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7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54
1
作者 高俊琴 欧阳华 白军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79,86,共5页
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C)沿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沼泽土的有机碳和全氮(TN)古量整体上从表层向下呈现下降趋势.中间在16~18cm处出现一个升高点,与当时的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有... 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C)沿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沼泽土的有机碳和全氮(TN)古量整体上从表层向下呈现下降趋势.中间在16~18cm处出现一个升高点,与当时的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有关。泥炭土有机碳沿土壤剖面并没有呈现同样的下降趋势.而是从表层向下至22cm呈现升高趋势,22cm向下才呈现下降趋势。全氮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不同。在表层o~10cm古量较高,向下含量减小。沼泽土活性有机碳沿土壤剖面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变化于2.4~13.6mg/g.变异系数较大。达到53.25%。泥炭土活性有机碳沿土壤剖面规律性不明显,变化于30-45mg/g,变异系数只有11.62%。沼泽土的活性有机碳占到总有机碳的3%~17%。变化较大;而泥炭土的活性有机碳占到总有机碳的7%~12%,变化较小。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活度(L)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表层,而是在表层稍微向下的部分(8~10cm)。再向下有机碳活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沼泽土 泥炭土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若尔盖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王燕 赵志中 +1 位作者 乔彦松 李朝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28-332,340,共6页
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已成为若尔盖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若尔盖地区1957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的变化趋势,以每10年约0.23℃的倾向率增高,各季节... 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已成为若尔盖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若尔盖地区1957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的变化趋势,以每10年约0.23℃的倾向率增高,各季节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9~11月)和冬季(12~莅年2月)气温上升更加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略有减少之势,降水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1.75mm.其中,春季(3~5月)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的趋势更明显一些,而夏季(6~8月)和冬季降水量却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受气候变暖趋干的影响,该区冻土环境和植被发生变化,土地沙化、草地严重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气候变化 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冬夏季风变化的高分辨率泥炭记录 被引量:42
3
作者 于学峰 周卫健 +3 位作者 LARS G.FRANZEN 鲜锋 程鹏 A.J.TIM JULL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在建立了全新世泥炭沉积物高分辨率冬夏季风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发现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变化具有此消彼长和同时消长两种基本的模式,冬季风与夏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两种模式又相互嵌套.由冬夏季风指标叠加效应... 在建立了全新世泥炭沉积物高分辨率冬夏季风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发现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变化具有此消彼长和同时消长两种基本的模式,冬季风与夏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两种模式又相互嵌套.由冬夏季风指标叠加效应合成的气候状况却有与全球同步的规律性,表现出千年-百年尺度的不稳定性,6.2KA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要比8.0KA的事件更显著,反映了亚洲季风的区域特点或它本身就是全球气候的一个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全新世 冬夏季风 不同步 泥炭 气候不稳定性
原文传递
若尔盖高原湿地不同退化阶段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43
4
作者 唐杰 徐青锐 +7 位作者 王立明 丁祥 汤博 吴俐莎 冯甦 孙群 杨志荣 张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7-686,共10页
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基于16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类型(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和土壤深度(0-20 cm、20 cm-40 cm、40 cm-60 cm... 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基于16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类型(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和土壤深度(0-20 cm、20 cm-40 cm、40 cm-60 cm)中微生物的数量、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总体上不仅随着土壤类型的改变而减少(泥炭土>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0-20 cm>20 cm-40 cm>40 cm-60 cm)。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比土壤深度大。细菌群落多样性大体上随土壤类型的变化而减少(泥炭土>风沙土>草甸土>沼泽土),而在土壤深度方面无明显的递变趋势。另外,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pH显著相关,而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回收DGGE图谱中10个优势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中7个鉴定为γ-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1个鉴定为α-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其余2个属于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说明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为若尔盖湿地土壤中的优势细菌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湿地退化 土壤细菌群落 PCR-DGGE
