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帝之死”与黑格尔的“苦恼意识” 被引量:5
1
作者 章忠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4,156,共7页
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之前,黑格尔就已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本身已经死了"。然而,黑格尔借助于理性自我和解功能,使上帝在"实体即主体"的理性视界中得以新生。黑格尔对苦恼意识的解构与超越,一... 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之前,黑格尔就已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本身已经死了"。然而,黑格尔借助于理性自我和解功能,使上帝在"实体即主体"的理性视界中得以新生。黑格尔对苦恼意识的解构与超越,一方面彻底改造并超越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知性二元论的对立、抽象、片面与虚假性,在绝对唯心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和解;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超越却因其极端的逻各斯中心论对神性与人性的肢解,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到现当代哲学家的质疑,倍受批驳和抛弃。然而,与他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已经死了这一可怕的事实相比,更为可怕的是,黑格尔为上帝的辩护、使上帝复活的劳作,却真的消灭了上帝。这样,黑格尔便与上帝之死,甚至也与后现代性勾连在一起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已经死了” 苦恼意识 理性自我和解 后现代性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的神秘化意识及其批判性超越 被引量:3
2
作者 鲁宝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46,共11页
对黑格尔哲学的兴趣与译介是列斐伏尔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契机,列斐伏尔对法国黑格尔哲学的复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对日常生活神秘化意识的祛魅及其批判性超越是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内容和理论旨趣。《被神秘化的意识》是列斐... 对黑格尔哲学的兴趣与译介是列斐伏尔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契机,列斐伏尔对法国黑格尔哲学的复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对日常生活神秘化意识的祛魅及其批判性超越是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内容和理论旨趣。《被神秘化的意识》是列斐伏尔批判反思日常生活的滥觞,其借助对黑格尔苦恼意识以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而提出了神秘化—去神秘化的意识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反思日常生活提供了具体抽象与总体人的方法论,为破除资本主义日常世界静止的、伪自然性的幻像和拜物教的神秘化意识奠定了元理论基础。《日常生活批判》不仅提出了日常生活平庸与神奇的二重性辩证法,且进一步提出了"战术与战略"之日常生活革命的双重性视野,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苦恼意识 被神秘化的意识 异化 辩证唯物主义 日常生活批判 战术与战略
原文传递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伦理的实现历程 被引量:2
3
作者 苗贵山 王婧然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116,共6页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苦恼意识,源于主奴关系中自我意识分裂为普遍性与个体性的二元化对立而不能实现自身统一所造成的痛苦。苦恼意识在理性环节经历自我意识的疯狂后发展为伦理意识,在精神环节经历了个体自我意识绝对自由的恐怖后诉求...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苦恼意识,源于主奴关系中自我意识分裂为普遍性与个体性的二元化对立而不能实现自身统一所造成的痛苦。苦恼意识在理性环节经历自我意识的疯狂后发展为伦理意识,在精神环节经历了个体自我意识绝对自由的恐怖后诉求普遍性道德义务与特殊性自然感性意志之间和解的道德精神,继而在绝对精神环节中先是经过绝对宗教概念的发展实现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和解,最后在绝对知识中达到对自我概念式理解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统一中的自由的伦理世界。现代国家是自由的伦理理念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苦恼意识 伦理意识 道德精神
下载PDF
