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9年福建省龙岩市不同传播途径的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邓小如 何春荣 +2 位作者 郑禄祥 蔡军 林梅艳 《预防医学论坛》 2022年第7期530-533,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龙岩市乙类传染病的发病及流行变化趋势,探讨其流行特征及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龙岩市2010-2019年乙类传染病按传播途径进行分类分析。结果2010-2019年龙岩市乙类传染病累计报告病例76657例,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龙岩市乙类传染病的发病及流行变化趋势,探讨其流行特征及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龙岩市2010-2019年乙类传染病按传播途径进行分类分析。结果2010-2019年龙岩市乙类传染病累计报告病例76657例,年均发病率292.69/10万(76657/26190677)。发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占乙类传染病总数79.05%,60598/76657),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病种为乙肝、梅毒、淋病、丙肝、HIV携带者、艾滋病、丁肝,病例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总数62.96%,38157/60598);呼吸道传染病居第二位(占乙类传染病总数14.78%,11329/76657),年度发病率总体平稳,无明显下降趋势(P<0.01),病种为肺结核、猩红热、麻疹、百日咳、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年龄以40~70岁为主(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52.40%,5936/11329);肠道传染病居第三位(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5.92%,4537/76657),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病种为未分型肝炎、痢疾、伤寒+副伤寒、戊肝、甲肝,病例年龄多为10岁以下儿童(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25.37%,1151/4537);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较少,占乙类传染病总数0.25%(193/76657),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报告病种为布病、钩体病、疟疾、登革热、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病例年龄以30~60岁主(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总数的65.28%,126/193)。结论2010-2019年福建省龙岩市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平稳,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类传染病 传染病 传播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自然及虫传染病 传播途径
原文传递
2013~2018年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孟阳 《预防医学论坛》 2019年第11期F0002-F0002,840,841,共3页
目的了解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和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2018年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资料。结果沈阳市2013~2018年共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 目的了解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和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2018年沈阳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疫情资料。结果沈阳市2013~2018年共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27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9/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27/10万(2072例),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4/10万(694例)(P<0.01)。年均报告发病率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布鲁氏菌病(4.82/10万)、肾综合征出血热(0.58/10万)、炭疽(0.07/10万)、疟疾(0.05/10万)及登革热(0.04/10万)。农民、家务及待业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54.77%(1515例)、29.68%(821例)。35~64岁组报告发病数占全部报告发病数74.80%(2069例);4~7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48.23%(1334例)。结论沈阳市2013~2018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呈春末夏初高发,职业高峰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及虫传染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及免疫策略 被引量:24
3
作者 马超锋 余鹏博 +1 位作者 李恒新 王敬军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39-1042,共4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e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出血以及肾功能受损为主要症状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目前公认引起HFRS的汉坦病毒有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和多不拉伐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e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出血以及肾功能受损为主要症状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目前公认引起HFRS的汉坦病毒有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和多不拉伐病毒,有一些学者认为还有其他一些引起HFRS的汉坦病毒,如图拉病毒、萨拉马病毒、阿穆尔病毒等,仍待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策略 流行现状 汉坦病毒感染 HEMORRHAGE 自然传染病 中国 HFRS
原文传递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恙虫病立克次体肺炎一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侯婕 李园园 +1 位作者 胡成平 潘频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6-548,共3页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立克次体科恙虫病东方体属)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可导致各脏器不同程度的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及误诊。本文报道1例因发热、呼吸困难发病,多处就诊且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后病情无好转,最终进...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立克次体科恙虫病东方体属)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可导致各脏器不同程度的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及误诊。本文报道1例因发热、呼吸困难发病,多处就诊且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后病情无好转,最终进展为多器官功能损害,经二代测序检测到恙虫病东方体确诊,使用多西环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立克次体 协助诊断 测序 自然传染病 多器官功能损害 恙虫病东方体 肺炎 广谱抗生素
原文传递
