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文论关键词 自我虚构 被引量:11
1
作者 车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7,共11页
自我虚构是一种介于自传和小说之间的自我书写,是借鉴虚构手法书写自我和认知自我的写作方式,是以虚构僭越真实的一种写作策略。自我虚构在叙事中有意引入双重自我视角,即"真实自我"与"虚构自我",这种创作实践半个... 自我虚构是一种介于自传和小说之间的自我书写,是借鉴虚构手法书写自我和认知自我的写作方式,是以虚构僭越真实的一种写作策略。自我虚构在叙事中有意引入双重自我视角,即"真实自我"与"虚构自我",这种创作实践半个世纪以来流行于法国文坛,本质上反映了进行书写的主体"我"与被书写的客体"我"之间、生活经历与文字叙述之间、现实与真实之间的断裂。自我虚构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哲学思想、社会环境和文学创作实践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对既定文学体裁界限的突破和超越,体现了后现代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虚构 自传 后现代叙事 杜布洛夫斯基
原文传递
论叙事虚构作品中的作者自我 被引量:3
2
作者 谭君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0-134,共5页
在小说之类的叙事虚构作品中,都有可能发现作者将自我或多或少地显露出来。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出现,都不应该将其中的叙述者或人物等同于作者,而应该将其视为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并形成为具有虚构意义的艺术形象。在这类艺术形象中... 在小说之类的叙事虚构作品中,都有可能发现作者将自我或多或少地显露出来。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出现,都不应该将其中的叙述者或人物等同于作者,而应该将其视为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并形成为具有虚构意义的艺术形象。在这类艺术形象中,包含着作品中的叙述者与作者、作者的自我形象与作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自我虚构在作品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以作者名义出现的叙述者在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修辞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虚构作品 叙述者 作者 自我虚构
下载PDF
自传:一种法式热情 被引量:4
3
作者 弗朗索瓦丝·西莫内-特南 朱燕 《现代传记研究》 2014年第1期126-139,290-291,共15页
本文阐释了菲利普·勒热讷的'自传契约'概念提出之后在法国研究界引发的相关争论,梳理了这些论战的发展脉络。由此质疑各种概念的提出都有其局限性,而勒热讷在他的自传研究展开之初提出的'自传空间'实际具备了多重... 本文阐释了菲利普·勒热讷的'自传契约'概念提出之后在法国研究界引发的相关争论,梳理了这些论战的发展脉络。由此质疑各种概念的提出都有其局限性,而勒热讷在他的自传研究展开之初提出的'自传空间'实际具备了多重的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契约 自我虚构 自传空间
原文传递
自我虚构的隐晦文学——论赫尔塔·米勒的创作 被引量:3
4
作者 寒秋 《外国文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3,共3页
赫尔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是当代德语文坛最具特色的女作家。1953年8月17日米勒出生于罗马尼亚巴纳特山区的尼茨基村,1973至1976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和罗曼语族语言文学,毕业后做过科技翻译和教师... 赫尔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是当代德语文坛最具特色的女作家。1953年8月17日米勒出生于罗马尼亚巴纳特山区的尼茨基村,1973至1976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和罗曼语族语言文学,毕业后做过科技翻译和教师等工作,1984年成为自由作家,1987年3月由罗马尼亚移居联邦德国,现居汉堡。米勒的创作包括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杂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晦文学 赫尔塔·米勒 文学创作 自白文学 德语 自我虚构
原文传递
从《偷影子的人》看法国当代文学新潮流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又竹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82-84,共3页
对于在世界文坛占据重要位置的法国文学来说,除了始终存在的经典潮流外,自我虚构这一法国当代文学新潮流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放大,基于此,笔者从《偷影子的人》一书的核心主题"影子"入手,对自我虚构、哲学合流这两个法国当代文... 对于在世界文坛占据重要位置的法国文学来说,除了始终存在的经典潮流外,自我虚构这一法国当代文学新潮流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放大,基于此,笔者从《偷影子的人》一书的核心主题"影子"入手,对自我虚构、哲学合流这两个法国当代文学新潮流展开了深入分析,并以此揭示《偷影子的人》一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偷影子的人》 法国 文学新潮流 自我虚构
下载PDF
“记忆”的另类言说:莫迪亚诺作品的副文本解读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曦 宋学智 《江汉学术》 CSSCI 2020年第6期86-94,共9页
