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流变和情感控制
被引量:
1
1
作者
司春艳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0-83,共4页
写作过程是审美主体"情"和"意"的抒发过程,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常常表现为"气"的运用和调节。写作成果在文化层次不同的读者群中激起不同的审美期待,有创造力的作品体现出新的美学特征,读者审美趣味的分...
写作过程是审美主体"情"和"意"的抒发过程,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常常表现为"气"的运用和调节。写作成果在文化层次不同的读者群中激起不同的审美期待,有创造力的作品体现出新的美学特征,读者审美趣味的分野要求写作技法的创新;写作的过程也是写作者积极主动自我调节的过程,其艺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如何准确把握写作对象"量的消长"和"质的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流变
情感控制
写作技法
艺术
辨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虚实艺术表现手法的得与失
被引量:
1
2
作者
郭妍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4-76,共3页
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戏曲艺术表现手法上虚和实的辩证统一 ,及其所创造的耐人寻味、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是不无关系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上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荣获金奖 ,其编导既继承了传统戏曲虚实艺术表现的精髓 ,又创造性地运用...
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戏曲艺术表现手法上虚和实的辩证统一 ,及其所创造的耐人寻味、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是不无关系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上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荣获金奖 ,其编导既继承了传统戏曲虚实艺术表现的精髓 ,又创造性地运用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虚实表现手法 ,成功地突现了新、美、大、精的梅派风韵。该文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对《洛》剧在虚实表现上的得与失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虚与实
艺术
表现
艺术
辨证
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鲁迅小说的艺术辨证法
3
作者
刘泰隆
《社会科学家》
1987年第4期39-42,38,共5页
鲁迅很早就对辩证法有精湛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这从他写的《文化偏至论》和《科学史教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鲁迅在他的小说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许多艺术辩证法。这是我国现代艺术创作非常宝贵而丰富的宝藏。这里略举数例,目的是希望...
鲁迅很早就对辩证法有精湛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这从他写的《文化偏至论》和《科学史教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鲁迅在他的小说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许多艺术辩证法。这是我国现代艺术创作非常宝贵而丰富的宝藏。这里略举数例,目的是希望引起大家更大的重视,共同进行更好的发掘和继承。一、逼真和传神逼真就是我国传统画论所说的“形似”,传神也就是我们传统画论所说的“神似”。在“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范畴中,鲁迅首先是强调“神似”的。他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最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辨证
法
鲁迅小说
赵七爷
阿Q
七斤嫂
艺术
辩证法
“形似”
闰土
个性解放
悲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典诗歌的动与静
4
作者
赵俊杰
《语文知识》
2003年第3期10-11,共2页
南朝梁代的王籍有诗《入若耶溪》,其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历代传诵的佳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本来着意写“静”,却从“动”处着笔,通过耳闻“蝉噪”“鸟鸣”之有声,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林静”“山幽”之无声,用喧闹写寂静,以动...
南朝梁代的王籍有诗《入若耶溪》,其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历代传诵的佳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本来着意写“静”,却从“动”处着笔,通过耳闻“蝉噪”“鸟鸣”之有声,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林静”“山幽”之无声,用喧闹写寂静,以动衬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动
静
文学评论
艺术
辨证
关系
《琵琶行》
白居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画在有意无意间──写在画集之后
5
作者
熊广琴
《美术之友》
1999年第2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画
吴昌硕
画集
西洋绘画
石鼓文
艺术
辨证
法
悟性的培养
无技巧
美学精神
美学风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荀子发展了“中和之美”的思想
被引量:
1
6
作者
顾永芝
《音乐研究》
1985年第3期116-116,共1页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之一,也是艺术辨证法的一种体现。苟子对“中和之美”有他的创新见解,使“中和之美”的传统美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苟子赋予“中和”以新的含义,在“中和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之一,也是艺术辨证法的一种体现。苟子对“中和之美”有他的创新见解,使“中和之美”的传统美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苟子赋予“中和”以新的含义,在“中和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则可从”的主张。他说:有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思,诒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天论》)苟子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出发,在兴废治乱的发展变化中,探求贯穿其中的常衡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发展变化
我国古代
艺术
辨证
法
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观
民族特色
创新见解
地主阶级
中和
原文传递
箭在弦上──表演艺术琐谈
7
作者
霍大寿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表演
艺术
王朝闻
琐谈
美学理论
艺术
辨证
法
“样板戏”
地跳动
艺术
创造
文革
十八般武艺
原文传递
《红楼品味录》
8
作者
