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3年春季南极中山站上空大气臭氧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孔琴心 刘广仁 王庚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5-400,共6页
利用球载电化学O3探空仪于1993年南半球春季在南极中山站测量了O3和温度垂直廓线,三次观测到O3柱总量<220Du的低值,O3浓度减少从9月开始,9月中旬~10月中旬达到最大。典型O3垂直廓线表明,O3量损失最大区... 利用球载电化学O3探空仪于1993年南半球春季在南极中山站测量了O3和温度垂直廓线,三次观测到O3柱总量<220Du的低值,O3浓度减少从9月开始,9月中旬~10月中旬达到最大。典型O3垂直廓线表明,O3量损失最大区域在高度13~23km之间,此高度与PSCs和火山气溶胶的存在高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文给出观测结果及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南极臭氧 大气 臭氧
下载PDF
Comparison between ozonesonde measurements and satellite retrievals over Beijing,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Jinqiang Zhang Yuejian Xuan +5 位作者 Jianchun Bian Holger Vomel Yunshu Zeng Zhixuan Bai Dan Li Hongbin Che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从2013年开始,作者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电化学原理臭氧探空仪在华北平原北京地区进行每周一次观测.本研究首次使用2013-2019年期间北京地区臭氧探空数据评估Aqua卫星搭载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和Aura卫星搭载微波临边探测器(MLS)反演垂直臭... 从2013年开始,作者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电化学原理臭氧探空仪在华北平原北京地区进行每周一次观测.本研究首次使用2013-2019年期间北京地区臭氧探空数据评估Aqua卫星搭载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和Aura卫星搭载微波临边探测器(MLS)反演垂直臭氧廓线,并对比臭氧探空,AIRS和Aura卫星搭载臭氧监测仪(OMI)臭氧柱总量结果.尽管臭氧探空与卫星反演垂直臭氧廓线在局部高度处差异较大,但整体来说两者较为接近(相对偏差大多<10%).臭氧探空,AIRS和OMI三种仪器测量臭氧柱总量的年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其年均臭氧柱总量分别为351.8±18.4 DU,348.8±19.5 DU和336.9±14.2 DU.后续对国内多站点观测数据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臭氧探空与卫星反演臭氧资料在不同区域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探空 卫星反演 垂直臭氧廓线 臭氧总量 华北平原
下载PDF
杭州地区大气臭氧浓度垂直分布
3
作者 齐冰 徐晓飞 +3 位作者 靳军莉 杨欣洁 牛彧文 张金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54-4764,共11页
利用国产双池型电化学反应臭氧探空仪在杭州开展为期1年(2021年12月~2022年11月)观测,分析了该地区臭氧廓线垂直分布、臭氧柱总量以及对流层臭氧柱含量特征,并评估AIRS和MLS反演的臭氧廓线产品以及AIRS、OMIDOAS和TROPOMI反演的臭氧柱... 利用国产双池型电化学反应臭氧探空仪在杭州开展为期1年(2021年12月~2022年11月)观测,分析了该地区臭氧廓线垂直分布、臭氧柱总量以及对流层臭氧柱含量特征,并评估AIRS和MLS反演的臭氧廓线产品以及AIRS、OMIDOAS和TROPOMI反演的臭氧柱总量产品.结果表明,臭氧探空仪与地面原位臭氧分析仪观测结果具有高一致性.杭州地区臭氧垂直结构呈显著月变化特征,5月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12~16km高度范围)呈现高浓度臭氧的下传结构.4~9月在边界层附近1.5km高度以下观测到高浓度臭氧含量层.边界层内臭氧含量夏季最高,垂直变化不明显;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均表现为随高度增加而增大.臭氧探空廓线与卫星反演臭氧垂直廓线吻合较好,在对比高度范围内相对偏差大多<10%.杭州地区臭氧柱总量和对流层柱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02.1DU和40.5DU,呈明显季节变化特征.臭氧柱总量和对流层柱含量最高的季节分别为春季和夏季,5月对流层臭氧柱含量最高.臭氧探空柱总量与AIRS、OMI DOAS和TROPOMI反演臭氧柱总量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88和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探空 臭氧垂直分布 臭氧总量 卫星反演 杭州地区
下载PDF
南极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变化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唐超礼 郝德卫 +2 位作者 魏圆圆 戴聪明 魏合理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01-213,共13页