莫迪亚诺作品的“副文本”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作家“记忆的艺术”的有机构成部分。首先,他的作品标题具有多重象征意涵,通过有限的文字打开繁复的意义阐释空间;其次,作品副文本有效参与了作家独特的“自我虚构”叙事,在真实与虚构之... 莫迪亚诺作品的“副文本”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作家“记忆的艺术”的有机构成部分。首先,他的作品标题具有多重象征意涵,通过有限的文字打开繁复的意义阐释空间;其次,作品副文本有效参与了作家独特的“自我虚构”叙事,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书写记忆的不确定性;此外,封面图像的“刺点”准确传递了记忆书写的主题,达成“语—图”之间的高度融合。副文本成为作家记忆书写的另一种言说方式,与“正文本”一道共同建构起莫迪亚诺独特的“记忆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迪亚诺 副文本 自我虚构 语图叙事 刺点
下载PDF
虚构与现实:人物与读者、作者的置换——博尔赫斯小说人物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许丽青 《理论界》 2010年第3期128-129,共2页
博尔赫斯的作品总是试图有意模糊现实与虚构两种世界的界限,他通过抹除人的个性差异来表现人物的永恒共性,或是让人物担任读者和作者,或者借用阅读共谋和自我虚构等手段将人物引渡到现实世界,从而达到虚实掩映、真幻交织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现实 阅读共谋 自我虚构 置换
原文传递
2015年度法国文学试析
8
作者 赵丹霞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98-112,共15页
2015年在巴黎发生的两次恐怖袭击重创了法国人的心灵。作为人们用以抵抗的武器和疗伤的方式,法国文坛由此涌现出一批聚焦伊斯兰宗教和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质疑之声中,法国文学人不改初衷,异域题材和法语区作家的作品仍... 2015年在巴黎发生的两次恐怖袭击重创了法国人的心灵。作为人们用以抵抗的武器和疗伤的方式,法国文坛由此涌现出一批聚焦伊斯兰宗教和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质疑之声中,法国文学人不改初衷,异域题材和法语区作家的作品仍在法国各类文学奖中占有相当比重。从文学创作的趋势上来看,以真实存在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外向虚构"作品渐成规模,与在法国大行其道十多年的"自我虚构"平分秋色。有评论认为,这是法国小说逐渐回归"纯虚构"的兆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法国文学 聚焦伊斯兰 自我虚构 外向虚构 虚构
原文传递
“自我书写”中的他化——从自传文学到“自我虚构”小说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110-118,159,160,共11页
二十世纪法国自传文学向“自我虚构”小说让渡,并最终形成了“自我虚构”小说在法国现当代的凸现,这其中有历史、社会和自传本身的原因,但主要是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使然。“自我书写”的发展过程披露出文学他化的信息。从“自我”所... 二十世纪法国自传文学向“自我虚构”小说让渡,并最终形成了“自我虚构”小说在法国现当代的凸现,这其中有历史、社会和自传本身的原因,但主要是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使然。“自我书写”的发展过程披露出文学他化的信息。从“自我”所指的深层看,“自我”由寻找自我、展示自我向与“自我”有关或无关的更为广泛、复杂和微妙的世界他化;从作家的文学观看,文学创作由“表现”向体验、探险、存在等多向度的意义他化;从文学创作看,传记文学的纪实求真向“自我虚构”小说的虚实相间他化。揭示他化文学的学理要津成为当今法国文学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书写 自传 自我虚构 他化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的作者自我虚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君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64,共4页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叙述者不能与作者相等同;同时,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以及人物又往往与作者有着某种关联,有可能通过它们出现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形成为独特的艺术虚构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探讨其小说中作者与作...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叙述者不能与作者相等同;同时,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以及人物又往往与作者有着某种关联,有可能通过它们出现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形成为独特的艺术虚构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探讨其小说中作者与作品、叙述者与作者、作者的自我形象与作者自身的关系,以及以作者名义出现的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修辞意味,作品中实现作者自我虚构的不同表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作者 叙述者 人物 自我虚构
下载PDF
当代法国小说创作与“自我虚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菲利普.福雷斯特 蒋向艳 张晨蕊 《法语学习》 2016年第6期32-36,共5页
引言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法国文坛继续引领着世界文坛,呈现出一派精彩纷呈的热闹景象:“新小说”派作家罗布一格里耶、米歇尔·布托尔,“新寓言派”小说家米歇尔·图尼埃、勒克莱齐奥、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还有标新... 引言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法国文坛继续引领着世界文坛,呈现出一派精彩纷呈的热闹景象:“新小说”派作家罗布一格里耶、米歇尔·布托尔,“新寓言派”小说家米歇尔·图尼埃、勒克莱齐奥、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还有标新立异的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弗朗索瓦丝·萨冈,以及移民作家米兰·昆德拉和华裔作家程抱一等。在这众声喧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虚构 小说创作 法国 当代 勒克莱齐奥 20世纪 莫迪亚诺 帕特里克
