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舞谱“节拍型”新解 被引量:2
1
作者 林素坊 李小荣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50,共9页
敦煌舞谱的提示词主要用于规范节拍类型,古舞谱“拍”作为音乐单位,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小节。敦煌舞谱节拍类型可分为常规型和特殊型,“拍常”“慢二急三”“慢四急七”属常规节拍型。敦煌谱舞容一字的时值,“拍常”于紧曲中占二拍,慢曲... 敦煌舞谱的提示词主要用于规范节拍类型,古舞谱“拍”作为音乐单位,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小节。敦煌舞谱节拍类型可分为常规型和特殊型,“拍常”“慢二急三”“慢四急七”属常规节拍型。敦煌谱舞容一字的时值,“拍常”于紧曲中占二拍,慢曲中占四拍;“慢拍”于紧曲中占四拍,慢曲中占八拍;“急拍”皆占一拍。“令至据单”“掯”属特殊节拍型,是常规节拍的特殊变换。前者表达各谱段谱字“令”“摇”“奇”“头”依次占奇数拍,后者则是舞谱组合前后段联结时倒影、逆行的标识。最后,以P.3501《南歌子》、《凤归云》为例,解析提示词节拍与舞容对应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示词 特殊型节拍 常规节拍型 对应规则
下载PDF
浅析大唐乐舞中的西域风情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倩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7年第9期36-38,共3页
本文从乐舞的舞容、服饰、音乐风格三个方面详细论述盛唐时期乐舞中特有的西域风情,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关键词 唐乐 西域 《胡腾 蹈服饰 《胡旋 《柘枝 民族服饰 龟兹乐 音乐风格 柘枝 风情
下载PDF
论《周颂·三象》 被引量:5
3
作者 姚小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95-100,共6页
《诗经·周颂》中作於西周早期(武王、成王时期)的篇章中,有被称为《大武》和《三象》的两组诗。《三象》亦单称《象》,在周代典礼用乐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用乐等级来说,它和《大武》一样,是周天子专用之乐。《礼记·祭统》:“... 《诗经·周颂》中作於西周早期(武王、成王时期)的篇章中,有被称为《大武》和《三象》的两组诗。《三象》亦单称《象》,在周代典礼用乐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用乐等级来说,它和《大武》一样,是周天子专用之乐。《礼记·祭统》:“夫人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明堂位》、《仲尼燕居》及《文王世子》等皆有类似记载。《象》之为舞,亦为天子所用。是於礼书及金文。《匡卣铭》:“佳(唯)三(四)月初吉,甲午,(亚欠)(懿)王在射卢。作象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象》 周颂 周人 《武》 成王 周公 文王 高亨先生
下载PDF
由清华简论“颂”即“容”及其文化学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江林昌 孙进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114,157,共18页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耆夜》等材料的出现,为确认"颂"即"容"、"颂"原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等提供了重要证据,破解了《诗经》学史上"颂究竟为何"的千古疑题。在此基础上,可进...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耆夜》等材料的出现,为确认"颂"即"容"、"颂"原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等提供了重要证据,破解了《诗经》学史上"颂究竟为何"的千古疑题。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讨论颂诗之舞容的宗教学与政治学功能。颂诗在形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这对于认识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亦为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提供悠久而深远的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颂诗 威仪 文化心理结构
原文传递
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 被引量:4
5
作者 裴本初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77-84,共8页
