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健康码——免疫器官的外置化及其风险 |
秦兰珺
|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2
|
英国全球素养教育的“自我—他者”关系探究 |
赵婷
刘宝存
|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3
|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美国人》中的哥特成分 |
林斌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3
|
|
4
|
具身田野中:身体视域下的自我与他者 |
冯琳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
2023 |
0 |
|
5
|
巴赫金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比较及其美学意义 |
毕晓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6
|
体育舆情事件中中西方民族意识的冲突——以“孙杨被拒”事件为例 |
王星晨
|
《新闻传播》
|
2020 |
1
|
|
7
|
文本表述与他者的建构——18世纪英国旅行文学中的殖民相遇倡 |
张德明
|
《中文学术前沿》
|
2012 |
0 |
|
8
|
香港本土意识演进与重构的多重叙述:一个文献综述 |
刘华云
耿旭
|
《当代港澳研究》
|
2019 |
0 |
|
9
|
一种转型期的文化理论——论巴赫金对话主义在当代文论中的命运 |
刘康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3
|
|
10
|
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中的自我与他者 |
项久雨
张业振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5
|
|
11
|
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双主体性 |
马琳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8
|
|
12
|
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意义阐释——以大沐浴为例 |
魏美仙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2008 |
6
|
|
13
|
生成的主体间性:双向预测与意义建构 |
何静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2 |
9
|
|
14
|
“东方主义”与自我认同——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再阐释 |
李里峰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15
|
身份认同与社会性存在:中国国家本体安全的寻求与调适 |
邢瑞磊
周灏堃
|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16
|
基于“他者”理论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 |
耿凤秀
|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7
|
作为复调时空体的草原--《一日长于百年》中的身份认同困境 |
任佳闻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18
|
蒸汽朋克小说《阿努比斯之门》中的伪装叙事 |
韩一铭
|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9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洋意识 |
彭松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20
|
相互凝视与互为主体:非遗田野调查中的反思 |
周玉洁
|
《文化产业》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