利用大气本底站监测数据验证了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2003年3月―2021年2月),在此基础上基于AIRS数据分析了南极臭氧柱总量时空分布以及变化特性,并进而利用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结合平流层温度和海冰数据,分... 利用大气本底站监测数据验证了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2003年3月―2021年2月),在此基础上基于AIRS数据分析了南极臭氧柱总量时空分布以及变化特性,并进而利用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结合平流层温度和海冰数据,分析了南极臭氧柱总量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IRS反演数据与大气本底站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45以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平稳性。南极臭氧柱总量的时间变化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谷值与谷值交替约为12个月。通过小波时-频结合分析发现,南极臭氧柱总量明显存在时间尺度为2、4、6、8~10、13年的周期,其中震荡最剧烈的第一主周期13年又以10年为周期变化,第二主周期6年又以4年为周期变化,2003―2021年内第一主周期经历了2次高-低变化期,第二主周期经历了4次高-低变化期。臭氧柱总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是南极臭氧柱总量最高的季节,冬季、夏季、秋季依次次之。南极臭氧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总体来看纬度越高,臭氧柱总量越低,并在85°S附近达到最低值。南极洲大部分区域平流层温度与臭氧柱总量呈显著正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当平流层温度小于189K时会出现臭氧洞;南极海冰范围与南极臭氧柱总量变化基本一致,两者皆存在2、6~8、12~14年的变化周期,但海冰范围变化要早一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臭氧总量 小波分析 平流层温度 海冰范围
下载PDF
香河地基观测臭氧柱总量数据分析及臭氧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窦鑫 张金强 +3 位作者 朱彬 郑向东 夏祥鳌 陈洪滨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大气臭氧变化在全球气候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河北香河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2014~2016年Dobson和Brewer两种臭氧总量观测仪器探测结果的一致性,并使用1979~2... 大气臭氧变化在全球气候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河北香河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2014~2016年Dobson和Brewer两种臭氧总量观测仪器探测结果的一致性,并使用1979~2016年Dobson观测数据分析了香河地区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进行有效温度修正后,两种臭氧总量仪器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平均偏差仅为-0.14DU(多布森单位),平均绝对偏差为8.00 DU,标准差为36.09 DU,相关系数达0.964。整体来说,两类仪器观测臭氧总量吻合较好。SO2浓度对Dobson仪器数据精度有一定影响,两组仪器数据在SO2浓度为0~0.2DU、0.2~0.4DU和>0.4DU大气条件情况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4.8 DU、7.0 DU和8.0 DU,平均偏差随SO2浓度升高而增大。过去38年香河地区的臭氧总量季节差异性强,春、冬两季臭氧总量高,夏、秋两季臭氧总量相对低,季节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从长期变化上看,臭氧总量变化波动有不同的周期,在4个大的时间段变化趋势不同,2000~2010年臭氧层有显著恢复,但最近几年又有变薄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地基观测 Brewer观测仪器 Dobson观测仪器 一致性分析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地区臭氧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台风过程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莉 郭世昌 +1 位作者 胡婷 高云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0-819,共10页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O_3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欧洲中心O_3垂直分层再分析资料和O_3柱总量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层内各个等压面上O_3的分布情况进行逐一分析.使用后向轨迹法追踪台风对O_3分布的影响可知:台风中心附近的上升气流将低...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O_3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欧洲中心O_3垂直分层再分析资料和O_3柱总量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层内各个等压面上O_3的分布情况进行逐一分析.使用后向轨迹法追踪台风对O_3分布的影响可知:台风中心附近的上升气流将低层O_3含量较低的空气向上层输送,使得较上层的O_3减少,形成O_3低值区.利用个例分析方法分析"鲇鱼"及"风神"台风发生区域内大气O_3柱总量变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台风中心邻近区域出现大气O_3柱总量距平低值区,在台风的发展及成熟阶段,台风强度指数PDI和大气O_3柱总量的距平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质量混合比 台风 臭氧总量 后向轨迹法
原文传递
基于OMI卫星数据的对流层O3柱总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春秀 迟雨蕾 《北京测绘》 2019年第9期1006-1010,共5页