恙虫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薛聃 魏琼英 林琼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6-167,共2页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高热伴淋巴结肿大及皮疹,被恙螨幼虫叮咬处皮肤出现焦痂或溃疡。在我国,恙虫病以东南沿海地区多见,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多器官受累...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高热伴淋巴结肿大及皮疹,被恙螨幼虫叮咬处皮肤出现焦痂或溃疡。在我国,恙虫病以东南沿海地区多见,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多器官受累,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东方体 血清降钙素 临床意义 自然传染病 多器官功能衰竭 原水 患者 丛林斑疹伤寒
原文传递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疟疾研究中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丽萍 金水高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5-747,共3页
关键词 空间分析 GIS 疟疾 自然传染病 地理信息系统 卫星遥感技术 寄生虫病 自然地理
下载PDF
生态位模型在传染病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林晓玲 肖洪 田怀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4-296,共3页
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受到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及宿主如昆虫、啮齿类动物等的活动范围和栖息地发生变化,其携带的病原体随之传入新的区域,导致一些自然疫源性传... 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受到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及宿主如昆虫、啮齿类动物等的活动范围和栖息地发生变化,其携带的病原体随之传入新的区域,导致一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高发区域与流行规律发生改变。至今,我们仍对许多病原体的来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乏完整的认知。哪些病原体可能在全球气候变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传播到新的地区,并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并造成疾病的流行?哪些自然环境因素促进了这些病原体在新环境中的传播与流行?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的解答需要挖掘病原体及其宿主动物与外在环境的内在联系,探索不同传染病的时空分布模式,特别要定量分析传染病分布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预测病原体扩散及流行的可能性。在定量描述传染病的时空分布及分析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时,使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生态位模型是非常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风险预测 生态位 模型 自然环境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 经济全球化 传播
原文传递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钩端螺旋体病误诊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杜宜 徐家贺 梁剑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355-357,共3页
目的 对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钩端螺旋体病 2 2例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早期对本病的确诊率。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了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钩端螺旋体病 2 2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 2 2例误诊病例中 ,误诊为脑... 目的 对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钩端螺旋体病 2 2例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早期对本病的确诊率。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了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钩端螺旋体病 2 2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 2 2例误诊病例中 ,误诊为脑梗死 10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7例 ,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各 1例。结论 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的钩端螺旋体病变早期误诊率高 ,误诊原因与钩端螺旋体病表现复杂多变有关 ,也与医务人员认识不足有关 ,提示对于原因不明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青壮年患者 ,需警惕钩端螺旋体病感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神经系统损害 误诊 自然传染病 病毒感染 致病机理
下载PDF
降钙素原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袁明娟 黄彦 +3 位作者 刘珊 吴磊 申红连 李四海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9-170,共2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起病初期多表现为发热,由于疾病进展迅速,常常因为误诊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需要一种早期诊断及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起病初期多表现为发热,由于疾病进展迅速,常常因为误诊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需要一种早期诊断及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体物质,其检测简便,操作快捷,已广泛应用于诊断早期细菌感染性疾病,而其在病毒性疾病方面的应用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34例HFRS患者PCT的变化,探讨PCT对HFRS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早期诊断 降钙素原 预后作用 自然传染病 细菌感染疾病 病情严重程度 HFRS
原文传递
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89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长春 何志军 +2 位作者 周柱亮 齐卡 徐轶飞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8-209,共2页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老年 自然传染病
原文传递
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
11
作者 陈立新 张建明 +3 位作者 杨玉清 朴锦龙 白连军 赵春艳 《职业与健康》 CAS 2024年第5期587-591,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7种218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0万,死亡10例,病死率为4.59%,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10例死亡病例均为狂犬病,2011-201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35.44,P<0.05),2018-2021年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7.86,P<0.05)。7种病种按照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布鲁菌病、疟疾、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血吸虫。21个街乡或地区有病例报告,以农村地区为主,每年3-9月为发病高峰,占73.3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66,P<0.05),以40~<70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占71.56%%;农民病例数最多,占40.83%。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3种4例,平均发病率为0.10/10万。结论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主要以本地布鲁菌病和输入性疟疾为主。应加强联防联控、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等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传染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小儿恙虫病42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曾庆 刘晓梅 +1 位作者 杨震 王英萍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恙虫病东方体 治疗 临床 小儿 自然传染病 丛林斑疹伤寒
