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91
1
作者 梁碧玲 张丽 +1 位作者 赖鑫 魏晓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1期66-71,共6页
利用2013—2015年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11个国家环境监测点的O_3监测资料对深圳市臭氧(O_3)的污染特征及影响O_3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5年深圳市11个环境监测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O_3超标现象,O_3超标率... 利用2013—2015年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11个国家环境监测点的O_3监测资料对深圳市臭氧(O_3)的污染特征及影响O_3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5年深圳市11个环境监测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O_3超标现象,O_3超标率为0.7%—11.9%,全市臭氧平均超标率为4.1%。深圳市O_3污染呈内陆地区污染重、沿海地区污染轻的特点。深圳市秋季和冬季O_3污染较重,夏季O_3污染较轻。综合气象条件是深圳市O_3污染变化的重要因子,有利于O_3污染的气象条件为较高的温度、充足的日照、干燥、无雨及弱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超标率 时空分布 气象条件
下载PDF
2006~2019年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趋势 被引量:82
2
作者 赵伟 高博 +7 位作者 卢清 钟志强 梁小明 刘明 马社霞 孙家仁 陈来国 范绍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5,共9页
研究基于2006~2019年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Sen斜率法等统计方法计算了珠三角不同区域臭氧年际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①2006~2019年珠三角平均臭氧浓度上升趋势显著(P<0.0... 研究基于2006~2019年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Sen斜率法等统计方法计算了珠三角不同区域臭氧年际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①2006~2019年珠三角平均臭氧浓度上升趋势显著(P<0.05),平均增长速率为0.80μg·(m^(3)·a)^(-1).2016年之后,臭氧平均增长速率为2.08μg·(m^(3)·a)^(-1),臭氧浓度增速加快.②珠三角臭氧浓度变化趋势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中部地区臭氧年均浓度增加趋势显著,外围区域臭氧增加趋势不显著;臭氧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他季节变化趋势不显著.③珠三角臭氧变化趋势是由前体物和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的,特别与NOx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2006~2019年珠三角中部区域NO2浓度明显下降,滴定效应减弱导致臭氧浓度增加;边缘地区NO2浓度变化较小,臭氧浓度未发生明显的改变.④随着前体物浓度的变化,珠三角臭氧生成敏感区的特征正在发生改变,VOCs控制区面积不断减少,协同控制区和NOx控制区面积逐渐增加,区域臭氧污染防治需要加强对前体物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珠三角 趋势变化 臭氧生成敏感性 气象条件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8
3
作者 刘芷君 谢小训 +6 位作者 谢旻 王体健 朱新胜 欧阳琰 冯文 朱宽广 束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450,共6页
利用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环境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浓度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臭氧浓度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近海城市臭氧年均浓度较高,均高于60μg·m-3,... 利用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环境监测站点的臭氧小时浓度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臭氧浓度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近海城市臭氧年均浓度较高,均高于60μg·m-3,内陆城市浓度较低,均低于50μg·m-3,而NO2分布与之相反,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变化特征。长三角地区四季臭氧日变化皆为典型的单峰型,夏季日最小值出现在06:00,其他季节推迟约1 h,日最大值均出现在15:00前后。夏季臭氧日变化的峰值浓度最大,为168μg·m-3,冬季臭氧日变化的峰值浓度最小,为85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臭氧污染 时空分布
下载PDF
2017年上海臭氧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及臭氧污染天气分型研究 被引量:62
4
作者 余钟奇 马井会 +3 位作者 毛卓成 曹钰 瞿元昊 许建明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6期46-54,共9页
根据2016-2017年上海空气污染物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上海2017年O3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影响因素,并对造成O3污染的天气系统进行主观分型。结果表明:2017年上海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5 d,占全年天数的75.3%,O3-8h污染天数为55 d。上海市... 根据2016-2017年上海空气污染物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上海2017年O3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影响因素,并对造成O3污染的天气系统进行主观分型。结果表明:2017年上海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5 d,占全年天数的75.3%,O3-8h污染天数为55 d。上海市O3-8h年均浓度115μg·m-3,同比增幅超过10%,为2013年以来的最高值,主要体现为夏半年O3浓度的上升。与2016年相比,2017年夏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上海地区风速风向、温度、水汽、光照、辐射条件均有利于O3浓度上升。造成2017年高浓度O3污染主要有4种天气类型:副热带高压控制型(SH)、地面高压型(G)、均压场型(J)和低压型(D)。其中副热带高压控制型是典型的O3-8h污染天气型,占总污染日数的29.1%,且污染程度较重;低压型出现次数较少;地面高压型的臭氧平均污染程度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条件 天气分型
