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室盆栽1年紫花苜蓿产量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德锋 李朴芳 +1 位作者 马保罗 王成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0-315,共6页
采用盆栽方法,将8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播种在智能温室内,保持一致的适宜温度、光照和水肥环境,探讨其各茬产量、叶绿素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为验证第1年得到的试验结果,第2年另选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相同生长条件下重复本... 采用盆栽方法,将8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播种在智能温室内,保持一致的适宜温度、光照和水肥环境,探讨其各茬产量、叶绿素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为验证第1年得到的试验结果,第2年另选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相同生长条件下重复本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光、温、水肥条件下,紫花苜蓿播种后第1~3茬产量逐渐升高,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第1~6茬初花期收获时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大部分茬次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株高、单叶重与产量成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紫花苜蓿各茬产量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温室栽培下生长至一定时间时,产量可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产量 叶绿素 净光合速率
下载PDF
“茬”字的不同来源补说
2
作者 姚萱 《中国文字研究》 2019年第2期221-227,共7页
现代汉语常用字"茬"(音chá),今所见各种工具书与论著对其形的说解多误。《说文》所收及出土文字资料中已多见的音chí的"茬"字,其形音义皆与今所用根茬之"茬"字无关。从出土文字资料看,"根... 现代汉语常用字"茬"(音chá),今所见各种工具书与论著对其形的说解多误。《说文》所收及出土文字资料中已多见的音chí的"茬"字,其形音义皆与今所用根茬之"茬"字无关。从出土文字资料看,"根茬"义之"茬"系"差(槎)"之讹体分化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讹体分化
下载PDF
懸泉漢簡地名札記(四則)
3
作者 趙堉燊 《简帛研究》 2023年第2期204-211,共8页
本文對懸泉漢簡所見四個地名進行考釋。簡Ⅰ91DXT0309(3):276記載宣帝神爵年間有“廣川郡”,可補史之闕。簡Ⅱ90DXT0111(1):288出現地名“效穀邑”,“邑”不宜理解作縣級政區的邑,聯繫敦煌馬圈灣漢簡“魚離邑”和秦質日簡所見的“邑”,... 本文對懸泉漢簡所見四個地名進行考釋。簡Ⅰ91DXT0309(3):276記載宣帝神爵年間有“廣川郡”,可補史之闕。簡Ⅱ90DXT0111(1):288出現地名“效穀邑”,“邑”不宜理解作縣級政區的邑,聯繫敦煌馬圈灣漢簡“魚離邑”和秦質日簡所見的“邑”,此處的“邑”是指一種居民組織。簡Ⅰ90DXT0112(3):108A原書釋縣名爲“燔陽”,可改釋爲“燎陽”。簡Ⅰ90DXT0114(3):66中的“東郡□□昌里馮宗”,或可補釋爲“東郡茬大昌里馮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懸泉漢簡 廣川郡 效穀邑 燎陽
下载PDF
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1
4
作者 宋日 吴春胜 +2 位作者 牟金明 姜岩 郭继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03-306,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玉米根茬留田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以及转化酶活性效果显著 .动态变化特征表明 ,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 4种酶活性均在播...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玉米根茬留田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以及转化酶活性效果显著 .动态变化特征表明 ,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 4种酶活性均在播种后 6 0d左右出现高峰 .此时正值作物生育旺盛时期 ,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说明玉米根茬留田配施化肥的培肥土壤效果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 酶活性 玉米 生育期 留田
下载PDF
大豆地上部水浸液的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的鉴定 被引量:91
5
作者 韩丽梅 沈其荣 +2 位作者 鞠会艳 阎石 阎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425-1432,共8页
研究了重迎茬大豆花荚期植株地上部水浸液及其提取物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并鉴定了有明显化感作用组分的物质。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 ,0 .1 0 g DW/ ml重茬大豆水浸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胚根生长 ;3 .75× 1 0 - 2g D... 研究了重迎茬大豆花荚期植株地上部水浸液及其提取物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并鉴定了有明显化感作用组分的物质。