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武县茶棚村通济庵剧场演进考述
1
作者 牛永利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1期15-18,共4页
修武县茶棚村通济庵位于豫晋交界的太行山中,清康熙壬辰年(1712)创修,清道光壬寅年(1842)春增建舞楼,之后又增建东、西两殿。清宣统元年(1909),乡民又重修大殿、东殿,增建东西耳楼、看楼。通济庵舞楼位于大殿对面,与东、西看楼等建筑构... 修武县茶棚村通济庵位于豫晋交界的太行山中,清康熙壬辰年(1712)创修,清道光壬寅年(1842)春增建舞楼,之后又增建东、西两殿。清宣统元年(1909),乡民又重修大殿、东殿,增建东西耳楼、看楼。通济庵舞楼位于大殿对面,与东、西看楼等建筑构成一个封闭的剧场。舞楼为乡民献戏酬神的场所,舞楼与大殿前的空地及东西看楼是乡民观看演艺的场所。通济庵剧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无固定舞楼的剧场”发展到“有固定舞楼的剧场”,再到“有固定舞楼、戏房、看楼的剧场”。通济庵剧场是典型的豫西北太行山区庙宇剧场,见证了豫西北庙宇剧场演进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武县 通济庵 剧场
下载PDF
略论露台、勾栏与舞楼之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曹飞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0-127,共8页
露台是我国高台演出场所的最初形态,宋代以前的勾栏不论从形制上还是功能上都更接近于露台,与宋代出现的作为新型娱乐场所的瓦舍勾栏不存在继承演变关系。由于露台的特殊作用,唐代开始进入神庙,成为神庙祭祀献艺的场所,随着宋代市民阶... 露台是我国高台演出场所的最初形态,宋代以前的勾栏不论从形制上还是功能上都更接近于露台,与宋代出现的作为新型娱乐场所的瓦舍勾栏不存在继承演变关系。由于露台的特殊作用,唐代开始进入神庙,成为神庙祭祀献艺的场所,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增加和民众娱乐需求的扩张,神庙露台逐渐演化为舞楼,瓦舍勾栏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破茧而出,它吸收了露台演出的基本形式,设置舞台和坐席,又参考了神庙祭礼演出的核心内容为自己"正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剧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台 勾栏 演出场所
原文传递
论戏楼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贺星 王莹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7-121,共5页
戏楼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是中国无数历史文化遗迹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代表。本文通过对戏楼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发展中的历史衍变过程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认为戏楼建筑化的趋向完备,不仅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形式的形... 戏楼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是中国无数历史文化遗迹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代表。本文通过对戏楼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发展中的历史衍变过程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认为戏楼建筑化的趋向完备,不仅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大体是同步的,更重要的是它更是中国戏曲艺术形成、发展繁荣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台 堂会 会馆
下载PDF
博爱南道玉皇庙舞楼、戏曲碑刻及舞楼题记考述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峰 《艺术学界》 2019年第1期41-51,共11页
博爱南道玉皇庙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三间,七椽七架梁硬山七脊顶建筑,为镜框式过路戏台,当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的遗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重修玉皇庙碑记》记述了重修玉皇庙尤其是重修舞楼的过程。南道玉皇庙舞楼有诸多墨书... 博爱南道玉皇庙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三间,七椽七架梁硬山七脊顶建筑,为镜框式过路戏台,当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的遗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重修玉皇庙碑记》记述了重修玉皇庙尤其是重修舞楼的过程。南道玉皇庙舞楼有诸多墨书题记,不仅记述了清末民初怀庆府一带所上演的一些剧目,而且也揭示出当地所流行的土二黄(徽调、京剧)和怀梆戏等剧种,从而为研究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戏剧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爱南道 玉皇庙 戏曲碑刻 题记