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辩证进路及其批判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斌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36-43,共8页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问题,它是告别意识而步入理性精神的过渡阶段与中介环节。面对纯粹思维与个体性如何统一的难题,斯多亚主义无视个体性存在而直接返回自我内心世界,怀疑主义则在承认外在他者的前提下又不断否定他者...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问题,它是告别意识而步入理性精神的过渡阶段与中介环节。面对纯粹思维与个体性如何统一的难题,斯多亚主义无视个体性存在而直接返回自我内心世界,怀疑主义则在承认外在他者的前提下又不断否定他者,最终陷入“为了怀疑而怀疑”的二元论、不可知论。虽然苦恼意识自觉地意识到并努力融合两极之间的差异,包括宗教神秘主义转向的努力尝试,但仍无法克服自我意识的同一性难题。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从逻各斯中心主义立场来实现理性自我和解的做法,强调从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并从实践的途径克服与扬弃苦恼意识的苦恼,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斯多亚主义 怀疑主义 苦恼意识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苦恼意识与现代中国哲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唐文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3,共7页
西方的冲击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所遭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精神事件。现代中国哲学的诠释方案必须在中国文化的自我反思历程、或者说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精神层面上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直言之,现代中国哲学诞生于“承认的斗争”,诞... 西方的冲击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所遭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精神事件。现代中国哲学的诠释方案必须在中国文化的自我反思历程、或者说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精神层面上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直言之,现代中国哲学诞生于“承认的斗争”,诞生于中国文化的苦恼意识。如果说“五四”的彻底反传统主义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之自我意识的怀疑论阶段,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之自我意识的发展,现代新儒家基本上超越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阶段,但仍不免在苦恼意识中挣扎。中国文化要真正克服苦恼意识,必须直面西方文化的理智挑战。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中国哲学作为一种诠释方案是极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现代中国哲学 自我反思 承认的斗争 苦恼意识
原文传递
转型期个体苦恼与自我评价——从黑格尔的苦恼意识分析自我评价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旭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5-38,共4页
苦恼意识是源自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概念。由于自我意识的一分为二,处在同一自我意识内的双方能够为彼此所意识到却无法统一,强烈的分裂导致苦恼意识。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这与当代中国所处的改革转型期有诸... 苦恼意识是源自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概念。由于自我意识的一分为二,处在同一自我意识内的双方能够为彼此所意识到却无法统一,强烈的分裂导致苦恼意识。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这与当代中国所处的改革转型期有诸多相似之处。黑格尔试图解决的苦恼意识问题,同时也具有现代性的特征,它成为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忧虑。苦恼,不仅仅是认知问题,同时也是价值问题,故这一问题也是价值论的问题域。而自我评价活动正是出于对自我意识的自觉,进而达到自我意识中分裂的弥合。而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对善的价值追求,也抵抗了苦恼的困境。基于此,自我评价活动为苦恼意识的摆脱提供了一条可能出路,也为当代转型期中国个体所面临的困惑给出自我评价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恼意识 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
下载PDF
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关于苦恼意识的批判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寰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8-31,共4页
在当代,物成为主体,或者说,人把自己迷失于物之中;这种情势已经转化了一种普遍的身份焦虑。在此焦虑中,意识的自觉必然反转成为一种苦恼意识。苦恼意识在根底是一种平庸的孤独。
关键词 当代 苦恼意识
下载PDF