原文传递
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被引量:43
5
作者 蒲玉琳 叶春 +5 位作者 张世熔 龙高飞 杨丽蓉 贾永霞 徐小逊 李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7-377,共11页
研究退化林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可为评价生态恢复措施提升土壤质量的效果,以及优化生态恢复模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组... 研究退化林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可为评价生态恢复措施提升土壤质量的效果,以及优化生态恢复模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若尔盖沙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模式有:灌草间作模式Ⅰ(条带状红柳间植草本植物,SGⅠ)、灌草间作模式Ⅱ(环状红柳间植草本植物,SGⅡ)、沙障+灌草模式(红柳沙障+红柳间植草本植物,SBSG)。结果表明,与沙化草地(DG)相比,3种恢复模式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SGⅠ模式的全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分别增加36.6%、139.0%、89.4%、130.9%;SGⅡ模式的分别增加2.7%、-43.9%、15.0%、49.7%;SBSG模式的分别增加82.4%、21.8%、56.2%、170.3%。表明SGⅠ与SBSG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应相近,而且二者都远大于SGⅡ。3种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与DG的差异表现不一致,显著体现是SGⅠ模式土壤DOC分配比例的垂直变化出现分馏现象。3种生态恢复模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大于100%,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土壤质量,其效应大小为SGⅠ>SGⅡ>SBSG。易氧化有机碳可作为反映沙化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土壤质量变化的优选指标,CPMI也可用于表征生态恢复措施提升沙化草地土壤质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沙化草地 生态恢复 土壤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刘红玉 白云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0-818,共9页
以整个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DEM和野外调查成果,系统分析了湿地资源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①若尔盖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内部海拔3380~3550m的丘陵区域,并且呈现出与草地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②自2... 以整个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DEM和野外调查成果,系统分析了湿地资源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①若尔盖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内部海拔3380~3550m的丘陵区域,并且呈现出与草地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湿地排水和泥炭开采活动,湿地面积萎缩了62%,典型区域达到88%左右;③典型区域植物群落调查表明,该区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退化;④过度放牧加速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程度,导致啮齿类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大;⑤湿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是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资源 变化过程 机制 若尔盖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被引量:34
7
作者 沈才明 唐领余 王苏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3-385,共13页
本文根据RM孔上部60m210个样品的花粉分析结果,探讨了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过去25万年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可划分为7个阶段。在约250-195KaB.P.(7阶段)... 本文根据RM孔上部60m210个样品的花粉分析结果,探讨了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过去25万年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可划分为7个阶段。在约250-195KaB.P.(7阶段),植被以亚高山莎草草甸为主,气温和降水与现在接近。在195-128KaB.P.(6阶段)和32-11KaB.P.(2阶段),植被主要是荒漠草原,反映寒冷干旱的冰期气候,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6℃,年降水量仅为现在的60-80%左右。128-71KaB.P.(5阶段)是过去25万年中水热条件最好的时期,植被主要是亚高山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大部分时间的气温比现在高1℃左右,降水量稍高于现在;但在此阶段的气温和降水仍有较大的波动,5e、5c和5a阶段的气温和降水高于5b和5d阶段。71-58KaB.P.(4阶段)的植被主要是高山草甸为主,年平均气温比今低3-5℃,年降水量约为现在的80%,在58-32KaB.P.(3阶段),早期植被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和草甸为主,晚期主要是亚高山禾草草甸,气温和降水均明显高于4阶段,在晚期气温呈非线性逐渐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气候 若尔盖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吴俐莎 唐杰 +7 位作者 罗强 汤博 聂远洋 王晓彤 杨志荣 孙群 冯甦 张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9,共8页