原文传递
北宋乡村庙宇舞楼碑刻在戏曲史建构中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车文明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6年第1期67-74,共8页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有北宋乡村庙宇舞楼碑刻的发现与披露,至今已有5通北宋舞楼碑刻、1通百戏碑刻被公布,它们均在山西省。这些碑刻在中国古代剧场史、戏曲史的建构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们标志着中国古代绵延不断、范围最广、数量最夥...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有北宋乡村庙宇舞楼碑刻的发现与披露,至今已有5通北宋舞楼碑刻、1通百戏碑刻被公布,它们均在山西省。这些碑刻在中国古代剧场史、戏曲史的建构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们标志着中国古代绵延不断、范围最广、数量最夥的剧场类型——神庙剧场的兴起,'舞楼'为此后古代戏台称谓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名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剧场史之核心范畴之一;同时对中国戏曲起源问题的探讨亦大有裨益,值得学术界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庙剧场 戏曲史
原文传递
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及其碑刻考述 被引量:2
6
作者 程峰 《文化遗产》 CSSCI 2020年第3期61-66,共6页
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创建年代不详,但历史上曾数次重修。朝阳寺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下层明间为山门,为典型的山门式舞楼,乃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建造”的遗构。现存的戏曲碑刻则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朝阳寺舞楼的基本形... 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创建年代不详,但历史上曾数次重修。朝阳寺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下层明间为山门,为典型的山门式舞楼,乃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建造”的遗构。现存的戏曲碑刻则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朝阳寺舞楼的基本形制和格局。一般而言,作为佛教寺院的朝阳寺是不应当建造舞楼的。不过,从敬奉的神灵来看,朝阳寺具有“三教庙宇”的功能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阳常河村 朝阳寺 戏曲碑刻
下载PDF
博爱县上岭后村观音堂舞楼及舞楼碑考述
7
作者 牛永利 《寻根》 2022年第4期57-61,共5页
上岭后村位于豫晋交界的太行山内,村落依山而建,是典型的山区村落,南距博爱城区约17千米,北距山西晋城约24千米,属博爱县寨豁乡管辖。焦神路从村西穿过,村南是张背村。上岭后村原名“干柴凹”,村民以毋姓为主。上岭后村观音堂位于上岭... 上岭后村位于豫晋交界的太行山内,村落依山而建,是典型的山区村落,南距博爱城区约17千米,北距山西晋城约24千米,属博爱县寨豁乡管辖。焦神路从村西穿过,村南是张背村。上岭后村原名“干柴凹”,村民以毋姓为主。上岭后村观音堂位于上岭后村外东部山坡上,为清式建筑,从清代到民国,被多次扩建与重修,参与人员主要为本村村民。庙内现存清代和民国碑刻共5通,是研究观音堂变迁及豫晋山区宗教建筑的重要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南 山西晋城 宗教建筑 观音堂 岭后村 民国 博爱县
原文传递
洛阳山陕会馆舞楼的建筑形制及装饰艺术
8
作者 张庆放 《前卫》 2022年第1期37-39,共3页
洛阳山陕会馆是一个集祭祀、居住、商会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古建筑群落,整座院落布列有序,坐北朝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集合了中原及秦晋建筑的精华。 会馆无木不雕、无石不雕、无砖不雕,极具会馆文化、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殿宇檐拱,勾... 洛阳山陕会馆是一个集祭祀、居住、商会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古建筑群落,整座院落布列有序,坐北朝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集合了中原及秦晋建筑的精华。 会馆无木不雕、无石不雕、无砖不雕,极具会馆文化、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殿宇檐拱,勾连交错,雕工奇巧,备为殊丽。 舞楼是洛阳山陕会馆中轴线上的第三座建筑,位于山门和拜殿中间,是中国民间祠庙建筑中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 舞楼是一幢南庑殿北歇山并联式双重脊古建筑,在目前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中十分罕见。 舞楼上木雕图案造型生动,寓意深刻,使其建筑艺术得以充分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陕会馆 建筑形制 装饰艺术