在上帝与虚无之间——黑格尔的苦恼意识及其现代变式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大为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7-33,共7页
黑格尔将自我意识视为精神现象发展的转折点,而苦恼意识则是自我意识的完成,它完整地展示出人类所有精神形态的基本辩证结构。近代以来,围绕哲学与科学、知识与信仰、理性与虚无的争论无不源自自我意识这种令人“苦恼”或“不幸”的辩... 黑格尔将自我意识视为精神现象发展的转折点,而苦恼意识则是自我意识的完成,它完整地展示出人类所有精神形态的基本辩证结构。近代以来,围绕哲学与科学、知识与信仰、理性与虚无的争论无不源自自我意识这种令人“苦恼”或“不幸”的辩证结构。认识到这种结构就是人的根本的生存状态、存在状态,这不但是人追求自由和幸福、克服虚无主义的起点,也是人的使命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恼意识 自由 理性 信仰 虚无主义 现代变式 黑格尔
下载PDF
《驾驶我的车》:苦恼意识下的个体冲突与和解
9
作者 俞剑红 顾洪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42-144,共3页
电影《驾驶我的车》是导演滨口龙介关于自我和解主题的一部作品,本文借用黑格尔的苦恼意识以及冲突论来理解电影文本中自我和解的主题。自我和解是人生中的重要命题,在现代社会中,所有人时刻面临着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不平衡,电影通过内外... 电影《驾驶我的车》是导演滨口龙介关于自我和解主题的一部作品,本文借用黑格尔的苦恼意识以及冲突论来理解电影文本中自我和解的主题。自我和解是人生中的重要命题,在现代社会中,所有人时刻面临着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不平衡,电影通过内外部冲突层层递进,由人物的外部冲突发展至内部冲突,角色试图去重新构建内心平衡和和谐精神世界,实现与自我、他者以及外界的和解,从而重新出发,得以在精神废墟里重建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恼意识 冲突 自我和解
下载PDF
当代人的苦恼意识
10
作者 王志梅 郭寰宇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1-104,121,共5页
在当代,物成为了主体,或者说,人把自己迷失于物之中;这种情势已经转化为一种普遍的身份焦虑。在此焦虑中,意识的自觉必然反转成为一种苦恼意识。苦恼意识在根底是一种平庸的孤独。
关键词 当代 苦恼意识
下载PDF
论黑格尔宗教哲学认识论
11
作者 蒋明伟 《前沿》 CSSCI 2008年第9期22-25,共4页
黑格尔对于宗教的认识达到唯心主义的最高境界,通过知性和理性的逻辑关系论证宗教是无限真理的合理性,使信仰和理性本属于两个区域的事物实现了融合并最终归结于绝对观念之中。本文从前黑格尔时代的宗教哲学进行简单的阐述,详细介绍了... 黑格尔对于宗教的认识达到唯心主义的最高境界,通过知性和理性的逻辑关系论证宗教是无限真理的合理性,使信仰和理性本属于两个区域的事物实现了融合并最终归结于绝对观念之中。本文从前黑格尔时代的宗教哲学进行简单的阐述,详细介绍了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认识论的演变过程以及马克思对其的深刻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信仰 苦恼意识 概念
原文传递
黑格尔的苦恼意识与克尔凯郭尔的最不幸者比较
12
作者 涂丽平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3-17,45,共6页
黑格尔的苦恼意识与克尔凯郭尔的最不幸者基于相同的结问题:有限和无限的矛盾。通过阐释最不幸者的思想和反思意识,克尔凯郭尔揭露出:黑格尔思辨哲学遗忘和忽略了个体的生存。克尔凯郭尔深化了黑格尔苦恼意识的矛盾,使之转向有限个体的... 黑格尔的苦恼意识与克尔凯郭尔的最不幸者基于相同的结问题:有限和无限的矛盾。通过阐释最不幸者的思想和反思意识,克尔凯郭尔揭露出:黑格尔思辨哲学遗忘和忽略了个体的生存。克尔凯郭尔深化了黑格尔苦恼意识的矛盾,使之转向有限个体的具体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克尔凯郭尔 苦恼意识 最不幸者 生存
下载PDF
法国黑格尔主义起源、演进及其影响
13
作者 夏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7,共6页
让.瓦勒、科耶夫以及伊波利特代表了法国黑格尔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作为一种思潮,法国黑格尔主义具有理论上的共性:以青年黑格尔为研究对象,并着重于以人的现实生存为研究起点。这一思潮在经过科耶夫的"有意"误读后发展... 让.瓦勒、科耶夫以及伊波利特代表了法国黑格尔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作为一种思潮,法国黑格尔主义具有理论上的共性:以青年黑格尔为研究对象,并着重于以人的现实生存为研究起点。这一思潮在经过科耶夫的"有意"误读后发展成为了一种哲学人类学,从而推进了当代法国哲学从"精神"问题向"存在"问题的转变,并在科耶夫欲望理论的激发之下,最终诱发了法国哲学从"存在"向"结构"的转变。伊波利特早期与晚期的思想断裂正是这一转变的体现。从这一意义上,法国黑格尔主义思潮的演进成为了当代法国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恼意识 欲望 人本主义
下载PDF
欲望的苦恼——20世纪20年代以来黑格尔的法国接受史
14
作者 孟彦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42,共8页