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 ,0 .1 0 g DW/ ml重茬大豆水浸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胚根生长 ;3 .75× 1 0 - 2g DW/ ml、7.5 0× 1 0 - 2 g DW/ ml正茬、重茬、迎茬大豆水浸液对砂培大豆苗的生长有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 ;重茬、正茬大豆水浸液乙酸乙酯提取的酸性组分、XAD-4树脂提取组分 ,在 0 .6~ 1 .2 g DW/ ml浓度下 ,对大豆种子萌发初期的萌发率及萌发过程中的胚根生长亦表现出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 ;重茬水浸液乙酸乙酯提取的中性、碱性组分在 1 .2 g DW/ ml浓度下 ,对大豆胚根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述各组分化感作用大小随组分浓度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浓度处理下水浸液及其提取物的化感抑制作用有重茬大于正茬的趋势 ,统计检验差异均不显著。 GC-MS鉴定结果显示 ,正茬、重茬乙酸乙酯酸性组分、XAD-4树脂提取组分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 :丁二酸、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肉桂酸、2 -甲基苯酚、2 -甲氧基 -4-乙烯基苯酚、间苯三酚、2 -甲基苯甲醛、3 -甲基苯甲醛、5 ,6,7,7a-四氢 -4,4,7a-三甲基 -2 (4 H) -苯并呋喃酮、2 ,4-戊二烯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地上部水浸液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鉴定 GC-MS分析 重迎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6
6
作者 张海林 秦耀东 朱文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0-144,共5页
耕作措施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较大,深层影响较小.稳定入渗率呈现出强烈的时间变异性,从整个生育期看,翻耕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减小;不同负压下,翻耕稳定入渗率最高,免耕次之,铁茬最低,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一致;... 耕作措施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较大,深层影响较小.稳定入渗率呈现出强烈的时间变异性,从整个生育期看,翻耕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减小;不同负压下,翻耕稳定入渗率最高,免耕次之,铁茬最低,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一致;翻耕大孔隙较其它两耕作措施多,翻耕后,土壤大孔隙增多,比免耕和铁茬处理高65%左右,达到5%水平差异显著,免耕与铁茬差异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耕作措施大孔隙比例有所下降,中小孔隙比例增加,大孔隙数目翻耕仍最高,从显著性看,与免耕和铁茬在5%水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容重 稳定入渗率 土壤孔隙 免耕 翻耕
下载PDF
长残留除草剂对后茬作物安全性问题 被引量:76
7
作者 苏少泉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4-7,共4页
长残留除草剂在我国使用面积迅速扩大,造成后茬作物受害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多数长残留除草剂品种在土壤中的降解和残留与温度、降雨、土壤特性,特别是土壤pH密切相关,根据这些特点,采用正确的使用技术,... 长残留除草剂在我国使用面积迅速扩大,造成后茬作物受害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多数长残留除草剂品种在土壤中的降解和残留与温度、降雨、土壤特性,特别是土壤pH密切相关,根据这些特点,采用正确的使用技术,是可以缓解与消除它们对后茬作物的伤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残留除草剂 残留药害 作物 安全性 除草剂
下载PDF
大豆根茬腐解产物的鉴定及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9
8
作者 韩丽梅 王树起 +3 位作者 鞠会艳 阎雪 阎飞 杨振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71-778,共8页
采用 GC-MS分析法鉴定了培养试验获得的大豆根茬腐解 2周、4周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组分产物 ,并对腐解 2周、4周、8周各组分产物进行了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根茬腐解产物 (含微生物菌源根际土中的有机化合物 )十分丰... 采用 GC-MS分析法鉴定了培养试验获得的大豆根茬腐解 2周、4周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组分产物 ,并对腐解 2周、4周、8周各组分产物进行了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根茬腐解产物 (含微生物菌源根际土中的有机化合物 )十分丰富 ,有酸类、酯类、醇类、醛类、酚类、酮类、烃类等物质 ,其中有些有机化合物已被研究证明是化感物质 ,还有些未见报道 ;不同腐解时间产生的有机化合物有一定差异 ;对腐解产物进行生物检测试验 ,发现大豆根茬腐解 2周、4周、8周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其酸性、碱性组分均抑制了大豆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 ;根茬腐解产物酸、碱性组分处理的胚根长与对照比较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酸性组分的化感抑制作用大于碱性组分。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腐解产物 GC-MS分析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1
9