本文旨在研究若尔盖湿地土壤退化过程中四种典型土壤(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中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脲酶、转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过... 本文旨在研究若尔盖湿地土壤退化过程中四种典型土壤(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风沙土)中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脲酶、转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升高;随着土壤退化程度的加剧,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风沙土;多酚氧化酶活性随退化程度加剧呈上升趋势,但在沼泽土中活性最低。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中转化酶及风沙土中过氧化氢酶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较显著。因此土壤酶活性(脲酶、转化酶)、理化性质(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微生物数量能较好地指示当地土壤退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退化 酶活性 理化性质 微生物数量
原文传递
若尔盖高原湿地不同生境下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33
9
作者 田应兵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5,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不同生境下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湿地水分由多到少的变化,植物群落类型发生相应的生态演替,其演替序列为水生植被→沼生植被→沼泽化草甸植被→草甸植被,且在水平方向呈对列式(... 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不同生境下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湿地水分由多到少的变化,植物群落类型发生相应的生态演替,其演替序列为水生植被→沼生植被→沼泽化草甸植被→草甸植被,且在水平方向呈对列式(牛轭湖或小溪两岸)和同心圆式(洼地周围)分布;从湖心至丘顶的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水生植被→沼泽植被→沼泽化草甸→亚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沼生植物群落的种类相对较少并有呈单优势种分布的趋势,湿生或中生植物群落的种类逐步增多,并表现出具多优势种和建群种的分布格局。随着湿地水分的恢复和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提高。3种典型植物群落的活体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大小顺序为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群落>木里苔草(Caremuliensis)-花葶驴蹄草(Caltha scaposa)群落>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无脉苔草(Carex ennrvis)群落。湿地水分条件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高原湿地 若尔盖 生境 湿地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野外调查方法 植物群落类型 垂直分布规律 水生植被 亚高山灌丛 亚高山草甸 生态演替 水平方向 演替序列 沼泽植被 分布格局 乌拉苔草 决定因素 水分条件 沼泽化
下载PDF
若尔盖不同地下水位泥炭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规律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丽 高俊琴 +2 位作者 雷光春 吕偲 索郎夺尔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449-2455,共7页
以若尔盖典型泥炭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地下水位的样地,对各样地不同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的分布规律及土壤容重、pH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50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与地下水位呈指数相关... 以若尔盖典型泥炭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地下水位的样地,对各样地不同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的分布规律及土壤容重、pH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50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与地下水位呈指数相关,随着水位的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减少,且变异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表明泥炭地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是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丧失的重要原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pH和容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4个水位梯度下的土壤碳氮比的变动幅度在15.76~18.16,相对较低,表明在若尔盖气候条件下有机碳的分解速度较慢,而土壤碳氮比并没有受到地下水位和pH值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地下水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分布规律
原文传递
若尔盖沼泽湿地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30
11
作者 沈松平 王军 +3 位作者 游丽君 杨铭军 宋云 江煜 《四川地质学报》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应用二个同月份不同年代的卫星遥感资料,对若尔盖沼泽湿地近20多年来的空间变化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监测表明若尔盖沼泽湿地正处于萎缩退化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 沼泽湿地 遥感 动态监测 若尔盖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2
12
作者 高俊琴 欧阳华 +1 位作者 张锋 王春梅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3-1727,共5页
