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迈向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引论 |
何雪松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15
|
|
2
|
赋予行动以意义:韦伯与舒茨行动理论的比较研究 |
李南海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7 |
12
|
|
3
|
阿尔弗雷德·舒茨的音乐现象学观念 |
于润洋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1
|
|
4
|
城乡心理和生活世界——从齐美尔到舒茨 |
李继宏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5
|
戈夫曼与舒茨的社会情景中个人及个人行动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学思想流派中的主观主义倾向 |
吴中宇
胡仕勇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7
|
|
6
|
赋予行动以意义——舒茨的意义理论述评 |
李芳英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4 |
9
|
|
7
|
舒茨早期著作中的意义理论 |
李猛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8
|
|
8
|
生活世界:在舒茨的视域中 |
李芳英
|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7
|
|
9
|
生活世界: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 |
孙明哲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10
|
论平台世界的诞生 |
胡翼青
|
《南方传媒研究》
|
2023 |
4
|
|
11
|
生活世界概念的社会学转向——基于胡塞尔、舒茨和哈贝马斯的分析 |
夏宏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2
|
舒茨与帕森斯社会学思想的分歧——两种不同范式的比较 |
范会芳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13
|
从“我们关系”到“我们模式”:现象学视域中社会认知的互动主义转向 |
陈巍
|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4
|
探寻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路径——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述评 |
颜岩
|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
2009 |
4
|
|
15
|
现象学社会学的缘起 |
范会芳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6
|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论梳理 |
禹红梅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7
|
包容性移民社会政策的建构:目标、理论与价值 |
何雪松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8
|
作为科学基础的社会世界——舒茨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揭示 |
刘剑涛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9
|
现象学社会学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
权福军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20
|
图书馆建筑 |
舒茨
陆行素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
198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