殷代和西周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处在奴隶制社会的阶段。奴隶社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划分为统治与被统治两大阶级的开始,因而也就产生了国家制度。为着对内巩固统治,对外进行掠夺,作为国家统治主要力量的武力,自有加强的必要。 在殷代... 殷代和西周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处在奴隶制社会的阶段。奴隶社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划分为统治与被统治两大阶级的开始,因而也就产生了国家制度。为着对内巩固统治,对外进行掠夺,作为国家统治主要力量的武力,自有加强的必要。 在殷代,以首都大邑商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各地区,存在着与之有血缘关系或非血缘关系的无数大小方国。没有坚强的武力,就无法加以统治。周人灭殷而后,以一个人数极少的民族,统治着庞大的殷族和殷的联盟民族,除了经营新都成周,把抵抗最顽强的殷“顽民”,迁到这里予以直接统治外,并且大封同姓诸侯,把整个殷族和其同盟民族,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封鲁公于鲁,予以殷民六族;封康叔于卫,予以殷民七族,“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这就是说,一切人的关系照旧,但必须根据周人的法律办事)。情势如此,除了加强本身和封国的武力外,同样也就无法加以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辟雍 中国奴隶社会 师氏 礼乐 《周礼 奴隶主贵族 军事干部 大夏
下载PDF
代序——敦煌舞谱与后周之整理乐章谦伦柳永《乐章集》之来历 被引量:4
6
作者 饶宗颐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3-14,共2页
传世敦煌舞谱重要者以英法二谱较为完整。英京之物,为余五十年代初次介绍于世(见拙作《敦煌琵琶谱读记》)。其他零星涉及舞容者,如《别仙子》只记段拍之数,《南歌子》记明“上酒……开平己已岁”(梁祖三年—西元909),可略知其时代与性... 传世敦煌舞谱重要者以英法二谱较为完整。英京之物,为余五十年代初次介绍于世(见拙作《敦煌琵琶谱读记》)。其他零星涉及舞容者,如《别仙子》只记段拍之数,《南歌子》记明“上酒……开平己已岁”(梁祖三年—西元909),可略知其时代与性质。法京之谱其背为周世宗显德五年戊午(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周世宗 《乐章集》 押衙 柳永 太常寺 英法 胡三省
原文传递
叙朱载堉灵星小舞谱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石根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8-11,共4页
本文通过对"朱载堉记录整理的"灵星小舞谱"的名称、舞容及其吸用乐器和采用歌曲乐调的详述分析,指出舞中的四首歌曲均为脱胎于唐、宋俗字谱的早期工尺谱,与西安鼓乐所用谱式基本一样。本文作者还进一步指出"灵星小舞"并非严格意... 本文通过对"朱载堉记录整理的"灵星小舞谱"的名称、舞容及其吸用乐器和采用歌曲乐调的详述分析,指出舞中的四首歌曲均为脱胎于唐、宋俗字谱的早期工尺谱,与西安鼓乐所用谱式基本一样。本文作者还进一步指出"灵星小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雅乐遗存,而是一种保存于民间的雅乐古风,含有很多的俗乐成分.是雅俗一体的乐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星 歌曲乐调 早期工尺谱 雅乐 俗乐
下载PDF
清代祭孔乐舞制度刍议——以文庙图式舞谱为中心 被引量:3
8
作者 白露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1-265,共5页
清代是祭孔乐舞史上留下最多舞谱记录的时期。清代统治者在借鉴了明代乐舞制度的基础上,多次修订乐章及舞容,正所谓"有帝王为治,礼乐不相沿",由此,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祭孔乐舞体系。文章试通过对文庙舞谱中乐章、舞容及舞位等... 清代是祭孔乐舞史上留下最多舞谱记录的时期。清代统治者在借鉴了明代乐舞制度的基础上,多次修订乐章及舞容,正所谓"有帝王为治,礼乐不相沿",由此,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祭孔乐舞体系。文章试通过对文庙舞谱中乐章、舞容及舞位等多重信息的解读,对有清一代祭孔乐舞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含义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孔乐 文庙
原文传递
敦煌舞谱舞容“皇”“打”“拽”“招”新考
9
作者 林素坊 李小荣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0-56,共7页
