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区土改中的村庄动员与社会分层--以建国初期的苏南为中心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一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63,共10页
诉苦和划分阶级是苏南土改运动中消灭地主阶级、树立新权威的一种有效动员手段,在改造传统内向型乡村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苦"、"阶级"等话语的深入人心历经了新政权与农民之间的一系列互动,成为农民国家... 诉苦和划分阶级是苏南土改运动中消灭地主阶级、树立新权威的一种有效动员手段,在改造传统内向型乡村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苦"、"阶级"等话语的深入人心历经了新政权与农民之间的一系列互动,成为农民国家观念形成和社会重新类型化的发端。诉苦使农民的苦难从私域走向公域,将生存竞争转化为阶级矛盾;阶级划分根据土地、劳动、剥削等要素赋予乡村成员新的身份特征,把各种社会关系纳入意识形态框架,确立了一种国家控制下的新型等级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土改 村庄动员 阶级划分
原文传递
苏南土改与现代化传统问题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良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2,32,共13页
土改前的苏南是当时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它的工商业水平、农业的商品化与现代技术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较之其他地区都相对高一些。苏南经济社会具有浓厚的由传统小农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特征,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相对稳定。1... 土改前的苏南是当时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它的工商业水平、农业的商品化与现代技术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较之其他地区都相对高一些。苏南经济社会具有浓厚的由传统小农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特征,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相对稳定。1949年7月-1952年7月,苏南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全部进程分为准备、动员、开展、结束四个阶段。在开展阶段,土改运动由前期的政策控制型转变成后期的暴力进行型。苏南土改对富农经济、工商业、农村商品经济成分和技术成果、公益性和社会保障性社会成果等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近代苏南现代化成果与新中国现代化运作的对接,对我们从政府有效行为、产业传统和公众经验传统这三个视角来研究现代化有很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土改 现代化 传统
下载PDF
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富农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莫宏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0-35,66,共7页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土改 富农经济 保存
下载PDF
苏南土改后的农村生产要素流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一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5-94,共10页
土改后发生的土地买卖和租佃、雇佣、借贷等关系,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活跃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克服生产生活的困难。但这却使一部分人担心农村将走向资本主义,党内也围绕土改后的农村去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直至取消"四大自由"... 土改后发生的土地买卖和租佃、雇佣、借贷等关系,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活跃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克服生产生活的困难。但这却使一部分人担心农村将走向资本主义,党内也围绕土改后的农村去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直至取消"四大自由"。细致探究苏南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及政策,目的是超越简单的现象描述,深入考察经济制度变迁中农民私有权利、市场效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土改 生产要素 个体经济
下载PDF
苏南“土改”中一田两主地权结构的变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一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92,共11页
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形成了相当灵活的地权流转机制,租佃制尤其是一田两主呈现出土地利用的多层次性及权益分配的多样性。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促使这一流转机制发生了重要转变,其关键是地权结构的简约化,尤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南,土改中... 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形成了相当灵活的地权流转机制,租佃制尤其是一田两主呈现出土地利用的多层次性及权益分配的多样性。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促使这一流转机制发生了重要转变,其关键是地权结构的简约化,尤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南,土改中的租田处理、地权再造与地权观念的变化,影响着农村的资源配置、财富分配和权力构成,奠定了新中国土地产权结构的基础,其经验对处理当前农地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土改 一田两主 地权结构
原文传递
权威、秩序与治理转型——建国初期苏南农村基层政权述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一平 尚红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1-77,共7页
在苏南解放和土改过程中,一个新的乡村干部阶层随着政权下延开始形成。他们在基层秩序重建中推动了权威转换,并积极参与资源配置和乡村治理,凸现了地方精英的独立性和利益诉求。作为建国初期运动型治理的特殊载体,基层干部根植于乡村,... 在苏南解放和土改过程中,一个新的乡村干部阶层随着政权下延开始形成。他们在基层秩序重建中推动了权威转换,并积极参与资源配置和乡村治理,凸现了地方精英的独立性和利益诉求。作为建国初期运动型治理的特殊载体,基层干部根植于乡村,其责、权、利三者之间固有的矛盾,使他们在国家意志、农业生产和牟利机会之间要做出权衡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土改 基层政权 乡村干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