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 被引量:69
1
作者 李瑞娜(综述) 郝元涛(审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04-1905,共2页
目前.肺癌已成为各种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吸烟已被证实为肺癌发病的主要因素。2007年美国肺癌新发病例213380人,由肺癌导致的相关死亡人数160390人,分别占美国男性、女性癌症死亡率的31%、26%。2008年... 目前.肺癌已成为各种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吸烟已被证实为肺癌发病的主要因素。2007年美国肺癌新发病例213380人,由肺癌导致的相关死亡人数160390人,分别占美国男性、女性癌症死亡率的31%、26%。2008年美国预计肺癌新发病例215020人.161840人死于肺癌相关疾病。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83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的疾病,其中肺癌占3.1%。肺癌死亡居癌症死因的首位,致癌机制复杂而多样化.本文对近年来肺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概括,以期为肺癌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病因学 肺癌 癌症死亡率 新发病例 相关疾病 死亡人数 致癌机制
下载PDF
结晶型NiS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恶性转化 被引量:30
2
作者 纪卫东 吴中亮 陈家堃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研究结晶型硫化镍 (NiS)诱发SV4 0 LargeT抗原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 (16HBE)恶性转化作用。方法 :体外用不同浓度结晶型NiS多次处理 16HBE细胞 ,软琼脂集落形成和裸鼠成瘤试验鉴定转化细胞的恶性度。结果 :细胞培养至 35代 ... 目的 :研究结晶型硫化镍 (NiS)诱发SV4 0 LargeT抗原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 (16HBE)恶性转化作用。方法 :体外用不同浓度结晶型NiS多次处理 16HBE细胞 ,软琼脂集落形成和裸鼠成瘤试验鉴定转化细胞的恶性度。结果 :细胞培养至 35代 ,发现NiS可诱导 16HBE恶性转化。转化细胞排列紊乱 ,重叠生长 ,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 ;转化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 ,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 :结晶型NiS有较强的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能力 ;该转化模型为镍致癌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型硫化镍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恶性转化 细胞转化 致癌机制 肺癌
下载PDF
吸烟致癌的自由基机制 被引量:20
3
作者 聂坤荣 诸亚君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04-208,共5页
众所周知,烟草制品中的化学物质如焦油、苯并芘、亚硝胺以及放射性微粒如钋、氧子体等具有致突/致癌作用。但这些物质在体内诱发癌症的机制仍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分布在香烟烟雾中的大量自由基可以直接或间接攻击细胞的遗传物质,在诱... 众所周知,烟草制品中的化学物质如焦油、苯并芘、亚硝胺以及放射性微粒如钋、氧子体等具有致突/致癌作用。但这些物质在体内诱发癌症的机制仍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分布在香烟烟雾中的大量自由基可以直接或间接攻击细胞的遗传物质,在诱癌和促癌过程中均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致癌机制 自由基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学东 何春年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6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子宫颈癌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子宫颈癌的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尤其高危型HPV感染是引发子宫颈癌重要原因之一。HPV持续感染使子宫颈癌发病大大增加。但在子宫颈癌发生的全过程中HPV的检出率不同,不... 子宫颈癌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子宫颈癌的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尤其高危型HPV感染是引发子宫颈癌重要原因之一。HPV持续感染使子宫颈癌发病大大增加。但在子宫颈癌发生的全过程中HPV的检出率不同,不同种类的HPV与子宫颈癌的组织学分型也有区别,所以HPV与子宫颈癌关系还未完全清楚。针对HPV基因的疫苗研究发展迅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子宫颈癌研究新热点。对HPV的结构、致癌机制、HPV与端粒酶及机体免疫学上的研究进展等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HPV 致癌机制
下载PDF
苯并[a]芘致癌机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永红 金银龙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第8期152-154,共3页
苯并[a]芘(BaP)是多环芳烃类代表性的致癌物,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大量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BaP与肺癌、膀胱癌、皮肤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 苯并[A]芘 致癌机制 多环芳烃类 流行病学 致癌 BAP 膀胱癌 乳腺癌
下载PDF
饮用水中卤乙酸致癌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向红 吕锡武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前饮用水中主要氯化消毒副产物卤乙酸由于难挥发和难降解,其危害研究特别是致癌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笔者对饮用水中卤乙酸(主要包括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二溴乙酸)的暴露水平、代谢、致癌性、致癌机制、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的... 目前饮用水中主要氯化消毒副产物卤乙酸由于难挥发和难降解,其危害研究特别是致癌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笔者对饮用水中卤乙酸(主要包括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二溴乙酸)的暴露水平、代谢、致癌性、致癌机制、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卤乙酸 暴露 致癌 致癌机制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肖泳 邓放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16-221,共6页
目的对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有关氨基甲酸乙酯致癌机制、形成机制、含量降低方法以及检测方法的文献,进行总结。结果氨基甲酸乙酯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在发酵食品中较为常见,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受多种... 目的对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有关氨基甲酸乙酯致癌机制、形成机制、含量降低方法以及检测方法的文献,进行总结。结果氨基甲酸乙酯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在发酵食品中较为常见,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检测方法主要有红外光谱法、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结论应建立对各种发酵食品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标准检测方法及限量标准,为我国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限量标准的制定和确保我国发酵食品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乙酯 致癌机制 形成机制 降低方法 检测方法
下载PDF
无机砷甲基化代谢诱发氧化应激与砷致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安艳 李全太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致癌机制 氧化应激 活性氧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 被引量:15
9
作者 金志军 张莺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9-130,共2页