作者 孙建 刘苗 +2 位作者 李立军 刘景辉 张星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8-5515,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比传统耕翻分别提高了11%、41%、22%、15%、29%、27%、13%;在测定各个时期内,土壤各营养指标含量整体趋势为NHS>NL>T。(2)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在各测定时期均以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最高,传统耕翻最低。与传统耕翻相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9%、43%;测定各个时期,不同处理土壤生物量C、N含量均以7月份含量最高、5月份次之、10月份最低。(3)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高于传统耕翻,整个测定期内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4种酶平均活性,分别较传统耕翻增加了57%、82%、93%和25%;春季土壤酶活性开始增强,在7月份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而碱性磷酸酶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土壤微生物量C、N及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微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量N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马铃薯连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80
10
作者 马琨 张丽 +1 位作者 杜茜 宋乃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9-233,共5页
利用BIOLOG技术研究了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冬麦连作、倒茬利用方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总体表现为冬麦连作(对照)〉迎茬马铃薯〉马铃薯连作栽培;马铃薯连作栽培显... 利用BIOLOG技术研究了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冬麦连作、倒茬利用方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总体表现为冬麦连作(对照)〉迎茬马铃薯〉马铃薯连作栽培;马铃薯连作栽培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马铃薯连作5年、10年及迎茬栽培马铃薯土壤在培养48 h时,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分别比对照土壤提高了9.91,10.98,2.86倍。马铃薯持续连作多年后,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仍然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功能多样性也较高。培养96 h时,各供试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体中多聚化合物、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根际土壤中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为氨基酸、多聚化合物、糖类物质。马铃薯迎茬、连作栽培后土壤细菌/真菌的比例和对照土壤相比,分别减少了64.70%,9.18%~32.11%,连作会使土壤类型从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渍水时间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6
11
作者 宋丰萍 胡立勇 +2 位作者 周广生 吴江生 傅廷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0-176,共7页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期间雨水偏多,加上主要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常发生渍害。为了研究油菜各生育期渍水对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计盆栽试验,在油菜4个生育期分别进行3个不同渍水时间处理后,然后恢复正常水分管...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期间雨水偏多,加上主要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常发生渍害。为了研究油菜各生育期渍水对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计盆栽试验,在油菜4个生育期分别进行3个不同渍水时间处理后,然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其中,苗期、蕾薹期分别进行10、20和30d渍水处理,花期、角果期分别进行10、15和20d渍水处理,各处理4次重复,比较2个耐渍性不同的油菜品系在各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及产量。结果表明:(1)渍水影响油菜各生育期根系发育、地上部生长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并存在品种间差异;(2)苗期渍水导致叶片叶绿素(Chl)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其变化过程在指标间存在差异;(3)以产量为指标,渍水的敏感性依次为蕾薹期、花期>苗期、角果发育成熟期;(4)研究不同渍水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可为持续降雨对大面积油菜生产影响的估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免耕 渍水 产量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60
12
作者 杨庆凯 马占峰 李季文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本文根据两次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研讨会的100多位专家、科技人员和行政干部的论文和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写成。总结归纳了大豆重迎茬现状、危害和对策。从病虫害和土壤营养两个方面分析了重迎茬大豆的危害及对大豆产质量的影响... 本文根据两次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研讨会的100多位专家、科技人员和行政干部的论文和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写成。总结归纳了大豆重迎茬现状、危害和对策。从病虫害和土壤营养两个方面分析了重迎茬大豆的危害及对大豆产质量的影响,又有针对性地从改善土壤、增加营养、防治病虫害从而促进大豆生育三个方面总结了防治重迎茬危害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病害 重迎 综合防治
