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
17
1
作者
方运霆
刘冬伟
+5 位作者
朱飞飞
图影
李善龙
黄韶楠
全智
王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3-383,共11页
在过去几十年中,氮(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认识。该文回顾了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研究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历史,综述了最近十多年来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典型案例,包括利用氮...
在过去几十年中,氮(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认识。该文回顾了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研究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历史,综述了最近十多年来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典型案例,包括利用氮同位素自然丰度鉴定植物氮来源、指示生态系统氮状态和量化过程速率,利用15N标记技术示踪氮的去向和再分布等。该文同时指出这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陆地生态系统上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稳定同位素
技术
自然
丰度
技术
15N标记
技术
原文传递
不同耕作处理下大豆生物固N能力及对系统N素的贡献
被引量:
4
2
作者
谢田玲
沈禹颖
+2 位作者
高崇岳
南志标
Murray Unkovich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72-1780,共9页
2002年至2003年在黄土高原研究了4个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大豆的生物固N百分率(%Ndfa)、固N数量及其对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N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在tt、s、nt和nts...
2002年至2003年在黄土高原研究了4个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大豆的生物固N百分率(%Ndfa)、固N数量及其对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N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在tt、s、nt和nts处理下2002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为17.6%、34.3%、22.4%和19.3%,2003年则为58.5%、62.4%、54.9%和43.8%,其中2003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比2002年分别高出69.9%、45.0%、59.3%和56.1%,固N数量高出56.2%、33.8%、49.5%和43.1%。大豆生物固N百分率、生物固N数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在ts处理下显著相关。土壤NO3-N含量和大豆固N数量呈负相关,大豆植株吸N量占土壤NO3-N的百分比在2002年为:t(88.1)>ts(84.6)>nts(78.7)>nt(63.6),2003年为:t(115.5)>ts(104.2)>nts(99.8)>nt(95.8)。2002年大豆对该轮作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6.6(t)、11.6(ts)6、.5(nt)和6.1(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量的百分比为14.6(t)、21.5(ts)、14.9(nt)和12.9(nts);2003年大豆对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14.9(t)1、7.6(ts)、12.9(nt)和10.7(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的百分比为63.2%(t)、58.5%(nt)、47.7%(ts)和39.9%(nts)。年际变异造成了大豆生物固N的年际差异,秸杆覆盖+耕作因改善水分状况,而促进了大豆的生物固N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自然
丰度
技术
生物固N
N素贡献
N平衡
N亏缺
大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
17
1
作者
方运霆
刘冬伟
朱飞飞
图影
李善龙
黄韶楠
全智
王盎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辽宁省稳定同位素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3-383,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3094)
+1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B-SSW-DQC002)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GJTD-2018-07)。
文摘
在过去几十年中,氮(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认识。该文回顾了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研究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历史,综述了最近十多年来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典型案例,包括利用氮同位素自然丰度鉴定植物氮来源、指示生态系统氮状态和量化过程速率,利用15N标记技术示踪氮的去向和再分布等。该文同时指出这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陆地生态系统上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氮稳定同位素
技术
自然
丰度
技术
15N标记
技术
Keywords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technique
natural abundance technique
15N labelling technique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不同耕作处理下大豆生物固N能力及对系统N素的贡献
被引量:
4
2
作者
谢田玲
沈禹颖
高崇岳
南志标
Murray Unkovich
机构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地球环境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72-1780,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G2000018602)
2005年中澳科技合作特别资金资助项目
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资助项目(LWR21999/094)~~
文摘
2002年至2003年在黄土高原研究了4个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大豆的生物固N百分率(%Ndfa)、固N数量及其对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N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在tt、s、nt和nts处理下2002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为17.6%、34.3%、22.4%和19.3%,2003年则为58.5%、62.4%、54.9%和43.8%,其中2003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比2002年分别高出69.9%、45.0%、59.3%和56.1%,固N数量高出56.2%、33.8%、49.5%和43.1%。大豆生物固N百分率、生物固N数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在ts处理下显著相关。土壤NO3-N含量和大豆固N数量呈负相关,大豆植株吸N量占土壤NO3-N的百分比在2002年为:t(88.1)>ts(84.6)>nts(78.7)>nt(63.6),2003年为:t(115.5)>ts(104.2)>nts(99.8)>nt(95.8)。2002年大豆对该轮作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6.6(t)、11.6(ts)6、.5(nt)和6.1(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量的百分比为14.6(t)、21.5(ts)、14.9(nt)和12.9(nts);2003年大豆对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14.9(t)1、7.6(ts)、12.9(nt)和10.7(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的百分比为63.2%(t)、58.5%(nt)、47.7%(ts)和39.9%(nts)。年际变异造成了大豆生物固N的年际差异,秸杆覆盖+耕作因改善水分状况,而促进了大豆的生物固N作用。
关键词
15N
自然
丰度
技术
生物固N
N素贡献
N平衡
N亏缺
大豆
Keywords
15 N Natural Abundance
percentage of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 % Ndfa )
amount of N fixed
rotation system
N contribution
N balance
N scarcity
rhizobium
soybean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方运霆
刘冬伟
朱飞飞
图影
李善龙
黄韶楠
全智
王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7
原文传递
2
不同耕作处理下大豆生物固N能力及对系统N素的贡献
谢田玲
沈禹颖
高崇岳
南志标
Murray Unkovich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