在20世纪20年代前,黑格尔在法国几乎没什么影响。20年代之后,随着让.华尔和亚历山大.柯耶夫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尤其是对第四章"自我意识"的解读之后,欲望和苦恼意识构成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两大主题。本文就是围绕... 在20世纪20年代前,黑格尔在法国几乎没什么影响。20年代之后,随着让.华尔和亚历山大.柯耶夫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尤其是对第四章"自我意识"的解读之后,欲望和苦恼意识构成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两大主题。本文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考察黑格尔对法国哲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苦恼意识 法国哲学 精神现象学
下载PDF
苦恼的隐修——对顾城的《一代人》新批评解读
15
作者 段歌 郭世轩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6-39,共4页
以新批评的细读法来解读顾城的《一代人》,发现可分3步来表述诗歌进路:诗人通过使用黑色一步步隐匿了形躯和眼睛,从而得以观照自我心灵并寻求救赎,最后抛离自我迷失在极致的梦想中。总之,《一代人》是顾城思想历程的诗意表述,体现了灵... 以新批评的细读法来解读顾城的《一代人》,发现可分3步来表述诗歌进路:诗人通过使用黑色一步步隐匿了形躯和眼睛,从而得以观照自我心灵并寻求救赎,最后抛离自我迷失在极致的梦想中。总之,《一代人》是顾城思想历程的诗意表述,体现了灵与肉分裂的苦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一代人》 新批评 隐遁 苦恼意识
下载PDF
从伦理世界到新教伦理——论黑格尔的“苦恼意识”概念
16
作者 刘心舟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11期75-80,共6页
黑格尔把苦恼意识界定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产生分裂时的意识形态。这种分裂经常导致宗教精神的产生。在罗马基督教中,个人自由的觉醒冲击了古希腊的伦理社会。此时个人的自由是抽象的,它采取一种宗教性的、沉思的态度。在现代语境下,个人... 黑格尔把苦恼意识界定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产生分裂时的意识形态。这种分裂经常导致宗教精神的产生。在罗马基督教中,个人自由的觉醒冲击了古希腊的伦理社会。此时个人的自由是抽象的,它采取一种宗教性的、沉思的态度。在现代语境下,个人自由得到了比中世纪更具体的规定,即自由被界定为法权。它采取一种世俗化的欲望和劳动的态度,其典型代表就是马克思·韦伯所论的新教伦理。而苦恼意识和新教伦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当伦理的共同体面临分裂、宗教的作用面临衰落时,个人的道德和社会的秩序该如何建立。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派则试图走一条更为"现代"的道路:在现代法权理论与经济学的背景下重建道德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恼意识 伦理世界 新教伦理 道德情操论
下载PDF
外刊学论——“游乐场或修道院?——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论苦恼意识、自我弃绝和世俗性”
17
作者 埃德加 王齐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黑格尔 苦恼意识 《精神现象学》 辩证法
原文传递
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逻辑进路的伦理向度——以精神现象学的嵌入为视角
18
作者 苗贵山 王婧然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5,共8页
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呈现出从《莱茵报》时期对彰显特殊自由的市民社会与昭示普遍自由的政治国家间的对立所产生的“苦恼疑问”,到《德法年鉴》时期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造成的手段与目的的颠倒而感到的“困惑不解”,再到《巴黎手稿》时... 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呈现出从《莱茵报》时期对彰显特殊自由的市民社会与昭示普遍自由的政治国家间的对立所产生的“苦恼疑问”,到《德法年鉴》时期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造成的手段与目的的颠倒而感到的“困惑不解”,再到《巴黎手稿》时期对因资产阶级私有制而造成的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个体生活与类生活之间的斗争而提出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发展的清晰的逻辑路线图。精神现象学揭示了自我意识的伦理性对苦恼性的超越历程,即从自我意识环节的苦恼意识,发展到理性环节的自我意识的颠倒(自由的普遍性与个体性的意识错乱),再到精神环节的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的否定性(自由的普遍性被个体性僭越),最后到绝对精神环节经绝对宗教概念的发展实现了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和解,最终以绝对知识所理解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统一中的纯粹的绝对自由而终结。它嵌入在马克思早期对政治哲学的逻辑把握中。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在对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关系的追问中彰显出鲜明的伦理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恼的自我意识 普遍利益 特殊利益 伦理 共产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