下载PDF
江苏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2
5
作者 严文莲 刘端阳 +2 位作者 康志明 谢真珍 孙燕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7-487,共11页
本文利用2013-2017年江苏70个环境监测站资料和1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研究江苏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臭氧质量浓度和超标率逐年增长,其空间分布特征由东部沿海城市大于西部内陆城市逐渐转为东西部... 本文利用2013-2017年江苏70个环境监测站资料和1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研究江苏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臭氧质量浓度和超标率逐年增长,其空间分布特征由东部沿海城市大于西部内陆城市逐渐转为东西部城市差异不明显,南部城市超标率总体高于北部;4-9月臭氧质量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夏季超标占一半以上;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15时(北京时间)前后超标率最大,O3-8 h较O3-1 h峰值推后3-4 h;O3对空气质量不达标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臭氧质量浓度与颗粒物和前体物NOx日变化呈反相关,且存在"周末效应"。江苏地区臭氧质量浓度总体与气温正相关,相对湿度负相关,气温高于25℃、相对湿度30%~50%区间、风速低于4 m·s^-1以下易出现高浓度臭氧;苏南的城市主要在东南风向对应较高的值,而苏北城市多在西南风向对应的较高臭氧质量浓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因子 周末效应 江苏
下载PDF
气象因素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61
6
作者 赵伟 高博 +5 位作者 刘明 卢清 马社霞 孙家仁 陈来国 范绍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6,共12页
基于2000~2015年香港地区的臭氧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香港的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素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港地区臭氧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秋季>春季>冬季>夏季,臭氧超标日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超标日... 基于2000~2015年香港地区的臭氧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香港的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素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港地区臭氧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秋季>春季>冬季>夏季,臭氧超标日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超标日发生在冬季和春季的情形极少.(2)2000~2015年香港臭氧日最大8h平均浓度(MDA8)年均浓度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0.77μg·(m3·a)-1,臭氧MDA8第90百分位数浓度同样呈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1.49μg·(m3·a)-1.(3)较高的气温是香港地区臭氧污染发生的必要条件,气温越高越容易导致更高浓度的臭氧污染.(4)绝大多数情况下,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越高,香港地区的臭氧MDA8平均浓度及第90百分位数浓度均会降低.(5)当香港发生臭氧污染时,盛行风往往从偏北风或偏东风转为偏西风.随着风速的增大,臭氧平均浓度变化不大,但是臭氧第90百分位数浓度会明显降低.(6)降水和云量是影响臭氧浓度的重要因素,连续多日的无雨或少雨天气是臭氧污染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随着云量的增加,臭氧平均浓度和第90百分位数浓度会持续降低.(7)在太阳总辐射量≤20 MJ·m-2或日照时长≤10 h的情况下,臭氧浓度与太阳辐射及日照时长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在太阳辐射强烈的情况下(太阳总辐射量> 20 MJ·m-2或日照时长> 10 h),随着太阳辐射增强或日照时长的增加地面臭氧浓度反而降低,这是因为太阳辐射强烈的情况常出现在雨后天晴的背景下,并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使得臭氧污染不易形成.(8)香港臭氧超标日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气象条件的共同改变,包括晴天少雨、辐射增强、边界层高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风速变小以及气温升高等气象特征,污染结束则伴随着相反的气象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 臭氧污染 气象因素 气温 相对湿度 太阳辐射 风速
原文传递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臭氧污染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徐家骝 朱毓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51-757,共7页