原文传递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自我探寻——论多甫拉托夫的生命书写
12
作者 马轶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多甫拉托夫的创作以20世纪苏联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将真实情景与虚构故事相并置,模糊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征。源于日常生活的事实材料通过作家的虚构与想象并诉诸文字抒写,成为主体接近并探寻自我的一种途... 多甫拉托夫的创作以20世纪苏联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将真实情景与虚构故事相并置,模糊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征。源于日常生活的事实材料通过作家的虚构与想象并诉诸文字抒写,成为主体接近并探寻自我的一种途径。本文以多甫拉托夫小说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问题为基点,探究作家对"他我之我"的建构,以及记忆在多氏生命书写中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甫拉托夫 自传性 自我虚构 流亡 自我
下载PDF
自我,作者与书写——评什维亚的《作者与我》
13
作者 赵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85,共9页
什维亚在《作者与我》中探讨了作者、自我和书写三者的关系,它通过虚构故事模拟了几种自我虚构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中都有一个备受书写困扰的作者,这些虚拟作者们的微环境和现实中作者的书写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自我书写情境。作者... 什维亚在《作者与我》中探讨了作者、自我和书写三者的关系,它通过虚构故事模拟了几种自我虚构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中都有一个备受书写困扰的作者,这些虚拟作者们的微环境和现实中作者的书写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自我书写情境。作者通过多线的叙事层级消解了作者和自我的概念,试图通过重构语言再现自我。它向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现实和虚构的关系,作家和作品的关系,自我和叙事的关系。本文运用叙事学、传记和自我虚构等方面的理论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维亚《作者与我》 自我虚构
原文传递
《情人》:自我虚构的迷宫与电影改编的漂移
14
作者 陈矿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86-89,共4页
法国闻名遐迩的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艺术作品。《情人》的出版轰动一时,这部小说在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之后,由著名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改编成电影。杜拉斯的小说采用了一种自传式的自我虚... 法国闻名遐迩的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艺术作品。《情人》的出版轰动一时,这部小说在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之后,由著名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改编成电影。杜拉斯的小说采用了一种自传式的自我虚构的写法,而阿诺的电影则更加符合大众审美期待,因此,两种媒介的不同表达自然而然就造成了主题阐释上的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 电影改编 自我虚构
下载PDF
艾滋病的跨界书写——以吉贝尔的作品为例
15
作者 陆一琛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7,共11页
法国当代作家艾尔维·吉贝尔因出版披露福柯死因和自己罹患艾滋病事实的自传体小说《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而家喻户晓。吉贝尔的成名作"艾滋病三部曲"的叙事张力源自于其书写跨体裁、跨媒介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罹患艾滋病... 法国当代作家艾尔维·吉贝尔因出版披露福柯死因和自己罹患艾滋病事实的自传体小说《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而家喻户晓。吉贝尔的成名作"艾滋病三部曲"的叙事张力源自于其书写跨体裁、跨媒介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罹患艾滋病的真实境遇下,如实记录病情进展的迫切性与借助文字媒介特有的虚构性重塑现实、改变死亡命运的心理需求使得书写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自传与小说之间摇摆不定;另一方面,部分影像与小说所构成的跨媒介互文关联极大地强化了媒介的表现效果和表意效能。只有在突破虚实之界和媒介之限的双重跨界视域下,吉贝尔的艾滋病书写才能显现出其"史诗般"的独特魅力,成为近现代疫病书写史上无法取代的重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疫病书写 自我虚构 跨媒介叙事
原文传递
穿梭于虚构与真实之间——2017年西班牙语文学概述
16
作者 杨玲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63-71,共9页