下载PDF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被引量:1
9
作者 段飞翔 郝琴 《中华戏曲》 2019年第2期25-33,I0003,共10页
舞亭作为中国舞台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形态,在我国戏曲史、剧场史的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田野考察的重视和不断深入,时有宋、金、元早期含“舞楼”“舞亭”“舞庭”“百戏伎乐”等字样的戏曲碑刻被发现.这些民间... 舞亭作为中国舞台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形态,在我国戏曲史、剧场史的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田野考察的重视和不断深入,时有宋、金、元早期含“舞楼”“舞亭”“舞庭”“百戏伎乐”等字样的戏曲碑刻被发现.这些民间碑刻不断地被发现与披露,为宋金时期的乡村演剧,以及演剧场所的沿革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结合戏曲碑刻所处的空间环境,充分解读这些区域性民间文献,对我国戏曲史、剧场史、区域社会史等相关学科研究有着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献 宋金时期 伎乐 金代 区域社会史 戏曲史 田野考察
原文传递
几个乡村的舞台题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振南 暴海燕 《中华戏曲》 2003年第28期259-262,共4页
上党长子县在明清两代大兴迎神赛社活动。县内不少乡村建有舞楼、舞台,赛社时,唱酬神戏,敬神悦神,求得五谷丰登,家户太平。
关键词 上党市 长子县 迎神赛社活动 台题壁 演出剧目 戏曲文物资料
原文传递
济源市紫柏滩黄龙庙舞楼变迁及功能研究
11
作者 牛永利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4期14-17,共4页
济源市紫柏滩黄龙庙位于豫晋交界的太行山中,庙内供奉黄龙王、送子奶奶等司雨、送子神灵。明弘治年间创修,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中华民国年间多次复修及增建。清道光二十年(1840)因增建庙外东西殿宇,成为二进... 济源市紫柏滩黄龙庙位于豫晋交界的太行山中,庙内供奉黄龙王、送子奶奶等司雨、送子神灵。明弘治年间创修,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中华民国年间多次复修及增建。清道光二十年(1840)因增建庙外东西殿宇,成为二进院落的庙宇。黄龙庙舞楼位于山门对面,清咸丰、同治、光绪、中华民国年间,得到多次维修,为乡民祈雨献戏于神灵提供了固定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市 黄龙庙 黄龙信仰 碑刻
下载PDF
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及其碑刻考述
12
作者 程谦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2期16-18,共3页
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创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于民国九年(1920)。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以为演戏栖神之所。土门掌村山神庙现存的戏曲碑刻则揭示了昔日豫西北山村的戏曲文化。
关键词 土门掌村 山神庙 碑刻
下载PDF
博爱县大底村龙王五神庙戏曲文物考述
13
作者 程峰 《中华戏曲》 2020年第1期74-89,共16页
博爱县大底村地处太行山区,隶属于河南省博爱县寨豁乡。大底村龙王五神庙现有舞楼、月台、廊房看楼、拜殿及东西侧殿、大殿及东西侧殿等建筑。龙王五神庙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五间,砖木石结构,硬山卷棚顶式建筑,当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改... 博爱县大底村地处太行山区,隶属于河南省博爱县寨豁乡。大底村龙王五神庙现有舞楼、月台、廊房看楼、拜殿及东西侧殿、大殿及东西侧殿等建筑。龙王五神庙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五间,砖木石结构,硬山卷棚顶式建筑,当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改修的遗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十三年 面阔 太行山区 戏曲文物 龙王 神庙 博爱县
原文传递
对乔泽庙与四圣宫两座元代舞楼的部分思考
14
作者 袁媛 石磊 《戏友》 2021年第5期36-38,43,共4页