关键词 致癌机制 诊断 治疗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原文传递
Colorectal cancer carcinogenesis:a review of mechanisms 被引量:15
10
作者 Kanwal Tariq Kulsoom Ghias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20-135,共16页
Colorectal cancer(CRC)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ncer in women and the third most common in men globally. CRC arises from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Cp 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 and micros... Colorectal cancer(CRC)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ncer in women and the third most common in men globally. CRC arises from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Cp 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 an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Genetic instability is usually caused by aneuploidy and loss of heterozygosity. Mutations in the tumor suppressor or cell cycle genes may also lead to cellular transformation. Similarly, epigenetic and/or genetic alterations resulting in impaired cellular pathways, such as DNA repair mechanism, may lead to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d mutator phenotype. Non-coding RNAs, more importantly micro RNAs and long non-coding RNAs have also been implicated at various CRC stages. Understanding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of tumorigenesis and the underlying genetic and epigenetic traits is critical in comprehending the disease phenotype. This paper reviews these mechanisms along with the roles of various non-coding RNAs in CR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cancer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non-coding RNA mismatch repair
下载PDF
二氧化硅致癌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彭娟娟 周泽深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石英粉尘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粉尘 ,可导致肺组织损伤和纤维化。石英近年被IARC宣布由动物致癌物升级为人类致癌物 ,同时指出尚需人类DNA水平的直接证据。本文将从动物实验。
关键词 二氧化硅 癌症 致癌机制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致癌关键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于淼 孙峥嵘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851-854,共4页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更是与头颈部鳞癌、生殖器官癌等多种癌症关系密切,其中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尤为显著。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组共分为早期基因编码区(E)、晚期基因编码区(L...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更是与头颈部鳞癌、生殖器官癌等多种癌症关系密切,其中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尤为显著。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组共分为早期基因编码区(E)、晚期基因编码区(L)和长控制区(LCR),这些基因各自发挥功能,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使正常宫颈组织发生癌变。因此大量的研究工作围绕此展开,本文将对目前关于HPV基因组各功能区基因作用及致癌机制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HPV) 宫颈癌 基因功能 致癌机制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HPV)致癌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立鸿 汪凯 +1 位作者 张富春 马正海 《生命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295-299,共5页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能引起皮肤和黏膜的异常增生,某些型的感染与生殖道恶性病变关系密切。HPV在致癌过程中,E2基因通常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内,E2基因的失活和E5基因对EGFR的干预都能引起E6、E7...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能引起皮肤和黏膜的异常增生,某些型的感染与生殖道恶性病变关系密切。HPV在致癌过程中,E2基因通常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内,E2基因的失活和E5基因对EGFR的干预都能引起E6、E7基因过表达,E6、E7蛋白分别通过抑制p53、pRb基因的活性,从而激活人细胞端粒酶基因(hTERT)的转录,引起细胞分化异常,导致正常细胞癌化。HPV致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渐进过程,其中协同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HPV的致癌机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对HPV致癌机制的探索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致癌机制 协同因素
下载PDF
抑癌基因新发现和致癌机制新观点 被引量:13
14
作者 侯宇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5-68,共4页
本文介绍了1994年新发现的抑癌基因以及其它主要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癌症发生和转移的新观点:(1)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产物竞争结合cdk,二者平衡时维持细胞正常增殖;失衡时使细胞增殖失控并向癌变发展;(2)um23基因与mtsl基因的表达... 本文介绍了1994年新发现的抑癌基因以及其它主要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癌症发生和转移的新观点:(1)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产物竞争结合cdk,二者平衡时维持细胞正常增殖;失衡时使细胞增殖失控并向癌变发展;(2)um23基因与mtsl基因的表达调节是相关的,二者表达量比值决定微管聚合状态,从而影响癌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癌基因 癌基因 致癌机制
下载PDF
亚砷酸钠和砷酸钠对细胞缝隙连接间通讯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姚碧云 郭新彪 刘君卓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1-193,共3页
为深入探讨砷的致癌机制,利用V79细胞代谢协同实验,探讨了亚砷酸钠及砷酸钠对细胞缝隙连接间通讯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亚砷酸钠可明显抑制V79细胞间的代谢协同。在低浓度(0.008~0.2μmol/L)范围内,其抑制作... 为深入探讨砷的致癌机制,利用V79细胞代谢协同实验,探讨了亚砷酸钠及砷酸钠对细胞缝隙连接间通讯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亚砷酸钠可明显抑制V79细胞间的代谢协同。在低浓度(0.008~0.2μmol/L)范围内,其抑制作用呈剂量-反应关系。砷酸钠对V79细胞的代谢协同亦能产生抑制作用,但剂量-反应关系不明显。亚砷酸钠对代谢协同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砷酸钠。研究提示抑制细胞缝隙连接间通讯可能是砷的一个重要致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砷酸钠 砷酸钠 细胞缝隙 GJIC 致癌机制
下载PDF