若尔盖高寒湿地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湿地,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十分丰富,但其空间分布特征尚不清楚。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 若尔盖高寒湿地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湿地,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十分丰富,但其空间分布特征尚不清楚。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方分布于沼泽集中或密集的地方,例如年保也则沼泽区,阿当乔沼泽区,牙哥曲沼泽和龙日坝沼泽等。黑河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高于白河流域,这也和黑河流域水系较多,沼泽率高于白河流域有关。从垂直分布上来看,很多地方有机碳含量在10~20cm深度要大于0-10cm深度的有机碳含量,20~30cm的有机碳含量最少。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含量有密切关系,其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方有机碳密度也高,且黑河流域的值明显高于白河流域,有机碳密度值变化范围在0~105kg·m^-2之间,其中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于21.5~105kg·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高寒湿地 土壤有机碳 分布格局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载畜量对若尔盖草地沙化的驱动力评价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顺谦 郭海燕 罗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64-71,共8页
利用1957~200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不同时期的遥感监测数据,分析了若尔盖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和草地沙化特点,应用关联分析、投影寻踪、实数编码遗传算法,定量计算了气候变化和载畜量对若尔盖草地沙化的驱动力大小。结果表明:50年来,若... 利用1957~200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不同时期的遥感监测数据,分析了若尔盖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和草地沙化特点,应用关联分析、投影寻踪、实数编码遗传算法,定量计算了气候变化和载畜量对若尔盖草地沙化的驱动力大小。结果表明:50年来,若尔盖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约0.28℃的倾向率增高,降水略有减少,日照略有增加,蒸发变化不大,近10年来,升温更为显著,降水在波动中略有减少,日照和蒸发明显减少,若尔盖气候呈现出变暖趋干的特征;草地沙化在70年代发展较快,沙化面积(hm2)年均递增率达4.21%,80年代至90年代初变化比较平稳,年均递增率只有0.31%,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沙化速度显著加快,年均递增率高达14.44%;温度、降水、蒸发、日照、风速、大风日数、载畜量等因子均与草地沙化有较高的关联程度,但载畜量和温度才是影响草地沙化的两个主导因子,造成若尔盖草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和气候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气候变化 载畜量 草地沙化 驱动力评价
下载PDF
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 被引量:31
14
作者 邓茂林 田昆 +3 位作者 段宗亮 周耀华 杨佼 王进琼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0-246,共7页
以1990年和2000年及2007年landsat5TM影像解译出的景观格局图为主要数据源,应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斑块数、斑块面积百分比、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等7个景观格局指数及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定量,分析近20年来若尔盖保护区景观... 以1990年和2000年及2007年landsat5TM影像解译出的景观格局图为主要数据源,应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斑块数、斑块面积百分比、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等7个景观格局指数及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定量,分析近20年来若尔盖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7年来,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斑块数、斑块面积百分比、聚合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尺度下退化沼泽为景观基底占优势的景观类型,2007年占全区总面积比例48.05%,该区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先降低后期增加,优势度增加后降低。1990~2000年,湖沼和河流水面积减少,沙地治理,退化沼泽、草甸和灌木面积分别增加了1978.60hm2、2559.09hm2和824.27hm2,2000~2007年,湖沼水面积仍在退缩,退化沼泽、草甸类的草场面积持续增加,沙地显著增加1945.90hm2。气候变暖叠加人为排水疏干、过度放牧、无序旅游、管理局的保护管理及基础建设等是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若尔盖 景观格局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的背景研究——若尔盖高寒湿地研究概述 被引量:28
15
作者 费世民 崔丽娟 +2 位作者 何亚平 陈秀明 蒋俊明 《四川林业科技》 2006年第2期21-29,共9页
湿地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受人类干扰威胁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若尔盖高寒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典型的高原湿地之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若尔... 湿地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受人类干扰威胁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若尔盖高寒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典型的高原湿地之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研究进展概况:①若尔盖高原湿地自然地理概况;②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现状;③湿地植被变迁及其退化;④湿地演替变化;⑤湿地温室气体排放。若尔盖高原湿地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同时也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针对高寒湿地特点,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若尔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22000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被引量:26
16