下载PDF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5
13
作者 霍成君 韩建国 +1 位作者 洪绂曾 戎郁萍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57-264,共8页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 +新麦草 +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 ,以初花期刈割 ,留茬 5 cm最高 (2 10 8.1kg/hm2 ) ,其次是抽穗期刈割 ,留茬 7cm(2 0 95 .82 kg/hm2 )。粗蛋白...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 +新麦草 +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 ,以初花期刈割 ,留茬 5 cm最高 (2 10 8.1kg/hm2 ) ,其次是抽穗期刈割 ,留茬 7cm(2 0 95 .82 kg/hm2 )。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 ,留茬 5 cm最高 (473.7kg/hm2 ) ,其次是初花期刈割 ,留茬 3cm(439.8kg/hm2 )。初花期刈割 ,留茬 5 cm的 ADF和 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 +新麦草 +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 ,留茬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时期 高度 混播草地 产草量 质量 草地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 被引量:51
14
作者 哈斯 陈渭南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6,共7页
河北坝上地区不同类型耕地土壤风蚀及其影响因素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风蚀强度由秋翻地到春翻地和留茬地明显降低。其中在秋翻地,随着土壤不可蚀性颗粒的增加,风蚀量减少,但因土壤富含粗砂和砾石,易导致土壤粗化、土地生产力下降;... 河北坝上地区不同类型耕地土壤风蚀及其影响因素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风蚀强度由秋翻地到春翻地和留茬地明显降低。其中在秋翻地,随着土壤不可蚀性颗粒的增加,风蚀量减少,但因土壤富含粗砂和砾石,易导致土壤粗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在春翻地和留茬地,随土垄高度(犁沟深度)和作物残体盖度的增加,风蚀量显著减少。据此认为,在农田防护林体系仍不完善的河北坝上高原农垦区,应采作留茬深耕等耕作措施,以有效地控制土壤风蚀,减轻风蚀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翻地 风速 输沙量 土壤风蚀 深耕 耕作方式 秋翻地
下载PDF
柠条的开发利用及草粉加工饲喂技术 被引量:56
15
作者 刘国谦 张俊宝 刘东庆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7期26-32,共7页
针对柠条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易老化,营养物质中家畜难以消化的粗纤维含量增加,适口性差和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对柠条利用可采取隔行(丛)逐年平茬(收割)、晾晒、粉碎成粉的加工工艺,并在柠条草粉中加入适量的酶制剂添加剂和制定科学合理... 针对柠条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易老化,营养物质中家畜难以消化的粗纤维含量增加,适口性差和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对柠条利用可采取隔行(丛)逐年平茬(收割)、晾晒、粉碎成粉的加工工艺,并在柠条草粉中加入适量的酶制剂添加剂和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等饲喂技术,是开发柠条资源,用于畜禽粗饲料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开发利用 草粉加工技术 饲喂技术 酶制剂 饲料配方 粗饲料 晾晒 粉碎
下载PDF
豫西旱坡地高留茬深松对冬小麦生态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59
16
作者 王育红 姚宇卿 +2 位作者 吕军杰 黄江涛 张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6-148,共3页
丘陵旱坡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培肥改土、抑制杂草和增加土壤生物量等土壤环境效应以及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物学效应 ,比传统耕作 2年冬小麦平均增产 70 3.6kg... 丘陵旱坡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培肥改土、抑制杂草和增加土壤生物量等土壤环境效应以及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物学效应 ,比传统耕作 2年冬小麦平均增产 70 3.6kg/hm2 ,平均增产率 18.8% ,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9kg/hm2 ·mm ,平均增长率 16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西部地区 旱坡地 高留深松 冬小麦 生态效应 水土保持
下载PDF
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建议 被引量:47
17
作者 李宝筏 杨文革 +4 位作者 王勇 邱立春 吴仕宏 王瑞丽 林静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3,共5页
