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外新儒家视野中的荀学——以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为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胡可涛 葛维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2-126,共5页
海外新儒家从不同视野对荀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尤其是在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中,对荀学进行价值重构和意义转换。然而,由于视心性之学为中国文化本原,推崇孔孟为儒学正宗,使得他们对荀学有着强烈的门户之见,从而致使其荀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明... 海外新儒家从不同视野对荀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尤其是在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中,对荀学进行价值重构和意义转换。然而,由于视心性之学为中国文化本原,推崇孔孟为儒学正宗,使得他们对荀学有着强烈的门户之见,从而致使其荀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新儒家 牟宗三 唐君毅 徐复观
下载PDF
论荀子的“知能”之性 被引量:3
2
作者 郝明朝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9-33,共5页
荀子的人性理论是个分层次、多义项的复杂系统。“性”和“伪”是该系统中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在荀子所界定的“人性”中 ,既有“情欲”之恶性 ,又有非善非恶的“知能”之性。这非善非恶的“知能”之性 ,既是荀子化“情... 荀子的人性理论是个分层次、多义项的复杂系统。“性”和“伪”是该系统中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在荀子所界定的“人性”中 ,既有“情欲”之恶性 ,又有非善非恶的“知能”之性。这非善非恶的“知能”之性 ,既是荀子化“情欲”之恶性为“伪”的桥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能
全文增补中
荀学“天人合一”思想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默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0-44,共5页
荀学体系中的多个命题包含"天人相分"思想,但其真正目的在于证成"天人合一"。否定思孟学派"心性合一"的认识论致思模式,荀学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中寻求论证。"心物之合"的本质在于从结果上... 荀学体系中的多个命题包含"天人相分"思想,但其真正目的在于证成"天人合一"。否定思孟学派"心性合一"的认识论致思模式,荀学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中寻求论证。"心物之合"的本质在于从结果上论证二者之合产生的概念、思维等如何有效地反映客观实际;"性伪之合"的目的是实现人自身内部的合一,在自然之"性"与后天之"伪"二者之间实现相互沟通与化成;最后达致"天地人之参"的世界之"合"境界,这是荀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从文化自觉到学科自信:社会学学科的本土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郝彩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77,共5页
在当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时代,重温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总结社会学学科本土构建过程中的规律和经验,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中国现代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发现,正是不同时代对“中西古今”问题的不同回应,勾勒出本学科总... 在当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时代,重温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总结社会学学科本土构建过程中的规律和经验,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中国现代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发现,正是不同时代对“中西古今”问题的不同回应,勾勒出本学科总体的发展和转型轨迹。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是百余年来中国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轨迹,还是近年来从荀子群学思想体系出发的本土社会学的重构,都表明同时了解、理解、反思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文化自觉是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的起点,而践行“关怀”“融通”“创新”是实现中国社会学学科贡献、彰显学科自信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自信 中国社会 文化自觉 子群思想体系
下载PDF
晚情
5
作者 苟银学 《中国钓鱼》 2009年第5期62-62,共1页
钓龄已五十, 一路常坚持。 “刀枪”现代化, 技好有相知。
关键词 诗歌 作品 《晚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