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雅明论摄影技术与纪实影像的先进文化功能 被引量:9
1
作者 钟丽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82,共5页
自从摄影与电影技术出现后,现代艺术便进入图像纪元。在科学技术与影像艺术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方式与心理机制都发生了潜在的巨变。本雅明是最早探索影像技术与现代审美变革之间关系的美学家之一,他敏锐地发现影像纪录技... 自从摄影与电影技术出现后,现代艺术便进入图像纪元。在科学技术与影像艺术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方式与心理机制都发生了潜在的巨变。本雅明是最早探索影像技术与现代审美变革之间关系的美学家之一,他敏锐地发现影像纪录技术提升了艺术的认知功能,影响了现代艺术格局的整体变动;通过对边缘、微观事物的忠实记录,影像艺术作品有可能发挥激进的政治功能,突破腐旧意识形态的防线;而影像技术的机械复制性则有利于作品的流传与展览,将社会真相与先进文化意识展现给大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艺术 艺术认知 纪实摄影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科技艺术是一种新艺术吗?——兼论日常认知、科学认知与艺术认知 被引量:2
2
作者 梅剑华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第5期14-20,共7页
最近二十多年来,科技艺术成为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很多人开始关注。这涉及到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总是要打破既有的框架,给人们拓展新的理解方式。科技在这个方面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作用,新的科技手段可以不断地让我们去扩展人类的... 最近二十多年来,科技艺术成为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很多人开始关注。这涉及到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总是要打破既有的框架,给人们拓展新的理解方式。科技在这个方面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作用,新的科技手段可以不断地让我们去扩展人类的认知边界,它跟艺术的结合也拓展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通常来说,我们有两种认知形式:日常认知和科学认知。日常认知是跟你身边的自然、社会、山水、家庭、朋友关系联系起来这种感知的东西;科学认知是科学理论的探求,它们是人类两种认知方式。艺术提供了第三种方式就是艺术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知 艺术认知 认知形式 认知边界 日常认知 新的增长点 认知方式 科技
下载PDF
洽意切换:知性思辨与诗性体验——“游鱼之乐”中庄惠辩论对语文思维培养的启示
3
作者 曹耀华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第2期33-35,共3页
我曾在《语文建设》2003年11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语文学习呼唤艺术认知》,里面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学生的一篇习作将庄子艺术化为“一只刚刚分娩过的巨型蝴蝶”,引发了同学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蝴蝶乃卵生,怎可用“分娩”形容?对此争... 我曾在《语文建设》2003年11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语文学习呼唤艺术认知》,里面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学生的一篇习作将庄子艺术化为“一只刚刚分娩过的巨型蝴蝶”,引发了同学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蝴蝶乃卵生,怎可用“分娩”形容?对此争论,我在文章里提出,人认识事物的方式有科学认知和艺术认知的分野,应各适其领域,不可错配。如将庄子描述为“一只刚刚产过卵的巨型蝴蝶”,审美意趣里的生命体验会减损不少。固有的知识概念有时会限制我们诗性表达词语搭配的活力。而“诗性”,在古希腊语中意味着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思维 知识概念 审美意趣 《语文建设》 科学认知 词语搭配 古希腊语 艺术认知
原文传递
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情感思维、舞台构想与艺术认知
4
作者 冯超然 《黄河之声》 2024年第20期98-101,共4页
情感与艺术认知的融合是提升声乐表演艺术性的关键。本文从美学的视角探讨了声乐表演中情感思维、舞台构想及艺术认知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声乐表演情感的本质分析,揭示了情感表达与美学价值的关联,进而探讨了舞台设计中视觉符号、灯光与... 情感与艺术认知的融合是提升声乐表演艺术性的关键。本文从美学的视角探讨了声乐表演中情感思维、舞台构想及艺术认知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声乐表演情感的本质分析,揭示了情感表达与美学价值的关联,进而探讨了舞台设计中视觉符号、灯光与色彩对情感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艺术认知如何深化声乐表演的理解与表达,以及认知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乐表演 情感思维 舞台构想 艺术认知 美学价值
下载PDF