利用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8-2017年全球及我国O 3柱总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时间序列变化,总结了地形、人口密度、城市扩张和前体物NO 2等因素对中国地区O 3柱总量浓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O 3柱总量高浓度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且... 利用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8-2017年全球及我国O 3柱总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时间序列变化,总结了地形、人口密度、城市扩张和前体物NO 2等因素对中国地区O 3柱总量浓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O 3柱总量高浓度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且季节性差异十分显著,冬季的含量相对较低,夏季的含量相对较高。中国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条件、渐增的人口数量和稳步增长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O 3柱总量浓度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且含量在逐年降低。通过对流层NO 2浓度与O 3柱总量浓度的拟合结果发现,前体物NO 2对O 3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臭氧监测仪(OMI)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全球及中国
下载PDF
基于OMI的中国区域2005–2020年间臭氧柱总量随经纬度变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苏静明 洪炎 +1 位作者 唐超礼 严加琪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6期495-503,共9页
利用OMI每日L3级O_(3)柱总量数据对中国区域2005–2020年间臭氧柱总量变化趋势开展研究,构建了相关数据库,并基于数据筛选和数据挖掘分析了该期间中国区域臭氧柱总量与纬度和经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005–2020年间,中国区域上空的臭... 利用OMI每日L3级O_(3)柱总量数据对中国区域2005–2020年间臭氧柱总量变化趋势开展研究,构建了相关数据库,并基于数据筛选和数据挖掘分析了该期间中国区域臭氧柱总量与纬度和经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005–2020年间,中国区域上空的臭氧柱总量随纬度增大而增大,而其与经度的关系受纬度值影响。当纬度大于特定阈值时,臭氧柱总量随经度增大而增大;而当纬度小于该值时,臭氧柱总量由西向东基本保持稳定。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中国区域臭氧柱总量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全球臭氧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时空分布 经纬度 变化趋势
下载PDF
OMI-TOMS与OMI-DOAS臭氧柱总量产品在中国地区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胡玥明 闫欢欢 +1 位作者 张兴赢 孟晓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2-370,共9页
臭氧是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具有活跃的化学反应特性和较强的辐射特性,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获得准确的臭氧柱浓度信息十分重要。搭载在AURA上的OMI探测仪可以测量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其获得的臭氧产品有两种,一... 臭氧是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具有活跃的化学反应特性和较强的辐射特性,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获得准确的臭氧柱浓度信息十分重要。搭载在AURA上的OMI探测仪可以测量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其获得的臭氧产品有两种,一个是基于TOMS V8算法反演得到的OMI-TOMS产品,另一个是由DOAS算法得到的OMI-DOAS产品。本文首先分析了两种算法产品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次,分别分析了两种算法与像元位置的关系,在不受行异常现象影响的像元处,两种算法均不受像元位置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云和太阳天顶角对两种算法的影响,有云时两者的差异更大,云量在70%时两者的差异最大,而且,当有云存在时,两者的偏差随着太阳天顶角的增加而增加。平流层SO_2和吸收性气溶胶对两种算法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TOMS V8 OMI-DOAS 中国 臭氧总量 太阳天顶角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莉 杨靖新 +1 位作者 王琦 张明欣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年第1期62-69,共8页
文中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臭氧柱总量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纬度地区是臭氧柱总量最低的地区,纬向分布明显,臭氧柱总量随着纬度向北极的增加而增大;夏季臭氧柱总量最大值出现在北半球... 文中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臭氧柱总量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纬度地区是臭氧柱总量最低的地区,纬向分布明显,臭氧柱总量随着纬度向北极的增加而增大;夏季臭氧柱总量最大值出现在北半球高纬度约80°N的地区,最低值出现在热带地区;秋季臭氧柱总量最大值出现在55°N左右的地区;最小值出现在赤道地区。冬春季,臭氧柱总量的最低值均出现在热带地区,最高值出现在北半球约50°~60°N的高纬度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下载PDF
EMI南极臭氧柱总量反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园园 司福祺 +4 位作者 罗宇涵 周海金 杨东上 杨太平 王煜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15-222,共8页
