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天”的英译探析——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罗静 吕文澎 《语言教育》 2020年第1期71-75,83,共6页
文化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之"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1个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化意象"天"的翻译策略与译者行为,发现国内外译者求... 文化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之"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1个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化意象"天"的翻译策略与译者行为,发现国内外译者求真于"作者/原文"的努力高于务实于"读者/社会"之努力,可谓"意美"为上,其行为符合文学翻译"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的一般译者行为规律,据此可为中国诗词翻译研究及文化核心关键词的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者行为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 文化意象 “求真-务实”连续统
下载PDF
探讨中国诗歌英译中的“形译”——以赵彦春英译《人间四月天》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倩倩 《海外英语》 2016年第5期99-100,共2页
无可厚非,英译诗歌中"形"与"意"的处理是译者面对的必然难题之一。而且,就其是实现译文与源语动态"等效"不可避免的一步。因此,众多学者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讨着恰当的处理方法。对此,赵彦春教授在《翻译学... 无可厚非,英译诗歌中"形"与"意"的处理是译者面对的必然难题之一。而且,就其是实现译文与源语动态"等效"不可避免的一步。因此,众多学者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讨着恰当的处理方法。对此,赵彦春教授在《翻译学归结论》中提出了形意张力参数,为中国诗歌的英译中"形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章分别从宏观的和微观的角度对中国诗歌英译中的"形译"进行分析,探讨这种"形译"是如何带动译文向"对等"全面趋同的,并以赵英译《人间四月天》为例进行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赵彦春《人间四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