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郭沫若翻译《茵梦湖》看其“风韵译” 被引量:3
1
作者 何俊 《郭沫若学刊》 2014年第1期48-53,共6页
作为一名卓越的翻译理论家和践行者,郭沫若倡导的"风韵译"主张凸显原文的内在气韵,首次提出了翻译文本审美价值的追求。郭沫若在小说《茵梦湖》中将原作的诗歌和民谣同样以诗体形式翻译出来,生动地体现了其"风韵译"... 作为一名卓越的翻译理论家和践行者,郭沫若倡导的"风韵译"主张凸显原文的内在气韵,首次提出了翻译文本审美价值的追求。郭沫若在小说《茵梦湖》中将原作的诗歌和民谣同样以诗体形式翻译出来,生动地体现了其"风韵译"的理念;相比之下,德语专家杨丙辰的译本更注重翻译字面上的等值性,而在传达内在气韵和美学价值上却略逊一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风韵译 译诗
下载PDF
阐释学视角下《茵梦湖》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新凤 《现代语文》 2018年第7期140-145,共6页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研...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的文本来自德国著名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特奥尔多·施笃姆的重要代表作品《茵梦湖》的三个中译本。通过对比分析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三个中文译本,证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对文化翻译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三大哲学原则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译坛巨匠”是怎样炼成的?--杨武能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荣跃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66,共5页
从《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和力》到《浮土德》和《歌德谈话录》,从《菜辛寓言》、《阴谋与爱情》到《茵梦湖》和《特雷庇姑娘》,从《里尔克抒情诗选》、《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到《魔山》,从《格林童话全集》、《豪夫童话全集》到... 从《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和力》到《浮土德》和《歌德谈话录》,从《菜辛寓言》、《阴谋与爱情》到《茵梦湖》和《特雷庇姑娘》,从《里尔克抒情诗选》、《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到《魔山》,从《格林童话全集》、《豪夫童话全集》到《嫫嫫(毛毛)》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系列德语文学经典的成功译介,让杨武能的名字深深印在了我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为表彰杨教授对德中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2013年5月在德国文化名城魏玛,继十年前获得德国国家功勋奖章和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奖金之后,他又荣获国际歌德学会授予他的“歌德金质奖章”,成为了中国获得这一国际歌德研究领域最高奖项的第一人。事后不久,在向他表示祝贺之余,笔者有机会针对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对杨教授做了一次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 《歌德谈话录》 访谈录 《少年维特的烦恼》 《阴谋与爱情》 格林童话 《浮土德》
原文传递
张友松在青岛的教学及世界名著翻译活动——纪念张友松诞辰110周年 被引量:2
4
作者 翟广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1-86,共6页
张友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早年赴京华求学,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青岛是他30年代中学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在青岛他翻译出版了外国名著《茵梦湖》,世界文学翻译自此成为其一生的事业追求。晚年张友松从文坛上彻底消失,他隐居成都... 张友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早年赴京华求学,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青岛是他30年代中学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在青岛他翻译出版了外国名著《茵梦湖》,世界文学翻译自此成为其一生的事业追求。晚年张友松从文坛上彻底消失,他隐居成都,以致无人忆起张友松开启世界文化之窗的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友松 青岛 翻译家
下载PDF
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析特奥多尔·施托姆中篇小说《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小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61-63,共3页