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s there really an almost exclusively female predominance? 被引量:12
16
作者 Ho Hyun Kim Young Hoe Hur +2 位作者 Yang Seok Koh Chol Kyoon Cho Jin Woong Ki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5期3073-3074,共2页
Biliary cystic tumors,such as cystadenomas and cystadenocarcinomas,are rare cystic tumors of the liver,accounting for less than 5% of all intrahepatic cysts of biliary origin.Biliary cystadenomas have been known to oc... Biliary cystic tumors,such as cystadenomas and cystadenocarcinomas,are rare cystic tumors of the liver,accounting for less than 5% of all intrahepatic cysts of biliary origin.Biliary cystadenomas have been known to occur predominantly in women (> 85%),and 38%-44% of 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s have occurred in males.We wrote this letter to comment on a brief article (World J Gasteroenterol 2011 January 21;17(3):361-365) regarding a case of 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ic neoplasm treated with surgery.The 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 i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carcinogenesis.If the carcinogenesis of 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 occurs in the 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we believe that the male-to-female ratio of cystadenoma should be higher than the incidence rate that has been reported to d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iary cystadenoma CYSTADENOCARCINOMA CARCINOGENESIS INCIDENCE
下载PDF
Variability of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colon of normal rats and rats with dimethylhydrazine induced carcinogenesis 被引量:12
17
作者 Kate E Williamson Brian J Rowland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847-852,共6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patterns of cell proliferatio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colons in normal rats and rats with1,2-dimethylhydrazine(DMH)induced carcinogenesis using the thymidine analogue bromodeoxyuridine.METHODS:... AIM:To investigate the patterns of cell proliferatio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colons in normal rats and rats with1,2-dimethylhydrazine(DMH)induced carcinogenesis using the thymidine analogue bromodeoxyuridine.METHODS:Colonic crypt cell proliferation was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tected using the anti-bromodeoxyuridine Bu20a monoclonal antibody.RESULTS:Marked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both groups.Total labelling index(LI)and proliferative zone size in both normal(8.65±0.34vs7.2±0.45,27.74±1.07vs16.75±1.45)andDMH groups(13.13±0.46vs11.55±0.45,39.60±1.32vs35.52±1.58)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istal than in proximal colon(P<0.05).although the number of cells per proxmal crypt was greater(31.45±0.20vs34.45±0.39,42.68±0.53vs49.09±0.65,P<0.001).Crypt length,total LT and proliferative zone size all increased in both proximal and distal regions of DMH rats compared to normal controls(P<0.0001).In DMH-treated rat colon a shift of labelled cells to higher crypt cell positions was demonstrated distally whist a bi-directional shift was evident proximally(P<0.05).CONCLUSION:Our results show that changes in cell proliferation patterns,as assessed by bromodeoxyuridine uptake,can act as a reliable intermediate marker of colonic cancer formation.Observed differences between proliferation patterns in distal and proximal colo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er incidence of tumors in t he distal col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脱氧尿嘧啶 二甲肼 细胞增殖 致癌机制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肿瘤及其微环境源性外泌体miRNAs在致癌机制、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解修峰 史志周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9期1326-1330,共5页
肿瘤及其微环境来源的外泌体miRNAs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运动;通过介导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转移靶器官间的信息交流促进肿瘤细胞定向转移;诱发肿瘤细胞对顺铂和吉西他滨等的耐药;同时针对肿瘤患者血清和唾液中外泌体miRNAs的检... 肿瘤及其微环境来源的外泌体miRNAs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运动;通过介导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转移靶器官间的信息交流促进肿瘤细胞定向转移;诱发肿瘤细胞对顺铂和吉西他滨等的耐药;同时针对肿瘤患者血清和唾液中外泌体miRNAs的检测显示出应用于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在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微环境 外泌体 MIRNAS 致癌机制
下载PDF
苯并(a)芘的毒性及其致癌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罗皓 唐焕文 +1 位作者 杜进林 陈观进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772-773,共2页
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同癌症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这种过去认为病因不明,神秘莫测的凶恶病魔,主要不是人们以往所熟悉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原因引起。
关键词 苯并(A)芘 致癌机制 毒性 病因不明 寄生虫
原文传递
雌激素致乳腺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蕾 秦占芬 +1 位作者 蒋湘宁 徐晓白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40-842,共3页
关键词 雌激素 乳腺癌 致癌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