16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由上流社会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平民的饮品,成为西方人必不可少的饮料。茶特有的多种功能使西方人爱上饮茶,并把中国的茶文化融入了西方的习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茶文化。英语Tea源于厦门方言的发音,进入英语后,产生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茶事、茶饮词汇,丰富了英语语言。由Tea产生的习语含义简洁,喻意深刻,在词义上,Tea还出现了引申及转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化 词语 表达
下载PDF
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48
12
作者 虞富莲 俞永明 +6 位作者 李名君 束际林 刘维华 吕文明 王海思 韩志福 钟渭基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5-125,共31页
从形态学、制茶学、生物化学、孢粉学、细胞学、酶学及抗(寒、病虫)性等7个方面,对来自14个省(区)的200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采用近100项评定指标,筛选出28份优质资源,其中:四项常规成分含量均衡的21份,超常规水平的高... 从形态学、制茶学、生物化学、孢粉学、细胞学、酶学及抗(寒、病虫)性等7个方面,对来自14个省(区)的200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采用近100项评定指标,筛选出28份优质资源,其中:四项常规成分含量均衡的21份,超常规水平的高多酚(>34%)含量的计9份、高氨基酸(>3.7%)的4份、高咖啡碱(>5%)的7份、水浸出物含量>48%的11份;生产力指数>8000的有2份;抗病虫性较强的有3份;抗寒性较强的有8份。这些优质资源除可直接用于生产外,还可作为进一步单株选育和杂交育种的亲本或诱变育种的原始材料。本项研究所采用的鉴定内容、方法和标准,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鉴定 农艺性状 解剖结构 品质成分 适制性 抗寒性 抗病虫性 亲缘关系
下载PDF
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42
13
作者 孙威江 张翠香 《福建茶叶》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前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主要有高γ-氨基丁酸茶、低咖啡因茶、有机茶、茶饮料、速溶茶、超细微茶粉、鲜茶汁、茶酒、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茶籽综合利用、茶花、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等... 目前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主要有高γ-氨基丁酸茶、低咖啡因茶、有机茶、茶饮料、速溶茶、超细微茶粉、鲜茶汁、茶酒、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茶籽综合利用、茶花、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等。随着人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今后茶资源利用将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即立体化、深度加工和有效成分的提取、饮茶与“吃”茶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利用 产品 开发现状 发展趋势 低咖啡因 有机
下载PDF
茶叶品质与海拔高度及其生态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9
14
作者 汪春园 荣光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7-60,共4页
关于海拔高度与生态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国内外已有报道。黄寿波查明我国主要高山名茶大约分布在海拔400~1000m高度。赵和涛等人的研究表明,海拔500m以上茶园的成茶品质审评8项因子得分与名次均高于海拔200m以下茶园。梁濑好充认为生... 关于海拔高度与生态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国内外已有报道。黄寿波查明我国主要高山名茶大约分布在海拔400~1000m高度。赵和涛等人的研究表明,海拔500m以上茶园的成茶品质审评8项因子得分与名次均高于海拔200m以下茶园。梁濑好充认为生长在山区的茶叶品质较好与较低日温和昼夜温差大有关。Wickremasinghe的研究证实,山区低温,茶梢生长缓慢是形成高山茶香的主要原因。但对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茶叶品质的相关程度研究偏少。本文依据皖西大别山区岳西县部优名茶'岳西翠兰'历年品质审评结果与海拔高度及其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影响茶叶品质的主导生态因子及名优茶生态适宜层域作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品质 海拔高度 生态因子
下载PDF
凤凰单枞5个名枞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41
15
作者 戴素贤 谢赤军 +2 位作者 李启念 陈栋 郑如钦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9-46,共8页
用GC/MS法分析了凤凰单枞马龙茶中5个高香型名机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各名枞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八仙过海名枞是新植二烯、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法呢醇、法呢烯;桂花香名枞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顺式茉莉酮、苯基荣胺、法呢烯... 用GC/MS法分析了凤凰单枞马龙茶中5个高香型名机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各名枞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八仙过海名枞是新植二烯、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法呢醇、法呢烯;桂花香名枞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顺式茉莉酮、苯基荣胺、法呢烯、新植二烯;黄枝香名枞是新植二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2,3-辛二酮;玉兰香名枞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肉桂香名枞是橙花叔醇、吲哚、劳樟醇及其氧化物、植醇、戊酸,2-甲基酐。香气相似率分析表明,除八仙过海与黄枝香两名枞香型相近外.各单机香型间相似率均不高,表明各名枞香型确实有各自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香型 乌龙 香气成分 组分分析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总黄酮含量 被引量:49
16