作者 沈才明 唐领余 王苏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1-406,共6页
若尔盖RM孔上部637cm的花粉分析研究表明,在22000-18000aB.P.,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为主,气候较现在寒冷干燥;18000-13000aB.P.,主要是高山、亚高山草甸,出现亚高山灌丛,气温趋于升... 若尔盖RM孔上部637cm的花粉分析研究表明,在22000-18000aB.P.,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为主,气候较现在寒冷干燥;18000-13000aB.P.,主要是高山、亚高山草甸,出现亚高山灌丛,气温趋于升高,但仍干燥;13000-11000aB.P,植被以亚高山禾草草甸为主;亚高山灌丛发展,可能已出现亚高山常绿针叶林,气温进一步上升,到后期己接近现在,湿度有所增加;11000-7000aB.P.,亚高山常绿针叶林扩张,亚高山灌丛在地方性植被中的比重又有所增加,草甸除禾草草甸外,可能出现亚高山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气温和湿度均比前期增高,西南季风在11000aB.P.前后侵入本区;70000-3300aB.P.,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大规模扩张,亚高山灌丛基本上被其取代,地方性植被主要是禾草草甸和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气候温暖潮湿;3300-1900aB.P.,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退缩,禾草草甸可能被杂草草甸所取代,仍有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气温下降,湿度下降,西南季风逐渐减弱;1900-1400aB.P.;针叶林进一步退缩,且冷杉在针叶林中的含量大于云杉,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的规模扩大,气温进一步下降;140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气候 若尔盖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被引量:29
17
作者 张晓云 吕宪国 +1 位作者 沈松平 顾海军 《湿地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466-472,共7页
利用2006年的卫星遥感资料,结合社会经济调查,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若尔盖高原湿地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评价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6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69.88亿元... 利用2006年的卫星遥感资料,结合社会经济调查,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若尔盖高原湿地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评价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6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69.88亿元,其中物质生产价值和游憩价值19.61亿元,调节价值为150.27亿元。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服务价值,由经济上直接体现的物质产品生产价值和部分文化价值仅占小部分,往往在经济活动中被人们忽略的调节价值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价值 若尔盖 高原湿地
下载PDF
藏语方言声调的发生和分化条件 被引量:27
18
作者 黄布凡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从作者亲自调查的藏语10个方言点的声调材料分析声调的性质、藏语方言声调的功能类型和藏语方言声调的起源和分化条件。认为藏语有声调方言可能都经过有自然声调阶段,自然声调起源于声母和韵尾的附带特征。音位声调起源于声母和... 本文从作者亲自调查的藏语10个方言点的声调材料分析声调的性质、藏语方言声调的功能类型和藏语方言声调的起源和分化条件。认为藏语有声调方言可能都经过有自然声调阶段,自然声调起源于声母和韵尾的附带特征。音位声调起源于声母和韵尾的演变导致自身辨义功能的减弱和转移。各方言声调分化并非都是清高浊低,而是条件各异,自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声调 发生和分化 全浊声母 藏语 前置音 韵尾 辨义功能 安多方言 韵母 若尔盖
原文传递
若尔盖草地沙化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23
19
作者 赵仁昌 《四川环境》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20,共6页
草地沙化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本文主要报道了若尔盖草,沙化的成因、分下及其特征,沙化对草地上壤、植被的危害,同时提出了防止草地沙化的对策.
关键词 若尔盖 沙化 草地 成因 危害 防治对策
下载PDF
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25
20
作者 邓茂林 田昆 +1 位作者 杨永兴 王进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2,共5页
基于3S技术,应用Fragstats软件对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2000和2007年3期TM解译图进行分析,研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动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退化沼泽为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基底,2007年达保护区总面积的48.05%... 基于3S技术,应用Fragstats软件对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2000和2007年3期TM解译图进行分析,研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动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退化沼泽为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基底,2007年达保护区总面积的48.05%。保护区建立前后的10 a间(1990—2000年),湖泊、河流、沼泽面积萎缩,主要演变为退化沼泽和草甸,退化沼泽、草甸和灌丛面积分别增加1 978.60、2 559.09和824.27 hm2,斑块数减少,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降低,聚合度和优势度增加;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2000—2007年),河流面积小幅恢复,但湿地退化仍是主要趋势,湖泊和沼泽面积持续减小,草场面积持续增加,沙地面积增加1 929.00 hm2,斑块数增加,聚合度和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回升。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和人为排水疏干、过度放牧、无序旅游、基础建设等干扰影响是湿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若尔盖 景观格局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