汪道伦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1-121,共1页
关键词
《红楼梦》
艺术
辨证
法
中国传统文化
心理描写
思想意蕴
艺术
创新
艺术
魅力
小说研究
红学研究
美学传统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流变和情感控制
被引量:
1
1
作者
司春艳
机构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0-83,共4页
文摘
写作过程是审美主体"情"和"意"的抒发过程,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常常表现为"气"的运用和调节。写作成果在文化层次不同的读者群中激起不同的审美期待,有创造力的作品体现出新的美学特征,读者审美趣味的分野要求写作技法的创新;写作的过程也是写作者积极主动自我调节的过程,其艺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如何准确把握写作对象"量的消长"和"质的规定性"。
关键词
情感流变
情感控制
写作技法
艺术
辨证
分类号
I043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虚实艺术表现手法的得与失
被引量:
1
2
作者
郭妍琳
机构
东南大学文学院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4-76,共3页
文摘
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戏曲艺术表现手法上虚和实的辩证统一 ,及其所创造的耐人寻味、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是不无关系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上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荣获金奖 ,其编导既继承了传统戏曲虚实艺术表现的精髓 ,又创造性地运用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虚实表现手法 ,成功地突现了新、美、大、精的梅派风韵。该文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对《洛》剧在虚实表现上的得与失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虚与实
艺术
表现
艺术
辨证
法
Keywords
traditional operas
implicitness and explicitness
artistic expression
artistic dialectics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鲁迅小说的艺术辨证法
3
作者
刘泰隆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社会科学家》
1987年第4期39-42,38,共5页
文摘
鲁迅很早就对辩证法有精湛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这从他写的《文化偏至论》和《科学史教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鲁迅在他的小说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许多艺术辩证法。这是我国现代艺术创作非常宝贵而丰富的宝藏。这里略举数例,目的是希望引起大家更大的重视,共同进行更好的发掘和继承。一、逼真和传神逼真就是我国传统画论所说的“形似”,传神也就是我们传统画论所说的“神似”。在“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范畴中,鲁迅首先是强调“神似”的。他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最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关键词
艺术
辨证
法
鲁迅小说
赵七爷
阿Q
七斤嫂
艺术
辩证法
“形似”
闰土
个性解放
悲剧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典诗歌的动与静
4
作者
赵俊杰
机构
山西平定一中
出处
《语文知识》
2003年第3期10-11,共2页
文摘
南朝梁代的王籍有诗《入若耶溪》,其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历代传诵的佳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本来着意写“静”,却从“动”处着笔,通过耳闻“蝉噪”“鸟鸣”之有声,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林静”“山幽”之无声,用喧闹写寂静,以动衬静。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动
静
文学评论
艺术
辨证
关系
《琵琶行》
白居易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画在有意无意间──写在画集之后
5
作者
熊广琴
出处
《美术之友》
1999年第2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画
吴昌硕
画集
西洋绘画
石鼓文
艺术
辨证
法
悟性的培养
无技巧
美学精神
美学风格
分类号
J20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荀子发展了“中和之美”的思想
被引量:
1
6
作者
顾永芝
出处
《音乐研究》
1985年第3期116-116,共1页
文摘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之一,也是艺术辨证法的一种体现。苟子对“中和之美”有他的创新见解,使“中和之美”的传统美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苟子赋予“中和”以新的含义,在“中和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则可从”的主张。他说:有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思,诒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天论》)苟子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出发,在兴废治乱的发展变化中,探求贯穿其中的常衡之路。
关键词
荀子
发展变化
我国古代
艺术
辨证
法
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观
民族特色
创新见解
地主阶级
中和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箭在弦上──表演艺术琐谈
7
作者
霍大寿
出处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表演
艺术
王朝闻
琐谈
美学理论
艺术
辨证
法
“样板戏”
地跳动
艺术
创造
文革
十八般武艺
分类号
J812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红楼品味录》
8
作者
汪道伦
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1-121,共1页
关键词
《红楼梦》
艺术
辨证
法
中国传统文化
心理描写
思想意蕴
艺术
创新
艺术
魅力
小说研究
红学研究
美学传统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流变和情感控制
司春艳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虚实艺术表现手法的得与失
郭妍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鲁迅小说的艺术辨证法
刘泰隆
《社会科学家》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古典诗歌的动与静
赵俊杰
《语文知识》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画在有意无意间──写在画集之后
熊广琴
《美术之友》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荀子发展了“中和之美”的思想
顾永芝
《音乐研究》
1985
1
原文传递
7
箭在弦上──表演艺术琐谈
霍大寿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1
0
原文传递
8
《红楼品味录》
汪道伦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