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吴晓青
陈丹
+3 位作者
程清
任瑞琴
黄庆德
郑利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22-2226,共5页
目的考察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和促吸收效果,探讨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作为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特征成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
目的考察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和促吸收效果,探讨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作为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特征成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检测在相同给药质量浓度下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不同给药质量浓度下空肠肠囊内的药物浓度;并比较相同质量浓度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吸收效果。结果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不同肠段中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依次下降,但吸收差异很小,即十二指肠至回肠均是玳玳黄酮的有效吸收部位。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质量浓度分别为3.6、7.2、12.0 mg/mL时,在空肠段的吸收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药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在相同给药剂量下,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大鼠空肠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是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1.3倍。结论大鼠小肠上中段是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最佳吸收部位;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比较,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可显著改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玳玳黄酮
自
微乳
化
微
丸
肠吸收
外翻肠囊模型
新橙皮苷
柚皮苷
HPLC-MS
原文传递
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被引量:
3
2
作者
吴晓青
陈丹
+3 位作者
黄庆德
程清
任瑞琴
陈琛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30-31,共2页
目的建立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选择柚皮苷、新橙皮苷为指标,采用硅胶G薄层板,氯仿-甲醇-水(13∶6∶2)下层溶液为展开剂,3%三氯化铝乙醇液显色,105℃加热后,紫外灯365 nm处观察,研究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
目的建立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选择柚皮苷、新橙皮苷为指标,采用硅胶G薄层板,氯仿-甲醇-水(13∶6∶2)下层溶液为展开剂,3%三氯化铝乙醇液显色,105℃加热后,紫外灯365 nm处观察,研究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我们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玳玳果黄酮
自
微乳
化
微
丸
薄层色谱鉴别
柚皮苷
新橙皮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吴晓青
陈丹
程清
任瑞琴
黄庆德
郑利
机构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出处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22-2226,共5页
基金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0Y0030)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Y2004)
+1 种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J01189
2012J01386)
文摘
目的考察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和促吸收效果,探讨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作为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特征成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检测在相同给药质量浓度下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不同给药质量浓度下空肠肠囊内的药物浓度;并比较相同质量浓度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吸收效果。结果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不同肠段中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依次下降,但吸收差异很小,即十二指肠至回肠均是玳玳黄酮的有效吸收部位。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质量浓度分别为3.6、7.2、12.0 mg/mL时,在空肠段的吸收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药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在相同给药剂量下,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大鼠空肠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是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1.3倍。结论大鼠小肠上中段是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最佳吸收部位;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比较,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可显著改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肠吸收。
关键词
玳玳黄酮
自
微乳
化
微
丸
肠吸收
外翻肠囊模型
新橙皮苷
柚皮苷
HPLC-MS
Keywords
Daidai (Citrus aurantium L. var. daidai Tanaka) flavones
self-microemulsifying pellets
intestine absorption
everted gut sac model
neohespiridin
naringin
HPLC-MS
分类号
R969.1 [医药卫生—药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被引量:
3
2
作者
吴晓青
陈丹
黄庆德
程清
任瑞琴
陈琛
机构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出处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30-31,共2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J01189)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0Y0030)
福建省科技计划资助课题(2010Y2004)
文摘
目的建立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选择柚皮苷、新橙皮苷为指标,采用硅胶G薄层板,氯仿-甲醇-水(13∶6∶2)下层溶液为展开剂,3%三氯化铝乙醇液显色,105℃加热后,紫外灯365 nm处观察,研究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我们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玳玳果黄酮
自
微乳
化
微
丸
薄层色谱鉴别
柚皮苷
新橙皮苷
Keywords
self-microemulsifying pellet of flavonoids from Citrus Aurantium L.var daidai Tanaka Fruits
TLC identification
naringin
neohesperidin
分类号
R286.0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和机制研究
吴晓青
陈丹
程清
任瑞琴
黄庆德
郑利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原文传递
2
玳玳果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吴晓青
陈丹
黄庆德
程清
任瑞琴
陈琛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