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从斯大林去世到苏共二十大 |
时殷弘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8
|
|
2
|
乔治·凯南的外交思想 |
周桂银
|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8
|
|
3
|
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 |
沈志华
|
《探索与争鸣》
CSSCI
|
2008 |
11
|
|
4
|
九一八事变后中苏关系的调整 |
李嘉谷
|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
1992 |
7
|
|
5
|
美国与“冷战”的缘起 |
苏格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
1996 |
7
|
|
6
|
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 |
孙学峰
|
《国际政治科学》
|
2005 |
7
|
|
7
|
从“比萨拉比亚问题”到摩尔多瓦独立——前苏联诸国民族问题的个案研究 |
余伟民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4
|
|
8
|
权力欲望与改革尝试:贝利亚在1953年 |
时殷弘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
9
|
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
王哲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4
|
|
10
|
我国国际关系史研究概述 |
石磊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
1988 |
4
|
|
11
|
抗战初期中苏在苏联参战问题上的分歧 |
王真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4
|
|
12
|
赫鲁晓夫与1958~1961年柏林危机 |
张盛发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3 |
2
|
|
13
|
30年代苏联集体安全体系述论 |
于建胜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1995 |
2
|
|
14
|
试论1937年-1940年苏联的“援华抗日”政策 |
易新涛
|
《党史研究与教学》
|
1999 |
1
|
|
15
|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一书编者采访录 |
李玉贞
|
《党的文献》
CSSCI
|
1995 |
3
|
|
16
|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对苏租借援助 |
时殷弘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3
|
|
17
|
论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欧洲政策的嬗变及影响 |
崔剑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5 |
2
|
|
18
|
1937—1949年间的苏联与中国——一个苏联外交官的回忆录 |
A.M.列多夫斯基
郭兴仁
|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
1992 |
2
|
|
19
|
试论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中的社会沙文主义 |
萨本仁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0 |
2
|
|
20
|
抗战初期中苏关系文件选译 |
王真
|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