本文通过对1993年春季和春夏之交的O3浓度逐日变化、日变化和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影响O3浓度的主导气象因子和不同情况下形成高浓度O3的主要因子,提出了大风速对逐日变化中O3浓度特高及浓度日变化峰值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1993年春季和春夏之交的O3浓度逐日变化、日变化和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影响O3浓度的主导气象因子和不同情况下形成高浓度O3的主要因子,提出了大风速对逐日变化中O3浓度特高及浓度日变化峰值的重要作用,并指出高温、低湿、小风并不是在所有情况都是促成高浓度O3的因子。另外,雾也可以成为近地面O3浓度增值的因素,主要原因是雾内湍流发展将高浓度O3大量输向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浓度 气象因子 臭氧污染
下载PDF
上海市臭氧污染的大气环流客观分型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常炉予 许建明 +2 位作者 瞿元昊 毛卓成 周广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利用T-mode主成分分析法(PCT)对上海2013—2017年3—10月925 hPa低层位势高度和全风速场进行大样本客观分型,总结了有利于和不利于促发上海地面臭氧污染的大气环流类型.发现有利于促发臭氧污染的环流形势都和副高有关,分别为副高控制(HC... 利用T-mode主成分分析法(PCT)对上海2013—2017年3—10月925 hPa低层位势高度和全风速场进行大样本客观分型,总结了有利于和不利于促发上海地面臭氧污染的大气环流类型.发现有利于促发臭氧污染的环流形势都和副高有关,分别为副高控制(HC)和副高西北侧(HW),对应的臭氧超标率分别为68%和24.2%.前者的气象特点表现为辐射最强、温度最高有利于臭氧的光化学生成,臭氧浓度较弱副高形势平均偏高约50%;而后者以西向风为主,呈现明显的输送效应.相反不利于促发臭氧污染的环流类型都和低值系统相关,分别为低压北侧(LN)、低压东侧(LE)和低压西侧(LW),臭氧超标率均低于7%.其中LN影响下上海水平风速最大、扩散条件最好,不利于臭氧积聚;LE和LW影响下上海多云雨天气导致辐射降低,抑制了臭氧的光化学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天气分型 臭氧污染 环流类型
原文传递
北京市O_3污染的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王淑兰 柴发合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0-364,共5页
通过优化布点试验 ,对北京市O3 及其主要前体物NO2 、NOx进行了强化监测 ,描述了北京目前O3 污染的区域特征。通过数据分析 ,初步探讨了北京市大气对流层O3
关键词 北京市 强化监测 臭氧污染 形成机制 对流层 氮氧化物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近地面臭氧污染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37
10
作者 汪宇 彭钰雯 +4 位作者 陈多宏 叶斯琪 周亦凌 翟宇虹 赵燕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03-1107,共5页
利用2013-2017年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大气常规污染物逐时监测数据,探究珠三角区域臭氧(O3)污染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三角O3浓度秋季高冬春低,在一年之内呈现2月、5月、9-11月从低到高3个峰值;在一天之内... 利用2013-2017年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大气常规污染物逐时监测数据,探究珠三角区域臭氧(O3)污染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三角O3浓度秋季高冬春低,在一年之内呈现2月、5月、9-11月从低到高3个峰值;在一天之内呈现昼高夜低的单峰结构,峰值大多出现在午后15:00时。珠三角中部城市超标天数较多,沿海城市超标天数较少,大部分城市每年O3超标天数逐渐增多。O3月变化和日变化与NO2呈现负相关。总体而言,NO2平均浓度越高的城市,O3昼夜爬升值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臭氧污染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我国大气臭氧污染现状及人群健康影响 被引量:37
11
作者 陈浪 赵川 +1 位作者 关茗洋 宋杰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25-1030,共6页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及交通业的发展,光化学烟雾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增加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臭氧已成为很多地区的重要污染物,危害十分严重,尤其对于儿童、老人及一些基础疾病患者而言,暴露于臭氧污染环境中,可刺激...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及交通业的发展,光化学烟雾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增加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臭氧已成为很多地区的重要污染物,危害十分严重,尤其对于儿童、老人及一些基础疾病患者而言,暴露于臭氧污染环境中,可刺激人体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支气管炎症和肺气肿;也会造成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减退;还能使皮肤中维生素E氧化,导致皮肤起皱,出现黑斑等。本文对影响臭氧浓度的因素、臭氧的健康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流行病学 作用机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变化趋势及政策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叶代启 刘锐源 田俊泰 《环境保护》 CSSCI 2020年第15期23-26,共4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臭氧(O3)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之一,其有效削减对于降低O3浓度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排放系数法和情景分析法,分析了近十年我国VOCs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并预测了基准情景、控制情景、强化控制情景三种情景下“十四五... 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臭氧(O3)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之一,其有效削减对于降低O3浓度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排放系数法和情景分析法,分析了近十年我国VOCs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并预测了基准情景、控制情景、强化控制情景三种情景下“十四五”期间的VOCs排放量,预测结果显示,在控制情景和强化控制情景下,“十四五”时期我国人为源VOCs排放量均将得到较大削减。最后根据预测结果,从总量控制、综合治理、管理体系、监测能力和监管能力五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国家VOCs减排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VOCs) 人为源 排放趋势 排放预测 政策建议