敦煌舞谱舞容十数种,但学界对舞谱BD.10691和日本杏雨书屋藏羽49的关注相对较少。现通过图文互证和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此二谱的“皇”“打”“拽”“招”四谱字展开分析,具体讨论其舞容含义与具体行仪:舞容“皇”为行令人身披羽衣... 敦煌舞谱舞容十数种,但学界对舞谱BD.10691和日本杏雨书屋藏羽49的关注相对较少。现通过图文互证和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此二谱的“皇”“打”“拽”“招”四谱字展开分析,具体讨论其舞容含义与具体行仪:舞容“皇”为行令人身披羽衣,舞容含义为劝酒献物,具体行仪特征是重心移至一脚,另一脚斜方戳地,微出胯,吸气双手平托上举。“打”作“打量”义,舞容含义为行令双方相互观察,具体行仪为观手势而点头摇头,或是观察对方样貌衣着特征,伺机寻找嘲谑之处。“拽”的舞容含义为强烈邀请,行令人或拉、或拖以劝酒,具体行仪为行令人侧身,以旁腰带动身体,后手拖、拉宾客以送酒。“招”和“拽”相近,舞容含义都有“邀请”之义,区别是在具体舞容行仪上,“招”的身势以内转式为主,结合转初、转半、转周等八势,手势则为招袖,或招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下载PDF
周代《象舞》考辨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华亮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20-26,共7页
《象舞》是周代的一种重要舞乐,也是当时贵族子弟的必学内容。然至战国,关于它的记载已多有分歧;汉代以后,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代以来,学者们根据相关材料,陆续对它展开了专题研究,然亦不过各自为说,治丝益棼。鉴于此,有必要对《... 《象舞》是周代的一种重要舞乐,也是当时贵族子弟的必学内容。然至战国,关于它的记载已多有分歧;汉代以后,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代以来,学者们根据相关材料,陆续对它展开了专题研究,然亦不过各自为说,治丝益棼。鉴于此,有必要对《象舞》重加考辨。考前贤今人的研究可知,关于《象舞》研究的纠结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它的作时、命名、舞容,它在典礼中的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系列问题。文章围绕这些论题,梳理材料,甄别异同,提出看法,以期还原《象舞》的本来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 作时 命名 典礼用《象》
原文传递
唐代剑舞及剑舞诗考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剑舞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代剑舞不仅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出现了几位一流的剑舞艺术家。唐代剑舞的规模经历了由小而大的变化,其艺术特征也由重技巧向重气势转变。唐代剑舞诗数量虽不多,却是研究剑舞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见... 剑舞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代剑舞不仅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出现了几位一流的剑舞艺术家。唐代剑舞的规模经历了由小而大的变化,其艺术特征也由重技巧向重气势转变。唐代剑舞诗数量虽不多,却是研究剑舞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见出唐代剑舞的舞容、发展及文化内涵。剑舞诗蕴含着唐人的侠义情怀,也承载着唐人的诗酒豪情。剑舞不仅是唐人豪气的外露,亦是唐人的心灵慰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剑 唐代剑 豪侠之情
下载PDF
从《全唐诗》看唐代踏歌的舞曲、舞容和情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名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0,共4页
《全唐诗》中与踏歌相关的诗句,反映出唐代踏歌的舞曲、舞容和情境。唐代踏歌舞曲主要有前代留传的歌谣、唐时新制小曲和民间流行小曲三类;唐代踏歌舞容有踏足、连手、舞袖、弓腰及头部举低和队形变换等;唐代踏歌常出现在节日、交际等... 《全唐诗》中与踏歌相关的诗句,反映出唐代踏歌的舞曲、舞容和情境。唐代踏歌舞曲主要有前代留传的歌谣、唐时新制小曲和民间流行小曲三类;唐代踏歌舞容有踏足、连手、舞袖、弓腰及头部举低和队形变换等;唐代踏歌常出现在节日、交际等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踏歌 情境
原文传递
从舞容与颂诗的关系看《大武》在典礼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全志 《音乐探索》 CSSCI 2012年第4期42-48,共7页
