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十七年”家庭书写探微
被引量:
1
1
作者
薛月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37-41,共5页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文学中残缺家庭大量存在的现象、历史演变、原因及其对当下文学的影响。文章指出残缺的家庭模式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主导家庭模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规约的结果,是作为苦难的言说、革命的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地和...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文学中残缺家庭大量存在的现象、历史演变、原因及其对当下文学的影响。文章指出残缺的家庭模式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主导家庭模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规约的结果,是作为苦难的言说、革命的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地和一种革命的叙事策略而存在。同时也指出对家庭物质性、私人性、生活性的遮蔽既造成了“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同时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家庭的书写、立体人”的塑造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缺家庭
苦难
言说
革命空间
叙事策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土改小说中的苦难言说——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心
2
作者
戚学英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94,共6页
作为一种控诉社会不公、表达平等诉求的言说方式,土改小说中的苦难回忆通过对乡村集体记忆的重建,实现了乡村社会的"视野重构",建构了一个以阶级爱为基础的人民共同体。本文将对苦难言说的形成、内容及功能予以考察,并辨析其...
作为一种控诉社会不公、表达平等诉求的言说方式,土改小说中的苦难回忆通过对乡村集体记忆的重建,实现了乡村社会的"视野重构",建构了一个以阶级爱为基础的人民共同体。本文将对苦难言说的形成、内容及功能予以考察,并辨析其中的个人、民族、阶级、性别等身份问题,以探讨革命话语如何利用苦难言说这一媒介语进入乡村社会,形塑农民的阶级身份认同,从而将农民纳入革命历史进程之中,同时本文也将考察苦难言说中存在的"杂语"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言说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改小说
集体回忆
苦难
言说
革命话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余华小说创作论
3
作者
郭艳红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21-21,共1页
余华小说创作的过程,也是其对人性和世界的感受,从冷酷到悲哀到充满人间温情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读着人性。余华用冷酷的语言述说着人们的苦难,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苦难中的人们,用深邃的笔触直探苦难生存状态下的灵魂深处...
余华小说创作的过程,也是其对人性和世界的感受,从冷酷到悲哀到充满人间温情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读着人性。余华用冷酷的语言述说着人们的苦难,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苦难中的人们,用深邃的笔触直探苦难生存状态下的灵魂深处。从而发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发现了爱的宽广,并呼唤着美好人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苦难
的
言说
悲悯的情怀
原文传递
题名
“十七年”家庭书写探微
被引量:
1
1
作者
薛月兵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37-41,共5页
文摘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文学中残缺家庭大量存在的现象、历史演变、原因及其对当下文学的影响。文章指出残缺的家庭模式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主导家庭模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规约的结果,是作为苦难的言说、革命的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地和一种革命的叙事策略而存在。同时也指出对家庭物质性、私人性、生活性的遮蔽既造成了“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同时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家庭的书写、立体人”的塑造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残缺家庭
苦难
言说
革命空间
叙事策略
Keywords
incomplete family
speaking of suffering
revolutionary space
narration tactics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改小说中的苦难言说——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心
2
作者
戚学英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94,共6页
文摘
作为一种控诉社会不公、表达平等诉求的言说方式,土改小说中的苦难回忆通过对乡村集体记忆的重建,实现了乡村社会的"视野重构",建构了一个以阶级爱为基础的人民共同体。本文将对苦难言说的形成、内容及功能予以考察,并辨析其中的个人、民族、阶级、性别等身份问题,以探讨革命话语如何利用苦难言说这一媒介语进入乡村社会,形塑农民的阶级身份认同,从而将农民纳入革命历史进程之中,同时本文也将考察苦难言说中存在的"杂语"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言说困境。
关键词
土改小说
集体回忆
苦难
言说
革命话语
Keywords
land reform novels, common memory, bitter stories,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分类号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余华小说创作论
3
作者
郭艳红
机构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21-21,共1页
文摘
余华小说创作的过程,也是其对人性和世界的感受,从冷酷到悲哀到充满人间温情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读着人性。余华用冷酷的语言述说着人们的苦难,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苦难中的人们,用深邃的笔触直探苦难生存状态下的灵魂深处。从而发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发现了爱的宽广,并呼唤着美好人性的回归。
关键词
余华小说
苦难
的
言说
悲悯的情怀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十七年”家庭书写探微
薛月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土改小说中的苦难言说——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心
戚学英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余华小说创作论
郭艳红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