《茵梦湖》是德国19世纪诗意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的代表作。从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该文学创作时期的典范作品《茵梦湖》的诗意写作风格,论述其主题的局限性。
关键词 德国 特奥多尔·施托姆 中篇小说 诗意 现实主义风格
下载PDF
浅析外国名著中的隐喻写作手法——以施托姆的小说《茵梦湖》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博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8期77-78,共2页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美丽生动的修辞,其往往不能只通过解读字面意义来进行理解。本文在吸纳前人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隐喻的概念及其分类,对隐喻的传统定义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在分类过程中尝试提出自己对于不同分类的隐喻...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美丽生动的修辞,其往往不能只通过解读字面意义来进行理解。本文在吸纳前人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隐喻的概念及其分类,对隐喻的传统定义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在分类过程中尝试提出自己对于不同分类的隐喻写作手法的异同的理解。在对特奥多.施托姆小说《茵梦湖》进行概述的同时,简述其对于反对包办婚姻大的隐喻背景。结合理论对文中具体句型,段落的隐喻写作手法的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字面意义 认知语言学
原文传递
新译《茵梦湖》有感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君玉 《译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5-218,共4页
关键词 赖因哈特 伊丽莎白
原文传递
却顾所来径——德国文学研究的一点心得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3-137,共5页
关键词 德国文学 文学研究 《少年维特之烦恼》 心得 外国文学 文化氛围 郭沫若
原文传递
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蓓蓓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9-52,共4页
小说《茵梦湖》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茵梦湖》在小说总体结构的布局、情节的铺陈上独具匠心,通篇充满了含蓄隽永的意象和寄寓深远的象征,充分展现了作者理想的诗意化的世界,充满了人性之美、爱情之美、自然之美。
关键词 构思 意象 象征
原文传递
从“于硕”是否是郭沫若的笔名谈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正言 《郭沫若学刊》 1991年第2期79-80,共2页
不久前,偶尔翻到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4月编印的《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1949——1979)》,看到里面收录了署名“于硕”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兰亭序】并非铁案》,1965年9月12日作,原载《文物》杂志1965年第10期,后收入文物出版社1977... 不久前,偶尔翻到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4月编印的《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1949——1979)》,看到里面收录了署名“于硕”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兰亭序】并非铁案》,1965年9月12日作,原载《文物》杂志1965年第10期,后收入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出版的《兰亭论辨》一书。另一篇是《东吴已有“暮”字》,原载《文物》杂志1965年第11期,也收入《兰亭论辨》书中。这两篇文章为《沫若文集》和郭沫若的其他集子所未收,其他各种郭沫若著译系年都没有收入,有关研究和考证郭沫若笔名的文章也没有提到郭沫若曾经署用过“于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硕 兰亭序 论辨 于立群 诗学研究 迷娘 于皇 叶灵凤 小说体
下载PDF
在铜钹山的理想生活
11
作者 浇洁 《北方作家》 2004年第6期29-30,共2页
一定有个自己在远远的地方住着,过着平静安详的日子,只是我们一直没有机缘遇到她。四月暮春的一天,我有幸在铜钹山会晤了那个过着理想生活的自己,在江西广丰岭一个不知名的小村住着,芳名——白花,妙龄——十八。青天白日思想这些美事是... 一定有个自己在远远的地方住着,过着平静安详的日子,只是我们一直没有机缘遇到她。四月暮春的一天,我有幸在铜钹山会晤了那个过着理想生活的自己,在江西广丰岭一个不知名的小村住着,芳名——白花,妙龄——十八。青天白日思想这些美事是有原因的,因为铜钹山的美,那种率真、柔婉的美拨动了我心里柔软的一角。瀑布小巧纤长如白练。一个个高峡湖,清纯透亮,宁谧无波,是淑女装扮,单名字就可爱得令人梦中神往——“月亮湾”、“七星湖”,使人感觉在天宫游玩。山似乎不高,树也是翠盈盈地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生活 使人 七星 广丰 令人 陈世旭 占有欲 无波 搭在
原文传递
难忘的初恋
12
作者 孙幼忱 《中老年保健》 2005年第2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长篇小说 中国医科大学