“非遗”项目传承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宋志强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 2017年第12期47-48,共2页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存在着诸如艺术水准亟待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存在着诸如艺术水准亟待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认知度低、"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难以找到下一代传承人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课程建设 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认知 民族文化传承 文化事业 传承发展 艺术水准 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化 教育内容
下载PDF
艺术的直观感悟的经验思维 被引量:1
6
作者 姜耕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7-70,共4页
艺术依赖于人们直观把握的能力,而这种直观把握的能力,凝聚着哲学智慧。中国直观感悟的辩证方式,属于经验思维,以其个性化的性质及自我满足,而具备特有的哲学内涵。它不仅仅与老庄、易经及儒道的哲学观点对其经验思维的渗透有关,更重要... 艺术依赖于人们直观把握的能力,而这种直观把握的能力,凝聚着哲学智慧。中国直观感悟的辩证方式,属于经验思维,以其个性化的性质及自我满足,而具备特有的哲学内涵。它不仅仅与老庄、易经及儒道的哲学观点对其经验思维的渗透有关,更重要的,标举艺术家主体对艺术自身的切入,对艺术整体及内部奥秘的贯通性与深度把握,从而使直观经验达到了艺术认知的辩证的深刻。20世纪初西方崛起的"经验"之种种理论,印证并拓展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直观经验思维。艺术只有经验性,才有科学性。应当探讨和建立与直觉思维的艺术相契合的"经验"理论方式,使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理论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体验 感悟 经验 辩证 艺术作品 艺术 艺术美学 艺术认知
下载PDF
可持续性艺术认知——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体系的反思及再构 被引量:2
7
作者 邱涛 徐亚健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9-70,共2页
通过对社会公众艺术启蒙育人的现状调研,发现当下儿童美术教育依然存在过度追求功利性、以成年人的评判为标准等问题由于缺乏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系统教学设计,当下国内的儿童美术教育体系和国际前沿的儿童教育观念存在许多相悖的行为,... 通过对社会公众艺术启蒙育人的现状调研,发现当下儿童美术教育依然存在过度追求功利性、以成年人的评判为标准等问题由于缺乏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系统教学设计,当下国内的儿童美术教育体系和国际前沿的儿童教育观念存在许多相悖的行为,部分学校、评委、家长、培训机构的功利性造成了一系列教育方向上的误导,导致了机构套路化、程式化的儿童美术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美育 可持续性 艺术认知
原文传递
扎根文化田野 研究民族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廖明君 《歌海》 2021年第5期4-11,共8页
一、来自故乡的民族艺术认知与熏陶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来自故乡的影响尽 管是难以明了的,但却也是最为深刻的。就我自 己而言,之所以能够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特别是民 族艺术的研究,其基础就在于少年时代来自故乡 的民族艺术感知和熏陶... 一、来自故乡的民族艺术认知与熏陶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来自故乡的影响尽 管是难以明了的,但却也是最为深刻的。就我自 己而言,之所以能够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特别是民 族艺术的研究,其基础就在于少年时代来自故乡 的民族艺术感知和熏陶。 我的故乡宜州是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的故 乡,民间的歌唱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说是无人不 歌,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无时不歌,歌唱就是人们 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家通过歌唱来叙说历史、 讲述故事、谈情说爱、教化社区、移风易俗。因此, 歌谣艺术是我在故乡最早接触到的民族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时代 移风易俗 艺术感知 歌唱传统 艺术认知 人的成长 文化田野 讲述故事
下载PDF
他们眼中的中国艺术——外籍留学生对于“中国书画艺术”认知和评价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姚君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2-157,共6页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国书画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国际世界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认知不断深化,外籍人士关于"中国艺术"以及"中国书画"的认知和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国书画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国际世界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认知不断深化,外籍人士关于"中国艺术"以及"中国书画"的认知和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275名外籍留学生进行了访问,重点考察外籍留学生对于"中国书画"艺术认知和评价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中国书画 艺术认知 艺术评价 实证研究
下载PDF
艺术语境与艺术审美标准初探
10
作者 郝强 《中国美术》 2023年第6期91-93,共3页