为了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实现旱区农业四保(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辽宁西部农业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所进行的耕作技术模式的试验研究为基础,提出应该将高留茬秸秆覆盖耕播作为主流模式研究与推... 为了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实现旱区农业四保(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辽宁西部农业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所进行的耕作技术模式的试验研究为基础,提出应该将高留茬秸秆覆盖耕播作为主流模式研究与推广;通过辽宁省免耕播种机研制实践,讨论了机器的生产考核以及消化吸收国外同类机型先进技术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保护性耕作 可持续发展 技术模式 高留秸秆覆盖耕播 免耕播种机
下载PDF
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建成的影响 被引量:57
18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1 位作者 吴春 黄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6-43,共8页
目前稻茬麦机播面积不断扩大,为研究播种方式转变对小麦播种出苗、生长发育与产量建成的影响,2009-2012年,在成都平原稻茬麦区开展撒播(免耕+人工撒种+人工覆盖稻草)与机播(免耕+稻草粉碎覆盖+2BMFDC-6型播种机播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目前稻茬麦机播面积不断扩大,为研究播种方式转变对小麦播种出苗、生长发育与产量建成的影响,2009-2012年,在成都平原稻茬麦区开展撒播(免耕+人工撒种+人工覆盖稻草)与机播(免耕+稻草粉碎覆盖+2BMFDC-6型播种机播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播处理的播种效率、出苗率、麦苗均匀度,以及中前期的个体与群体质量均显著高于撒播处理。但到了生育后期,机播小麦的个体与群体质量反而不及撒播小麦,进而影响穗部性状。机播小麦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年均值较撒播小麦低1.8%、8.9%,成熟期单穗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较撒播处理低4.2%、3.5%,但千粒质量较撒播高4.9%,籽粒产量则基本相当。机播小麦开花期耕层土壤的速效氮含量较撒播处理低7.8%,植株全氮含量低19.4%。增施氮肥后,机播小麦个体和群体质量得到改善,增产趋势明显。表明,2BMFDC-6型机播有利于提高稻茬小麦播种效率和质量,但需要适当提高施氮水平以提高中后期个体与群体质量,进而实现高产。研究结果可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熟化完善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农业机械 小麦 人工撒播 2BMFDC-6型机播 产量建成
下载PDF
玉米根茬收获系统的有限元模态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57
19
作者 权龙哲 佟金 +1 位作者 曾百功 陈东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20,共6页
针对研制的集铲挖和脱土于一体的玉米根茬收获系统,为进一步优化该系统的作业性能,采用有限元模态分析与试验模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该系统的前20阶的固有频率,以及各主要工作部件的典型振型。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1~4阶(8.5~... 针对研制的集铲挖和脱土于一体的玉米根茬收获系统,为进一步优化该系统的作业性能,采用有限元模态分析与试验模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该系统的前20阶的固有频率,以及各主要工作部件的典型振型。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1~4阶(8.5~29.6Hz)模态主要表现为升运链的整体弯振;5~14(44.1~124Hz)阶模态表现为各主要功能部件的横梁及主轴的弯曲、扭转振动;15~20阶模态(135~190Hz)则主要表现为各功能部件的末端振颤,上述系统模态属性,可为系统结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整机作业性能的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 收获机 农业机械 玉米根 模态分析
下载PDF
作物残茬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48
20
作者 常旭虹 赵广才 +3 位作者 张雯 侯立白 孟祥云 袁宝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通过对不同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以及留残茬(保护性耕作主要方式)、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果: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程度不明显,仅与地面有无留茬有关,留茬20cm左右即可有效降低地... 通过对不同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以及留残茬(保护性耕作主要方式)、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果: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程度不明显,仅与地面有无留茬有关,留茬20cm左右即可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田间扬沙,抵抗土壤风蚀,是比较适宜的留茬高度;留茬(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田间扬沙情况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在60cm高度以内,留茬比常规翻耕减少田间扬沙量34.9%,比旋耕方式减少61.5%,因此,留茬(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效防止农田土壤风蚀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高度 旋耕 保护性耕作 耕作方式 风蚀 扬沙 风速 地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