下载PDF
我国臭氧污染控制分区及其控制类型识别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鸿宇 王媛 +5 位作者 卢亚灵 王琰玮 余超 王军霞 曹东 蒋洪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051-4059,共9页
基于卫星遥感指示剂法,以2017~2019年为基准年份,通过对比臭氧在线监测数据、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在PM_(2.5)重点监管区域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大气污染臭氧重点管控区,将我国臭氧年均浓度超标区(高于160μg/m^(3)... 基于卫星遥感指示剂法,以2017~2019年为基准年份,通过对比臭氧在线监测数据、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在PM_(2.5)重点监管区域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大气污染臭氧重点管控区,将我国臭氧年均浓度超标区(高于160μg/m^(3))划分为不同重点区域,识别每一个重点区域臭氧前体物敏感类型,即VOCs控制区、NO_(x)控制区以及VOCs和NO_(x)协同控制区,针对每种类型进一步细化为本地污染控制区和联防联控控制区,这种结合地面监测、统计调查数据和遥感观测数据的臭氧分区分类方法可以为大气污染的宏观分区分类管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国家出台全国层面臭氧污染防治及PM_(2.5)和O_(3)协同控制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控制分区 VOCs和NO_(x) 协同控制 类型识别
下载PDF
基于观测的臭氧污染研究方法 被引量:26
14
作者 吴琳 薛丽坤 王文兴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7年第6期479-491,共13页
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中常用的基于外场观测的臭氧污染成因分析方法。区域传输和本地生成的相对贡献以及臭氧与前体物的非线性关系是研究臭氧污染和制定控制对策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常见的量化区域传输和本地生成贡... 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中常用的基于外场观测的臭氧污染成因分析方法。区域传输和本地生成的相对贡献以及臭氧与前体物的非线性关系是研究臭氧污染和制定控制对策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常见的量化区域传输和本地生成贡献的方法包括背景点测量法、TCEQ区域背景臭氧估算法和主成分分析区域背景臭氧估算法;用于诊断臭氧光化学生成机制的方法包括光化学指示剂比值法和基于观测的化学模型。本文对上述方法的原理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评述,以期为环境监测资料的深入科学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外场观测 区域背景臭氧 臭氧前体物关系 光化学指示剂 臭氧生成效率 基于观测的模型 空气质量监测
下载PDF
重庆市臭氧污染及其气象因子预报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韩余 周国兵 +2 位作者 陈道劲 杨春 闵凡花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4期59-66,共8页
利用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重庆市空气质量日均值资料,分析了重庆近5 a臭氧污染的特征。发现重庆市臭氧是除PM 2.5以外的第二大大气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污染时段位于夏半年,在7—8月臭氧污染程度明显超过了PM ... 利用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重庆市空气质量日均值资料,分析了重庆近5 a臭氧污染的特征。发现重庆市臭氧是除PM 2.5以外的第二大大气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污染时段位于夏半年,在7—8月臭氧污染程度明显超过了PM 2.5。臭氧年平均浓度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日数在2018年首次超过PM 2.5,臭氧成为2018年重庆市的第一大污染物,表明重庆正在由一个以颗粒物污染为主的城市转变为臭氧污染为主的城市。通过对同期逐日气象资料与臭氧8 h滑动平均日最大值相关性分析发现,大气温度、湿度及气压均为影响臭氧污染的重要气象因子。利用气象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方法对臭氧8 h滑动平均日最大值进行预报实验表明,三种预报模型均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但总体来看预报均比实况略偏小。支持向量机方法的预报效果要稍好于逐步回归和神经网络方法,可为重庆市臭氧浓度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因子 逐步回归 支持向量机 神经网络
下载PDF
惠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明华 甘泉 +7 位作者 曹静 张子凡 沈瑾 李文胜 陈超 李娇娇 黄潮 范绍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4-331,共8页