下载PDF
那些花儿
13
作者 陆经纬 《作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6期7-9,共3页
关键词 香水百合 思想觉悟 低音吉他 范玮琪 人有悲欢离合 就这样 缠缠绵绵 人说 花开花落
原文传递
献给女性的赞歌——谈《女神之再生》中的“女神”意象
14
作者 李继凯 《郭沫若学刊》 1991年第4期50-52,共3页
为中国新诗奠下重要基石的《女神》,是郭沫若奉献给“五四”时代及未来人们的著名诗集。七十多年来,人们谈论《女神》的话语很多,但印程度不同地忽视了这部被命名为“女神”诗集中的“女神”意象,对其创作主体的“心理真实”
关键词 《女神》 中国新诗 民铎 不经心 浪漫气质 酒钟 晨钟 上足 创造十年
下载PDF
论《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叙事特征
15
作者 刘卫平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50-153,共4页
文章以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品《茵梦湖》为研究对象,以小说的框架叙事结构、自然景观描写、诗歌运用以及隐喻修辞手段为切入点,探究诗意现实主义作品叙事策略及其对于表现人物心理和命运的叙事效果。
关键词 诗意现实主义 叙事策略
下载PDF
新译《茵梦湖》有感
16
作者 马君玉 《外语与翻译》 2000年第2期71-74,共4页
接受安徽文艺出版社约译《茵梦湖》这个任务之前,我就知道《茵梦湖》在国内已经有了十多种译文;多年前,我读过其中的三、四种,几乎都出自名家之手。任务接手的时候,心想要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担子恐不轻。但是,我非常乐意接受。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化内涵 情节结构
下载PDF
《诗经·蒹葭》与《茵梦湖》:永难企及的水畔悲歌
17
作者 张星星 李建国 《三峡论坛》 2013年第4期113-116,共4页
爱情与距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19世纪德国小说家施笃姆的《茵梦湖》中莱因哈德追寻白色睡莲一节与《诗经·蒹葭》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都有着美好而不可得的相似情境,忧伤而执着的追寻主题与同而不同的艺术表达。这两曲发生... 爱情与距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19世纪德国小说家施笃姆的《茵梦湖》中莱因哈德追寻白色睡莲一节与《诗经·蒹葭》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都有着美好而不可得的相似情境,忧伤而执着的追寻主题与同而不同的艺术表达。这两曲发生于水畔的爱情悲歌,可谓是异代而同抒,异曲而同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蒹葭》 情境 追寻
下载PDF
郭沫若“孤山去看梅花”考实(外一题)
18
作者 陶霞 《郭沫若学刊》 2016年第3期52-54,共3页
北京刘勉已在自己编辑的《晨报副刊》1925年2月28日第四版发表了郭沫若半月前自上海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前天跑往西湖去过一次来,因为有朋友相约同往孤山去看梅花。但是今年天气太冷了,孤山的梅花现在还没有开呢。在西湖跑了... 北京刘勉已在自己编辑的《晨报副刊》1925年2月28日第四版发表了郭沫若半月前自上海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前天跑往西湖去过一次来,因为有朋友相约同往孤山去看梅花。但是今年天气太冷了,孤山的梅花现在还没有开呢。在西湖跑了两天回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静之 一封信 畔诗社 符竹因 《晨报副刊》 考实 福源钱庄 李太白 钱潮
下载PDF
《茵梦湖》与《象牙戒指》
19
作者 谢韵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22-228,共7页
德国作家台奥多尔·施笃姆(一译施托谟)的优秀小说《茵梦湖》,在二十年代初就传入了中国。后来译本很多,发行量很大。最早的译本是郭沫若、钱君胥译,1921年7月由泰东图书局出版。到1926年3月就印了八版,后又经郭沫若校正,改由创造... 德国作家台奥多尔·施笃姆(一译施托谟)的优秀小说《茵梦湖》,在二十年代初就传入了中国。后来译本很多,发行量很大。最早的译本是郭沫若、钱君胥译,1921年7月由泰东图书局出版。到1926年3月就印了八版,后又经郭沫若校正,改由创造社出版部于1927年9月发行。第二个译本是唐性天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牙戒指 创造社出版部 德国作家 庐隐 社会悲剧 石评梅 钱君 矛盾心态 包办婚姻
下载PDF
周夫人
20
作者 施蛰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5年第3期286-292,共7页
一个人回想起往时的事,总会觉得有些甜的、酸的或朦胧的味儿——虽则在当时或许竟没有一些意思。再说,人常在忆念青年时的浪漫史,颇有些人在老年时或中年时替它们垂泪。我们的喜欢读小说的朋友,现在是有机会能读到史笃母的《茵梦湖》了... 一个人回想起往时的事,总会觉得有些甜的、酸的或朦胧的味儿——虽则在当时或许竟没有一些意思。再说,人常在忆念青年时的浪漫史,颇有些人在老年时或中年时替它们垂泪。我们的喜欢读小说的朋友,现在是有机会能读到史笃母的《茵梦湖》了。那就是描述老年人回忆青年时切心的浪漫史的一种强有力的著作。然而,在我想,青年时的任何遭际,都有在将来发生同样有力的追怀的可能性,正不独一定要在身当其际的时候已自知其为有长相忆的价值的。咳.在花蕊一般的青年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自己 你喜欢 手搭 上望 野孩子 声地 她说 不知道 给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