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战后英国左翼谱系考察——英国新左翼、共产党和工党思想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斐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6,共8页
英国新左翼、共产党和工党是二战后英国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左翼流派,三者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实践战略和历史方位这四重维度中各有特点。这三个左翼流派的思想理论和发展历程显示出西方左翼的一些共性问题,如身份特征模糊、内部分化严... 英国新左翼、共产党和工党是二战后英国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左翼流派,三者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实践战略和历史方位这四重维度中各有特点。这三个左翼流派的思想理论和发展历程显示出西方左翼的一些共性问题,如身份特征模糊、内部分化严重、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和规范、批判有余而建构不足等。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危机,21世纪的社会主义者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工具,使左翼思想服务于对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左翼 英国共产党 英国工党 西方左翼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英国新左翼的历史兴衰与时代反思
2
作者 黄斐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9-160,共12页
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英国新左翼运动,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新左翼运动的序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浪潮。其兴起是国际环境与英国国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政治运动活跃期,英国新左翼通过创办期刊、举办论坛、开办俱乐部和... 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英国新左翼运动,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新左翼运动的序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浪潮。其兴起是国际环境与英国国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政治运动活跃期,英国新左翼通过创办期刊、举办论坛、开办俱乐部和咖啡馆等推动新兴思想的讨论和传播,积极参与核裁军运动以影响现实政治,并尝试通过动员工人阶级来扩大政治影响力。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英国新左翼将重心转向了思想领域,《新左翼评论》成为其思想的主要传播平台,动态展现了其思想倾向的演变历程。英国新左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本土化,为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丰富了西方政治思想资源。但在政治实践和思想层面,英国新左翼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以英国新左翼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总结西方左翼的当代困境,进而更深入地认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时代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左翼 左翼评论》 西方左翼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为什么英国新左翼对右翼政治哲学不屑一顾?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瑞艳 乔瑞金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3-101,共9页
英国新左翼的代表人物佩里·安德森和美国政治哲学家斯蒂芬·霍尔姆斯对右翼政治哲学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批判,即"人生而不平等"的哲学本体论预设、"专制统治是合理的"的价值论预设以及"传统不应改变&qu... 英国新左翼的代表人物佩里·安德森和美国政治哲学家斯蒂芬·霍尔姆斯对右翼政治哲学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批判,即"人生而不平等"的哲学本体论预设、"专制统治是合理的"的价值论预设以及"传统不应改变"的认识论立场。显然,右翼政治哲学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反启蒙主义的思想意识。与此相反,英国新左翼思想家坚持启蒙运动以来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以唯物史观为思想内核,将社会主义视为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最终目标。因此,假如说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然主义是右翼政治哲学中蕴含的内在价值预设,那么平等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则是英国新左翼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和最显著的差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左翼 右翼政治哲学 启蒙主义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否可能——英国新左翼早期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教训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9,共8页
作为英国新左翼早期的重要理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由爱德华·汤普森提出并经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深化,在理论争鸣中得以发展。汤普森在反思现实道德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呼吁,主张... 作为英国新左翼早期的重要理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由爱德华·汤普森提出并经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深化,在理论争鸣中得以发展。汤普森在反思现实道德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呼吁,主张恢复人的主体价值和道德意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地位。之后,学术界围绕"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否内在地包含人道主义精神"问题、"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道主义"问题展开了争论。基于此,麦金泰尔主张应在历史规律和个体需求之间寻找替代物,实现道德与历史和欲望的统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提出是英国新左翼构建有英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尝试。它肯定了"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试图在"人的价值"维度上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这一思想带有较为浓厚的乌托邦主义和伦理社会主义的痕迹,这种经济结构改造的抽象的"人道"最终陷入了空想的泥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左翼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原文传递
繁荣背后:英国新左翼对二战后福利资本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7,共9页
英国新左翼运动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于60年代,70年代末逐渐式微。英国新左翼思想家对二战后的福利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首先,英国社会阶级界限更加分明,形成自我分化的社会,社会价值理念趋向物质化。第二,消费资本主... 英国新左翼运动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于60年代,70年代末逐渐式微。英国新左翼思想家对二战后的福利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首先,英国社会阶级界限更加分明,形成自我分化的社会,社会价值理念趋向物质化。第二,消费资本主义和"丰裕社会"带来的繁荣只是一种幻象,繁荣背后存在着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的严重失衡,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结构性缺陷,消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统治了英国。第三,为"福利资本主义"辩护的"现代化"和"共识政治",前者的实质是以改善低效、促进社会进步之名掩盖真正的社会矛盾;后者旨在营造出民主政治的假象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第四,以自由和理性为名的功利的人文科学,培养出冷漠、功利和因循守旧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须觉醒,自觉承担起改变世界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左翼 福利资本主义 丰裕社会 现代化 共识政治
原文传递
“未知的麦金太尔”及其再发现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9-64,共6页
麦金太尔早期曾积极参与英国新左翼运动,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观点。他曾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与他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在一起,探索一条独特的、富有阶段化特征的社... 麦金太尔早期曾积极参与英国新左翼运动,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观点。他曾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与他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在一起,探索一条独特的、富有阶段化特征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道路。然而,随着对阶级革命和斗争失去信心,麦金太尔最终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转向纯粹的道德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金太尔 英国左翼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道德实践 阶级革命
原文传递
“仁善”的剥削——英国新左翼对二战后新帝国主义的批判
7
作者 黄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英国新左翼思想家将二战后形成的帝国主义称为新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用"援助"和跨国公司取代旧帝国主义的直接剥削,政治上以间接操纵代替直接统治,文化上以消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殖民。新帝国主义"援... 英国新左翼思想家将二战后形成的帝国主义称为新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用"援助"和跨国公司取代旧帝国主义的直接剥削,政治上以间接操纵代替直接统治,文化上以消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殖民。新帝国主义"援助"的本质是保证前殖民地区的新兴国家始终保持在新帝国主义国家为其设定的轨道和路线内,使其企业和投资利益在这些国家得以保障,从而更好地攫取利益。新帝国主义用"不发达"理论来为战后的新殖民主义提供借口,但"不发达"本身就是被殖民剥削的结果。新帝国主义与冷战相互依存,在冷战框架内新帝国主义得以发展壮大,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则保障了共产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期间的发展。在冷战格局和新帝国主义框架内,新兴民族国家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跳出原来的旧框架,建立一个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左翼 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经济殖民 文化殖民
原文传递
革命道路与理论范式——爱德华·P·汤普森与佩里·安德森的论争及其实质
8
作者 黄斐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3,160,共11页
爱德华·P·汤普森与佩里·安德森之争是二战后西方左翼的重要理论争鸣,他们的论战对于在资本高速发展的时代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路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革命道路方面,双方表现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分:汤普森... 爱德华·P·汤普森与佩里·安德森之争是二战后西方左翼的重要理论争鸣,他们的论战对于在资本高速发展的时代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路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革命道路方面,双方表现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分:汤普森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应当立足于民族实际,走具有本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安德森主张扬弃本土民族文化的局限性,走国际主义的革命之路。在理论范式方面,双方存在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方法之分:汤普森的文化主义方法强调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安德森的结构主义方法则重视理论建构和宏观叙事,反对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汤普森与安德森之争实质上讨论的是在二战后商品拜物教高度发达的时代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自身理论与社会主义其他流派之间的关系,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人之争展现了二战后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但同时反映了他们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P·汤普森 佩里·安德森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英国左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