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按摩模式对揉捏式按摩椅按摩舒适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浩淼 申黎明 +1 位作者 宋杰 周倩 《人类工效学》 2012年第2期40-43,共4页
以揉捏式按摩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通过对标准化后的按摩舒适度评价值分别进行统计,得到颈肩、背部和腰部区域3个区域共计8个测点最舒适的按摩模式,并通过脑电测试实验从客观角度验证了对由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所得的... 以揉捏式按摩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通过对标准化后的按摩舒适度评价值分别进行统计,得到颈肩、背部和腰部区域3个区域共计8个测点最舒适的按摩模式,并通过脑电测试实验从客观角度验证了对由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所得的各按摩区域最佳按摩模式的科学性,探讨了按摩模式对按摩椅按摩舒适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摩椅 按摩模式 按摩舒适性 自由模量幅度估计 脑电
下载PDF
基于主观感觉的人体关节活动舒适性评价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立博 袁修干 +1 位作者 王黎静 董大勇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2-416,共5页
目的对人体主要关节活动舒适性进行评价。方法参照国军标中的规定,确定出所要评价的关节及关节活动,由20位健康的男被试者参加,根据主观感觉利用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对其站姿和坐姿时相应关节活动的舒适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相对不舒适度指... 目的对人体主要关节活动舒适性进行评价。方法参照国军标中的规定,确定出所要评价的关节及关节活动,由20位健康的男被试者参加,根据主观感觉利用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对其站姿和坐姿时相应关节活动的舒适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相对不舒适度指数,以描述关节活动总体舒适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主观感觉的不舒适程度受关节、关节活动类型以及活动角度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试验测试的8个关节中,主观感觉最舒适的关节活动在肩部,而最不舒适的关节活动在髋部。结论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可以为航空设计部门的工效评估以及姿态舒适性方面的军标制订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活动 不舒适 自由模量幅度估计 评价
下载PDF
坐姿时上肢作业姿势舒适性评价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立博 袁修干 +2 位作者 杨春信 王黎静 李银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9期51-55,共5页
针对人体呈现坐姿状态时前侧方作业区域的不同,利用人体测量数据在空间划分网格,实现了上肢作业姿势的参数化定义。并设计实验,由12位健康的男被试参加,利用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对定义过的384种作业姿势的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和分级。对依... 针对人体呈现坐姿状态时前侧方作业区域的不同,利用人体测量数据在空间划分网格,实现了上肢作业姿势的参数化定义。并设计实验,由12位健康的男被试参加,利用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对定义过的384种作业姿势的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和分级。对依据不同被试个数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与快速上肢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对,揭示了结果的可靠性。评价结果可以为操纵装置的工效设计以及作业空间布局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国内的姿势舒适性评价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作业姿势 自由模量幅度估计 舒适 评价 坐姿
下载PDF
作业姿势舒适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孔令 《林业劳动安全》 2009年第1期22-25,共4页
将人体划分为四个节段,并对每个节段的不同姿势进行编码,实现了维修作业姿势的参数化定义,由12位健康的男性被试者参加,根据主观感觉利用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对这些姿势的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和分级,得出了各种作业姿势的舒适级别,实现了对... 将人体划分为四个节段,并对每个节段的不同姿势进行编码,实现了维修作业姿势的参数化定义,由12位健康的男性被试者参加,根据主观感觉利用自由模量幅度估计法对这些姿势的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和分级,得出了各种作业姿势的舒适级别,实现了对作业姿势舒适性的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势 舒适 自由模量幅度估计
下载PDF
基于客观测度与主观估算的出行疲劳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安健 孙明正 郭继孚 《城市交通》 2013年第2期73-82,共10页
出行舒适度是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要素之一,但由于缺少合理的量化方法,其评价长期停滞于定性描述,难以科学反映不同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差异。就典型出行环节进行疲劳测定实验,采集不同情况下出行者在单位时间内的客观体能消耗及其对出行... 出行舒适度是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要素之一,但由于缺少合理的量化方法,其评价长期停滞于定性描述,难以科学反映不同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差异。就典型出行环节进行疲劳测定实验,采集不同情况下出行者在单位时间内的客观体能消耗及其对出行疲劳的主观感受;采用自由模量幅度估计估算出行疲劳的主观感受,并与客观体能消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车辆行进方式、乘车姿势、乘客负重、车内拥挤程度等均对体能消耗有显著影响,且客观体能消耗与主观感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利用实验结果以北京市和中山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交通方式选择过程中,体能消耗对出行者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出行时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出行疲劳 体能消耗 自由模量幅度估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