利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反演了我国首个星载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的臭氧斜柱浓度(SCD),通过SCIATRAN辐射传输模型建立了大气质量因子(AMF)的查找表,最终得到EMI的臭氧垂直柱浓度(即臭氧柱总量)。将EMI、OMI和TROPOMI于2... 利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反演了我国首个星载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的臭氧斜柱浓度(SCD),通过SCIATRAN辐射传输模型建立了大气质量因子(AMF)的查找表,最终得到EMI的臭氧垂直柱浓度(即臭氧柱总量)。将EMI、OMI和TROPOMI于2018年11月2日获得的南极区域臭氧柱总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三者均观测到南极中高纬度(30°S~70°S)的臭氧高值区域与南极内陆(75°S~90°S)的臭氧低值区域,且EMI与OMI、TROPOMI的臭氧柱总量相关性(R^(2))分别为0.977和0.979。进一步将EMI反演的臭氧柱总量与南极长城站(62.22 S,58.96 W)地基天顶散射光差分吸收光谱仪(ZSL-DOAS)反演的臭氧柱总量进行对比,二者相关性(R^(2))为0.9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 差分吸收光谱技术 南极 臭氧总量 查找表
下载PDF
我国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痕量气体及其它化学物质的监测和研究
12
作者 丁国安 李兴生 +2 位作者 杨东贞 王木林 温玉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 1997年第1期13-14,共2页
我国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痕量气体及其它化学物质的监测和研究为了充分地发挥瓦里关本底台这一全球第一个大陆基准台的作用以及对我国东西部大气化学特征进行比较,我们进行了”我国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痕量气体及其它化学物质的... 我国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痕量气体及其它化学物质的监测和研究为了充分地发挥瓦里关本底台这一全球第一个大陆基准台的作用以及对我国东西部大气化学特征进行比较,我们进行了”我国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痕量气体及其它化学物质的监测和研究”。该项目由中国气象局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痕量气体 西太平洋地区 化学物质 我国大陆 监测 硫酸盐气溶胶 臭氧总量 青藏高原 瓦里关 大气气溶胶
下载PDF
利用探空资料验证GOME卫星臭氧数据 被引量:21
13
作者 蔡兆男 王永 +3 位作者 LiuXiong 郑向东 KellyChance 刘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7-345,共9页
利用1996年3月—2003年6月部分时段拉萨、西宁、北京3个站的臭氧探空资料验证了GOME(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卫星臭氧廓线及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对比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下层,拉萨和西宁两地GOME与探空的平均偏差小于5%,北... 利用1996年3月—2003年6月部分时段拉萨、西宁、北京3个站的臭氧探空资料验证了GOME(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卫星臭氧廓线及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对比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下层,拉萨和西宁两地GOME与探空的平均偏差小于5%,北京地区平均偏差小于10%;在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拉萨和西宁平均偏差小于10%,北京小于20%;在平流层中上层3个站的平均偏差均小于5%。在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区域, GOME与臭氧探空的平均偏差在北京明显高于拉萨和西宁。3个地区对流层柱总量的平均偏差都在10%以内,表明该资料可用于研究我国对流层臭氧总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段的GOME最低层(0~2.5km)月平均臭氧浓度对比结果显示,GOME结果同地面臭氧观测值有很好的相关性,GOME臭氧浓度反映了拉萨、瓦里关、临安地面臭氧浓度的主要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验证 臭氧廓线 对流层臭氧总量 GOME
下载PDF
AIRS/TOVS/TOMS反演的臭氧总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潘亮 牛生杰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63,共10页
本文利用2003—2005年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TOVS(The TIROS Operational Vertical Sounder)和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卫星资料反演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大气臭氧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北半... 本文利用2003—2005年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TOVS(The TIROS Operational Vertical Sounder)和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卫星资料反演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大气臭氧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北半球大气臭氧柱总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季达到最大值约为322.25DU,秋季达到最小值约为277.83DU,变化幅度约为45DU,南半球季节变化不明显;大气臭氧柱总量有明显的纬度变化,低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较低,基本维持在250—270DU,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较高,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平均约为294DU,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平均约为279DU。几种反演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AIRS的全球(60°N—60°S)平均臭氧柱总量的值比TOVS和TOMS的值高大约3—5DU。其反演值在南极大陆和沙漠地区出现异常。与地基观测资料相比较,AIRS和TOMS反演值与地面站观测值之间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并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总量 卫星遥感 AIRS TOMS TOVS