就日常创作而言,艺术家们既在不断地审视、寻找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语境,又在研究艺术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达方式与艺术语境的相互转换等问题。本文拟通过审视艺术家日常化的个人创作与艺术语境、审美标准等问题,阐述和探讨艺术的相关... 就日常创作而言,艺术家们既在不断地审视、寻找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语境,又在研究艺术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达方式与艺术语境的相互转换等问题。本文拟通过审视艺术家日常化的个人创作与艺术语境、审美标准等问题,阐述和探讨艺术的相关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及的“艺术语境”并非指向艺术的本体语言,而是依托“功夫在画外”展开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语境 审美标准 审美原则 艺术认知
下载PDF
环境艺术空间设计中水景景观的艺术认知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啸 蒋玉欢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50-251,共2页
我国的水景建设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水的造型能力及应用已是传统古典园林无法比拟的。形式丰富了,应用灵活了,不和谐的因素也出现了,这些不和谐主要反映在古板的设计观念、单调的设计形式以及趋同的设计理念等方面。本文基于此,... 我国的水景建设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水的造型能力及应用已是传统古典园林无法比拟的。形式丰富了,应用灵活了,不和谐的因素也出现了,这些不和谐主要反映在古板的设计观念、单调的设计形式以及趋同的设计理念等方面。本文基于此,从艺术的角度对水景景观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这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艺术 空间设计 水景景观 艺术认知
原文传递
摄影技术及影像生产的审美功用——本雅明电影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丽茜 《文化产业研究》 2012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自从摄影与电影技术出现后,现代艺术便进入图像纪元,在科学技术与影像艺术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方式与心理机制都发生了潜在的巨变。本雅明是最早探索影像技术与现代审美变革之间关系的美学家之一,他敏锐地发现:影像纪录技... 自从摄影与电影技术出现后,现代艺术便进入图像纪元,在科学技术与影像艺术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方式与心理机制都发生了潜在的巨变。本雅明是最早探索影像技术与现代审美变革之间关系的美学家之一,他敏锐地发现:影像纪录技术抬升了艺术的认知功能,影响了现代艺术格局的整体变动;通过对边缘、微观事物的忠实记录,影像艺术作品有可能发挥激进的政治功能,突破腐旧意识形态的防线;而影像技术的机械复制性则有利于作品的流传与展览,将社会真相与先进文化意识展现给大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艺术 艺术认知 纪实摄影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创客与非艺术化——一种青年状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春辰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1,共2页
今天的中国现场是一个全新的格局,生活于其中的青年艺术家群体给我们带来了完全不同的面貌,渐渐地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用原有的模式和语言都不能准确地描述它们,需要我们用最诚恳的态度、最热情的敏感、最直接的介入才能跟进与感知的... 今天的中国现场是一个全新的格局,生活于其中的青年艺术家群体给我们带来了完全不同的面貌,渐渐地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用原有的模式和语言都不能准确地描述它们,需要我们用最诚恳的态度、最热情的敏感、最直接的介入才能跟进与感知的一代新青年艺术。这个时代的青年人、青年艺术家对艺术有着不同的解读,对自我的艺术方式有着不同的判断,他们的艺术心理大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进程 艺术认知 什么是艺术 经典意义 成长速度 天都 不知道 照单全收 市场模式 知识获得
原文传递
空间的折叠与记忆的形状:华侨城如何拓展公共艺术定义
14
作者 陈志奎 《艺术当代》 2020年第6期74-75,共2页
"华侨城北方集团长期公共艺术计划"与其说是对公共艺术空间的进一步研究,不如说是对传统公共艺术认知的颠覆。传统公共艺术理论的研究锚点在于公共物理空间和城市,而现在,华侨城将当代艺术打入公共空间,颇有值得玩味之处。当... "华侨城北方集团长期公共艺术计划"与其说是对公共艺术空间的进一步研究,不如说是对传统公共艺术认知的颠覆。传统公共艺术理论的研究锚点在于公共物理空间和城市,而现在,华侨城将当代艺术打入公共空间,颇有值得玩味之处。当代艺术的理论更具褶皱和张力,具备更丰富的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研究指涉;同时,把当代艺术的载体—展馆也作为空间激发点,将其驻于某个城市的文脉之上;如同俄罗斯套娃,作品、事件、理念的不断交叠与混合,呈现出多维混杂的局面—而这往往意味着新的理论或模式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研究 公共艺术理论 物理空间 当代艺术 艺术定义 公共空间 激发点 艺术认知
原文传递
民族化——全球化时代艺术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15
作者 乔迁 《雕塑》 2016年第4期43-44,共2页