《大武》舞容与颂诗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学者从舞容所代表的意义去考察《大武》所用颂诗的方法是不合适的。《礼记》孔子与宾牟贾的对话、《左传》"季札观乐"、诸侯各国对《大武》的僭越行为等,都说明《大武》舞容与所用... 《大武》舞容与颂诗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学者从舞容所代表的意义去考察《大武》所用颂诗的方法是不合适的。《礼记》孔子与宾牟贾的对话、《左传》"季札观乐"、诸侯各国对《大武》的僭越行为等,都说明《大武》舞容与所用颂诗之间存在一定的游离关系。从舞容与颂诗之间游离的角度来看《大武》的用诗情况,会更加清晰明了。在具体的祭祖典礼中,从三献起开始演奏《大武》乐,《周颂》中的祭祖诗根据不同的祭祀种类和对象进行分分合合。在"九献"之内,《大武》作为祭祖诗的背景音乐,并不限制或影响新的祭祖诗的产生。"九献"之后,天子亲帅群臣舞《大武》,此时歌唱《维清》、《武》、《酌》三首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武》 《周颂》 祭祖诗 祭祖程序
下载PDF
早期道仪:清商曲辞《神弦歌》新解
14
作者 张素琴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7,共12页
《神弦歌》是汉魏六朝乐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归于清商曲辞类,却和同类清商曲辞有较大不同,呈现出明显的道教特征,被认为是“道门乐府”的代表之一。文章以《神弦歌》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和比较研究方法分析... 《神弦歌》是汉魏六朝乐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归于清商曲辞类,却和同类清商曲辞有较大不同,呈现出明显的道教特征,被认为是“道门乐府”的代表之一。文章以《神弦歌》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和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其来源和属性,并围绕其十一曲的曲辞推论其祭祀神系、结构、内容和舞容,继而推论其性质。《神弦歌》受汉魏六朝时期道教的兴起,道教仪式的规制化建立和造神运动的影响,在南方民间祭仪的基础上融入道教因素,并被改造为道教仪式,是乐、舞、诗一体的早期道仪。其仪式受到早期天师道、灵宝和上清派仪式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对道教仪式《宿启》的化用之上。道教仪式系统、完整、稳定的程序和仪轨,使《神弦歌》的结构得以呈现出诗、乐、舞一体,唱、念、做并重的复杂且精致的系列“套曲”结构。《神弦歌》不仅体现出民间俗乐舞受到道教影响而逐渐规制化、系统化和雅化的倾向,也为唐代大型套曲乐舞的系统化、结构化发展提供了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弦歌》 神系 结构 宿启 早期道仪
原文传递
浅谈商代乐舞《大濩》
15
作者 张晓慧 《殷都学刊》 2022年第3期24-28,共5页
商代乐舞《大濩》作为虞夏商周的“六舞”之一,被西周礼乐制度继承并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甲骨卜辞和经典文献,可看出乐舞《大濩》与“濩”祭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本身也有一个逐渐发展衍变的过程,其功能和目的也有不同的体现。根据王国维... 商代乐舞《大濩》作为虞夏商周的“六舞”之一,被西周礼乐制度继承并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甲骨卜辞和经典文献,可看出乐舞《大濩》与“濩”祭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本身也有一个逐渐发展衍变的过程,其功能和目的也有不同的体现。根据王国维对西周乐舞《大武》的分析研究,大致可以勾稽出乐舞《大濩》的舞容和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濩 濩祭
下载PDF
逆向思维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
16
作者 薛佳妮 《艺海》 2016年第10期55-58,共4页
逆向思维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舞容、舞表、立意三方面,编创者对其运用可以使创作思维、处理作品手法多样化,丰富语言魅力,提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并从中寻找舞蹈艺术的独特性,使编创者创作出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舞蹈作品。最... 逆向思维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舞容、舞表、立意三方面,编创者对其运用可以使创作思维、处理作品手法多样化,丰富语言魅力,提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并从中寻找舞蹈艺术的独特性,使编创者创作出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舞蹈作品。最终对丰富舞蹈教学课程,以及推动创作者的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思维 立意