下载PDF
利用探空资料验证北京地区OMPS卫星臭氧产品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源 刘海磊 +2 位作者 段民征 吕达仁 张金强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3-730,共8页
臭氧成像廓线仪(Ozone Mapping and Profiler Suite,OMPS)可提供高垂直分辨率的臭氧垂直分布,能为研究大气臭氧的时空分布提供观测数据。为验证OMPS臭氧产品的精确性,选取2016~2018年北京地区的臭氧探空资料对OMPS v2.5臭氧廓线及v2.1... 臭氧成像廓线仪(Ozone Mapping and Profiler Suite,OMPS)可提供高垂直分辨率的臭氧垂直分布,能为研究大气臭氧的时空分布提供观测数据。为验证OMPS臭氧产品的精确性,选取2016~2018年北京地区的臭氧探空资料对OMPS v2.5臭氧廓线及v2.1臭氧总量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上空OMPS的臭氧垂直分布与臭氧探空资料在平流层中上层有较好一致性,相对偏差小于10%;在对流层中上层相对偏差较大,总体范围在15%~40%,部分情况超过80%;OMPS平流层臭氧总量与臭氧探空廓线积分的平流层臭氧总量相对偏差较小,平均偏差小于5%,均方根误差为18.3 DU,相关系数达到0.89;二者对流层臭氧总量平均偏差超过30%,对流层柱总量相关系数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廓线 臭氧探空 对流层臭氧总量 OMPS
原文传递
近66a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柱总量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慧 马鹏程 +2 位作者 韩婷婷 雷瑜 马昀 《干旱气象》 2016年第6期966-975,共10页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0—2015年对流层顶温度月平均资料及ECWMF提供的1979—2015年大气臭氧柱总量月平均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近66 a中国地区上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1979年后对流层顶...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0—2015年对流层顶温度月平均资料及ECWMF提供的1979—2015年大气臭氧柱总量月平均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近66 a中国地区上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1979年后对流层顶温度与大气臭氧柱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近66 a对流层顶温度以-0.09℃·(10 a)^(-1)的速率下降。(2)春、冬季对流层顶温度EOF1均表现为南北反位相变化,夏、秋季均表现为全场同位相变化,这种春季与冬季、夏季与秋季主要模态较为一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大气臭氧柱总量的季节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对流层顶温度EOF2表现为弱的南北两端与中部地区反位相变化特征。(3)对流层顶温度与大气臭氧柱总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4,大气臭氧柱总量由1990年代中期之前的显著损耗转变为之后的逐渐恢复,对应同期对流层顶温度表现为从偏高到偏低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对流层顶温度 时空演变特征 大气臭氧总量 EOF
下载PDF
青藏高原瓦里关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及UV-B观测结果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晓春 郑向东 汤洁 《青海气象》 2003年第2期39-44,共6页
利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瓦里关地区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及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进行了连续的观测。通过对1996~1999年的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并存在着减少的趋势,与TOMS卫星的... 利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瓦里关地区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及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进行了连续的观测。通过对1996~1999年的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并存在着减少的趋势,与TOMS卫星的观测结果相一致;臭氧垂直廓线的Umkehr反演得出这一地区的臭氧数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30km处,冬春季的高度低于夏季;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夏季最高可达0.4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瓦里关地区 大气臭氧总量 UV-B观测 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 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 平流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