总的来说,全球化时代艺术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艺术的语言探索和观念更迭都具有超国界的意义。国际视野是各国艺术家成长、创作、艺术策划、展示的共同语境。而另一方面,民族化在全球化时代艺术的发展中被进一步强化,从最初的无意识中... 总的来说,全球化时代艺术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艺术的语言探索和观念更迭都具有超国界的意义。国际视野是各国艺术家成长、创作、艺术策划、展示的共同语境。而另一方面,民族化在全球化时代艺术的发展中被进一步强化,从最初的无意识中创作展现的个人置身的民族文化背景的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艺术 民族文化背景 文化特征 艺术传播 任伯年 艺术认知 邵大箴 熊秉明 全球艺术 黄宾虹
原文传递
做好“敏腔”的继承人
16
作者 李娟 《当代戏剧》 2022年第2期66-69,共4页
李正敏先生是深受秦腔艺术界和广大观众爱戴与尊敬的一代宗师,他在秦腔唱腔艺术和音乐改革上做出了斐然的成就,在秦腔语言和语音的规范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创立的“敏腔”艺术,极大地丰富了秦腔艺术的宝库,深受群众喜爱,影响深远。... 李正敏先生是深受秦腔艺术界和广大观众爱戴与尊敬的一代宗师,他在秦腔唱腔艺术和音乐改革上做出了斐然的成就,在秦腔语言和语音的规范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创立的“敏腔”艺术,极大地丰富了秦腔艺术的宝库,深受群众喜爱,影响深远。我一直钟爱“敏腔”艺术,可叹生其晚也,无缘得到李正敏先生的亲自教授,但我却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先生的学生张全仁、吴复兴、李凤云等老师的耳提面命,还受到了先生生前好友、秦腔板胡演奏家杨天基老师的诸多指点。四十年的从艺之路,我一直被“敏腔”熏陶与滋养着,随着我对“敏腔”艺术认知的不断加深,自感受益匪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艺术 李正敏 板胡演奏 唱腔艺术 一代宗师 继承人 艺术认知 艺术
原文传递
大提琴在弦乐四重奏中的艺术认知与演奏规格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昕阳 《戏剧之家》 2018年第10期51-51,53,共2页
在弦乐四重奏中,大提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提琴的节奏是基石,但不是主导,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大局观和整体观。对大提琴在弦乐四重奏中的艺术认知与演奏规格进行深刻的理解,可以更加完美地发挥大提琴在弦乐四重奏中的魅力。
关键词 大提琴 弦乐四重奏 艺术认知 演奏规格
下载PDF
编者的话
18
《诗探索》 2013年第2期1-2,共2页
2013年第1辑《诗探索》和大家见面了。今年我们还将以一如既往的方式,为新诗的发展做好每一件事。中国新诗在经历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开始走向了多元和平稳的状态。上世纪末,各个不同诗歌群体之间的论争,似乎也已烟消云散。大家... 2013年第1辑《诗探索》和大家见面了。今年我们还将以一如既往的方式,为新诗的发展做好每一件事。中国新诗在经历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开始走向了多元和平稳的状态。上世纪末,各个不同诗歌群体之间的论争,似乎也已烟消云散。大家各自进行着各自的写作,不同文化层面上的寻求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诗歌作品 诗探索 新诗发展 汉诗 艺术认知 十年 联合行动 诗图 认知基础
原文传递
认知与审美如何携手和分工——对审美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
19
作者 刘绪源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4-120,共7页
一、"艺术认知"是个可疑的概念 写这篇论文,是为了向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致敬。对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所使用的某一概念做认真探讨,也许是学术致敬最好的方式之一。加德纳多年致力于多元智能的探索,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儿童、艺术... 一、"艺术认知"是个可疑的概念 写这篇论文,是为了向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致敬。对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所使用的某一概念做认真探讨,也许是学术致敬最好的方式之一。加德纳多年致力于多元智能的探索,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儿童、艺术家和脑损伤病人,他所参与主持的"零点项目"是针对美国教育只重视理性思维却不重视艺术思维而展开的,并已取得突出成就。《艺术·心理·创造力》(1)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华德·加德纳 艺术认知 艺术思维 脑损伤 半抽象 思维过程 《判断力批判》 概念理论 审美想象 知觉能力
原文传递
东方禅思的西方回响——禅宗美学与美国战后艺术家的艺术认知
20
作者 李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80-85,共6页
二战之后,禅宗美学渗透至美国艺术领域并产生非凡影响,这种影响在约翰·凯奇、艾德·莱因哈特、马克·托比三位艺术家的创作中尤为明显。约翰·凯奇在禅宗空观的影响之下形成了“空的诗意”的艺术认知,清空了传统的节... 二战之后,禅宗美学渗透至美国艺术领域并产生非凡影响,这种影响在约翰·凯奇、艾德·莱因哈特、马克·托比三位艺术家的创作中尤为明显。约翰·凯奇在禅宗空观的影响之下形成了“空的诗意”的艺术认知,清空了传统的节奏结构,让音乐在“空”的状态下呈现,以无声音乐的形式诠释了对“空”的理解;艾德·莱因哈特受到禅宗空灵境界的启发,将艺术创作视为空灵的空间场域,努力寻求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类似于冥想的虚空体验;马克·托比则受到禅宗物我同化思想的启发,在创作中通过复杂流动的线条和多重空间感呈现创作主体的心性与情趣,使艺术作品成为创作主体“情感潜流”的表现。正是上述三位艺术家基于禅宗思想所形成的艺术认知对20世纪中叶之后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艺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美国战后艺术 艺术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