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佛教文学研究五题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普慧
-
机构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15,共11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招标项目:中国佛教文学通史(项目编号:12JZD008)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译佛典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2AZW007)
-
文摘
"佛教文学"的研究非常早,但其概念内涵却长期存在争议。文学抒写的世界不仅有世俗的,还涉及世俗以外的诸多因素;文学作品的语义所指,也不限于世俗社会本身,更有超越世俗社会者,而佛教就是超越世俗的。所以说,"佛教文学"作为学术命题,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佛教文学的研究虽历时悠久,但整体状况还处于拓荒阶段,不宜过早对其定性。汉文佛教文学是佛教文学之一部分,其所包涵者约四:汉译佛典之文学、中国僧尼创作之文学、世俗文人崇佛之文学、华夏民间佛教信仰之文学。此四方面,汉译佛典文学一直为研究之荒漠地带。欲精研于此者,当于方法论上用功,方能致胜。佛教地狱的观念非常突出,地狱佛典文学是汉文佛典文学最突出的一部分。佛经对地狱的描绘,不仅极尽渲染其阴森恐怖的氛围和场面,还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地狱佛典文学以其特有的内容和方式强烈地渗透到了中国本土民众的内心深处,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这一课题却少有问津者。苏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世俗文人崇佛之代表,其文学理趣与他熟稔佛教"空观"似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验世界中,苏轼能处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佛教"空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和文学创作;当面对人生的沉浮时,他又非常坦然地以佛教的"梦空"来理悟。《心经》是流传最广的大乘佛教空宗经典,也是阐扬"空观"的最重要的佛教经典之一。其要义在于通过般若智慧透悟此岸生死苦海,放下执著我有而度达涅槃解脱彼岸。般若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和解悟佛教的终极目的——"空"。
-
关键词
佛教文学
汉译佛典文学
地狱文学
苏诗禅心
《心经》
-
Keywords
buddhist literatur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uddhist literature
hell literature
Su Shi’s poetry and the heart of zen
heart sutra
-
分类号
I207.99
[文学—中国文学]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