利用广东省惠州市区2013-2016年逐日、逐时的环境和气象资料,研究了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东侧惠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结果表明:惠州市臭氧污染具有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特征,10月臭氧平均浓度最高,臭氧超... 利用广东省惠州市区2013-2016年逐日、逐时的环境和气象资料,研究了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东侧惠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结果表明:惠州市臭氧污染具有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特征,10月臭氧平均浓度最高,臭氧超标日和污染日主要出现在7-10月。惠州市臭氧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变化,06-08时最低,最大值出现在午后14-15时。臭氧浓度变化和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低浓度臭氧大多出现在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和风速较大、云量较多伴有降水、日照时数较小的天气,臭氧浓度超标多出现在气温较高、相对湿度和风速较小、云量较少一般无降水、日照充足的天气。惠州市臭氧超标主要出现在地面和低空偏西风下,这可能与惠州市处于珠三角城市群下风向的区域污染输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条件 污染输送 珠三角东侧 惠州市
下载PDF
2016—2019年夏半年成都市区臭氧污染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杨景朝 赵晓莉 +4 位作者 陶勇 成翔 肖递祥 张超 耿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4-262,共9页
为揭示成都市区臭氧污染气象条件特征,通过欧盟COST733天气客观分型软件对成都市区2016—2019年夏半年(5—9月)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进行大气环流形势分型,并结合同期臭氧监测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总云量实况分析产品... 为揭示成都市区臭氧污染气象条件特征,通过欧盟COST733天气客观分型软件对成都市区2016—2019年夏半年(5—9月)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进行大气环流形势分型,并结合同期臭氧监测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总云量实况分析产品,分析成都市区夏半年臭氧超标天气及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区2016—2019年夏半年共出现臭氧超标日数为159 d,超标率为26.0%,超标日主要集中于5—8月,小时超标多出现于14:00—17:00.臭氧污染日数最多的海平面气压场为弱低压型,其后依次为低压前部型、低压型、高压后部型.臭氧超标率最高的海平面气压场为低压前部型,其后依次为弱低压型、低压型、高压后部型.500 hPa位势高度场平直西风气流型臭氧超标日数最多,青藏高压型臭氧超标日数最少.青藏高压型是臭氧超标率最高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型,平直西风气流型臭氧超标率最低.成都市区臭氧超标日多出现在偏西北风下,近地面气象要素特征一般表现为风速1.2~1.6 m s,气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多集中在70%左右,总云量和降水概率多低于60%,降水量级以小雨为主,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分别位于20.5~23.2 MJ m 2和6.0~7.8 h区间.小时臭氧超标近地面气象要素特征为气温和总辐射曝辐量相对较高,二者分别在30~36℃和0~3.5 MJ m 2之间,相对湿度在60%以下,总云量低于40%,以偏南风影响为主.研究显示,成都市区海平面气压场为低压型,500 hPa位势高度场为青藏高压型时,易发生臭氧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客观分型 臭氧污染 气象要素
下载PDF
不同传输通道下珠江三角洲臭氧与前体物非线性响应关系 被引量:20
18
作者 伍永康 陈伟华 +4 位作者 颜丰华 毛敬英 袁斌 王伟文 王雪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高度城市化的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频发,臭氧污染的非线性、区域性以及气象过程影响使臭氧精确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利用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分析不同传输通道下珠三角臭氧敏感区分布差异,量化城市间的臭氧传输贡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 高度城市化的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频发,臭氧污染的非线性、区域性以及气象过程影响使臭氧精确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利用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分析不同传输通道下珠三角臭氧敏感区分布差异,量化城市间的臭氧传输贡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珠三角及典型城市的臭氧污染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静风条件下,VOCs敏感区集中在珠三角中部城市群区域,NO_(x)敏感区分布在外围郊区地带;东北风盛行时,珠三角下风向转变为VOCs敏感区,上风向为NO_(x)敏感区;东南风盛行时,VOCs敏感区沿东南至西北方向呈带状分布,两边呈NO_(x)敏感.城际传输方面,在东南和东北方向的传输通道影响下,下风向城市臭氧污染受上风向传输贡献明显(41%~87%),静风时各城市以本地贡献为主(60%~87%).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对应臭氧敏感区分别削减30%的VOCs和NO_(x)时能使珠三角臭氧下降面积最大(20%~36%),而单独削减30%VOCs时能使臭氧浓度降幅最大(9%~18%),但下降范围局限于VOCs敏感区.对典型城市江门而言,静风和东南风条件下对应敏感区削减VOCs和NO_(x)时达标面积增加最大(11%和8%).而东北风条件下,单独削减VOCs更能有效控制污染,达标面积增加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PRD) 臭氧污染 传输通道 臭氧生成敏感性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成都市臭氧重污染成因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宋梦迪 冯淼 +7 位作者 李歆 谭钦文 宋丹林 刘合凡 董华斌 曾立民 陆克定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7-1065,共9页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温度与臭氧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前和污染后,可能起到稀释扩散臭氧浓度的作用;东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时期,存在对臭氧的传输作用.