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感 被引量:113
1
作者 錢锺书 《文学评论》 1962年第1期13-17,共5页
在中国诗文里,偶而碰见一种描写的手法,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词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嘲笑说:“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 在中国诗文里,偶而碰见一种描写的手法,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词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嘲笑说:“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窥词管见》第七则)。苏轼的少作《夜行观星》诗里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把这句抹了一道杠子,批语说:“似流星”(《纪批苏诗》卷二)。这些话都没有道着作者的用意所在。宋祁和苏轼所以用“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苏轼 听觉 描写 声音 宋祁 手法 心理学 触觉 孔颖达
原文传递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被引量:76
2
作者 王水照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87-96,共10页
苏轼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这位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刻影响,而且承受过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的生活波折。在此基础上... 苏轼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这位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刻影响,而且承受过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的生活波折。在此基础上,他个人特有的敏锐直觉加深了他对人生的体验,他的过人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苏轼算不得擅长抽象思辨的哲学家,但他通过诗词文所表达的人生思想,比起他的几位前贤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等来,更为丰富、深刻和全面,更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成为后世中国文人竞相仿效的对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思考 文化性格 苏轼 人生体验 民族性格 传统文化 大起大落 人生思想
原文传递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被引量:36
3
作者 莫砺锋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共16页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 ,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 ,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 ,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 ,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 ,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 ,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 ,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 ,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以此为逻辑的起点 ,本文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对照 ,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 ,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 ,而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本文的结论是 ,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有“以诗为词”的倾向 ,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 ,相反 ,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 ,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 ,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 ,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词 苏诗 “以诗为词” 苏轼 词体 倾向 题材范围 写作 走向 结论
原文传递
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向与其诗歌意象之关系 被引量:32
4
作者 周裕锴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8-75,共8页
本文讨论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禅悦倾向的两种类型 ──梦幻与真如,并分析其禅悦倾向对诗歌意象选择和诗歌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 诗歌意象 梦幻 倾向 诗歌风格 黄庭坚 真如 苏轼 士大夫 代表 宋代
原文传递
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 被引量:27
5
作者 莫砺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5,共12页
中国诗歌史上的饮食类题材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到宋代则如日中天,而苏轼在这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值得重视。虽然苏轼之后善于吟咏饮食主题的诗人代不乏人,但就题材开拓的广度和诗境提升的高度而言,苏诗取得的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 中国诗歌史上的饮食类题材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到宋代则如日中天,而苏轼在这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值得重视。虽然苏轼之后善于吟咏饮食主题的诗人代不乏人,但就题材开拓的广度和诗境提升的高度而言,苏诗取得的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当我们探索古代诗歌在题材走向上的发展脉络时,当我们评价苏轼对古典诗学的独特贡献时,饮食类的主题是一个独特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史 陶渊明 苏轼 饮食题材
原文传递
论苏轼与古琴艺术——兼论其音乐美学思想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四海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6-99,共4页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大文学家。他不仅精通诗文、绘画、书法,而且还极为精于音乐,一生与古琴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通过对苏轼与古琴艺术研究来探讨他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 古琴艺术 音乐美学思想 古琴音乐 绘画 书法 苏轼 诗文 文学家 北宋时期 产生
下载PDF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先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1-98,共8页
