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旋转面孔识别的ERPs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钟毅平 李琎 +2 位作者 占友龙 范伟 杨子鹿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79-1389,共11页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平面旋转角度对自我面孔识别影响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面孔异同匹配范式(same-different judgment),首先呈现一张正立的自我或他人内特征的探测面孔,然后再呈现一张旋转至某个角度(0°、90°...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平面旋转角度对自我面孔识别影响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面孔异同匹配范式(same-different judgment),首先呈现一张正立的自我或他人内特征的探测面孔,然后再呈现一张旋转至某个角度(0°、90°、180°)的自我或他人的目标面孔,要求被试判断两张面孔是否属于同一个人,并记录其判断的反应时和ERP成分。实验发现,在N170(180~240 ms)和N2(240~300 ms)成分上,旋转至90°、180°的面孔刺激比正立条件下的面孔刺激分别在枕颞叶和额区诱发了更大的平均波幅。在LPP(400~500 ms)成分上,对于自我面孔,正立条件、旋转至90°、旋转至180°所诱发的波幅差异显著。而对于他人面孔,3个角度所诱发的波幅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面孔识别早期阶段是自动化的结构编码,旋转角度增加了面孔结构编码的难度;在面孔识别晚期阶段,大脑对面孔的特异性信息进行精细加工,自我面孔会占用个体有限认知资源进行下一步精细的心理旋转加工,因此平面旋转角度会调节晚期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过程,并且其影响时间约为10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旋转角度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 Bruce-Young面孔识别认知模型 N170 LP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