下载PDF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庄振荣 《口岸卫生控制》 2011年第4期39-44,共6页
前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预防控制 自然疾病 人类社会 一体化进程 野生动物 自然 产业结构
下载PDF
云南省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丽芬 胡海梅 +3 位作者 罗琼梅 钱发宝 袁嘉忆 吴学林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完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楚雄州2006-2018年共报告乙... 目的分析云南省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完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楚雄州2006-2018年共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8种949例,死亡3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68/10万,年均死亡率0.98/10万。2006-2013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乙脑和疟疾,2014-201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出血热和布病。以楚雄市报告病例数最多,为288例,其次为禄丰县和牟定县,分别为136例和105例。44.68%病例在夏秋季报告,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30~<60岁为主,且61.75%为农民。结论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疫情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应在巩固乙脑和疟疾防控效果的同时,加强出血热和布病的防控,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传染病 传染病 流行特征 楚雄州
原文传递
儿童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爱蓉 金益梅 +1 位作者 杨好妹 王传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67-1468,共2页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有关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害的报道较多[1-3],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鲜有报道。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9例,现报道如下,以增加...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有关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害的报道较多[1-3],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鲜有报道。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9例,现报道如下,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及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立克次体 噬血细胞综合征 并发 临床分析 自然传染病 儿童 器官功能损害 2009年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淦河 姜兆侯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67-668,共2页
关键词 鉴别诊断 自然传染病 流行出血热 影像学分析
下载PDF
1例恙虫病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文灯 郑向真 +1 位作者 邱跃灵 吴书香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4期766-768,共3页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所导致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染人类而得名,福建省属于岭南地带,高温、高湿的天气环境符合了宿主与传播媒介的生活特征。恙虫病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为发热,皮...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所导致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染人类而得名,福建省属于岭南地带,高温、高湿的天气环境符合了宿主与传播媒介的生活特征。恙虫病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为发热,皮肤焦痂的存在能对诊断带来帮助,但也具有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东方体 自然传染病 诊治 丛林斑疹伤寒 传播 临床表现 皮肤焦痂 福建省
下载PDF
恙虫病致肺部损害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白晓芳 《广西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100-101,共2页
关键词 肺部损害 恙虫病 临床分析 自然传染病 立克次体感染 胸部X线表现 淋巴结肿大 多脏器损害 传播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安庆市2015—2021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钱昕 丁平 +2 位作者 何结宝 储琼 王星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6期478-481,共4页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安庆市血吸虫病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版和2020年版要求,2015—2021年开展本地和流动人群、家畜、螺情等监测。分析人群血吸虫...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安庆市血吸虫病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版和2020年版要求,2015—2021年开展本地和流动人群、家畜、螺情等监测。分析人群血吸虫感染水平以及螺情。结果 2015—2021年,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从4.29%降到1.22%,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从1.90%降至0.00%;粪检阳性仅在2015年本地人群中发现1例。共开展家畜检查1 098头次,未发现阳性。累计查螺面积11 287.44 hm^(2),调查框数233 689,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除2021年稍有上升外呈下降趋势;钉螺镜检未发现阳性,2020年和2021年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发现阳性混合样本1份和5份。共检获野粪1 384份,未发现阳性。结论 安庆市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加强和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监测 病情 钉螺 自然传染病
原文传递
象山县2005—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雪娟 裴广军 +2 位作者 陈磊 陈仔 薛金玉 《浙江预防医学》 2013年第3期40-41,共2页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流行范围广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而传播。为了解宁波市象山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流行范围广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而传播。为了解宁波市象山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规律,掌握其流行动态及发展趋势,减少其发生和传播,现对象山县2005--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出血热 象山县 流行趋势 自然传染病 宿主动物 人类健康 流行范围 黑线姬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