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 ,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奋厉有当世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 ,而是爱民和为直道而献身 ,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二是忠言谠论 ,... 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 ,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奋厉有当世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 ,而是爱民和为直道而献身 ,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二是忠言谠论 ,直而不随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三是超然物外 ,旷达乐观 ,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 ,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 ,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四是和诗歌共着生命。他对自己平生功业的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有“诗能穷人”的深切体验 ,却认同“诗穷而后工”的观念 ,自觉地在穷蹇的境遇中追求诗艺达到新的境界 ,表现出极可宝贵的气骨与诗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魅力 积极用世 爱民 旷达 苏轼
原文传递
诗可以乐——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程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61-179,共19页
本文认为,在北宋诗文革新中,存在着一个“乐”主题从初起到变化终致高潮的完整发展过程。“乐”主题的产生,与宋代士大夫优越的历史际遇密切相关,具有“文藻相乐于升平”的时代特色;在诗文革新先驱的倡导下,它被赋予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 本文认为,在北宋诗文革新中,存在着一个“乐”主题从初起到变化终致高潮的完整发展过程。“乐”主题的产生,与宋代士大夫优越的历史际遇密切相关,具有“文藻相乐于升平”的时代特色;在诗文革新先驱的倡导下,它被赋予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仁人志士的乐观情怀,实现了其人格本体的深化,并且在创作风格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它的表现形态。作者指出,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学以“悲哀为主”的格局,使其获得了与“悲”主题平分秋色的地位,从而带来了文学史上“和平之音”与“穷愁之言”的异调同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 “乐” 王安石 范仲淹 苏轼 传统文士 梅尧臣 社会责任 “半山体”
原文传递
“文学法理,咸精其能”(上)——试论两宋士大夫的法律素养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景良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1996年第2期84-95,共12页
两宋之际,儒家知识分子——士大夫以群体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左右宋王朝政治局势的决定性力量,对此,学界已有专文论述,然而,以士大夫为契点来研究宋代法律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学界还鲜有人论及。本文认为,两宋之时,商品... 两宋之际,儒家知识分子——士大夫以群体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左右宋王朝政治局势的决定性力量,对此,学界已有专文论述,然而,以士大夫为契点来研究宋代法律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学界还鲜有人论及。本文认为,两宋之时,商品经济发展,私有制深化,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及经济利益的多层面性既在客观上要求法律加以调整,同时也促进了士大夫法律意识的转变及法律素养的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士大夫的法律素养,结论是:宋代士大夫对法律的重视和对律义的通晓是当时时代的一种风尚,并由此推动了宋代法律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王安石 法律素养 司马光 苏轼 自首 法律条文 宋代 谋杀 杀伤罪
下载PDF
苏轼的嗜石兴味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 被引量:20
10
作者 周裕锴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9-176,共8页
苏轼一生酷爱怪石 ,包括美石和丑石。对于他来说 ,怪石既是陶冶人格情操的“比德”的对象 ,也是归隐故乡和退避山林的虚拟替代物 ,甚至是人生虚幻不实的见证。苏轼嗜好怪石的兴味与其特有的辩证思维有关 ,“丑好相形”、“反常合道”、... 苏轼一生酷爱怪石 ,包括美石和丑石。对于他来说 ,怪石既是陶冶人格情操的“比德”的对象 ,也是归隐故乡和退避山林的虚拟替代物 ,甚至是人生虚幻不实的见证。苏轼嗜好怪石的兴味与其特有的辩证思维有关 ,“丑好相形”、“反常合道”、“大小相形”、“真妄不二”、“妙观逸想”等观念使他比常人能更多地发现怪石之美。苏轼的嗜石兴味中包含了宋代文人一些共同的审美观念 ,如孤高忌俗的精神追求 ,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 ,尚健好古的审美趣味 ,心存目想的观照方式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怪石 辩证思维 宋代文人 审美观念
下载PDF
苏轼诗文悲剧意识的特质 被引量:20
11
作者 冷成金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先秦至中唐前后的生命悲剧意识、中唐以后至明中叶的价值悲剧意识和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的冲突悲剧意识三个阶段。以苏轼为代表的价值悲剧意识的特质是在明确地认识到文人的悲剧性定位后对这种... 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先秦至中唐前后的生命悲剧意识、中唐以后至明中叶的价值悲剧意识和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的冲突悲剧意识三个阶段。以苏轼为代表的价值悲剧意识的特质是在明确地认识到文人的悲剧性定位后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审美超越,并在超越中建构具有新的合理性的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价值 悲剧意识 审美超越
原文传递
论宋代山水诗的绘画意趣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陶文鹏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7-192,共16页
本文从宋代山水诗绘画意趣的角度,揭示和概括融画入诗的宋诗艺术特征和创作经验,并进而发掘这种诗画一体化所蕴含的时代心理与审美情趣。作者认为,山水诗和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宋初,已具备了某种同步同构的趋势,二者不仅在取材造境上有近... 本文从宋代山水诗绘画意趣的角度,揭示和概括融画入诗的宋诗艺术特征和创作经验,并进而发掘这种诗画一体化所蕴含的时代心理与审美情趣。作者认为,山水诗和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宋初,已具备了某种同步同构的趋势,二者不仅在取材造境上有近似之处,而且在观照方式和表达方式上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这就使得宋代山水诗在题材范围、社会内涵、篇幅格局、意境格调以及诗人的创作心态和美学追求诸方面,都与前代山水诗有了明显的区别,从而给宋诗赋予了“画趣”的艺术特征。宋代山水诗对水墨韵味和荒远清冷意境的追求,更反映了受禅宗影响的宋代画风以及“神清骨冷”的时代心理与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画 山水画 宋代诗人 水墨韵味 苏轼 王安石 人生哲学 审美情趣 士大夫文人 黄庭坚
原文传递
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郁玉英 王兆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121,共7页