烯烃和芳香烃对成都的臭氧形成贡献显著,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注意的重要前体物.汽油车排放(+燃烧源)作为影响成都VOCs的重要来源(27.3%~58.7%),且在污染期间有显著的升高,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重点关注的前体物来源.在重污染天气,对污染情景的精准判断是治理污染的前提.通过对成都臭氧污染期间的气象因素及前体物来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成都存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和传输主导两种污染情景.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污染情景下,应采取控制成都市前体物排放的措施并密切关注臭氧传输情况,加强联防联控;而在传输主导的污染情景下,控制本地前体物排放效果不大,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本地生成 外地传输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成都市
下载PDF
Evaluation and intercomparison of ozone simulations by Models-3/CMAQ and CAMx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被引量:20
20
作者 SHEN Jin WANG XueSong +2 位作者 LI JinFeng LI YunPeng ZHANG YuanH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1789-1800,共12页
Ozone pollution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in October 2004 has been simulated using the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s Models-3/CMAQ and CAMx. The results from both model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bser... Ozone pollution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in October 2004 has been simulated using the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s Models-3/CMAQ and CAMx. The results from both model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concentrations from 12 monitoring stations. By integrated process rate analysis,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were quantified, and the causes of the deviations between the two models were investigated. Both CMAQ and CAMx repro- duced the magnitudes and variations of ozone at most stations over the PR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 between the sim- ulated results and monitoring data were 0.73 for CMAQ and 0.74 for CAMx. The normalized mean bias (NMB) for CMAQ and CAMx over the 12 sites was ?8.5% and 8.8% on average, respectively. The normalized mean error (NME) for CMAQ and CAMx was 36.7% and 37.9%,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wo models was very high (R = 0.92), and their simulated ozone spatial distributions exhibited common features. But the values obtained using CMAQ simulation were about 17% lower than those obtained using CAMx on average.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s using the two models were not identical in certain regions, or for different types of monitoring stations. The differences in dry deposition, reaction parameters and vertical transport near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an account for the discrepancies in the results obtained using the two models. In the upwind areas, the discrepancy in the boundary concentration of the finest nest w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higher values obtained using CAMx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using CMAQ. There is a need for CAMx to provide more choices of dry deposition algo- rithms. Improvement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photolysis rates would also improve the ozone simulation of CMA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l River Delta CMAQ CAMx OZONE process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