作者 王丽丽 林清霞 +1 位作者 宋振硕 陈林 《茶叶学报》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黄酮类与儿茶素类物质对茶叶感官品质和生物活性起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种茶叶中总黄酮(包括黄酮类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很有必要。采用70%甲醇提取茶样,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溶液显色,在510 nm下测定吸光度... 黄酮类与儿茶素类物质对茶叶感官品质和生物活性起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种茶叶中总黄酮(包括黄酮类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很有必要。采用70%甲醇提取茶样,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溶液显色,在510 nm下测定吸光度,建立测定茶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分光光度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应用该法测定了绿茶、白茶、乌龙茶和红茶4个茶类15个茶样中总黄酮含量,采用福林酚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并比较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芦丁质量浓度在0.2~1.0 m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2465X+0.0074(R^(2)=0.9997)。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吸光度RSD为1.17%、2.92%和6.0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35%(RSD=4.15%)。15个茶样中总黄酮含量范围为5%~10%,总黄酮含量规律为: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福林酚比色法测得茶多酚含量范围为7%~15%。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黄酮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达0.874。由此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重复性与稳定性好,可用于茶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黄酮 黄酮类 含量测定 显色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茯砖茶中优势菌的种名鉴定 被引量:43
17
作者 温琼英 《中国茶叶》 1990年第6期2-3,共2页
茯砖茶是湖南省主产的边销茶类,生产历史悠久,边销数量大。茯砖茶的主要特征是茶砖中有黄色的闭囊壳堆,俗称“金花”,金花的多少,是茯砖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贸易成交率的首要条件。但是,金花究竟是什么菌种一直没有定论。
关键词 茯砖 金花菌种 种名鉴定
下载PDF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8
作者 陈为钧 万圣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4年第3期74-80,共7页
本文对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种类、含量及其结构;茶多酚的生物学活性,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现状。为茶多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酚 生物学活性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的多相偏最小二乘模型组合分析实现茶叶原料品种鉴定与溯源的研究 被引量:47
19
作者 周健 成浩 +5 位作者 曾建明 王丽鸳 韦康 贺巍 王伟峰 刘栩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650-2653,共4页
为实现茶叶的品种溯源,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基础,尝试采用PLS、欧氏距离等方法的组合来实现茶叶的特殊原料品种的鉴别、具体品种识别分析。结果表明:研究中以4个品种(龙井43,群体种、迎霜和乌牛早)的茶树鲜叶为制成的茶叶样本为材料... 为实现茶叶的品种溯源,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基础,尝试采用PLS、欧氏距离等方法的组合来实现茶叶的特殊原料品种的鉴别、具体品种识别分析。结果表明:研究中以4个品种(龙井43,群体种、迎霜和乌牛早)的茶树鲜叶为制成的茶叶样本为材料,分别建立了4个不同原料加工成的茶叶样本的PLS鉴定模型,对定标集样本识别的准确率分别为89.8%,90.9%,96.1%和99.5%,验证集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7.1%,84.2%,96.1%和97.5%;而采用4个品种鉴定模型的组合分析"初次识别"并且结合欧氏距离法进行"二次识别"后,最终对4种不同品种茶叶样本的原料品种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0.3%(定标集)和83.5%(验证集)。该研究为实现特殊品种加工成茶叶的鉴定以及成品茶的品种溯源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溯源 近红外 偏最小二乘法 欧氏距离
下载PDF
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的残留量 被引量:47
20
作者 吴晓刚 陈孝权 +1 位作者 肖海军 刘彬球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90-1096,共7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残留同时快速测定的方法。茶样经超纯水、二氯甲烷提取和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在硼酸盐缓冲液中与9-芴甲氧羰酰氯(FMOC-Cl)进行衍生反应,衍生后产物在C18色谱柱上进行超高效液...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残留同时快速测定的方法。茶样经超纯水、二氯甲烷提取和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在硼酸盐缓冲液中与9-芴甲氧羰酰氯(FMOC-Cl)进行衍生反应,衍生后产物在C18色谱柱上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正离子化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表明,在0.003 125~0.1 mg/L范围内,草甘膦和草铵膦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0),检出限(LOD)均为0.03 mg/kg;在添加浓度为0.375、1.5和4.5 mg/kg时,草甘膦的平均回收率为87.37%~99.11%,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68%~1.35%;草铵膦的平均回收率为81.44%~86.17%,RSD(n=6)为1.01%~2.33%。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回收率和精密度等均符合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要求,适用于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残留的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 柱前衍生化 草甘膦 草铵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