2019年上半年,笔者曾前往山西、陕西一带进行古代华夏文明历史文化考察,参观了秦、晋二省多处博物馆及名胜古迹。在晋南地区考察调研时,曾会同原云南大学历史系的部分校友,一起参观了乔泽庙与四圣宫两座元代舞楼,在惊羡之余,对这两座堪... 2019年上半年,笔者曾前往山西、陕西一带进行古代华夏文明历史文化考察,参观了秦、晋二省多处博物馆及名胜古迹。在晋南地区考察调研时,曾会同原云南大学历史系的部分校友,一起参观了乔泽庙与四圣宫两座元代舞楼,在惊羡之余,对这两座堪称“国家瑰宝”的古建筑亦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之后认真搜集资料,进行梳理。现将对乔泽庙与四圣宫两座元代舞楼的部分思考展开,与众君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文明 名胜古迹 圣宫 历史系 晋南地区 云南大学 古建筑
原文传递
博爱冯竹园三官庙舞楼及其碑刻考述
15
作者 程峰 程谦 《焦作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7-70,共4页
博爱冯竹园三官庙不知创于何时,山门舞楼、拜殿以及拜殿西配殿等,当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遗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舞楼、增修廊房碑记》主要记述了三官庙重修舞楼、增修廊房的过程。碑文不仅描绘了包括冯竹园在内的河内县... 博爱冯竹园三官庙不知创于何时,山门舞楼、拜殿以及拜殿西配殿等,当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遗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舞楼、增修廊房碑记》主要记述了三官庙重修舞楼、增修廊房的过程。碑文不仅描绘了包括冯竹园在内的河内县万北诸里的物候风景,而且揭示了舞与祀的关系以及"舞"与"楼"的关系,尤其是"祀必有舞","舞而无楼,是无舞也;祀而无舞,是无祀也"的表述,突显了演剧酬神的主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竹园三官庙 碑刻
下载PDF
析上海三山会馆舞楼装饰的设计特色与吉祥寓意
16
作者 骆平安 李芳菊 《殷都学刊》 2008年第1期150-155,共6页
上海三山会馆是晚清福建商人为祭祀妈祖、交流商业信息和研讨商业活动而建的。其舞楼设计严谨科学,寓意深刻,建造的玲珑奇巧,装饰美轮美奂,颇具民族特色。
关键词 上海三山会馆 装饰
下载PDF
金代大三面观舞楼的发现与研究——兼议宋金元神庙戏台的声学技术
17
作者 杨阳 冯楠舒 《戏曲研究》 2021年第4期211-232,共22页
古戏台作为中国古代戏曲观演的固定建筑,蕴含着特殊的声学技术与声学效应,其声学价值毋庸置疑。始建年代最早的宋金元戏台,全国仅存10余座,其声学价值更是非同一般。从建筑声学研究的角度看,学界对宋金元戏台之台基、台顶及一面观形制... 古戏台作为中国古代戏曲观演的固定建筑,蕴含着特殊的声学技术与声学效应,其声学价值毋庸置疑。始建年代最早的宋金元戏台,全国仅存10余座,其声学价值更是非同一般。从建筑声学研究的角度看,学界对宋金元戏台之台基、台顶及一面观形制的声学机理已有一些研究^(①),然对其声学技术之发展逻辑却殊少涉及;从戏曲史和建筑史研究的角度看,多数学者认为宋金元戏台的形制演变是从四面观^(②)经三面观最后到一面观^(③),且以三面观为其典型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技术 形制演变 宋金元 建筑声学 金代 古戏台 建筑史
原文传递
新发现的一座金元风格舞楼——山西潞城李庄武庙舞楼考
18
作者 王潞伟 李爽 《中华戏曲》 2019年第1期32-44,6,共14页
潞城市1994年撤县立市。县境于《禹贡》属冀州。商为微子封邑。周为潞国。春秋为潞子婴儿国的采邑。战国为潞子国。秦置潞县,属上党郡。汉因秦制。后魏废潞县改置刈陵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始置潞城县属潞州。唐属潞州改县曰潞子。五代... 潞城市1994年撤县立市。县境于《禹贡》属冀州。商为微子封邑。周为潞国。春秋为潞子婴儿国的采邑。战国为潞子国。秦置潞县,属上党郡。汉因秦制。后魏废潞县改置刈陵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始置潞城县属潞州。唐属潞州改县曰潞子。五代唐曰潞城。宋属隆德府。金元皆属潞州。明清属潞安府。(1)李庄村位于潞城市东约10公里处,村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潞州 《禹贡》 潞安府 上党郡 潞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邑
原文传递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19
作者 吕文丽 《中华戏曲》 2020年第1期60-73,共14页
河津市,《禹贡》属冀州。唐尧、虞舜及夏朝时,皆位于帝都之附近。殷商自祖乙始在此建都七世,国都为耿。西周建耿侯国。春秋时为大夫赵夙之采邑。战国时属魏国皮氏。秦汉置皮氏县,属河东郡,其间在新莽时曾更名为延平县。三国属平阳郡。... 河津市,《禹贡》属冀州。唐尧、虞舜及夏朝时,皆位于帝都之附近。殷商自祖乙始在此建都七世,国都为耿。西周建耿侯国。春秋时为大夫赵夙之采邑。战国时属魏国皮氏。秦汉置皮氏县,属河东郡,其间在新莽时曾更名为延平县。三国属平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为龙门县,属高凉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 唐尧 虞舜 新莽 河东郡 河津市 真武庙
原文传递
沁阳沙滩园村龙王庙舞楼调查研究
20
作者 程峰 李晴 《焦作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44-47,共4页
沁阳沙滩园村龙王庙舞楼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于清嘉庆八年(1803),近年再次得以修缮。龙王庙舞楼上下两层,下层为通道,上层用以演戏,并附有东西耳房(扮戏房),为典型的山门式舞楼。
关键词 沁阳沙滩园村 龙王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