从宋至今,无论是在千年历史动态平衡中,还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宋词中最具影响力的名篇。其经典地位在宋金时确立;元明时进一步提升;清代则稳中稍降,仍雄居榜首;二十世纪,影响力再次扩大。综观其经典... 从宋至今,无论是在千年历史动态平衡中,还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宋词中最具影响力的名篇。其经典地位在宋金时确立;元明时进一步提升;清代则稳中稍降,仍雄居榜首;二十世纪,影响力再次扩大。综观其经典化之旅,该词在创作型读者群的影响最大,一直高位走高;其次为批评型读者群,影响力走势为"中—低—低—高";在大众读者中,起始偏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力日渐加强大。词作内在的审美力量,创作主体的独特性和超越意识,契合传统及时代需求等是该词保持恒久生命力的奥妙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经典化
下载PDF
苏轼与佛教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孙昌武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1-72,共12页
一、苏轼与云门宗 苏轼晚年有诗说:“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后》七。本文引用苏轼诗文,据《东坡七集》,集名、卷次随文括注;《东坡集》简为《集》,《后集》简为《后》,《续集》... 一、苏轼与云门宗 苏轼晚年有诗说:“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后》七。本文引用苏轼诗文,据《东坡七集》,集名、卷次随文括注;《东坡集》简为《集》,《后集》简为《后》,《续集》简为《续》。)韶州曹溪南华寺又称宝林寺,是禅宗六祖、南宗禅开创者慧能所住寺。苏轼友人参寥《读东坡居士南迁诗》也说:“往来惯酌曹溪水,一滴还应契祖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佛教 云门宗 东坡 南华寺 开创者 南宗禅 诗说
原文传递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 被引量:14
15
作者 沈松勤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43,共18页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沈松勤《宋史》卷三九○传论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说。作为一种监察制度,北宋台谏在巩固君主集权的过程中,确曾起过积极作用;台谏对北宋学术文化的繁荣所起的促进作用,近来也为人们开始认识①。但这仅是...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沈松勤《宋史》卷三九○传论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说。作为一种监察制度,北宋台谏在巩固君主集权的过程中,确曾起过积极作用;台谏对北宋学术文化的繁荣所起的促进作用,近来也为人们开始认识①。但这仅是一方面。由于台谏有与生俱来的封建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台谏制度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文字狱 御史中丞 “乌台诗案” 苏轼 新旧党争 侍御史 谏官
原文传递
“火”与“雪”:从体物到禁体物——论“白战体”及杜、韩对它的先导作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程千帆 张宏生 《中国社会科学》 1987年第4期211-223,共13页
本文探讨宋代诗学中的"白战体"(即禁体物诗)的起源和发展,认为它是由唐代杜甫、韩愈为先导、而由宋代欧阳修创体、继由苏轼光大之的一种诗体。文章分析了此种诗体的特征及其理论依据,并探讨了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它传之不久的原... 本文探讨宋代诗学中的"白战体"(即禁体物诗)的起源和发展,认为它是由唐代杜甫、韩愈为先导、而由宋代欧阳修创体、继由苏轼光大之的一种诗体。文章分析了此种诗体的特征及其理论依据,并探讨了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它传之不久的原因,从中以小见大,思考在文学方法的创新中后代作家怎样突破传统从而显现出新的特色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物 表现方法 欧阳修 咏物诗 杜甫 苏轼 韩愈 客观事物 外部特征 突破传统
原文传递
试论“三苏”蜀学的思想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冷成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1-77,共7页
本文论述了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三苏蜀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并通过对《东坡易传》的分析阐述了蜀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关键词 宋学 "三苏"蜀学 《东坡易传》 苏洵 苏轼 苏辙
下载PDF
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被引量:17
18
作者 莫砺锋 《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9-17,共9页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正是在这个基础...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苏轼的文艺思想通脱而潇洒,不拘一格,并善于打通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进行体会与思考,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所以苏轼的风格论与创作论都贯穿着一种"通"的精神,前者的具体表现是对不同风格的兼收并蓄并进而交融相济,后者则表现为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进行功能移植与风格渗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艺术气质 文艺思想
下载PDF
禅与唐宋诗人心态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晶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17-125,共9页
禅的兴起与发展,对唐宋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禅与诗之间的中介因素,主要是诗人心态。唐宋诗坛上一些著名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苏轼、黄庭坚等,他们的心态在禅风薰染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禅的兴起与发展,对唐宋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禅与诗之间的中介因素,主要是诗人心态。唐宋诗坛上一些著名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苏轼、黄庭坚等,他们的心态在禅风薰染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而影响着他们的诗歌风貌。面对人生的磨难,诗人们往往受大乘“空观”的启示,视人生如梦幻、如逆旅;无法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衡,便以禅学的“无住于心”为方法,来一个“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为了抚平仕途倾轧中的心灵创伤,诗人们凭借禅学的“忘机”来驱遣世间的忧烦。禅对诗人心态的渗透,造就了种种独特的诗歌境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人 柳宗元 《维摩诘经》 随缘自适 诗人心态 士大夫 苏轼 “闲” 唐宋时期 人生价值观
原文传递
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以苏轼为中心 被引量:16
20
作者 梁建国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37,共17页
交游为士人在朝堂之外的重要活动。东京在北宋士人的交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住宅与庭园为载体,士人之间多有走访与雅集。苏轼、范镇、王巩、王诜、王棫以及苏门六君子等人的住所,分布于东京城的不同方位。经由日常的走访与雅集,... 交游为士人在朝堂之外的重要活动。东京在北宋士人的交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住宅与庭园为载体,士人之间多有走访与雅集。苏轼、范镇、王巩、王诜、王棫以及苏门六君子等人的住所,分布于东京城的不同方位。经由日常的走访与雅集,这些同在东京而籍贯、家世、世宦背景各异的士人,实现着身份的相互认同,彼此的关系得以维系和巩固,生成结构松散而相对稳定的交游圈,共同营造出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社会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士人 东京 苏轼 走访 雅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