2017年西班牙语文学佳作迭出,既有对传统主题的挖掘,又有对体裁的创新。各大文学奖项实至名归,西班牙国家文学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女作家罗莎·蒙特罗,可谓对女性作家的又一次肯定。以作家为主人公、以文学及其创作为主题的各类元小说... 2017年西班牙语文学佳作迭出,既有对传统主题的挖掘,又有对体裁的创新。各大文学奖项实至名归,西班牙国家文学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女作家罗莎·蒙特罗,可谓对女性作家的又一次肯定。以作家为主人公、以文学及其创作为主题的各类元小说、自我虚构、非虚构乃至超小说作品成为亮点。黑色侦探小说和悬疑类作品依旧是很多作家偏爱的题材,同时还融入了战争、谍战等元素。女性文学超越了常规的爱情和家庭主题,涉足宏大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西班牙语文学 元小说 自我虚构 致敬经典 黑色侦探小说
原文传递
浅析社交媒体上青少年的“自我虚构”心理——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为理论基础
17
作者 何雨婷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38-45,共8页
青少年处在人生中三观塑形的重要时期,若无正确的思想引导,极易走入歧途。在社会转型的冲击下,当今部分青少年中存在一种“自我虚构”的现象。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为求他人认可,用偏向性呈现的方式对自我身份进行塑造。这正是弗洛姆“逃... 青少年处在人生中三观塑形的重要时期,若无正确的思想引导,极易走入歧途。在社会转型的冲击下,当今部分青少年中存在一种“自我虚构”的现象。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为求他人认可,用偏向性呈现的方式对自我身份进行塑造。这正是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中所提及的为逃避自由、远离孤独而采取的机械趋同的应对方式。以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为理论基础,分析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虚构”现象,并从社会文化、学校教育、个人心理三个层面提出措施,引导青少年摆脱“自我虚构”,树立正确的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青少年 自我虚构 “逃避自由” 机械趋同
下载PDF
“自我虚构”对自传的继承与发展——以杜布洛夫斯基作品《儿子》为例
18
作者 赵晓帆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10-12,共3页
1977年,杜布洛夫斯基作品《儿子》的出版宣告了自我书写新类型“自我虚构”的诞生。自此,以“自我虚构”为特征的文学创作俨然成为当代法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然而,“自我虚构”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使得如何对其进行定义成为法国... 1977年,杜布洛夫斯基作品《儿子》的出版宣告了自我书写新类型“自我虚构”的诞生。自此,以“自我虚构”为特征的文学创作俨然成为当代法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然而,“自我虚构”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使得如何对其进行定义成为法国文学界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此,以“自我虚构”的开山之作《儿子》为研究对象,以“自传契约”为理论指导,通过文本细读对《儿子》与自传在写作层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自我虚构”对自传的继承与发展,厘清自我书写从自传到“自我虚构”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虚构 自传 “自传契约” 《儿子》
下载PDF
安徒生童话自我虚构的无限与真实的有限
19
作者 杜芳 《昆明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23-25,31,共4页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集合了作者与叙述者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安徒生童话取材于现实,或多或少与作者有着某种联系,在作者的自我虚构中投射着其自身的影子;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将作者和叙述者对等起来,而应看到叙述者和作者对立统一的关...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集合了作者与叙述者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安徒生童话取材于现实,或多或少与作者有着某种联系,在作者的自我虚构中投射着其自身的影子;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将作者和叙述者对等起来,而应看到叙述者和作者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构成了安徒生童话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自我虚构 真实投射 叙事手法 叙述者
下载PDF
论杨仕芳长篇小说《白天黑夜》的第一人称叙述艺术
20
作者 孙召玲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3-66,49,共5页
杨仕芳在《白天黑夜》中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作者的自我虚构形象与作者本人的相似性增强了小说的叙述艺术。以叙述者"我"的身份讲述其经历或其感触的故事,揭开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两种眼光的微妙。此外... 杨仕芳在《白天黑夜》中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作者的自我虚构形象与作者本人的相似性增强了小说的叙述艺术。以叙述者"我"的身份讲述其经历或其感触的故事,揭开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两种眼光的微妙。此外第一人称的不可靠性增强小说的叙事魅力,为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提供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天黑夜 第一人称叙述 自我虚构 回顾性叙述 不可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