下载PDF
舞容序列顶真格、迭字格窥探——敦煌舞谱交叉研究之七
17
作者 席臻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83-94,共12页
敦煌舞谱表象谱字所体现之形象思维,有着极其缜密的序列逻辑,既章法谨严,又曲折条畅。若对其推演程序的审美特征进行审视和观照,可发现动态表征的思维模式,有着逻辑规则的某种“观念横移”。或可以说,能看到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 敦煌舞谱表象谱字所体现之形象思维,有着极其缜密的序列逻辑,既章法谨严,又曲折条畅。若对其推演程序的审美特征进行审视和观照,可发现动态表征的思维模式,有着逻辑规则的某种“观念横移”。或可以说,能看到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思维元素的互为渗透。其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舞容序列的“顶真格”,迭字格”、“迭映格”等,原本为修辞诸格形式之互相横移。本文拟从“三位一体”视域,就此试作一些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真格 敦煌 表现形式 审美特征 谱字 孟姜女 姜白石 手法 乐之
下载PDF
论《韶》舞原意及其经典化历程
18
作者 吕华亮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6期60-65,共6页
《韶》舞是舜时的一组图腾舞蹈,展现了以舜为首领的不同氏族部落间和平共处的太平图景。夏、商二代对之虽有加工,但基本保持了粗犷热烈的原貌。至周代,因礼乐文化的影响,《韶》舞被修饰改造,成为"八音克谐"的中和乐舞,并被灌... 《韶》舞是舜时的一组图腾舞蹈,展现了以舜为首领的不同氏族部落间和平共处的太平图景。夏、商二代对之虽有加工,但基本保持了粗犷热烈的原貌。至周代,因礼乐文化的影响,《韶》舞被修饰改造,成为"八音克谐"的中和乐舞,并被灌注了深厚的道德内涵。《韶》舞这种"文质兼备"的特点,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观及德治理想正相契合,因而受到儒家的高度赞美与推崇。从战国到汉代,随着儒学的发展和定于一尊,《韶》舞也登上了乐舞领域的经典地位,并成为历代统治者祭祀时必用之乐舞。同时,它的舞容也得以重新解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韶》 原意 经典化
原文传递
《诗经》学误读二题
19
作者 常森 《枣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6-49,共4页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后代的学者愈来愈倾向于离开盛德这一基本点,把《诗序》、郑笺所说的"形容"或"容"理解为舞容,严重误解了先儒的本意,模糊了先秦至汉代《诗经》学对帝王德行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模糊了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特质。"风雅颂"再加"赋比兴"被称为六义,为历代《诗经》学的核心范畴。今人在诠释赋比兴时,喜欢称引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但往往以为朱熹把比解释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实际上,朱熹《诗经》学中比并非修辞层面上的比喻,而是更高一层的"作诗之法度";被人们称为比喻的篇章,《诗集传》往往释之为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说破
下载PDF
唐代宫廷舞马活动考述
20
作者 杨名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8-44,共7页
唐代舞马活动集中于宫廷,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舞马活动的渊源可上溯至夏代,而以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安史乱中迅速衰落,唐德宗时期再次出现于宫廷,其后逐渐消失。唐代宫廷舞马表演多见于千秋节庆典、外交... 唐代舞马活动集中于宫廷,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舞马活动的渊源可上溯至夏代,而以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安史乱中迅速衰落,唐德宗时期再次出现于宫廷,其后逐渐消失。唐代宫廷舞马表演多见于千秋节庆典、外交、朝会、酺宴等场合,舞容繁复,艺术技巧极高。唐代宫廷舞马活动不仅具有极浓的娱乐性,更蕴含着颂圣意味、仪式功能及象征寓意。其与《霓裳羽衣》一样,代表着大唐盛世的辉煌,反映了王朝的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宫廷 发展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